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59505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荥阳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荥阳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荥阳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荥阳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doc(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荥阳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征求意见稿荥阳市位于郑州市西 15 公里,土地总面积 908 平方公里,是距离郑州最近的县级市。荥阳市作为郑州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郑州市中心城区功能外溢的载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为郑州都市区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和纵深空间,势必成为都市区人口承载的主要地区之一。人口发展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本规划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 、 河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 、 郑州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 、 荥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发展改革

2、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政策取向和工作重点,是 20162030 年全市人口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支撑。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进入 21 世纪,荥阳市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呈现新的阶段性特点,及时发现2和正确认知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趋势性特征,对于提前规划全市人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现状人口现状荥阳市全面推行计划生育 40 多年来,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最高 1990 年

3、的 22.7降至 2015 年的 5.0,广大群众生育观念发生根本改变,优生优育深入人心,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基础性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荥阳市也开始落实新的生育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人口总量增长缓慢。全市 2015 年年末常住人口为61.58 万人,比 2010 年的 61.39 万人增加 0.19 万人。2010年至 2

4、015 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长 0.27%,年平均增长率为0.06%,人口呈现缓慢增长特征。人口结构逐步变化。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较明显,根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荥阳市 0-14 岁3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6.2%, 15-6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74.8%,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老龄化率)为 9.0%。2015 年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市 0-1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6.29%,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0.26%,属于老龄化社会,2015 年老年抚养比为 13.87,高于郑州市平均水平。人口素质有所提升。近年来,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5、、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均较之前有较大提高,人口素质逐渐提升。据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总人口的 5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受教育人口总数的 6%左右。2015 年,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总人口的 4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受教育人口总数的 7%。人口素质有所提升,但全市人口文化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户籍人口流出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荥阳市是人口净流出地区,人口流动主要为省内流动。根据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户籍流出人口中,流出至省内人口占 88.26%,流出至省外人口占 11.74%。由于荥阳市紧邻郑州市

6、区,近几年流出人口有所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强了人口集聚能力,为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造了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出流动人口。4人口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2010 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43.9%,2015 年达到 51.5%,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市区人口聚集能力逐渐增强。重点人群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卓有成效。截止 2015 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共 3703户,12921 人;已脱贫 2943 户,10359 人;未脱贫 760 户,2562 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5 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 9.

7、2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 32.1167 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 7.5206 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为 4.3514 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 54.5 万人。全市共有各类福利院、养老机构 11 家, 拥有床位 4166 张,收养人员 1361 人。2015 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 4.0 万人。为残疾人群体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重点人群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了困难家庭的发展能力。第二节第二节 发展态势发展态势全国人口转变具有阶段性特点和地区性差异,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全市人口发展既有全国的一

8、般规律性,又有自身特点。5人口总规模持续增加。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使荥阳市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短期内上升,全市的人口增长势能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据相关预测,规划到 2020 年,市域人口规模为 72 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 42 万人左右;规划到 2030 年,市域人口规模 106 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75 万人左右。 图 1 20162050 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变动趋势(单位: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呈现增长趋势。15-64 岁人口总量呈现增长趋势,但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占比将由2016 年的 72.6%下降到 2030 年的 64.3%。15-64 岁人口在204

9、0 年左右达到高峰,其峰值规模为 90 万。因此,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全市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 15-20 年左右。之后,劳动力人口规模开始缓慢下降,但数量仍然庞大。6图 2 2016-2050 年全市 014 岁人口、15-64 岁和 65 及岁上人口比重变动趋势老龄化程度有所增加,少儿比重呈稳中有降趋势。全市老年人口数量小幅增加,从 2016 年到 2030 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从 11.0%上升到 18.5%;2050 年,65 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 24.3%,总规模达到 36 万人左右,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0-14 岁少儿人口的比重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

10、趋势,占比将从 2016 年的 16.4%上升到 2020 年的 17.5%,之后有所下降。总抚养比从 2016 年的37.8%提高到 2050 年的 67.0%。7表 1 全市 2016-2050 年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社会抚养比趋势预测0-140-14 岁岁6565 岁及以上岁及以上 年份年份人口数人口数 (万人)(万人)比重(比重(% %)人口数人口数 (万人)(万人)比重比重 (% %)总抚养比总抚养比 (% %)201610.3 16.4 6.911.0 37.8 202012.5 17.5 9.613.5 44.8 202514.9 17.1 14.116.1 49.6 2030

11、18.3 17.2 19.718.5 55.4 203520.2 15.9 28.322.3 61.8 204023.2 15.3 37.524.8 67.0 204523.3 15.6 36.524.4 66.4 205023.6 15.9 35.924.3 67.0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逐步推进,郑上新区将发挥着区位、产业、生态等优势,分担郑州市中心城区的部分职能,成为郑州都市区的健康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和都市近郊休闲游目的地,承担着疏解郑州中心城区人口的功能。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自身产业的发展,本地户籍外流人口将逐步回流,并将吸引大量

12、的外来产业人口及带眷人口在荥阳市居住生活,外来人口将大量涌入,人口激增将成为必然。再加上城镇化不断发展,将有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区,荥阳中心城区将成为本地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人口进一步集聚。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平衡,家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伴随荥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和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综合治理以及相关政策的出8台,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将会出现持续回落。人口流动和低生育率等因素使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和简单化方向并进,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以及丁克家庭的比例将逐步提高。第三节第三节 问题和挑战问题和挑战20162030 年全市人口发展将进入深度转型

13、的关键阶段,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分布等自身均衡、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平衡都将面临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实现人口均衡发展面临挑战。同郑州市一样,荥阳市生育率已较长时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虽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出现短期回升,但生育率降低具有一定的趋势性。提升人口素质、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积极应对老龄化,以及保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对均衡,都是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老龄化进程加快带来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在未富先老、生育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随着老龄人口绝对规模的增大,老年人的抚养、医疗、保健等问题会更加突出。在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14、不完善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必然导致家庭抚养压力加重,9总抚养比上升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人口合理有序流动面临障碍。荥阳市仍面临人口流出的问题,人口流动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改革不到位形成的制度性约束,其中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不能适应人口分布的变化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张力。随着荥阳市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张力将长期存在。其中,人口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人口与能源消费的平衡关系十分紧张。家庭发展和社会稳定存在隐患

15、。随着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发展,家庭的功能逐渐减弱,抗风险能力不断降低。特别是养老抚幼、疾病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日益突出。城乡贫困家庭、失独家庭和残疾困难家庭问题需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整体而言,20162030 年,特别是 20212030 年,荥阳市人口发展进入较为关键的转折期。一方面面临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潜在风险的挑战,如人口红利的消失,另一方面也有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等许多有利条件,这对统筹解决全市人口问题具有较大的作10用。因此,要紧紧利用当前转折的关键时期,抓住人口转变所提供的机遇,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

16、作用,实现经济发展质的飞跃,这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未来面临的诸多人口问题的关键,对于全市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章第二章 总体思路总体思路面对人口发展重大趋势性变化,必须实施人口均衡发展重大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并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

17、全面”战略布局,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鼓励按政策生育,贯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11综合施策,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流动活力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荥阳更加出彩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协同治理。必须坚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同治理。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投资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城乡区域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决策

18、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不断健全人口与发展协同治理机制。突出以人为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依法行政和人文关怀并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在人口问题上,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并运用利益导向手段,调控人口增长。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参与、共享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遵循发展规律。当前,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全面增强战略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尊重人口自身发展规律和人口与经济12社会、资源环境关系变动规律,推动人口结构优化调整、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更加有序。深化

19、改革创新。积极转变人口调控理念和方法,实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机制综合改革,通过改革创新解决人口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风险防范。加强超前谋划和战略预判,完善人口预测预报预警机制,健全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制度,提高人口管理水平。统筹解决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等问题,提早防范和综合应对潜在的人口系统内安全问题和系统间的安全挑战,切实保障人口安全。第二节第二节 主要目标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水平向合理区间回归,流动人口逐步趋于稳定,常住人口总量保持适度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分布更加合理。到 203

20、0 年,人口自身均衡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口总量。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步向更替水平回归,2020 年全市总人口在 70 万人以上,20162020 年年均人13口增长率在 1.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8左右。203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 105 万以上,20212030 年年均人口增长率在 4.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6左右。人口结构。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改善,预计 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降低到 108 以下,2030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正常区间(105 以内);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

21、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趋势明显。人口分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人口流动合理有序,人口分布与主体功能布局、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协调度达到更高水平。2020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2030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0%以上。人口社会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群体扩大,待遇水平明显提高,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到 2030 年,基本实现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重点人群。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

22、人、贫困人口等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14保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共建共享能力明显增强。树立民生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共建共享的民生保障体系。到 2020 年,符合标准的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全市养老机构每千名老人床位不低于38 张,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 2030 年,力争每个社区建设 1 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专栏专栏 1 1 预期发展目标预期发展目标领域领域主要指标主要指标单位单位20152015 年年20202020 年年20302030 年年全市总人口万人61.670105人口总量 总和

23、生育率%1.4-1.62.01.8人口结构出生人口性别比110108105人均预期寿命岁74.5777.379人口素质 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1.011.512.3人口分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560.070.0第三节第三节 战略导向战略导向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目标,必须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以中长期发展视野谋划人口工作,明确并贯彻以下战略导向:注重人口内部各要素相均衡。推动人口发展从调控总量向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变。切实15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平缓人口总量变动态势,发挥政策最大效应。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强出生性别比治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积累人力资本,切实提高出

24、生人口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注重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推动。准确把握生产方式对生育方式、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有效缓解经济因素带来的生育率下降等人口发展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就业同步扩散,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口能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实施积极老龄化政策,防范和化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注重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均衡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补齐重点人群发展短板,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

25、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尊重个人和家庭在人口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权利和义务对等,推动人口工作由主要依靠政府向政府、社会和群众多元共治转变。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加强人口政策与主体功能区政策的衔接,多措并举引导人口向重点经济开发16区适度集聚;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大保护水资源力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增强人口承载弹性。第三章第三章 保持合理生育水平保持合理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要以合理的生育水平为基础,立足市情,遵循规律,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

26、境的关系,将生育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第一节第一节 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落实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治理方法,优化服务流程,推行网上办事,简化办理手续,实行承诺制和代办制,进一步简政便民。加强外来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科学监测生育水平。健全市、乡镇(街道)和村(居)三级出生监测网络,探索建立全市卫生计生云数据库,将生育登记、围产保健、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等17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同时,建立卫计、公安、民政、教育、社保等部门信息

27、定期交换制度,实现对人口信息的动态掌握,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做好生育政策效果跟踪评估工作,密切监测生育水平的变动态势,及时稳妥调整完善生育服务政策。细分服务群体。密切关注妇幼对象、已婚育龄妇女对象、计划生育家庭对象等不同群体的人口发展态势,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依法妥善处理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后有关政策衔接问题,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按政策生育。第二节第二节 合理配置相关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相关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妇幼健康计划生育工作。健全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高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制定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婚

28、育健康咨询、落实婚检“一站式”服务,逐年提高婚检率。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完善婚前保健、孕期保健、产时保健、产褥期保健服务,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将目标人群从农业人口拓展到城镇居民,实现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城乡居民全覆盖,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危重孕产妇和婴儿转诊措施及抢救绿色通道,加强急诊急救演练,提高孕产妇、18儿童的抢救能力及水平。规范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等服务,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保障母婴安全。积极回应公共服务需求。根据生育服务需求和人口变动情况,优化结构,增加供给,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

29、会保障等资源。保障女性就业、休假等合法权益并落实生育保险相关待遇。符合条件生育二孩的夫妇,实行第二个子女学前教育阶段免费。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多元共建,坚持属地管理。各部门、各行业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面积、人流量、母婴逗留情况和用人单位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人数等因素,建设和完善母婴设施,建立独立母婴室或婴儿整理台,保障母婴权益。专栏专栏 2 2 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19妇幼健康:卫计委每年会安排医院对适龄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工作,降低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保障妇女健康。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开展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

30、传播。“十三五”期间,继续推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妇女“两癌”筛查项目等妇幼卫生项目工作。出生缺陷综合预防: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深入基层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加大落实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及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力度。加强婚前保健、城乡居民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孕期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所中心幼儿园,有条件的村建

31、立幼儿园。到 2020 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0%以上;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基本普及;90%以上幼儿园实现普惠性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围绕“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家庭文化 ”四个方面,进行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等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活动。 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同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 完善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制度。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20创新社区照顾服务方式。增

32、强社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功能。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综合照顾设施,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照顾服务。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开展新生儿访视工作,新生儿访视次数在出生 28 天内不少于 2 次。完善家庭服务体系。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居民需求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分析,为家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对于各类家庭进行分类服务,加大对特殊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老年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帮扶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工作者及社会机构发挥作用,增强居民家庭保健意识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居民主动接受健康体检服务的比率。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继续推进“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

33、”项目。促使居民乐于接受家庭文化知识和孝道文化知识、家庭日常礼仪和节日礼仪知识,提高居民参与饮食、服饰、环境等家庭文化活动积极性。第四章第四章 保持劳动力充足供给保持劳动力充足供给对标我市发展需要,满足“工业富市、三产兴市、农业稳市、生态立市、人才强市”五大战略对劳动力供给和素质的需求,积极响应人口流动持续活跃和机械性增长的挑21战与机遇,有效应对在岗职工数量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缓慢增长和结构老化趋势,采取提升新增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有效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等综合措施,着力增加各类劳动力有效供给,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为把荥阳市建设成为都市拓展、城乡一体化发展

34、的示范之区,创新驱动、社会繁荣发展的活力之城,经济发达、先进制造业集聚的实力之城,山水相依、人文尚智宜居的魅力之域,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第一节 提升新增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新增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省市决策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2020 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5%),2030 年达到更高普及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统筹发展职业

35、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完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全市企业用工需求,调整职业学校专业结构,打造 2-3 个符合22荥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全方位扩大与国内知名院所的战略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知名院所、一流专家品牌效应与资源优势,为荥阳打造一批优秀学校、领先学科。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等在荥阳设立分支机构,以科研促创新,以研发促创业,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节第二节 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型。立足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

36、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构建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持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稳定转移就业,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扶持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健全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职教攻坚工程和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鼓励企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23培训项目。创新培训机制

37、,支持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新型学徒制。加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加强转业军人和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大龄劳动力就业促进行动。加强大龄劳动力在岗继续教育培训,落实完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支持大龄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落实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大龄失业人员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为大龄失业人员提供更多个性化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公共就业服务;结合大龄失业人员特点,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提供更多非全职就业、志愿服务和社区

38、工作等岗位。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市、乡、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强化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为主的培训体系,持续提升企业职工劳动技能和工作效能。提升劳动者健康素质,全面开展职业健康服务,实施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加强职业病综合检测和积极防治。强化职业劳动安全教育。24第三节第三节 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根据国家、省市统一安排,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逐步完善职工退休年龄政策,有效挖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39、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培训。举办老年大学,强化老年 人教育培训,让老年人在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健康老年人积极参与家庭发展、互助养老、社区管理、社会公益等活动,继续发挥余热并实现个人价值。第四节第四节 有效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有效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高层次引才、全链条育才、全方位用才的发展体系,最大限度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增强乡村

40、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本地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乡村施25展才华;适当提高农村人才待遇,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给予补贴和优先晋升职称等待遇;着力改善农村落后生活局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人才留居便利度;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配合落实“智汇郑州1125 聚才计划”,不断创新引才政策。建立健全引才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拓展引才工作模式,加强引才载体建设,不断加大引才引智工作力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迅速聚集的良好氛围。加大国内各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面向以新材料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以打造高端服务业中心、健康

41、产业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为抓手,注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建设以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为代表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高端创新产业人才,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打造人才居住高地。着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制定并完善国际人才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配套政策,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到荥阳居住,加快融入郑州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出国培训质量。积极推动26我市科技创新人才国内外双向研修计划,不断增加与国外研发机构联合攻关的投入力度。专栏专栏 3 3 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大力发展城乡社区

42、教育1. 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依托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以及社区科普学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指导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制定社区教育办学机构指导性要求。2.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积极筹办和参与社区教育。注重社区教育机构与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社区文化中心等机构的资源共享,拓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的社区教育功能,推动社区教育机构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设施统筹、信息共享、服务联动。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区教育。引导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社区教育。3. 推进社区教

43、育信息化。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城市”“互联网+科普”计划,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结合或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向社区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及服务,推进各地网上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4. 重视农村居民教育培训。结合新农村和农村社区建设,有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家书屋、农村中学科技馆等资源共享,提升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供给水平。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现代生活教育培训。大力开展

4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指导,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社会生活、权益保护、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第五章第五章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优化人口空间布局融入中原城市群格局,主动对接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城市职能,建设成为郑州都市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7构建中原城市群郑洛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加快实施全域城镇化战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增强荥阳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促进郑州国际化大都市拓展区域建设。落实中原城市群建设要求,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区发展格局,通过区域生态、产业、交通、市政和文

45、化网络一体化发展,形成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大都市区空间体系。实现郑州西部新城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一体化布局,实现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均衡覆盖和共建共享。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新农村”四级城镇体系为序列的新型城镇体系,注重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升级和内涵品质建设的同时,合理确定城镇和新农村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由市区向周边城镇延伸,由城镇向新农村延伸,构建均衡布局、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城镇人居环境。面向生态旅游、健康产业基地、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增长

46、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28升式转变。中心城区城市建设采用组团式发展,组团之间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并设置生态隔离廊道。加强中心城区开敞空间的控制,提高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保育市域内部的山体、河湖水体等生态资源,推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引导农村人口合理分布。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完善提升农村水、电、气、信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消防、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城市基本公共

47、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覆盖、生产生活社会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休闲观光等产业,加快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和乡村特色经济园区建设,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第二节第二节 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深入推进人的城镇化,努力实现城镇化目标。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住房和学校牵动,健全基本公共29服务保障、社会保障和农村权益保障。力争到 2020 年,全市域总人口达到 70 万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 60%左右。到2030 年,市域总人口达到 10

48、5 万以上,全市城镇化水平有进一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0%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显著缩小,城镇化质量有明显提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城市新老居民同城同待遇。深入推进城乡统一户籍制度与统一公共服务和权益的有机衔接,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推动已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工落户、城中村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和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以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调整和完善中心城区户口迁移政策,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中心城区人

49、口规模,着重吸纳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落户;全面放宽放开重点群体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积极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养老医30疗、住房保障等福利工程的支持力度。以人口为基本依据,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环境交通相适应,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的支撑能力。专栏专栏 4 4 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1.加快统一城乡居民卫生计生服务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妇幼健康、计划生育等服务,实行“同管理、同服务”。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