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小学生手抄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手抄报绘画.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7058090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小学生手抄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手抄报绘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小学生手抄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手抄报绘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小学生手抄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手抄报绘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小学生手抄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手抄报绘画.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小学生手抄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手抄报绘画小学生手抄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手抄报绘画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佛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思想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与其他宗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六道轮回与善恶果报,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具体表现在信三世。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进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

2、等观念。佛陀之学即为佛学,佛学以因果轮回为理论,以五戒十善法为规律,藉以出世解脱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万事无常转变生死痛苦为理论。以无我、缘生、苦空为方法以证得无为自在为目的。为达此目的强调需要出世与解脱,出世就是指必须厌恶世间欲望,不断自我修练,解脱是在脱离人世痛苦为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进一步强调要舍己救世。根据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与灭苦。“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就是苦缔、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认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诸多苦难。这些苦难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结束,因为人死之后并不是彻底的消失,仍然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不论在天堂、地狱还是人间,苦总是存

3、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佛教还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没有永恒,这叫做无常。对众生来说,因为于无常败坏法起贪著,则将造成身心的炽燃大苦,因此说无常故苦。集谛是讲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情众生之所以会受苦,在于因无明而于六根触受起爱执,而导致后有生死的纯大苦聚集。佛教认为只要是在六道中轮回,就无法避免会受苦。有情众生要想从苦中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出来,只有脱离轮回这一个办法。道谛为了脱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出的方法主要为戒、定、慧三学。依八正道,便可以达到涅槃,永远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得阿罗汉。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进入中

4、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著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书香读书传统文化电子小报手抄报黑板报A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 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5、。知所 先后,则近道矣。班级姓名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 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 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 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以离开, 那就不是 “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 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 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 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 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

6、境界。知道应 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 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 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 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 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 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 展的规律了。行 有 余 力 , 则 以 学 文 。 ”弟 , 谨 而 信 , 泛 爱 众 , 而 亲 仁 。子 原 曰 文 : “ 弟 子 入 则 孝 , 出 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 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敏 捷,说话谨慎,主动结交有道德 的人以端正自己,这就可以称得 上好学了。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