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一物理教案范文高一物理弹力教案.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6984579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一物理教案范文高一物理弹力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高一物理教案范文高一物理弹力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一物理教案范文高一物理弹力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一物理教案范文高一物理弹力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物理教案范文_高一物理弹力教案弹力是高一物理的重点知识点,好的教案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物理教案1弹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

2、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

3、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高一物理教案2弹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难

4、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

5、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3、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二)弹簧测力计1、测量原理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

6、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五)巩固练习: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7、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六、课后反思:1、成功的地方:2、不足的地方:3、改进措施:附:板书设计:一、弹力:1、弹

8、性和塑性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3、弹性限度二、弹簧测力计: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高一物理教案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

9、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教学方法类比推理法教学用具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1、速度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

10、法?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

11、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板书: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2、平均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板书: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

12、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 =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学生计算得出: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瞬时速度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比如

13、: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 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三、小结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拓展: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四、作业P26练习三3、4、5五、板书设计高一物理教案范文分享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