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愚公移山_第二册(愚公移山).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7062565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愚公移山_第二册(愚公移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愚公移山_第二册(愚公移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愚公移山_第二册(愚公移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愚公移山_第二册(愚公移山).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愚公移山_第二册(愚公移山)愚公移山_第二册(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之”、“焉”等虚词的用法,懂得句意。 2领会这则寓言丰富深刻的内涵,认识愚公精神之可贵。 二、难点、重点分析 愚公移山难句解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万仞”的“万”是约数,“七百里”的“七百”能够是实数么?看来不可能。孟子离娄上:“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七”表多数,“三”也表多数。平明有“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三分用药,七分治疗”等说法,“七”也是虚表多数。“七”的十倍数“七十”也可以表多数,汉书萧何传:“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文选李康(运命论):“应聘七

2、十国,而不一获其主。”“七”的百倍数“七百”也可以虚表多数,东方朔答成难:“太公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现在计算起来,这条路只有四百多里。三峡中又有“其间千二百里”,“干二百里”也是虚表多数。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好几百里,高度竟有万仞。”古代数词直接连着名词,很少加量词。译成现代汉语,既加量词,又把“十”以下的“二”换成“两”。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跟上句讲数一样,“冀州”既然是确切地点,“河阳”能够不是确切地点吗?看来也不可能。“河阳”在黄河北岸。古代是县名,秦秋时是晋国的城邑,汉朝才设置县治,在河南省孟县的西部。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的“河阳”也

3、在孟县一带。课本注“河阳”为“黄河北岸”,言犹未尽。现在西安到河阳有汽车直达。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可能有两种解释:不及物动词增加意动用法,就是“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为惩”;增加为动用法,“为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而惩”。古文训释几种说法常常可以并存。当然,在有的语言环境下又有优劣之别。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课本没有给“河曲”作注。“河曲”本来指河流的一连串迂回曲折的地段,地段常常由泛称转为专称,这里的“河曲”不是指现在山西跟内蒙古自治区之间的“河曲”,而是指山西芮城西部风陵渡一带,因为这里跟孟县成一东西直线,太行王屋两座山横着,河曲一带也受阻,因此智叟也发言。 曾不若孀妻弱子。

4、课本注“曾”为“并”,是加重肯定语气的副词。“曾”有作“并”讲的,但这里不是。“曾”作“乃”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是”,它兼有夸张语气的作用。当“曾”这样用的时候,多半跟“不”配搭。又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史记赵世家)“他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史记南赵传)疑问的用“何曾”:“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上文有“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孀妻弱子”是偏正词组还是联合词组?据下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当是联合词组,“弱于”也有积极行动。“弱子”并非疲弱的孩子,而是“孺子”的异写,“弱”、“孺”同在“泥”纽;“弱”在“药”部,“孺”在“侯”部,主要元

5、音近似。”“弱子”可能来自韩非子。韩非子的“弱子”凡六次,都跟“慈母”并见;如:“慈母之于弱子也。”(解老)“慈母逃弱子。”(说林下)这样,“孀妻弱子”看成联合词组好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吗?听说过吗?知道的,听说过的,请举手J(同学举手毕)好,这么多同学都知道。的确,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现在,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同学讲毕,教师酌情讲评)。 下面,我要请同学们来回答两个问题:愚公这位老人具有哪些可贵的思想精神?为什么说他的这些思想精神是可贵的?(叫几名同学回答。酌情讲评。不忙在此作出答案。)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6、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则寓言,它选自列子这部书。等我们把这篇文章学完,懂得了它的文意,掌握了它的内容,领会到其中的涵义,再来看看这两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心中就会更加清楚了。 (二)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三)正音(可先写在小黑板或大卡片上)。 (四)同学朗读课文 叫两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毕,教师讲评,强调除注意字音,还要注意句读。如:“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投诸渤海之尾”,“始一反焉”,“曾不若孀妻弱子”,“河曲智叟亡(wo)以应”“无陇断焉”。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词语、句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7、。”“方七百里”:四周各七百里;“方”,方圆,指面积。“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原本。“之”:的。“河”:黄河。“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 3内容。 提问一“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 讲解 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提问二“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 讲解 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提间三 从寓言故事

8、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一个作用,是什么?此作用在哪个词上特别有体现? 讲解 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这个悬念在“本”字上特别有体现。 第二段 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愚公提出的“移山” 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

9、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

10、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跳,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的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6)总结 提问一 第二段的内容包含哪两层意思? 讲解 故事从这段开始。这一段包含两层

11、意思:“北山愚公者隐士之北。”写老愚公决心铲平这两座大山,除去进出道上的阻碍,他的打算得到家人的赞同。“遂率子孙始一反焉。”写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运土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 提问二 这一段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这一段写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通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韧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 提问三 这段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讲解 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

12、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人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第三段 1词语、句子。 “河曲智叟笑而止(1)之曰:甚矣,汝(2)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3)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叟:老年人。而:连词,并且。止:阻止。(二)之:代词,代愚公。“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甚:形容词,厉害。(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惠:通假慧,聪明。以:凭。残年:余年,指人的晚年。残:剩余,将尽。(3)之:的。毛:草。其:表反诸,相当于“难道”。如何:对(把)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1)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