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作细读》有感.doc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16570912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名作细读》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名作细读》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名作细读》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名作细读》有感.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读名作细读有感林施在林珊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孙绍振教授名作细读这本书来阅读。刚捧起这本书时,心里很忐忑,担心书里讲述的都是甚为难啃的高深理论。于是打开书本,从修订前言之一慢慢读起,书中的“只有深邃的认知图式的教师才能得心应手,构建起历史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精神这巨大跨度之间的桥梁。”使我顿时悟得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细读”中去品味“经典”,那样才能真正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书中,孙教授深入浅出地将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运用到作品精细的文本分析之中,读来生动有趣,而且还在每一章的前言上从美学的角度对全篇加以阐明。书中的第一章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让我明白阅读古诗时,不但要体悟自然之美

2、,而且要体悟诗情之美和形式之美。在解读杜牧的江南春时,孙教授首先引用了两位古人杨慎和何文焕对“千里”的争论,杨慎认为千里莺啼,千里绿映红没有人能见得,应作“十里”。而何文焕却反驳道就算是“十里”也未必听得着,看得见,“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千里”这个数字是认真不得的,只不过是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香鸟语。孙教授也认为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是诗歌。对于这,我深为认同。所以我想在课堂上应该带领学生对“千里”这个词语好好体会,让他们明白“千里”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它只是说明范围广,泛指辽阔的江南大地到处是一派桃红柳绿的景象。

3、书中,孙教授讲到了“意象密度”,这个词令我揣摩了很久。我想所谓“意向密度”大概是指诗人在写诗时,挑选的是最有特点的意象来写,写得简单凝练。其他的部分就要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我觉得“绿映红”这个词语就非常的凝练。春回大地,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青的草、绿的芽、红的花等等簇拥在一起,形成了春天独有的两种色彩。而杜牧仅仅用“绿映红”这三个就概括了这样一幅美景。既然诗人在写诗时有密度,那我以后带领学生学诗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解密呢?我们应该把精练的意象读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不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我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欣喜不已。我想,以后在课堂上我可以带领学生就“绿映红”展开想象,孩子或许会看到一棵棵绿树映着一朵朵鲜艳的花,但不仅仅如此,或许还会看到一丛丛绿草映着孩子们红红的脸颊,也许也会看到碧绿的湖水映着粉红的朝霞,看来,文本的解读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真的非常重要,只有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才会有精彩的课堂。我要再细细地一遍一遍地咀嚼它,才能遵循孙教授指明的幽径抵达文本的深处。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