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策略与方(共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757997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策略与方(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策略与方(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策略与方(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策略与方(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策略与方法自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度过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的网络时代这四个时代,未来还会有第五时代:即未来计算机、光子、量子、DNA等。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第四时代,这是一个网络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发展的新动力。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都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迎接信息化浪潮的挑战。如何推进

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让信息技术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这就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世界各国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所做的贡献。1983年,美国在“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报告提出高中学生毕业要具备五个新的基础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和计算机科学,报告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的要求。英国在1972年就开始了“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的研究,于1980年开始了其后继计划“微电子教育计划”,鼓励、支持、帮助中小学配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师培训;改造中小学教材,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渗透进去。 1981年8月,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

3、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所作的著名报告“程序设计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的看法。这一报告代表了当时已经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各个国家对于计算机教育的认识。程序设计思想成为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而我国是在全世界计算机教育的背景下开始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的。我国教育部于1981年派代表团参加了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参会回来,教育部就于1982年在全国设立了5所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1983年,教育部在总结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1984年颁发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在全世界程序设计思想的

4、影响下,我国规定教学内容是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由于当时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基本上落后于国际发展,但是在基本课程内容和思想上是与世界同步的。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开始,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克林顿总统自1992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1990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教育用计算机整备”五年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 在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我国也加快了计算机教育发展速度。1996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4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内的18所学校成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

5、教育实验学校。面对21世纪信息化浪潮对教育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并且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和政策。200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为实现21世纪美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美国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将接受到必要的培训,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都可以直接使用现代的多媒体电脑;(3)每一间教室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4)开发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使其成为每所学校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9月,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了信息化教育规划(20012005年)。该计划明确规定,在2005年前,俄罗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的

6、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现全日制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台/80人的目标,并使50%的全日制学校和70%的职业学校上网。 2000年,日本文部省提出“信息化教育立国工程”计划,这一计划大约耗资15亿日元,由文部省、通产省、邮政省及相关民间企业合作实施。 在全球信息化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了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增强紧迫性,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此次会议宣告我国

7、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朝着跨越式发展方向前进。看到了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应当意识到我们的世界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快,社会变革加剧。在以后的世界中,不难预料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涉及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学实践,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和学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采用“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角度,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要合理协

8、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人才结构、机构发展、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等各个因素。一、 从以建设基础设施为主,到以“用”为本的原则教育信息化初期有人提出了“路、车、货、人”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在实践层面上“建网、建库、建队、建制”等成为公共的指导思想,以“建”为导向,可以量化,有操作的抓手,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较多的工作成果,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交钥匙的工程,不是搭好硬件、配好软件,交给学校和管理人员就能够用得起来的。信息化教学在现实中有很多困惑,比如资源结构性缺乏、实践效果不佳、考试成绩需要提高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因素能够决定的

9、,它涉及硬件设施、资源、教师的理念、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评估奖励机制、管理制度等很多环节。因为某一方面不当而造成整体效果不好,这打击了大家对教育信息化的信心,给教育信息化应用带来更大的阻力。单从技术上来看,信息化无疑能够提高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与效能,但事实上大规模实施教育信息化几年以来,无论是从教育管理现代化还是从教学现代化来看,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组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同时受到环境、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权力分配、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技术必然会对现有教育组织的业务模式产生意义深远的反作用,必然要求现有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优化,从而导

10、致教育组织的优化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变革涉及校园管理、教学工作习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变革,而任何变革都受制于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制度、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习惯与工作事务,全面的变革靠学校自身文化与系统进化很难突破,除非有在技术、理论与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强造诣的人强势推动,同时有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技术理论背景、有技术问题解决能力的机构与组织,从外部冲击,打破这种文化惯性,促进学校变革。要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文化惯性,必须突破原来的单一抓硬件平台、软件系统、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等单一线性思维模式,而是要针对学校最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典型应用领域,整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各个重点

11、环节,从整体推进的角度考虑和规划,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人力和投资等制约条件下,组合硬件、软件、资源、培训、理论、教学方法、教师、专家等关键要素,将众多环节有效打通,形成整体高效的学习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实施和推行。教育信息化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以“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尽快回归到以“用”为本的原则上来,推行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要切实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每一个课堂的质量,学校要像银行、电信等部门一样,将主要业务即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架设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中去,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包括效果和效率),促进教育管理、教学的现代化。二、 整合资源

12、建设,便于利用资源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目前很多教师要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通常要花3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准备,而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资源库产品,动辄几百甚至上千GB,然而真正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却总是难以找到,教师在资源的海洋里却忍受着资源缺乏的饥渴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的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教学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教学的应用需求,但

13、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针对这一现状,在一定区域内资源内容的建设可以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以本地教材的知识点或目录作为组织纲要,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而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以一个区或县为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学科网站群系统,资源由教师直接提交、上传到网站中,减少中间人为流转的环节,按照学科建立专题网站,为资源整合、管理、应用、交流搭建服务环境,在资源整合上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整合资源的积极性。三、 利用社会服务,促进应用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面临着网络安全

14、、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等全程技术支持问题。目前这些技术支持大多由学校的网管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完成,但由于各校信息技术设备激增,网管人员和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也比以前呈数倍的增长,他们在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学校内部相关信息设备的维护,经常是支持不及时,网管人员疲于奔命,学科教师怨声载道。为解决这个问题,地区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支持小组,或将整个地区的相关维护工作外包给相关公司,这样责任明确,学校的网管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在编制上可以适当限制,使其安心于教学,并主要负责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而不是代价高昂的设备维修工;将教师编制缩减下来的经费用于专门的技术服务支持小组,由其负责各

15、校的网络安全、系统维护等,提高问题的响应率。电教教师、专业教师应该作为应用方面的专家,负责推动应用,负责把周围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真正把应用落实下去。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现代化、教育组织变革的历程。在这种变革的历程中,与权威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教育服务机构合作,引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咨询与指导服务,通过外力来促进机构组织的变化和教师/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教学业务流程重组,进而促进整个组织成员通过相关的信息系统而产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可以大大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减少自发进化与调整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的投入,从而整体提高效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网络信息化的新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能生动直观地通过图文、声像的综合作用,创造逼真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而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教师转变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我们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的教育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将帮助我们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师资,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各个环节的发展。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