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莫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7036542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莫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莫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莫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莫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莫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我们虽有有限的失望,但是还有无线的希望。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的心还不曾麻木。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网络博客)登飞来

2、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2.【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4.【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5.【缘】因为。眼:视线。塔:铁塔。6.【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 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不怕会有浮云遮住

3、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皇祐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该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那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

4、”讲。人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

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

6、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该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