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设计策略及方法(共1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7085113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设计策略及方法(共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设计策略及方法(共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设计策略及方法(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设计策略及方法(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设计策略及方法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及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大型的地下综合体已经成了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向。本文从功能连通、不同开发模式的开发强度控制、立体综合空间开发、人性化空间以及实施建议与策略几个方面提出对地下空间开发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策略 1 国内发展背景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交通、商业、金融、办公、文娱、信息、服务等功能最为集中的地区。它是城市中各种功能最齐备、设施最完善、各种矛盾也最集中的地区。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可达性最高,土地利用强度也最高,而且它还是城市各种功能及其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1。

2、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主要功能有:地铁、地下快速路、地下步行系统、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地下娱乐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变电站、地下人防设施以及地上地下结合的下沉式广场等。 1.1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和要求 通过地铁站、地下商业街、地下通道、地下停车设施等的建设,实现重要节点地区人车分流;在居住小区、地铁车站、城市广场和城市干道等处规划地下停车设施,逐步改善和解决城市停车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结合道路的拓宽和明挖地铁车站,局部实现城市中心地区市政管线的廊道化和部分市政设施的地下化。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以改善空间环境为中心,以地下交通为重点1,通过地、地下空间的协调,使

3、城市中心区真正做到三维发展,为人们提供安全、卫生、方便与舒适的环境和富有文化、历史与时代气息的城市中心区。 1.2 我国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际上人均GDP 1000美元至3000美元阶段,是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初始阶段,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这一发展阶段2。地下空间开发强调改善环境、提升品质,且内部设计富有吸引力,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创造一个多元功能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为目标。 2 开发设计策略 2.1 加强统一规划,引导功能连通 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过程中,实现相互间连通极为重要和必要,才能发挥规模效益、互补功能。需要在政策法规上和规划上加以明确,并强制要求。可优先要

4、求地铁和周边人防通道及地下工程连通;其他具备条件的,要求连通;暂不具备条件的也要预留连通口。 2.1.1 地面开发与地下开发相协调 为提高城市空间的容量和集约化利用程度,减少地面的拥挤,将城市中的一些活动空间适当引导进入地下空间。地上的城市功能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内容相协调和补充,形成地面上下相贯通、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 (1)人车分流、过境与区内交通分流 通过对交通空间的立体开发实现人车彻底分流。采取立体分流设计,将过境的车流与中心区内车流安排在互不交叉的地上、地下两个道路层面上,以便让过境车流迅速通过,且区内车流不被过境车流断开或涌入造成道路拥挤。 (2)地面公交与地下人行系统一体化 在城市中

5、心区区域内设置地铁站,区域外设置公交站点,与地下人行系统完美衔接。并在中心区边缘设置出入口,通过地下通道快速步行进入,地下二层还可以行车、停车;车库出口接入主干路,避免开车在中间绕行。 2.1.2 地下空间功能连通 高效的地下空间是从“点”到“网”的转变,重点将地下交通集散空间、地下公共空间和地铁车站等相互连通,提高使用效率,形成地下综合体。 具体规划设计中,为加强地铁车站与地下公共空间连通,围绕地铁站点和其他大型地下空间,把地下商场、过街地道等地下步行系统和地下停车场、各幢其他功能的建筑物、周边街区等步行系统连接的末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2.2 控制开发强度,引导开发模式 2.2.1

6、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类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常规开发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3。(1)中心连接模式:该模式是对处于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进行整合连通,并由地铁对城市周边地区放射性发散的模式。(2)网络开发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地铁网络来取代大部分步行道,进行密集的交通联系的模式。(3)轴向滚动式:该模式是指地下空间以地铁线为发展轴,随着轴向滚动发展,在地铁网的交点上,建设多个的地下活动中心的一种模式。(4)次聚焦模式:该模式是在郊区新建“反磁力中心”,综合人、车、物流、建筑的关系,从而对大城市中心职能进行疏解的模式。 2.2.2 开发模式与开发强度的关系 对四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对比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开

7、发模式的不同会影响到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同时,在对某城市进行开发时,要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政治,人口,经济等不同方面来综合考虑,选定开发模式,因地制宜。 2.2.3 开发强度影响因素 (1)新老城区 新区方便地面与地下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一步到位,建设规模较大。老城区建设更多迁就现状,用地规模受限,但开发强度更高。 (2)功能单元不同 功能单元不同,对开发强度要求也不尽一致。商业功能开发上强度大,要求高,由于用地限制,使用频率高,在开发时统一布局,使其功能达到使用最大化。商务功能开发上更多考虑形成立体交通系统,要求地下建筑,尤其是核心区的地下一层相互连通,形成地下人行系统,并要求将地下车库尽可

8、能连通,以减轻地面交通压力。交通枢纽类型节点开发上,以枢纽节点处为中心进行较大强度开发。 (3)交通组织方式差异 地铁口的服务半径:依据不同地铁口服务范围,服务半径较小区域可使用空间范围相对较少,因而开发强度相对较高。 人流量:人流量的高低对地下开发空间强度有较大联系,人流量高的地段所需要的地下空间功能相对集中,因而开发强度高。 车流量:作为城市中心区,车流量的增加意味着人流量的对应增加。因而车流量大的交通位置,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较高。 2.2.4 强化开发强度的控制与开发模式的引导 中心连接模式:重点做好整体布局,处理好地下空间各项功能分布。对大范围的步行网络与较稀疏的地铁网络间相互的交流

9、与分布进行控制与引导。 网络开发模式:重点做好密集地铁网络之间、地铁站与建筑物之间的控制与引导。 轴向滚动式:重点做好轴线发展方向与地铁网络交错点的关系,并对分布于城市各个级分类中心进行控制与引导。 次聚焦模式:重点做好新城区开发统一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对人、车、建筑等进行综合处理。 2.3 引导立体综合空间开发 2.3.1 地下空间开发趋势 地下空间开发缺乏在竖向层次进行规划,导致地下设施间空间占用的冲突矛盾屡见不鲜,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地下空间的分层开发模式,不仅节省建设投资,而且可以提高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4。 2.3.2 立体综合空间开发策略 分层化的地下空间,以人及为其服务的功能区为中心,人

10、车分流,市政管线、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分置于不同层次,各种地下交通也分层设置,以减少相互干扰,保证了地下空间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因此,对地下立体综合空间开发提出以下策略。 (1)分层之间协调化 地下两层:组织形式较为简单,合理设置商业与下层轨道交通出入口; 地下三层:在中心区CBD地下设置内环线,使各个建筑物相对孤立的地下车库串联起来,设置合理标识系统,同时与地面城市主干道甚至是快速路连接,减少了地下车库的地面开口。 地下四层: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如法国拉德芳斯地区,地下一层为地铁一号线的站台层和3条公共汽车的始终站,地下二层设为地下停车场和地下道路,地下三层则为区域快速铁路。竖向空间分层将人流活动

11、量大、换乘及到达型的交通置于方便人流出入的浅层,将人流活动少、封闭的、经过型交通如快速铁路置于最深层。 地下多层:除交通协调外,通过高密度建筑与建筑之间做大量的下沉式广场,配之以见缝插针的空中绿化与景观小景,更加强调城市开放空间,使地上与地下空间之间连通更加自然。 (2)配套设施多元化 在北美,西欧及日本出现了大型地下公共建筑。有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以及体育馆、音乐厅、大型实验室等地下文化体育教育设施。通常在地下空间较为复杂的组织形式中出现,一般设置于地下1-2层,如法国巴黎市中心的Les Halles。 2.4 注重人性化空间设计 地下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环境的空间,在多方

12、面会使使用者产生不适感。因此,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往往比地上空间的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 2.4.1 行人优先的顺畅步行体系 地下空间的道路设计应从步行者方便快捷的角度出发,组织合理的步行流线。短途、直接、连续是步行流线设计的三个要素。 (1)人车分流 通过挖掘地下空间功能潜力,构筑地下立体人车分流系统,提供人性、便捷、舒适的步行环境。 (2)上下层级可达性 由于地面人群须经过地上的出入口进入地下空间,而往往出入口数量有限,人群上下进出的路径受到限制。因而在地下空间的平面布局上,注意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设置通道为相邻地下空间之间增加交流,产生直接、方便的联系,提高人群行动路线的灵活性。 2.4.2

13、明确的标志系统 (1)出入口设置 地下空间出入口是地下空间与地表衔接的重要部分,要体现可识别性强的原则,在设计中可通过增强入口的标志性、宽敞和明亮的口部设计、尽量平缓的通道坡度或采用自动扶梯等等方式加强出入口的导向感。 (2)标志系统设置 地下空间的可通过增加识别要素的表现形态来改善这一情况:多重化的通道、明确的边缘、区域明显、增加节点与标志等。进行高标准的内部环境设计,也能帮助人们通过室内环境的变化来明确地下空间所处位置。 2.5 实施建议与策略 2.5.1 制定统一的城市地下空间综合规划 地下空间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逆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改造和消除,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应慎重对待。当前,由

14、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缺乏系统的规划,各行业之间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基本“各自为政”,使得各种矛盾和无序的现象屡有发生,较大的制约了城市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 基于这样的现状,中国的城市应在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及概念规划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自身发展的具体需要,统筹交通、市政等不同行业的专项规划,加快制定统一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并确保该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同时在执行中实现与总规的衔接,将传统规划的“二维模式”转向“三维模式”5。 2.5.2 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政策法规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离不开法规的建设和政策的制定,这也是规划实施和管理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15、编制的同时完成相应的法规建设,从管理层面、权属层面、运行层面和技术规范层面等多方面进行控制。目前国家层面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存在不足,因此现阶段应结合各城市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为进一步制定规范性文件奠定基础。 2.5.3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协调管理 目前,城市空间的管理由多个部门承担,在面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时,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政府管理缺位的问题异常突出,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的统一开发和管理。 为此,在地下空间综合规划完善的前提下,将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的管理体系,履行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同时梳理各部门的权责关系,根

16、据“统一、高效、有序”的原则建立一个覆盖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各行为的沟通机制,使得人防、交通、环保、市政等各部门之间可以有效协调,适应城市地下空间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志龙,黄欧龙.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5.(Chen zhilong, Huang oulong. Research about the underground space of center cityJ.Urban Planning Conference Forum.2005) 2 石晓东. 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策略研究J. 地下空间开发. 20

17、05.(Shi Xiaodong.The strategies of Urban Underground Planning in BeiJingJ.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2005.) 3 王波.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的探索与实践D. 中国地质大学. 2013.(Wang Bo.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D.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13.) 4 李春. 城市地下空

18、间分层开发模式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Li Chun.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lamination D.Tongji University,2007.) 5 芦鑫.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 2013.(Lu Xin.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ity underground spaceD.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ibei,2013.)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王兢、杨帆及韦苑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作者简介:陈旭东(1983-),男,山西人,从事城市规划工作。Email: chen.xudongjs-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