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共37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654993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4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管理学(共3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现代管理学(共3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管理学(共3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学(共37页).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导言: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管理学的涵义与特征(一)管理的概念认识:管理活动并不等同于人类的一般生产劳动或社会活动,也并非随人类产生而产生,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得而产物。管理的基本要素:(5个)1管理的主体,即回答有谁来管?2管理的客体,即回答管什么?3管理的目的,即回答为什么而管?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样来管?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内部因素和条件是什么?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二)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一般属性):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劳

2、动或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社会属性(特殊属性):指管理毕竟要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2、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是人类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的目的性一般表现为社会劳动和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统一,而不是仅仅表现为某个成员或管理者单方面的目的。管理的目的还表现为目的的择优性。管理要达到的目的,不是一般的目的,而是较理想或满意的目的。 在实际中,管理的目的具体表现为管理目标,它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和评价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3、管理的人本性 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人

3、是管理的决定因素。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 要求我们在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坚持人本原则,在管理理论研究中,也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中心内容。4、管理的综合性 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它要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要运用多种手段综合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以达到系统的协调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的综合性表现在,管理系统(它往往是一个由多要素,多层次综合组成的复杂系统);管理过程(它要综合运用各种职能和

4、各种方法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管理环境(它要受外界的多种因素影响,政治、经济、技术、文化) 管理活动的这种综合性,既决定了管理科学的边缘性,也决定了它对管理素质要求的综合性。因为,只有掌握和运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种知识和各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管理规律,提出科学适用、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措施。5、管理的创新性管理本身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通过管理的变革,不但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6、管理的艺术性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一定的

5、规律可循。根据管理的一般规律,人们可以研究总结出管理的一般原理、一般原则,一般程序和一般方法。一门艺术,主要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不仅有确定性的因素,而且有不确定性的因素;不仅有稳定性因素,而且还有突发性、偶然性因素;不仅有物质性、技术性的“硬”因素,而且还有观念性,文化性的“软”因素。影响管理的因素的这种复杂多变性,就决定了管理的艺术性。管理艺术的特点:1、美感基础上的和谐性2、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3、非常情况下的应变性4、常规办事中的创造性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发展。二、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管理规律1、共有规律:

6、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域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其中主要有:(1)管理的循环规律(2)管理的人本规律(3)管理的择优规律(4)管理的组织规律(5)管理的反馈规律2、派生规律:从共有规律中派出的规律如:从过程循环规律中派生的如何发挥各种管理职能的规律从人本规律中派生的利用非正式组织和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等规律从组织规律中派生的控制幅度规律、协调统一规律、信息传递规律3、特殊规律4、技巧性规律:在管理中,有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由于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普遍矛盾,对解决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三)现代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

7、科的区别1、现代管理学与其他管理科学的区别现代管理学,只是管理科学庞大的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它不是泛泛研究管理规律,而是专门研究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即现代管理的一般原理。2、现代管理学与领域管理学的区别领域管理学是指专门研各个空间领域中管理特殊规律的一类管理科学。3、现代管理学与业务管理学的区别现代管理学所研究的一般管理原理,一般不涉及具体的业务和方法,但它对具体的业务和方法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业务管理学是对专项职能、专门业务、专门方法和艺术的研究,有些属于通用的部分经过抽象可以纳入现代管理学的内容,不能通用的部分则不能纳入。(四)研究和建立现代管理学的意义三、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四、现代管理

8、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篇 现代管理要素第一节 管理主体的特征与作用一、管理主体的特征(一)要有一定的权力权力的来源:1、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2、由某种法律程序或特定标准所赋予的地位和职权3、由某种传统制度所获得的继承权4、由某种威信和声望所获得的影响权(二)要有一定的能力二、管理主体的分类三、管理主体的地位第二节 管理者一、管理者的涵义二、管理者的职责三、管理者的素质就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在其工作管理中经常起到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一)政治素质(二)品德素质(三)知识素质(四)业务素质作为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并不是指某一学科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

9、,而主要是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科学决策能力2、知人善任能力3、组织协调能力4、开拓创新能力第三节 管理机构一、管理机构的设计类型(一)直线型管理的全部职能由单位的各级领导人负责,不另设职能或参谋机构,最多在高领导层配备少数职能人员,协助最高领导人进行管理工作。单位内各级组织只接受上一级领导人的指挥。 (二)职能制单位内各级管理部门除领导人外,还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在自己所管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组织下达指示和使命。(三)直线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特点:1、各单位的负责人统一负责本单位的全部业务工作,并直接对上级负责。 2、各级管理组织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但

10、这些职能机构只是该级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有权提出建议,提供信息,并对下级职能机构进行业务指导,但无权对下一级负责人发号施令。 3、各级负责人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领导,一般不应越级进行指挥。(四)矩阵制(目标规划制)(五)事业部制(分权组织或部门化机构)二、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一)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二)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三)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在一定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就小,反之。(四)任人唯贤、择优录用原则(五

11、)精简、效能的原则第四节 管理职能一、管理职能在管理中的地位二、管理职能类型人们对管理职能的类型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分工的发展过程的特点: 一是有粗到细,由少到多。 二是有“硬”到“软”、“软”“硬”兼施。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时,认为“经济人”,人本来就是好逸恶劳,不守规矩,因此在管理中主张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章对人进行硬性管制。行为科学阶段,认为人是“社会人”,应该通过不断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来调动积极性,因此在之一时期比较重视适用激励、沟通、教育、疏导等“软”职能。第二章 管理客体第一节管理客体的特征一、管理客体的内涵和外延二、管理客体的特征(一)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独立于管理主体主观

12、意识之外的客观规律,并具有不以管理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告诉我们: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要承认、尊重管理客体的客观性。(二)系统性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形式和运动状态。但是他们的存在和运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构成更大的系统。管理客体有三种不同的构成方式:人与人构成的系统(政党、群团组织);人与物构成的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物与物构成的系统(自然系统、动物系统)要求: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树立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系统管理,不但考虑系统的一般特征,还要考虑不同系统的不同特征。(三)规律性 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都

13、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认识:任何管理都必须要承认和遵循管理客体的自身运行规律,即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管理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四)可控性(可管理性) 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第二节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一、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特性二、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一)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三)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三、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政治上或经济上的主人,与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并不完全是对立的(正如乐队的指挥和队员可能都是乐队的主人,但这并不等于在乐队演奏中

14、队伍就可以不听乐队指挥的指令二自行其是。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第三节 作为管理客体的经济系统一、经济系统界说二、经济系统的特征三、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一)基本经济规律(二)共有经济规律指: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它所反映的是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属于这类经济规律的有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2、价值规律(三)特有经济规律第四节 作为管理客体的上层建筑系统一、上层建筑系统界说二、上层建筑系统的特征三、上层建筑系统的运行规律第三章 管理目标第一节 管理目标的涵义与特点一、管理目标的涵义管

15、理目标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其包含双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二、管理目标的分类三、管理目标的特点四、管理目标的作用(一)凝聚作用(二)导向作用(三)激励作用(四)评价作用第二节 管理目标的制定一、管理目标的制定依据二、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一)科学预测的原则(二)民主参与的原则(三)方案选优原则(四)信息反馈原则三、管理目标制定的程序第三节 管理目标的实现一、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二、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三、实行目标管理(一)进行目标分解(二)制定相应对策(三)进行目标协商(四)明确目标责任(五)编制目标展开图(六)重视目标成果评价 目标管理

16、是与传统管理,特别是计划管理不同的一种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则综合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第二,计划管理一般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即强调“要我干”,目标管理实行自我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第三,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第四章 管理信息第一节 管理信息的涵义与特征一、管理信息的涵义二、管理信息的分类三、管理信息的特征(一)有用性(二)

17、综合性(三)经济性(四)共享性第二节 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一、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 信息是管理的基本要素,又是系统中各要素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介质二、管理就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三、管理以信息为沟通联络的桥梁和纽带四、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与设计原则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一)信息源即根据管理系统的需要,解决应从哪里收集信息的问题。区分信息源有两个标准:一是根据地点不同,可分为内源和外源,内源是指管理系统内部的信息,外源是指管理系统以外但与之有关的管理环境的信息;二是根据时间不同,可分为一次信息源和二次信息源,一次信息源是指从内源和外源收集的原始信息

18、,二次信息源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储存待用的信息。(二)信息接收系统即根据管理的需要和可能,解决以什么方式收集信息的问题。(三)信息处理系统是指包括信息加工、存储和输出装置,解决如何根据管埋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输出到管理用户的系统。(四)信息控制系统(五)信息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是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应当指出,管理信息系统在技术上越是现代化,信息管理者的作用就越重要。为此,不断提高信息管理者的素质是保证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运转的关键。综合上述各要素,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运转情况如图: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三、管理

19、信息系统系统现代的技术策略第四节 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一、管理信息的收集二、管理信息的加工三、管理信息的传递第二篇 现代管理观念第五章 管理的人本观念第一节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管理的人本现念的涵义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管理中所说的人本观念包括以下几层涵义:1、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

20、目的,从而纳人管理要追求的最高目标。3、管理的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因此管理中的人本现念是指所有“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因此管理中的人本观念是指与管理活动有关的、涉及人的各种存在方式的、整体的人本现念。4、因此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人在需要和本性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点。在管理人本理论的研究中,各国之间既可大胆借鉴,也不能照抄照搬。二、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一)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

21、定性作用的要素 (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三)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 (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起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五)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第二节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是人本观念应树立的基本观念。所谓人的因素第一,就是在观察任何事物,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因素、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既不是重物不重人,更不是见物不见人。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优秀的管理者或领导者,必然求贤若渴、爱

22、才如命。这是因为.人才乃是人的因素之中的栋梁之才.是人的因素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凝聚力和带动力的因素。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是统一的。知识是人才的基础,人才又是知识的人格化。三、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是管理的人本观念的实质内容,也是最高层次的人本观念。四、“人和第一”的观念由于管理人本观念不仅包括人的个体概念,还包括人的群体概念、人的组织概念、人际关系概念和人的社会关系概念,因此对于如何发挥人的群体作用、人的组织作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第 三 节 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一、把管理建立在对

23、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任何管理制度,制定任何管理措施,都必须要对人的本性有一个准确而科学的认识。在西方管理理论中,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人的假设理论,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不同主要源于其对人的认识不同。例如,科学管理学派以人是“经济人”为假设;行为科学学派以人是“社会人”为假设;决策理论学派以人是 “决策人”或 “管理人”为假设;权变理论学派则以人是“复杂人”为假设等等。各个学派所提出的人的假设理论,虽然都有其局限性,但他们从人的假设理论出发,进而对如何管理的制度、措施进行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则是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典型表现。二、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树立人本观今,必须要研究人的需要,并进而

24、研究现代管理观念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管理目标,这是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一个基本要求和基本途径。三、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任何管理都应顺应历史潮流,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使管理组织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四、创造能充分发抨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特别是树立尊重人才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最主要的是扫除影响和限制人的才能充分发挥和出才用才的种种障碍,创造能够使人的才能尽可能发挥和人才辈出的良好机制和环境。第六章 管理系统的观念第一节 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一、古代管

25、理系统思想的萌芽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而且认为世界万物都在做有规律、有秩序的运动。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的系统思想。二、近代管理系统观念的产生三、现代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盛行起一个专门的系统管理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系统管理有以下四个特点。 1、 它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 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3、它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4、它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第二节 管理系统观念的内容

26、一、管理的整体观念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它有不同于其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的构成性质和运行规律,因此也必须要遵循不同的管理规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要素和局部的变化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整体的变化;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要素和局部的变化。用这一观念来分析管理问题,就要充分考虑管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在计划中搞好综合平衡,在实施中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用

27、这一观念来指导管理活动,就要综合考虑构成管理活动各要素的素质和功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最终追求较好的总体管理效果。二、管理的动态观念三、管理的开放观念四、管理的层次观念五、管理的信息观念第三节 系统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一、系统方法在管理中应用的特点二、在管理中运用系统方法的基本程序步骤三、系统方法在管理中的主要作用第七章 管理的择优观念第一节 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的重要性一、管理的择优观念的涵义二、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的必要性第二节 管理的择优观念的内容一 、质量第一的观念在管理中质量是反映整个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是否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就可反映是否树立了管理在管理中树立

28、质量第一的观念,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就是要在各行各业,凡属涉及质量问题的部门和单位,加强质量教育,提高质量意识,并要在这个基础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包括以下三方面相互关系、共为一体的内容。1、全方位的管理 2、对全过程和环节的管理3、由全体人员参与的管理二、时间第一的观念时间第一的观念,也就是讲求效率的观念。效率,主要是指工作效率、劳动效率或管理效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或劳动量,也可以指完成单位工作最或劳动量所需要的时间。效率的核心就是追求时间的节约,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或劳动量。追求效率观念也就是时间第一的观念。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是管理的择优观念

29、的主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第一、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千方百计地节约时间,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的观念,就要尽量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时间。第三、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善于贏得时间,抓住机遇。三、效益第一的观念首先.以尽最少的投人获得尽量多的产出,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切管埋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 因而也是管理的择优观拿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相统一的效益最后,效益主要是指整体的效益,而不是单指局部的效益四、人才第一的观念是要在管理中重视人才的作用,用把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工作放在一切管理工作的首位。第三

30、节 管理的择优原则一、整体优化原则是指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全过程的优化,也是指管理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的优化。一般来说,管理的整体优化和局部优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优化要以局部优化为基础,局部优化则要以整体优化为前提。但是,整体优化往往不一定是局部优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局部优化的综合。为此,在管理中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调节政策和方法,减少它们之间的矛盾,增强整体功能办。二、全面比较原则三、定性与定最分析相结合原则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优选方案的质的规定性。定量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优选方案的量的要求。量是

31、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定量分析的作用是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确定事物大小、好坏、优劣的程度和水平。第八章 管理的战略观念第一节 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战略与战略观念的涵义战略:泛指管理主体对本管理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全局和长远谋划。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二、发展战略的涵义和作用三、现代管理中战略研究的特点四、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1、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的目的性2、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3、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第二节 战略观念的内

32、容与类型一、战略观念的体系构成二、发展战略的类型与特点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构成一、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二、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三、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第四节 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一、发展战略的制定二、发展战略的实施第九章 管理的权变观念第一节 权变观念的依据一、权变观念的依据二、权变理论的要点三、权变理论的思想结构第二节 管理的权变观念的特点与作用一、管理的权变观念的涵义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核心内容:就在于管理效果完全取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二、管理的权变观点的特点三、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第

33、三节 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权变观念在计划方面的应用二、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一)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主要表现:1、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上看:组织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而良好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2、从组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看:组织的生产规模和建设规模不能凭空决定,而是要根据所在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条件决定。 3、从组织的调整、改革上看:组织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每个组织都要根据环境变化来进行调整、改革,通过调整组织规模。改善组织结构,不断使组织机构精简和增加效率,以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组织的目标。(二)组织适应环

34、境树立的观念1、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组织要树立重视环境、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观念2、组织适应环境的步骤环境预测 环境决策 环境对策 环境评价 三、权变观念在领导方式方面的应用(一)三种领导方式的权变应用专制的领导方式 民主的领导方式 分散的领导方式 (二)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三)目标途径领导方式 指示式 支持式 成就式 参与式 第十章 管理思维创新观念第一节 创新的内涵和外延第二节 创新观念的确立一、创新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二、创新是一个管理过程三、创新是有风险的四、创新具有多源层次性第三节 创新的实施一、观念创新二、战略创新三、组织与管理创新四。资源整合创新五、文化创新第三篇 现代

35、管理过程第十一章 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涵义与分类一、决策的涵义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的2、决策是一个过程3、决策的核心是选优4、现代决策一般是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二、决策的分类(一)按决策的地位和期限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二)按决策的条件和状态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自然状态:环境和条件是决策者主观所不能控制的。确定型决策:是自然状态是确定的,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决策结果是确定的。风险型:是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者能根据预测情况计算出事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概念能对决策结果做出一定估计。不确定型: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其

36、结果也无法预料。(三)按照决策重复出现的程序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四)按照决策的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五)按照管理范围或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宏观决策、微观决策第二节 决策的特点与地位一、决策的特点二、决策的地位与作用(一)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二)决策决定着管理行为的方向、轨迹以及效率(三)决策是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第三节 决策的前提、依据与条件一、科学预测 (一)科学预测的涵义及其对策的作用1、预测的涵义与分类2、预测对决策的作用在管理活动中,预测和决策是密不可分的,决策要以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先导和依据,预测是决策的前提3、预测的必要性二、决策的依据三、

37、决策的条件第四节 决策的原则与程序一、决策的原则(一)情况明了的原则(二)系统思考原则(三)科学可行原则(四)民主集中的原则二、决策的准则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核心是选优,选优的前提是确定什么样的选优准则。通过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三、决策的程序(一)摆明问题(二)确定目标(三)拟定方案(四)方案评估(五)方案选优(六)跟踪决策第十二章 计划第一节 计划的涵义与作用一、计划的涵义二、计划的性质(一)计划的目的性(二)计划的未来型(三)计划的普遍性(四)计划的效率性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五)计划的控制性三、计划的作用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与内

38、容一、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计划按表现形式划分,可分为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和预算等类型。二、按计划的层次分类 高层计划 中层计划 基层计划三、按计划的期限分类长期计划 中期计划 短期计划 四、按计划的管理形式分类(一)指令性计划 指令性计划是由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下达,要求执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完成的计划。特点:强制性 权威性 行政性 间接市场性(二) 指导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是上级计划单位只按规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标,下达隶属部门和单位参考执行的一种计划行式。特点:约束性 灵活性 间接调节性第三节 计划指标与指标体系一、 计划指标的涵义和基本要求(一) 计划指标的涵义所谓

39、指标计划,是指计划任务的具体化,是计划任务的数量表现;一定的计划指标,通常是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的。(二) 计划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1. 系统性 2.科学性 3.统一性 4.政策性 5.相对稳定性二、 计划指标体系的分类(一)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二)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三) 考核指标和核算指标(四) 指令性和指导性指标(五) 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第四节 计划的编制与修订一、 计划编制的原则计划是主观的东西,计划编订得好坏,取决于它和客观相符合的程度。为此,在计划的编制过程,必须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一) 科学性原则(二) 统筹兼顾的原则(三) 重点原则(四) 弹性原则(五) 瞻前

40、顾后、综合平衡的原则(六) 群众性原则(七) 计划修正原则二 、计划编制的程序(一) 调查研究(二) 科学预测(三) 拟定计划方案(四) 论证和择定计划方案三 、计划编制的方法(一) 定额法(二) 系数法(三) 动态法(四) 比较法(五) 因素分析法(六) 综合平衡法四、 计划的检查与修订(一) 计划的检查与修订的作用(二) 计划检查与修订内容第十三章 实施第一节 实施的涵义与作用一、 实施的涵义二、 实施的特点实施是介于决策、计划、和管理对象之间的中间环节。没有圆满的实施,就谈不上完成管理任务。实施既要忠实的执行决策和计划,又要将决策和计划变成具体行动。特点:(一) 目的性(二) 实务性(三

41、) 创新性三、 实施的作用(一) 实施是落实和完善决策、计划的环节和途径(二) 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责任(三) 实践是检验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第二节 实施的准备工作一、 组织准备二、 思想准备三、 资金和物资准备四、 建立规章制度第三节 实施过程中的协调一、 协调的涵义与作用(一) 协调的涵义(二) 协调的必要性(三) 协调的作用二、 协调的内容与要求(一) 协调的内容(二) 协调的要求三 协调的方式方法(一) 召开会议协调例会合署办公会现场会(二) 个别谈心通气(三) 调整组织机构(四) 调整人员第四节 实施过程中的激励一、 激励的涵义: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

42、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二、 激励的作用(一) 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二) 保持现有人员稳定并吸引所需人才(三) 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三、 激励的方式(一) 尊重激励(二) 磋商激励(三) 沟通激励(四) 赞扬激励(五) 奖罚激励(六) 榜样激励(七) 表率激励(八) 目标激励第十四章 监督第一节 监督的涵义与种类一、 监督的涵义:指管理主体为了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对管理运行过程的各项具体活动所实行的检查审核、监督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二、 监督的功能(一) 制约功能(二) 参与功能(三) 预防功能(四) 反馈功能三、 监督的种类

43、(一) 按监督的范围划分,可分为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二) 按监督时间划分,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 按监督的组织关系性质划分,可分为自我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四) 按监督主体划分,可分为党的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第二节 监督的基本原则一、 目的性原则二、 客观性原则三、 异体监督原则:指对行为主体的监督,是由行为主体以外的他体所实施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同体。四、 超前监督原则五、 经济性原则第三节 监督的基本步骤一、 制定监督计划(一) 根据管理目标和计划的要求以及管理过程运行的具体状况,确定监督的任务和标准(二) 根据监督的任务,确定监督的任务,确定监督

44、的组织机构及其相应的职责权限范围(三) 根据监督的任务确定监督的方式二、(一) 需将“例外原则”和“关键点”进行结合运用(二) 实施监督检查应保持相应的灵活性三 制定纠正措施和利用监督成果第四节 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 行政监督二、 经济监督(一) 计划监督(二) 财政监督(三) 银行监督(四) 税务监督(五) 工商行政管理监督(六) 审计监督(七) 物价监督(八) 质量监督三 法律监督四 舆论监督第十五章 评价第一节 评价的涵义与应一、 评价的涵义二、 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一) 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二) 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通过评价活动,对人

45、们所付出进行肯定和认可,使其充分认识其价值及对组织的贡献,能进一步强化激励作用。 2、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 3、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 4、评价活动在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产生积极作用第二节 评价的要素与原则一、构成评价活动的基本要素二、评价的原则(一)目标性原则(二)客观性原则(三)激励性原则第三节 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一、评价内容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四节 评价的方法一、排队法二、成果考核法三、品质量表法四、领导行为评价法第四篇 现代管理方法与艺术第十六章 现代管理方法综述第一节 经济方法一、 经济方法的涵义与特点(一) 调节对象的利益性(二) 调节作用的间接性(三) 调节手段的灵活性二、 经济方法运用的主要形式三、 运用经济方法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 行政方法一、 行政方法的涵义和特点(一) 权威性(二) 直接性(三) 垂直性二、 行政方法运用的客观必要性及其作用三、 行政方法的局限性及其正确运用(一) 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使管理系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二) 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