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地方标准.docx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597420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6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S地方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MS地方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S地方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S地方标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XXX X XXDB61 陕陕 西西 省省 地地 方方 标标 准准DBXX/XXX-XXXX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标准施工标准Universal deflection modular comb plate bridge expansion device(征求意见稿)发布发布 实施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发 布布I目 录前 言.II引 言 .III1 总则.-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3 -3.1 术语及定义.- 3 -3.2 符号.- 4 -4 材料.- 5 -4.1 常规材

2、料.- 5 -4.2 轻质混凝土.- 5 -4.3 高性能混凝土.- 5 -5 施工技术与控制.- 6 -5.1 施工技术及控制标准.- 6 -5.2 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11 -6 施工监控.- 15 -6.1 一般规定.- 15 -6.2 施工监测.- 15 -6.3 控制计算.- 17 -6.4 数据分析与反馈控制.- 19 -6.5 监控成果及控制标准.- 22 -7 施工检测及验收.- 23 -7.1 常规检测.- 23 -7.2 施工专项检测技术.- 23 -7.3 质量验收评定.- 26 -8 施工缺陷修复技术.- 28 -8.1 常见缺陷类型.- 28 -8.2 缺陷修复方法

3、.- 28 -I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陕西省公路局提出,由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公路局、陕西通宇公路研究所有限公司、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咸旬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长安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振江、金宏忠、张充满、魏家乐、涂静、舒涛、邬晓光、屈仆、朱东方、杨继承、雷波涛、钱若霖、安平和、何启龙。本标准由陕西省公路局负责解释。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公路局电话:029-88408404地址:西安市含光路110号邮编:710068III引 言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具有结构刚度好、行车平顺舒适、施工方便、养护简单、

4、抗震能力强等特点,适用于跨越湖泊、沟壑、既有建筑以及起伏较大的地形环境,应用十分广泛。近年来,早期修建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出现了性能差、耐久性低、服务寿命短等问题,影响了其正常服务功能的发挥,且给养护、维修等后期运营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为此,针对该类桥型,在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全寿命周期为指导,并结合本省实际条件和其它相关研究成果特制定本标准,以规范桥梁施工工艺及相关技术要求。本标准涵盖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施工技术要点、施工监控工作方法及控制要点、施工过程检测及施工缺陷修复等内容。通过制定本标准,将使施工全过程更加规范化,以达到安全、质量、经济的目的。此外,本技术标准的编制将促进

5、和提升我省在交通行业中桥梁方面标准体系的研究水平,使在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完善,推动交通行业进步的步伐。为了提高标准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1 -1 总则总则1.0.1 为了确保陕西省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特制订本标准。1.0.2 制订标准时,充分吸取了现有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研究了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的施工、专项检测以及监控技术。1.0.3 本标准是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F50-2011)的基础上,针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

6、的施工提出的补充性条文和针对性建议。1.0.4 本标准适用于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的施工,不适用于其他类型桥梁的施工。1.0.5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可按本标准指导施工,对标准未提及的一般性要求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且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关键施工工序及关键部位的安全风险评估。1.0.6 按本标准进行施工时,材料、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1.0.7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应积极使用新材料,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进一步提高工程品质,合理加快施工进度。-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

7、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G/TF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D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 -3 术语术语、定义定义和符号和符号3.1 术语及定义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 常规材料 Conventional material常规材料是指目前桥梁工程施工中已广泛应用的原材料。3.1.2 轻质混凝土 Lightweigh concrete轻质混凝土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式根据应用需要将空气或氮气、二氧化碳

8、气、氧气等气体引入混凝土浆体中,经过合理养护成型,而形成的含有大量细小的封闭气孔,并具有相当强度的混凝土。3.1.3 高性能混凝土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3.1.4 膨胀混凝土 Expansion concrete用膨胀水泥或膨胀剂配制的水泥混凝土,除具有补偿收缩和产生自应力功能外,还具有抗渗性强、早期快硬、后期强度高等特点。3.1.5 保护层厚度 Thickness of protective layer指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

9、土,从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3.0.6 孔道偏差 Channel deviation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施工中,因预应力预留孔道位置不准确而发生的偏差。3.1.7 底板崩裂 Breaking of Bottom Slab底板崩裂是连续刚构桥一种特殊病害,由于设计或施工原因导致底板预应力径向力超出混凝土约束而发生底板混凝土预应力束的保护层开裂破坏的病害,有时钢筋甚至预应力筋外露,常见于合龙段附近。3.1.8 成桥预拱度 Camber of bridge为抵消结构运营期在刚度下降、预应力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多因素作用下结构产生下挠,给各梁段设置的预抛高值在桥梁成桥时剩

10、余的数值。3.1.9 竖向预应力 Vertical Prestress桥梁施工过程中,通过张拉腹板的竖向预应力钢筋对梁体施加的竖向预压力。3.1.10 合龙顶推 Closure jacking-force- 4 -为减少成桥后因混凝土收缩徐变及合龙温差引起的结构附加内力及变形,在合龙前施加顶推力以改善结构受力的措施。3.1.11 线形控制 Geometry control在桥梁施工中,通过测量已施工节段结构位置信息、预测未施工节段位置信息、误差分析和调整参数等一系列控制手段,使桥梁线形在成桥时与合理成桥线形基本吻合。3.1.12 内力控制 Internal force control在桥梁施工

11、过程中,读取已施工结构对关键截面内力的影响数据、预测未施工结构对关键截面内力的影响、通过误差分析和调整参数等一系列控制手段,使桥梁结构内力在成桥时与预期结果基本吻合。3.1.13 施工缺陷修复 Construction defect repair施工缺陷修复是指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中或施工完成后,对结构内部或表面缺陷进行处理和修补。3.2 符号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L桥梁计算跨径;C30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 30 MPa 的混凝土强度等级;k孔道偏差系数;弹性模量,单位为兆帕(k) ;E综合定性注浆指数;fID注浆密实度指数;孔道注浆定位测试的点数;N测点的注浆状态;F1锚下预应力检测反拉

12、力;F2锚具对夹片的水平反力;F3锚下有效预应力。- 5 -4 材料材料4.1 常规材料常规材料常规材料性能需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F50)要求,并按规定严格进行试验检测。4.2 轻质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采用轻质混凝土作为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桥面铺装,主要用于跨度较大的连续刚构桥或需对成桥时桥面预拱度进行调整而需加铺混凝土时采用。4.3 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病害突出部位,如承台、0 号块及合龙段,有条件时建议优先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不同部位的特点进行,如承台部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3、应重点关注抗水化热性能、抗裂性能及耐久性能(抗渗性能、抗氯离子扩散性能、抗碱骨料反应性能、抗冻融性) ;0 号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重点关注抗水化热性能、和易性能、密实性能、抗裂性能;合龙段应重点关注混凝土的和易性能、密实性能、补偿收缩性能、抗裂性能。- 6 -5 施工技术与控制施工技术与控制5.1 施工技术及控制施工技术及控制标准标准5.1.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施工应根据总工期要求,配置足够的劳动力、机械设备及材料等。5.1.2 桩基施工桩基施工1 桩基施工前应具备工程地质、水文等资料,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制定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及安全技术方案,必要时可进行专项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14、2 桩基施工前,做好场地设计及环境保护方案,严禁污染周边环境。3 桩基施工完成后,委托有资质的、有能力的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桩基质量检测。5.1.3 承台施工承台施工1 承台施工前应进行桩基等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桩顶的混凝土面应按水平施工缝的要求凿毛,桩头预留钢筋上的泥土及锈蚀等应清理干净。2 承台底为软弱土层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措施。设计无要求时,应自行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在浇筑承台混凝土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3 承台的钢筋和混凝土应在无水条件下进行施工,施工时应根据地质、地下水位和基坑内的积水情况采取防水或排水的措施。应采取有效措施,使承台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规定。桩伸入承台的长度以

15、及边桩外侧与承台边缘的净距应不小于设计规定值。4 承台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温度裂缝(内外温差、时间 温差及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和收缩裂缝(干燥收缩、塑性收缩、自身收缩、碳化收缩) 。5 裂缝控制的主要对象是由于水泥水化热产生的混凝土内外温差所导致的温度裂缝。 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必须对水化热及热应力作详细的计算分析, 制订切实可行的降低水化热施工方案,避免产生温度裂缝。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不超过 60,内外温差不超过 25。6 混凝土允许最大降温速度为 23天。 7 在混凝土入模前,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水分,浇捣过程中做到既振捣充分又不过振,最好在混凝土初凝前再

16、振捣一次。8 夏季气温较高时,混凝土中应考虑加缓凝剂和减水剂,降低水灰比,适当增加粉煤灰用量,减少水泥用量,延长养护时间,以降低内外温差,避免温度裂缝。9 加强混凝土表面通风, 有利于混凝土及时散热, 可降低内部高温, 但要注意保湿要求。10 采用中热水泥或掺粉煤灰或活性外加剂的水泥混凝土不仅水化热效应较低,且有利于提高- 7 -结构的抗裂性。11 采用适当的保温材料覆盖混凝土表面可起到良好的温控效应,优选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如泡沫塑料、草席等。12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智能数字温度传感器对混凝土进行温度和湿度实时监控, 尽量减小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影响而产生的结构变形, 防止结构在后期产生

17、较大的变形而出现裂缝。13 从混凝土的拌合、运输、浇筑、养生几个方面对混凝土质量加以严格的控制。(1)拌和:采用预冷骨料、冷水拌和、加冰拌和、地笼取料等方法,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2)运输:采取措施控制温度升高。(3)浇筑:必要时按温度控制方案设置冷却管,在混凝土内部通入冷却循环水,采用循环法保温养护,以便加快混凝土内部的热量散发。混凝土表面覆盖织物进行保温、保湿养 护,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及内外温差,内外温差不大于 25。14 加强施工管理,按温控方案严格控制浇筑速度及已浇混凝土层的暴露时间。按环境气温条件的不同对暴露面采取相应的保温 (或隔热) 和保湿措施 (如覆盖保温被,塑料膜、草袋、喷雾

18、等,其厚度由计算确定 。避免纵向、层间施工缝、提高结构整体性和抗剪性能。15 承台浇筑按温度控制方案设置冷却管,在混凝土内部通入冷却循环水,采用循环法保温养护,以便加快混凝土内部的热量散发。混凝土表面覆盖织物进行保温、保湿养护,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及内外温差;采用台阶式分层浇筑法(见图4-1) ,分层流水振捣,层厚约3050cm;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其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1.5m3m图图 5-1 分分层层浇浇筑筑法法16 保温、保湿养护(1)降低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内外温差值;降低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降温速度;保持良好的湿度,使混凝土在良好的环境下养护,按温控技术措施的

19、要求进行保温养护。(2)混凝土应在浇筑后即开始养护,并应至少延续 24 天,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在保温养护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17 混凝土拆模控制- 8 -模板的拆除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按顺序进行。侧模在预应力张拉前,混凝土强度达到 2.5MPa,且能保证表面及棱角不损坏的情况下拆除,底模在预应力施工完成后方可拆除,拆模后加强养护,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与湿度,防止表面开裂。5.1.4 墩、台身施工墩、台身施工1 墩、台身施工前,应对其施工范围内基础顶部的混凝土进行凿毛处理,并应将表面的松散层、石屑等清理干净。2 在进行墩身施工时应注意安装箱梁 0、1 号块托架

20、的预埋构件;3 主墩优先选用翻模或者爬模方案进行施工,方案要进行专门的设计和结构计算,当墩柱比较高且风力比较大时,钢筋安装应设置钢劲性骨架。4 浇筑混凝土时,串筒、溜槽等的布置应方便摊铺和振捣,并应明确划分工作区域。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采用自动喷淋养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7d,并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以确定是否延长养生时间。5 主墩墩身第一次浇注时,应至少浇注墩身下倒角以上 4m 高度的空心墩柱,即主墩第一节高度至少应达到 6m,以减少刚度突变带来的混凝土收缩裂缝, 剩余墩身应分次浇注到墩顶。6 每一整体结构的浇筑应连续进行,若因故中途停工,应按施工缝处理。7 墩身垂直度允许偏

21、差应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且墩身各断面中心位置与设计位置偏差不得大于2cm。8 在保证模板刚度的前提下,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拆模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85%以上。9 如果设计图中墩身均未设置爬梯和通风孔,施工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但不可截断原有结构钢筋。5.1.5 0 号块施工号块施工1 根据挂篮拼装尺寸要求,确定 0 号块单独施工,或者 0 号块与 1 号块一起施工。2 跨度 L100m 时,0 号块竖向可一次浇注;跨度 L100m 时,0 号块可分两次浇注完成,第1 次应浇注至 2/3 梁高处,第 2 次浇注至箱梁顶面,两次浇注龄期相差不宜超过 15 天。3 防裂措施(1)消除托架

22、非弹性变形:托架安装完成后,要进行加载试验,按照 0 号段施工时产生的竖向等效荷载的 1.2 倍进行预压,消除托架结构的非弹性变形,检验托架的安全度,托架的最大变形不宜超过 5mm。- 9 -(2)过人洞防裂:在过人洞的两侧各 1m 范围内加设钢筋网,可以基本消除端隔墙上的裂纹。4 混凝土浇注结束后,加强对梁段尤其是箱体内侧与外侧的洒水养护,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100、龄期 7d10d 时,可以张拉预应力束。5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可在浇注 0 号块及相邻几个梁段(可至 L/4 处)的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网状树脂纤维,掺入量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5.1.5 箱梁浇筑施工箱梁浇筑施工1 本节适用

23、于采用悬臂浇筑方法施工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2 挂篮是悬臂浇筑施工的关键设备挂篮结构除满足强度条件,重点是控制其刚度,挂篮最大变形(包括吊带)不能超过 2cm。挂篮抗倾覆安全系数2。3 应按施工规范严格控制箱梁各部尺寸,任何情况下梁段自重误差应在-3+3范围内,尽量避免结构超方。4 桥墩两侧梁段悬浇施工进度应对称、平衡,实际不平衡偏差不得超过设计要求值5 浇筑每个梁段混凝土前,应对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面凿毛洗净湿润,还应控制水灰比,降低骨料温度,减少模板与混凝土间的摩阻力,加强养护,控制拆模时间等,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及水化热对结构的影响,避免收缩和水化热的裂缝产生。6 悬臂浇筑段前端底板和桥面的标高,

24、应根据挂篮前端的垂直变形及预拱度设置,施工过程中要对实际高程进行监测,如与设计值有较大出入时,应会同监控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查明原因进行调整。7 箱梁悬浇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成,底板浇筑完成后,等混凝土初步成形,再浇筑腹板和顶板,总体浇筑原则为从前端向后浇筑,从两侧向中间浇筑。8 预应力孔道应有足够的定位和防崩钢筋,纵向预应力钢束张拉结束后,应尽早进行管道压浆,并确保压浆密实度,建议采用真空压浆法,压浆材料宜选用专用压浆料或专用压浆剂配制的压浆料;加强对预应力孔道灌浆密实度的检测。9 主梁施工时,应严格控制相邻梁段的施工工期,最多不得相差 13 天。10 主梁混凝土的弹模和强度应满足规范和设计

25、要求,正常情况下张拉钢束时混凝土龄期不得小于 7 天,采取措施提高早期强度时,张拉钢束时混凝土龄期也不得小于 5 天。11 箱梁内齿板钢筋应与箱梁其它钢筋绑扎为整体,齿板混凝土与箱梁混凝土也应同时浇注,- 10 -以保证齿板与主梁的良好结合,对齿板上的锚具,压浆后应浇注混凝土封锚,注意锚下混凝土的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梁段钢筋绑扎过程中,当预应力管道与普通钢筋有冲突时,可局部适当调整普通钢筋的位置,不得截断,若必须截断时,须经设计代表和监理工程师的同意,截断的钢筋应及时做等强度补强。12 注意设计图中箱梁腹板上预留的通风散热孔洞,保证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箱梁内外混凝土能够及时散热,保

26、持与环境对流换热的能力,以减小内外温差。13 为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可适当设置抗裂构造钢筋。14 避免在最高气温时浇筑混凝土。在高温干燥季节,晚间浇筑混凝土受风和温度影响相对较小,且可在接近日出时终凝,此时相对温度较高,有利于早期防裂。15 高温时浇筑注意事项(1)在不改变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降低水灰比,采用高效减水剂、减少水的用量,降低水化热。(2)用冷水喷洒碎石降温,加强草袋覆盖、凉水养护。16 箱梁养生采用自动喷淋技术进行养生,养生最短时间不少于 7 天,并用回弹仪检查混凝土强度,确定是否延长养生时间。5.1.7 箱梁拼装施工箱梁拼装施工箱梁节段的预制、起吊、移运、存放及施工参照公路桥涵

27、施工技术规范 (JTG /T F50-2011)要求。5.1.8 合龙段施工合龙段施工1 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而言边跨现浇段、边跨合龙和中跨合龙是三个关键施工工序,应在如下2 个原则下进行,其目的是保证结构在施工阶段避免受到不平衡荷载的不利影响。(1)三个工序的全过程均应在结构处于稳定变形条件下进行。(2)三个工序的全过程均应在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下进行。2 合龙次序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无要求时,一般先边跨,后次中跨,再中跨。多跨一次合龙时,必须同时均衡对称地合龙。合龙时,桥面上设置的所有临时荷载均应与监控单位和设计单位协商决定。3 合龙前应在两端悬臂顶加压重,并于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同步卸载,使悬臂挠

28、度保持稳定;应测量箱梁顶面标高及轴线,连续测试温度影响偏移值,观测合龙段在温度影响下梁体长度的变化。4 合龙宜在一天中最低气温且温度恒定时完成。- 11 -5 合龙段混凝土标号可提高一个等级,或选用早强、高强、少收缩或微胀的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以便尽早完成张拉;防止接缝处出现裂缝。待混凝土浇筑张拉完成后,应加强养护,悬臂端应覆盖,防止日晒。6 边跨现浇段混凝土分两段浇注时,靠近悬臂段 2 米梁段后浇注,靠近桥墩梁段先浇注。7 在当天最低温度时安装边跨合龙段刚性骨架并锁定,浇注合龙段混凝土,边浇注边卸去边跨悬臂端水箱中的水,重量同等于所浇注混凝土重量的一半,或按所测标高不变控制卸水量。8 合龙段混

29、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100以上,对称张拉底板及顶板纵向预应力钢束,底板钢束张拉顺序为先长束后短束,待纵向预应力钢束张拉完毕后,张拉竖、横向预应力。9 在合龙段使用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注,并掺入适量网状树脂纤维,掺入量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10 在边跨进行预压处理以消除中跨合龙时产生的弯矩。11 按设计要求在中跨底板处预留了体外备用钢束,可在跨中区域预埋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或相当精度的其他装置,在使用阶段定期对应力及挠度进行观测,长期荷载作用下产生跨中下挠时,启用体外备用钢束。12 施工工期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推迟二期恒载的施工时间,以减少长期徐变的影响,最少不要小于 20 天。5.2 施工控制关键技

30、术施工控制关键技术5.2.1 保护层质量控制技术保护层质量控制技术1 在钢筋骨架的运输、安设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成品钢筋,避免产生变形,避免局部振捣过分或振动棒触及钢筋使钢筋骨架变形或钢筋变位。保护层厚度随着混凝土强度增加而减小,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而增加。陕西地区连续刚构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见表 5-1。表表 5-1 连续刚构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连续刚构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mm)环境条件桥梁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 特别干燥干燥潮湿特别潮湿C3029303134C4025283032人行道构件、中央分隔带、护栏等非承重部位 C5023262831C3034374449系梁、桥台、桥墩等承重部位C403235

31、4146- 12 -C5030343843C5526313337C3036434957C4034394652C5031354350箱梁等预应力混凝土部位C55283336392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规定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一般较小且难以振捣,其浇筑的密实度也难以控制。对混凝土保护层密实度提出以下施工保证措施:(1)选用合适的施工材料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所选的水泥品种应通过初凝时间和抗压强度试验,要注意水泥的用量要必须达到规范规定的标准。细集料及粗集料的选用应满足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细骨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或粗砂,粗骨料的级配应

32、能确保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控制水灰比及含砂率;掺入外加剂前,必须经过实验,以确定外加剂的使用种类、掺入量和掺入程序。(2)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浇捣作业,做好施工养护,严格遵守混凝土养护的标准规定,施工人员和监理方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和密实度等相关质量加强监管。(3)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优选原材料,优化集料级配,降低胶结料用量,尽量降低砂率;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加入矿物细掺料。5.2.2 孔道偏差控制技术孔道偏差控制技术1 现行规范对孔道偏差系数 k 的取值为 0.0015 左右,建议在跨中位置采用广义偏差系数 k,取值范围为 0.00310.0035。2 利用定位钢筋控制预应力

33、孔道位置,布束过程中,严格控制孔道偏差,检查孔道位置,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跨中位置,缩小定位钢筋间距,将孔道偏差控制在 5mm 以内。5.2.3 防崩裂施工控制技术防崩裂施工控制技术1 严格按设计位置将底板上的波纹管及防崩钢筋牢固定位。定位钢筋与防崩钢筋的两端必须与底板上、下层钢筋焊接到位。2 为避免发生预应力孔道偏差和移位,预应力孔道应利用钢筋骨架定位,并加密固定架的间距。- 13 -在分段施工时,可用充气或充水的增强橡胶管做芯棒插入套管内,并设置跳板以避免工人操作时在湿混凝土上走动,混凝土振捣时避免触碰波纹管。3 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特别是底板和齿板处,严格按规定养生。4 充分振捣。为保证

34、底板混凝土密实性,除振捣棒震捣外,还应增设附着式振捣器。5 施工中应对预应力孔道密实度按一定比例抽检,保证管道注浆质量。6 当底板上有双层钢束时,应先张拉下层钢束,注浆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张拉上层钢束。7 采用有效措施降低底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水化热。8 预应力束张拉时,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须达到设计要求。9 为防止由于预应力径向力的作用而导致跨中底板混凝土崩裂,原设计图中的防崩钢筋不能随意改动,最好设置为 135弯折或闭合箍筋,将径向力传至上排钢筋网,让箱梁全截面受力,以减小径向力对底板的影响。10 加强施工控制,对实时监测温度、挂篮变形以及人为等因素引起的施工标高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并预测

35、下一节段标高。避免施工期节段之间出现过大标高误差,以及合龙时出现高差,导致节点间出现折角而引起下崩力,尤其在结构合龙时,温度对结构线形影响特别突出,且一天之中温差也较大,在施工期必须掌握温度变化趋势,根据温度变化特征,选择合适的合龙时间进行合龙。5.2.4 竖向预应力张拉控制技术竖向预应力张拉控制技术1 竖向预应力钢筋外露长度应按设计要求预留,且长短应适宜,严禁随意切割。2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张拉竖向预应力钢筋,若滞后宜不超过两个梁段。3 竖向预应力钢筋上锚头的锚固螺栓应在张拉完成后拧紧。4 竖向预应力孔道在检测合格前严禁封锚。5 竖向预应力钢筋附近应保持清洁,尽量避免

36、堆放施工机具或材料。6 竖向预应力二次张拉宜在初张拉按设计值 100%张拉完成 24 小时后进行。5.2.5 合龙顶推施工控制技术合龙顶推施工控制技术1 合龙顶推施工前,应组织专家对顶推施工及监控方案进行专项审查。2 顶推控制方案根据具体合龙方案进行。3 顶推量通过混凝土收缩徐变、合龙温差引起的墩顶顺桥向位移确定;考虑到成桥后不宜长时间出现过大反向位移,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墩顶顺向位移宜按 70%进行折减。4 顶推力计算时应综合考虑荷载组合工况、桥墩的抗推刚度、实际合龙温度,边跨顶推还应考- 14 -虑支座的摩阻力。5 顶推施工前,应进行全桥检查,确保合龙段两端悬臂端处于自由状态,并检查顶推千斤顶、劲性骨架是否准备到位,正式顶推前完成试顶。6 试顶时,核查现场仪器设备运转是否正常,人员组织是否合理。7 顶推全过程由施工单位总工统一下达指令,各合龙口按顺序汇报顶推进程。8 顶推力施加应分级进行,宜按 025%50%75%100%分四级进行顶推,分级顶推时保证箱梁位移的足够时间;每一级顶推结束对实际施加顶推力、合龙口位移、墩顶位移进行测量。9 顶推过程中派专人检查有无异常声响,发现异常声响应立即停止进行检查。10 顶推实施过程,对顶推力及位移进行双控,若达到设计顶推力时,实际位移未达到计算位移值,经现场的专家、设计、监理及监控单位根据现场情况研究确定是否增大顶推力,实际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