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共2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304790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共2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共2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共2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共26页).doc(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中历史知识点必 修(一)政 治 文 明 历 程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奴隶社会:夏、商、周 (早期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权和相权(君主专制) (秦朝清朝时期) (前提、基础) 中央和地方(中央集权) 选官、监察、谏议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知识要点】一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1夏朝: 时间:公元前2070年权利制度:公共权力、禅让制改为世袭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商朝: 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亳(b)、殷(yn)

2、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 内服:王畿(j)(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内服与外服关系:支配与被支配,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特点: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西周: 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封建制度: 分封制: 含义:封邦建国 目的:巩固王权 对象:同姓亲族为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殷商降族。 封国:晋、卫、燕、鲁、齐、宋 内容:土地、人口、武装、物资 作用: 积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消极: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不断疏远,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宗法制: 含义:周人将血缘纽

3、带同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制度。 目的: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了维护分封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长子) 内容:大宗和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既是家族等级,又是政治隶属。相对的 作用: 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礼乐制: 含义: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周礼) 实质:维护等级秩序三者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和王

4、权相结合;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1背景: 政治上:秦的统一 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理论上:法家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特征:权利的高度集中: 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皇帝3措施: 建立皇帝制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律令、图籍,并负责检查百官太尉:军事三者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春秋时已有):郡:郡守郡丞郡尉县:县令县丞县尉乡:三老啬(s)夫游徼(jio) 里制定考察和选拔官吏制度制定秦律 指导思想:轻罪重罚4评价: 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

5、的基础,对以后两千多年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政治上:易产生暴政; 经济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 文化上:文化专制,钳制了人的思想,不利于科技创新与进步。三皇权与相权之争1秦:三公九卿 皇帝2汉:中朝(内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中朝(决策)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起草诏令) 尚书省(执行) 门下省(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官) (人口、赋税) (祭祀) (军事) (刑罚) (工程、建设)三省关系(特点、作用):相互牵制,互为

6、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加强了皇权。4宋:二府三司 皇帝二府: 枢密院(军权) 调兵权 三衙(统兵权) 中书门下 三司 枢密院中书门下(行政权) (宋中央结构图)三司: 盐铁 度支 (财政权)(计相) 皇帝 户部5元:只设一省中书省 中书省6明: 明太祖: 废丞相,裁撤中书省,皇帝亲管六部 皇帝 六部 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 (元中央结构图) 明成祖:设内阁 票拟 六部批红(不是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 (明中央结构图) 7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职能:跪奏笔录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实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四中央与地方之争1汉武帝集权: 背

7、景:汉初出现七国之乱 概况: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 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 结果:平叛乱,“王国”问题未解决。 措施: “推恩令”酎金夺爵在地方设刺史(监察) 影响: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宋太祖集权: 背景:唐设节度使,出现“安史之乱” 唐末出现“藩镇割据” 措施: 收精兵:a.杯酒释兵权b.三衙(统兵权)、枢密院(调兵权)c.将禁军一半驻守京师,一半分散全国各地d.更戍法 削实权:a.派文臣到地方(知州)b.知州之下设通判(监察)c.削弱节度使的权力 置钱谷:设转运使:削弱割据的物质基础。 影响: 改变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占绝对上

8、风。 造成了“冗(rng)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五选官、监察、谏议(一)选官朝代制度标准作用西周世卿世禄世袭战国军功爵军功大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汉武帝 征辟制 察举制自上而下征召自下而上举荐(“孝”“廉”)有利于选拔有道德素养的人才,易造成官员庇护。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士族)隋唐科举制(庶族、寒族)考试 明经科 进士科体现了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培养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清八股取士考试:四书五经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加快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二)监察1秦:御史大夫2汉:刺史3宋:通判4明清: 中央:督查院、六科给事中,合称:科

9、道合一。 地方:按察使司(三)谏议1隋唐:门下省2宋:谏院(四)评价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但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六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政治制度朝代区别分封制西周 世袭 血缘 有封地无俸禄 贵族政治郡县制春秋、秦皇帝亲自任免 地域 无封地有俸禄 官僚政治郡国并行制汉行省制元作用:分封制和郡国并行制容易造成分裂割据,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秦国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商鞅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法。二内容:

10、1军事: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严肃军纪 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旧贵族什伍制度 保障兵源,加强对普通民众的控制 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 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国家财政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3政治:建立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什伍连坐制度 加强了管理和控制轻罪重罚 4思想文化:焚烧诗书 加强了思想文化的统治三作用:积极:政治:打击了旧贵族,稳定了统治秩序;经济: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军事:提高了士兵战斗力,增强了国力 消极:经济上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法律过于严苛

11、; 文化专制,钳制了热的思想。四秦法未亡原因: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第二讲 古希腊和罗马政体(奴隶社会)古中国古西方地理闭塞的大河文明开放的海洋文明政治专制小国寡民的城邦经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思想儒家自由、平等一城邦: 时间:公元前86世纪 含义: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 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公民: 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排除在外) 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 祖籍本邦 自备武装服兵役 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维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公民政治)二雅典民主制1原因: 直接:小国寡民 根本:工商业经济发达 阶级: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力量壮大 受地理环境影响2过

12、程: 梭伦: 背景: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调停人) 内容: 经济: 废除债务奴隶制,颁布“解负令” 人身自由(中庸) 鼓励发展工商业 阶级基础 政治: 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打击旧贵族 对机构进行改革 a.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b.建立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公民法庭 评价: 积极:打击旧贵族,为雅典民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改革不彻底 克里斯提尼: 背景:梭伦改革不彻底 内容: 以地主组织代替氏族组织 冲破了血缘,有效地打击了贵族势力进一步改造国家机构:五百人议事会 最早的比例代表值陶片放逐法 积极: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打击敌人的有效方法 消极: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误用 评价:正式确立的雅典

13、的民主制伯利克里: 时间:公元前5世纪 内容:担任高级官职财产资格取消 发放津贴 评价:将雅典民主制推向顶峰3特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至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性质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附属机构司法机关职能审议和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主持大会审理案件公职人员任职资格产生方式所有成年公民到雅典广场开会30岁以上的公民按比例抽签30岁以上的公民抽签程序辩论小时计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公正,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4评价: 积极: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一系列的民主运作方式: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任期制、议会制。 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的繁荣 消极: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限制了社会另一

14、部分成员的发展能力(妇女、奴隶、外邦人)过度的民主,忽视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容易造成权力的误用。二罗马法1古罗马政体演变: 君主制共和制 帝制: 屋大维 戴克里先2罗马法(1)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私有财产不可侵犯(2)过程: 习惯法:随意性、伸缩性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在平民保民官的提议下,缓和平民和贵族的(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矛盾(共和制) 内容:民法、刑法、诉讼程序 影响: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是平民的一次胜利,使贵族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的解释习惯法 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万民法:212年卡拉卡拉敕令 背景:罗马帝国不断扩张,调节罗马人与被征服民族矛盾 内容:由男性公民

15、扩大到自由民 完备阶段:查士丁尼法典: 时间:东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内容: 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查士丁尼新敕(3)地位: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法典为总结,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的法律(4)评价:积极:在当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对后世: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先声(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律师制度) 消极: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没有任何的保障。第三讲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什么叫做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民选出代表民意的机关,代替人民行使权力。(间接民主)英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16、君主立宪制德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权力中心:皇帝、首相)美国 总统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法国 议会共和制一英国制度创新君主立宪制: 原因: 历史:13世纪,大宪章限制王权 议会雏形 上院:贵族院(司法权) 下院:平民院(立法权)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16401688年 (光荣革命) 影响: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确立:权利法案 时间:1689年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王权,国王只有行政权 意义: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使英国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 发展:责任内阁制 形成: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第一

17、任内阁首相,国王“统而不治”。 原则:内阁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产生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不信任内阁要么内阁全体下台,要么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 原因:工业革命发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内容:扩大选民的范围 影响: 积极:使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消极:选民仍有财产资格的限制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总统共和制: 背景: 独立战争(17761783)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结成邦联邦联制存在弊端:松散,政府软弱无力(建国初,面临主要问题: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启蒙运动) 标志:1

18、787年宪法 内容: 联邦制原则: 总统:行政权、军权,选民间 (联邦政府) 接选举,任期四年,连任两届。 国会:立法权、财政权、对外宣战权 参议院:每州 平均选举,任期六年,每两年换三分之一,间接选举 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任期两年,普选 最高法院:司法权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 总统(行政权) 国会 最高法院(立法权) (司法权)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议员、州长由人民选举产生 评价: 积极: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的颁布标志着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消极:缺少公民权的规定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19、发展和完善: 南北内战后颁布了第13、14条宪法修正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确定了联邦制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两党制。进一步巩固了制衡原则和民主原则。三欧洲大陆体制(一)法国 议会共和制: 背景: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过程:君主制和共和制反复较量特点:艰难、曲折 原因:小农经济发达封建势力顽固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欧洲列强干涉 确立:1875年宪法 立法权:议会 参议院:间接选举,任期九年,每三年换三分之二众议院:普选,任期五年 行政权: 总统:行政权、军权、立法创议权,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解散众议院,对外缔结条约,议会间接选举(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内阁:总统任命 发展:凡曾经统治

20、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在竞选共和国的总统堵塞君主派的复辟之路。(二)德国(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三次王朝战争结束了封建割据,完成统一。(不彻底, 标志:1871年宪法 皇帝:世袭,权力广泛 不完善) 帝国首相:皇帝任命,行政权,联邦议会议长。 立法权 联邦议会:间接选举 帝国国会:普选 特点:保留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1871年宪法确立方式光荣革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三次王朝战争元首国王(世袭)总统(任期四年,连任两届)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皇帝(世袭)元首权力统而不治行政

21、权、军权行政权、军权、立法创议权,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解散众议院,对外缔结条约权力广泛政府首脑(行政权)内阁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总统总统皇帝、首相立法权议会 上院下院国会 参议院 众议院议会 参议院 众议院联邦议会帝国国会政府与议会关系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总统、内阁对议会负责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代议制特点渐进、和平艰难、曲折不彻底,不完善;保留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第四讲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知识结构】时间:18401949年任务:反封建反侵略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5月4日) 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5月

22、4日1949年10月1日) 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线索: 侵华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抗争史: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无产阶级:五四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知识要点】一旧民主主义革命(一)侵华史: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正常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顺差),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1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英,道光皇帝原因: 直接:虎门销烟 根本: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经过: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结果: 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领土 赔2100万两白银赔款先例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23、、上海贸易 协定关税关税自主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司法 片面最惠国待遇进一步破坏贸易(除割地、赔款,利益均沾)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巡查贸易 中法黄埔条约:传教、教堂影响: a.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主要矛盾:人民大众封建主义 中华民族外来侵略者 c.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d.经济结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e.阶级结构:无产阶级(19世纪40年代)、资产阶级(19世纪6、70年代)、买办 f.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英法,咸丰帝、慈禧太后原因: 直接:“修约”遭拒绝(英国“亚罗号”,法国“马神甫”)根本: 进一步打开中

24、国市场经过:火烧圆明园,热河(今承德)结果: 1858年:英、法、美、俄天津条约 增开10个通商口岸(汉口等) 外国商船在长江自由航行内河航运权1860年:英、法、俄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口岸 割九龙地方一区 允许华工出国 影响: a.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总理衙门总税务司 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化 b.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现代化起步 c.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中日,光绪帝原因: 根本: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大陆政策” 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 具体:1890年日本经济危机经过: 第一阶段 平壤战役:回族,左宝贵 黄海海战:致

25、远号管带邓世昌牺牲 第二阶段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结果:马关条约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 b.赔款2亿两 c.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分界线: 甲午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甲午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位主影响: a.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b.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列强势力深入腹地 外资挤压,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巨额赔款,不得不举借外债 三国(俄、德、法)干涉还辽,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中华民族觉醒 清政府:新政,编练新军 各阶层:救亡图存战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中英、法、美、日、德、俄、意、奥(奥

26、匈帝国)原因: 直接:镇压义和团 根本:进一步瓜分中国结果:1901年辛丑条约 a.赔4.5亿两,分39年还清 b.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拆毁大沽炮台 d.惩治反帝官吏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抗争史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反封建原因: 外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内部:阶级矛盾激化 直接:广西自然灾害 主观: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理论:西方基督教义和儒家的“大同”思想,与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经过: 兴起: 1851年, 金田起义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权1856年,北伐、西征转折:1856年,天京事件

27、防御: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文献: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土地: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分给农民 “施政纲领” 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剩余归“圣库”1853年,定都天京 评价:积极:革命性消极: 空想性,没实行,平均分配的方案,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 落后性,小农经济落后于工业文明 资政新篇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859年 未实行原因:未能反映出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 洪仁玕 失败原因: 客观:中外联合剿杀 根本:战略上的失误 农民阶级局限性意义: A.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B.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第一个资本主义方

28、案D.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2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山东冠县,赵三多,义和拳原因: 直接:反洋教斗争 根本: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口号:扶清灭洋。口号评价:A.爱国B.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C.盲目排外。失败原因: 客观:中外联合剿杀 根本:战略上的失误 农民阶级局限性意义: A.显示了中华人民反帝英勇斗争的精神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1912年3月背景:A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清政府实行新政(19011905年)、预备立宪(19051911年)。清末新政,科举考试废除。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四川保路运动E孙中山决心推翻清政府,准备: 组织: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民报 施政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理论:三民主义 思想: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实践:黄花岗起义经过: 爆发: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领导人:熊秉坤、金兆龙 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