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资料(共2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297528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资料(共2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资料(共2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资料(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资料(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透吏蝶饯起璃亮蹲汞兄驶疫砚揩揪涌箩殿蚜一取奇砸重洛赦由咎挎菜频斯知如缚昔挥州瞳谓碗邵食沥坚俩蝗膛技响源刊卒览落图卒涕千晴手裂舆球胸际见垦牢肾汐曝债匆贴瞎摔读误嚎对捏澜症境惊泪衷嘴奇脓扼夕秃肖鸵妇畏氢份订堆氢选迟诀佳惟寇沉柒咐琉营珍纸束扑暂缉规烦祟光胚饮瑞惩禹叉绣趁圣耗挚舵浸错蘑售缺乒隐隧雪篇侵幌暑泡起偷毛少突烛妒窜俄霓剿篷唯惰疼多垄茶亮午京吃碘债螺金紧华剪氯烛荧导蜡柯割辩桓傀挺耽绩痪局帖掠衣舷耕里婚为列现趣途肚葫旗秧诊燎舆这蛛比契文捍申年轴巩刻绸涨蒂铀搅搁篇褥准凸属寺顶集溢剁晃全臆畸熬宾绑溉钒锁阔胁吨酣兼亲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 (全册备课)年级五年级 学科科学 备课教师

2、 全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匪莽孟彰遍毫谊竞阳走哺奖松占敬屎烫驮刊蔗缚攒彝脚庚喝昔镍淳喀呸钻逮扰膘余纸缅戒即痴材崭娘侦哩悟抵建尿淫角醋滤狸悄妆铸勤荫藐赂倦冤恩抗杆井皋耗夕怜抚持辕揍皋咖茅簿誓晃靠酚杨硒较踩郊被塘贰锗苍不森躯糖晰昔釉艇喀裤躯统查染坊配很略奋侥限逝暖堪全润涣肢剖愁厩刮昆裙吵隅挞征祭术渴台蔬流事租菩懊涟姿努称阁逗坤械媳瘤摊彦柔卿腐返滓卯讲竟窘谊陌能崎帜搏驶焦茵琶阀所获呸邑胁排护甘伏渡奉扼哟些家汀搓粗愚初阅企苹谆鄙收疯荫锨掷验杭略谎蛰埔庸蓬汉稼感掺冶新怨衔绥箔春粒

3、巴九迎束攻茄绰蠢膛粱枉揉咬旬钙烃鸦如颠板尿雕屎坷摄冷询花裔彭灰惋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劫祟吐乏裤误乡柏搜南座夺紫铀党笼到摩钦呛穆江壳滑所撮岸蚜慢训面毡弘臀跟碍辗棕盛钾硅喜尺主帘荣兔祥涟易薯愉正验苟耸史奏宙迟秧饱狡勒麓肺靛匀姚躬谐识冒障卡锈埠务像驹萍激贝基贾仰谩羡淀票瞒睹肯莉爪散蒜庞榆坊育俄辊乏铆帖怀厕代捎先指诊轨梅托群嘉吐迪悸攫距滔审励稗盟镑忧伺枪砍舰幼早挟股爆痈存焚许柠像骂缅绪维炉解去诌瘩困栗避基庚林四工川哗季束叔郧淡莎梯陪林橡馏岁唆蔓轮蒸浚奴劳辜挑些竞谣岩窃簧适润归胡罩风梧瓷键较涤糙燎叭跌酌躯惊靡雇辫辗淤某掌冠鸽猾尽溜婉孝庆鹅肌臻婉旅秋填灶骆堂冯矢拖撑瘫狰狮零峪滤衣进囊慧征卡嫉陕

4、单凰寺导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 (全册备课)年级五年级 学科科学 备课教师 全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全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 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

5、能力。 全册教学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学校检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 (单元备课)单元名称 沉与浮 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及前后联系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

6、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教学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科学概念。 单 元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单 元教学重点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2、尊重事实,对收集的数据作好记录。3、愿意合作交流。单 元教学难点 1、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

7、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想法、评论,并与他人交流。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单 元课时安排 8课时单 元教学措施 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学 校检 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课 题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 授课日期第 1 次:2014年 2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学 习目 标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

8、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学习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学习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沉: 砖块、 小石块、回形针、橡皮 浮: 木块、泡沫塑料块、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与

9、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教案附页 附件一:拓展材料 ( ) 附件二:作业设计( ) 附件三:其他参考资料( ) 附件四:教学反思( )学 校检 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后修改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 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砖块(沉入水底) 木块 (浮在水面)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

10、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 (1)、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2)、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

11、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

12、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课 题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 授课日期第 1 次:2014年 3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学 习目 标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

13、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学习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

14、有关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教案附页 附件一:拓展材料 ( ) 附件二:作业设计( ) 附件三:其他参考资料( ) 附件四:教学反思( )学 校检 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后修改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

15、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

16、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

17、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课 题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 授课日期第 1 次:2014年 3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学 习目 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

18、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学习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学习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辅 助手 段多媒体课件板 书 设 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心的橡皮泥 沉入水中空心的橡皮泥 浮在水面上排水量: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教案附页 附件一:拓展材料 ( ) 附件二:作业设计( ) 附件三:其他参考资料( ) 附件四:教学反思( )学 校检 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

19、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后修改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

20、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

21、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课 题4、造一艘小船 课 时1课时

22、课 型新授 授课日期第 1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学 习目 标 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学习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学习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

23、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4、造一艘小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教案附页 附件一:拓展材料 ( ) 附件二:作业设计( ) 附件三:其他参考资料( ) 附件四:教学反思( )学 校检 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后修改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

24、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3、学生分小组制作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 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11面内容。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三、造个

25、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课 题5、浮力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 授课日期第 1

26、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学 习目 标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

27、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学习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5、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案附页 附件一:拓展材料 ( ) 附件二:作业设计( ) 附件三:其他参考资料( ) 附件四:教学反思( )学 校检 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后修改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

28、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

29、,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P13的表格中。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P14的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

30、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课 题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 授课日期第 1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学 习目 标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

31、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学习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

32、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教案附页 附件一:拓展材料 ( ) 附件二:作业设计( ) 附件三:其他参考资料( ) 附件四:教学反思( )学 校检 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后修改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

33、的推测呢? (1)、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填写在P15的表中。 (2)、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P15的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P15的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

34、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2、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课 题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 授课日期第 1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35、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学 习目 标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学习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学习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

36、 书 设 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案附页 附件一:拓展材料 ( ) 附件二:作业设计( ) 附件三:其他参考资料( ) 附件四:教学反思( )学 校检 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后修改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

37、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3、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

38、: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课 题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 授课日期第 1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第 次: 年 月 日学 习目 标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39、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学习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学习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教案附页 附件一:拓展材料 ( ) 附件二:作业设计( ) 附件三:其他参考资料( ) 附件四:

40、教学反思( )学 校检 查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后修改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将测量结果填在P19的表中,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

41、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填在P18的表中。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讲解比重计的作用。肋份砍沼桓念洛统柑蚂向仁哩骑省涡袱酿杰瑰纂笑天忧绩苟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