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论文】应用学具为高效数学课堂导航探析.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6364297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课堂论文】应用学具为高效数学课堂导航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效课堂论文】应用学具为高效数学课堂导航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论文】应用学具为高效数学课堂导航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论文】应用学具为高效数学课堂导航探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效课堂论文】应用学具为高效数学课堂导航探析摘要:数学被人们称为“冰冷的皇后,其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是学生获得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学生难以内化和理解,学习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为了促进学生内化新知,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老师能够应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透过知识的表层把握知识的内涵,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操作;高效课堂;教学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老师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打天下,弱化学具的运用,教学形式单一,灌输、讲解占据着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忽视,学习效果差。因而,老师应扭转以往

2、的做法,在课堂中适时地应用学具,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学习数学、把握数学和应用数学。一、在引入处操作学具,诱发兴趣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内容,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络,在知识衔接处应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新知产生等待,无形之中为学生的学习经过注入了原动力。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张正方形纸。新课伊始,老师让学生折出这张纸的,能够横着折,可以以竖着折,然后涂色表示。这样的操作简单,学生很快完成,露出了微笑。紧接着,老师又让学生分别折这张纸的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操作也不复杂,学生通过涂色区域,很快得出:由于这几个分数都和相等,所以能够写

3、出等式。在此基础上,老师让学生从左往右看,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上述案例中,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构成鲜活的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围绕生成的资源进行探索,提升了学生的课堂介入度,让数学课堂变得愈加具趣味性和有效。二、在疑难处操作学具,促进理解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认知经历缺乏,难以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知识的重难点,怎样进行化解是老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实际上,老师能够运用学具,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经过中突破学习难点,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构成知识链、思维链,降低学习的难度,更好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到达提升

4、教学质量的目的。“倍数关系是小学数学课本中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小棒,课堂开场时,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个学生拿出9根小棒,另一个学生拿出3根小棒,然后进行比拟,让学生讲出想法。学生从“多和“少的角度进行比拟,以为9根小棒比3根小棒多,多了6根,3根小棒比9根小棒少,少了6根。基于此,老师顺势问道:“拿出的两堆小棒除了从多和少的角度描绘它们的关系,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描绘它们的关系?问题提出后,课堂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老师继续讲:“假如拿出3根小棒,看成1份,那么拿出的9根小棒,有这样的几份呢?“3份。老师顺势引出“倍:“假如将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9根小棒

5、有这样的3份,能够讲9根小棒是3根小棒的3倍。在此基础上,老师向学生提问:“1.假如从9根小棒里面取走1根,剩下的根数还是3根小棒的3倍吗?为什么?2.让一个学生拿出10根小棒,另一个学生拿出2根小棒,这时它们之间有如何的倍数关系?3.你用小棒,还能够算出如何的倍数关系?通过这样几个问题,不断强化学生对“倍的认识。“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不好理解。上述案例中老师另辟蹊径,将学生经常见到的小棒引入课堂,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以形象化的方式进行呈现,轻松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触摸数学知识的本质。三、在错误处操作学具,把握本质学生出现错误,是他们认知能力的真

6、实反映,是他们出现了思维障碍。假如对学生的错误置之不理,或者冷处理,学生在后续学习的经过中,还会出现相类似的错误,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勇气。作为数学老师,应放慢授课的脚步,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进行自省和顿悟,分析错因,主动地纠正错误,把握知识的本质。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老师出示这样的问题:“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列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老师在巡视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这样算的:15+10=25厘米,252=50厘米,104=40厘米,50-40=10厘米。学生的解题思路非常明确,用长方形的周长减去正方形的周长,但这是不对的。为了让学

7、生找出错误,老师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纸本人剪一剪,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原先的解答方式是不对的,剩下列图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周长是30厘米。要计算剩下列图形的周长,要先判定出它的长和宽,然后才能进行计算。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没有简单地告知,然后讲解,而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学生在操作的经过中,探寻出错因,就构成了正确的解答方式。这比老师直接告知效果好得多,也避免了学生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四、在升华处操作学具,拓展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操作学具是建构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假如一直让学生停留在操作学具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阶段,这显然是不够的。由于数学是抽象的,

8、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帮助学生跳出详细的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感性表象理性的经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经过中,跳出思维束缚,培养学生的推理水平,使学生的学习经过变得深化浅出。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假如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正方体?课堂陷入了沉默,学生们不知如何解答。有学生提议能够用正方体摆一摆,其他学生也表示同意,都想一探究竟。学生们很快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发现至少需要8个正方体。可见,假如单纯让学生考虑,很难得出结论,但学具的引入,就自然降低了难度,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似乎这道题目能够画

9、上句号了,但老师并没有知足于此,由于学生后续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只能依靠摆小正方体才能解决,这样的学习很显然是浅层次的。于是老师因势利导,向学生追问:“为什么会是8个正方体呢?是不是背后有什么奥秘呢?老师的话给了学生启发,学生纷纷讲出本人的想法。上述案例,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结果后,并没有知足于此,而是让学生及时地跳出直观的操作,促进思维的拔节,实现认知的升华,建构解答这类问题的模型。在这样的学习经过中,学生不但把握了相应的结论,还积累了相应的经历,提升了思维的创造性和深入性。总之,学具在学生学习经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小助手。因而,在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应改变以往“一讲到底的情况,适时地引入学具,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学会数学考虑,更好地提升数学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