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290653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杨学龙(四川师范大学,成都,)摘要:近年来高频率的地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仅破坏了人文环境,也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主要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总结其地震对环境各方面的破坏程度,并且伴随着地震到来的二次灾害种类及严重程度。结果表明,地震对环境各方面的影响都是相当严重的。关键词:地震;环境;影响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EarthquakeYANG Xue-long(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 , China)Abstract:

2、In recent years, high-frequency earthquake serious damage environmental.Its not only destroys the human environment, but also seriously damag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Mainly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summarized the extent that the earthquake damage environment in many ways,summa

3、rized the types of secondary disasters with the arrival of earthquake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dam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aspects of the effects that earthquake destroys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serious.Key words:earthquake , environment , impact前言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人类依靠生存的重要条件

4、。而地震在给人们带来不容忽视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本文从各方面总结了地震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提醒人们环境的脆弱,和环境保护的重要。1. 地震的简介1.1 地震的定义与灾害 地震又称、地,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

5、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1.2 地震震级及分类 是地震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越大。小于里氏2.5级的地震,人一般不易察觉,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的智利,根据

6、,里氏规模竟达9.5。然而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新说之地震核变成因论等1。2. 地震前生态环境的变化 大量的地震观测实例显示,地震前自然界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现象,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根据统计资料分析,震前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象环境变化,动、植物生活习性以及声、光、电等异常变化。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记载则最多,研究结果表明,震前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动物的生存条件改变,引发了多种动物震前惊慌失措的反常表现。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1976年和林格尔6.3级、1979年五原6.0级、

7、2003年巴林左旗一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震前均出现了多种动物异常的情况。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最为突出的是蛇类异常,出现了广元市朝天区西北乡车坝村的野蛇扎堆死亡现象;其次是绵阳市新店村、广元市荣山镇无坝村、青川县篙溪乡等部分乡村震前出现青蛙或蟾蜍大规模迁移现象;再次就是江油市石元乡杠岭村大规模蚯蚓晒死在公路上的异常2。经验表明,动物震前行为异常的数量、种类、分布的面积与震级和震中距离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生态环境变化范围越大,对动植物的影响就越大。3. 地震对环境的影响 地震的影响巨大,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地震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影响

8、将逐步显现出来。地震使森林、草地、农田、河流等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地震灾害改变了原有的地形,破坏了大量地表植被,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增加了植被恢复的复杂性,加剧了灾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降低了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而且对人们的生存所依赖的各种环境和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3.1 地震对水环境的影响3.1.1 对河流的影响对于地震发生的区域而言,由于地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能破坏河床与河岸带植被,影响水流量及流速,改变水环境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区域水质。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

9、,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然而更严重的是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造成河道堵塞,从而使流水聚集,漫溢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使得河道内的水易形成局部滞留现象,暂时或者永久改变了原有水生生态系统。如1933年四川岷江上游茂县的叠溪城发生的7.5级大地震,形成叠溪、大桥、银瓶崖三大“堰塞湖”,严重破坏了沿岸的茂县、汶川、灌县大部分村镇,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512汶川大地震使北川、青川、德阳等地山体大面积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多处堰塞湖,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对比地震前

10、后灾区多光谱遥感影像,对地震灾区的河道阻塞以及由此形成的堰塞湖信息进行了人工提取。解译结果显示,汶川地震灾区36个县,目前共形成堰塞湖34处主要分布在平武、北川、江油、青川、茂县等山体大量滑坡的县市,其中平武县发现6处,理县5处,北川县和文县各4处,茂县和青川县各3处,江油市和德阳市各2处,而松潘县、黑水县、汶川县、中江县和广汉市各1处。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坝堰塞湖位于涧河上游距县城约6千米处,是北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库容为1.45亿立方米,坝体顺河长约803米,最大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石头和山坡风化土组成3。堰塞湖往往伴随次生灾害

11、的不断发生,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随时都有决口的危险,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地震灾害的破坏力。3.1.2 对地下水的影响由于地震过后,大规模损毁的建筑物以及畜禽尸体腐烂后的残体在降水的淋漓作用下进入水体,还有地震后使用的消毒剂、杀虫剂、灭菌剂等,其残留物也随降水进入水体,以及地震后泄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处置,也可能在降水的冲刷下进入水体中,这些因素会潜在的改变水环境的状况。此外,地震还会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由于地震前引力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水位循环的混乱,进而造成水体化学性质的改变,会改变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自然环境特性,其水中的化学元素含

12、量会发生改变,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对该区域水体的适应性,有些会产生放射性元素,当人类接触这种水资源,就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在震区东边的镇原县,地震后就出现水体为黑色,并引起疾病的现象,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大地震,据蒙新五省行程记中称:“武威、古浪南山地震烈”,“南山报地水涌出,皆作黑色,兼有硫磺。饥民无食,被气熏毙者甚多”4。3.2 对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3.2.1 对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地震灾害除直接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严重的生境隔离,而生境隔离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

13、重要原因。地震使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生境斑块数量增加及生境斑块面积减少,使得某些动植物的生境丧失,这将严重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1976年8月16日及22日四川松潘连续发生两次7级以上大震,地震前后,该地区竹林大片死亡,引起我国国宝级动物大熊猫食物短缺,造成部分大熊猫死亡。另外,地震后动物往往有迁移现象,如在鼠疫流行的地区发生地震,则病鼠和旱獭四处逃窜,将会严重扩大疾病传染范围。汶川地震,造成卧龙、王朗、九寨沟等3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以大熊猫为重点保护对象的保护区l9个,损毁大熊猫栖息地180万亩,占栖息地面积的38%)、29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14个)受灾。而且受灾区生活或分布

14、的陆栖脊椎动物有419种,其中大熊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7种,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24种。地震造成植被大量破坏、地貌分割,每个保护区不同程度受到损伤。野生动物栖息地毁损面积9121万,区域生态系统景观的连通性显著降低,景观破碎程度显著增加,形成大量“岛屿式”斑块,“孤岛效应”对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影响较大。 汶川地震中自然保护区破坏最严重的为龙溪虹口、白水河2个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这2个自然保护区在地震发生前,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地斑块数为2 123个,最大斑块面积为22 981,1 00010 000的斑块数为3个,1001 000的斑块数为35

15、个,保护区内生境连通性高,有利于保护对象生存与繁衍;震后,由于大量的崩塌与滑坡,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草地斑块破碎化严重,斑块增加至11 673个,最大斑块面积降至10 462,1 00010 000的斑块数为5个,1001 000的斑块数为34个,导致保护区边缘生境增加,内部生境面积降低,生境连通性下降5。3.2.2 对植物的影响在我国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记录中,都有地震对森林植被破坏的记载。造成这些破坏一般是由山崩、滑坡、山剥皮、地裂和泥土流以及强烈的地面振动所引起。据调查,在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大震,有35个村庄及其附近都有树木折断、翻倒以及震时树木根部被损,震后树木死亡等现象,这

16、些现象主要发生在山上、村边、河边等地。1879年7月1日甘肃武都文县8级大震,武都城西山上茂密的森林在地震时由于山体大面积下滑冲进武都城内,造成城西山上森林和植被严重破坏。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大震,据史料记载,“房屋倾倒、树林毁伤”,“沙飞石走,树拔山崩”,山崩“往往冲走三四里之遥,经过之村舍、道路、树木一概冲坏”,“山崩地陷,屋倒城摧,林谷变迁,沧桑立现”。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8.5级大震,20万范围形成大量的崩、塌方,“大片森林被毁”。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地震,造成大面积山体表层剥落现象,使得山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4级

17、地震,南投九九峰原来绿色一片的山岭,震后变为岩石裸落、光秃秃的山坡。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林木、林地破坏严重,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弱。据统计,14个生态重灾区中,森林生态系统破坏面积为503.09,占生态重灾区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的2.80%。绵竹、安县、汶川和什邡4个县市超过11%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彭州超过8%,都江堰和北川分别为3.68%和1.57%。造成四川省林地损失493万亩,导致全省森林覆盖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其中45个林业重灾县(市、区)森林覆盖率由震前下降了1.87个百分点。3.3 对农田及土壤的影响3

18、.3.1 对农田的影响 农田破坏既是生态环境问题,对粮食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地震后植被遭到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使得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使得山体下面的耕地被冲击下来的泥石、沙砾所覆盖,或耕地土壤的被冲走,耕地的土壤特性发生变化,肥力与可耕作性下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遭到破坏。1906的12月25日新疆玛纳斯7.7级地震。震后震区农田因地下产生裂缝,浇灌农田之水大都漏掉,粮食因此而减产。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共有农田20504,其中旱地11018,水田9486。由于灾区农田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平原区(占灾区农田总面积的70.23%),因此本次

19、地震对农田的破坏不大,从上述地质灾害解译区农田的破坏情况看,解译区直接损毁农田33.59,占解译区总农田面积的0.95%,其中旱地损毁28.94,占损毁农田面积的86.16%,水田损毁4.65,占损毁农田面积的13.84%。受损农田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其中北川县和平武县农田损毁比较严重,农田损毁面积占了解译区损毁农田的70%。从全区农田受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破坏的预测结果看,全区农田预计损毁57.77,占全区农田总面积的0.29%,受损农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3.3.2 对土壤的影响地震发生的时候,使土壤依附的岩体结构发生变化,地表出现地裂缝、喷沙、冒水的现象,使土壤的特性发生变化,可能

20、出现沙石混杂,以及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强烈地震的时候,地下深层喷出物可能是有毒的重金属,由于有些地区的某些元素成土母质的背景值本身就偏高,这样会使地震后该地区的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四川汶川地震后,在什邡市师古镇思源村19组采集了一个地下喷出物样品,经检测,重金属镉含量严重超标,标准值为0.3mg/kg,实测为0.97mg/kg(pH值7.5),超标3.2倍,说明其对土壤环境有较严重的污染。这会对农作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3.4 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灾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大量损毁。四川省内分布着国家4A、3A级旅游

21、区21处,并且拥有2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与黄龙;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1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地震对震区其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不同程度损坏。而古迹古文物的损坏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据统计文物损失总共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51件6。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地震前后环境变化的总结表明,地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来说,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大致归类为:对水环境的影响,对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对农田及土壤的影响,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另外,地震破坏了森林、山地、流水,往往会造成气候恶化、旱涝灾害等频发、水土流失等环境方面的灾害。地震灾害和

22、环境虽说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作为自然界生态环境链的重要环节,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地震灾害可能影响和破坏环境以及介质条件,而某些环境的改变也可能为地震预报预测研究提供重要的征兆信息。同时,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参考文献1 白建方认识地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21242 车用太,刘成龙,鱼金子等汶川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反思J地震地质,2008,30(4):8288383 王基成,周云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次生灾害应对策略,2009,21(4):1791804 吴瑾冰,郭安红地震与环境生态. 灾害学,2001,16(3):87915 王文

23、杰,潘英姿,徐卫华,王晶晶,白雪四川汶川地震对生态系统破坏及其生态影响分析 2008,21(5):1001166 陈涛文物局:汶川大地震对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破坏OL(2008-06-06) HTTP:/7 崔书红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8 (7) :37 3818 地震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Liu FM,Zhang LH,Liu HQ,et alDanger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Journal of Geometry . 200610 Ma ZH,Zhou ZY,Gao XM,He WG,Liu HC.The earthquake disaster loss assessment for Wenxian Ms5.0 Earthquake on Jun.21,2006 in Gansu Province. Nothwest Science . 200711 RunQiu Huang,WeiLe Li. J ,2009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