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化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59495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气象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象信息化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信息化发展规划.doc(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气象信息化发展规划(2018-2022 年年)2017 年年 12 月月I前 言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引发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开辟了政府治理新疆界。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活方方面面的气象信息,更成为政府社会治理、自然灾害治理的重要数据资源。没有气象信息化,就没有气象现代化。以气象信息化驱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智慧气象,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奋斗目标、提升气象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效益的必然选择。本规划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2、是在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2015-2016 年)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做出的新调整和延伸,规范和指导未来五年气象信息化发展,规划期限为 2018 年至 2022 年。I目目 录录前 言.I一、现状与形势.1(一)现状与问题(一)现状与问题.1 1(二)需求与分析(二)需求与分析.7 7(三)形势与(三)形势与机机遇遇.9 9二、总体思路及原则.10(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1010(二)基本原则(二)基本原则.1111(三)重大战略(三)重大战略.1111(四)规划依据(四)规划依据.1212三、发展目标.13四、主要任务.16(一)提升气象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一)提升气象信息基础设施水平.16

3、161. 构建智能泛在的感知网构建智能泛在的感知网 .16162. 优优化升化升级级气象通信网气象通信网络络 .17173. 建建设设基基于云于云的的气象气象资资源平台源平台 .17174. 提升高性能提升高性能计计算能力算能力 .18185. 强强化气象信息化气象信息资资源整合源整合 .1919(二)支撑气象预报向智能化发展(二)支撑气象预报向智能化发展.20206. 推推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气象基于人工智能的气象预报预预报预警警 .20207. 发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气象影响展基于大数据的气象影响预报预报 .2020(三)提高气象信息服务供给能力(三)提高气象信息服务供给能力.22228. 支持

4、国家重大支持国家重大专项规专项规划划 .22229. 推推进进信息信息资资源开放共享源开放共享 .2323II10. 提高信息提高信息资资源供源供给质给质量量 .242411. 推推动实现动实现普惠气象服普惠气象服务务 .2424(四)构建整体化的信息安全体系(四)构建整体化的信息安全体系.252512. 加加强强内部安全体系建内部安全体系建设设 .252513. 强强化外部安全化外部安全风险风险防控防控 .2626(五)提升气象信息业务治理水平(五)提升气象信息业务治理水平.262614. 构建气象信息化治理体系构建气象信息化治理体系 .262615. 构建集构建集约约高效的高效的业务业务体

5、系体系 .2727五、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29(一)工程建设内容(一)工程建设内容.2929(二)工程建设方式(二)工程建设方式.3232六、保障措施.33(一)强化组织实施(一)强化组织实施.3333(二)加强人才队伍(二)加强人才队伍.3333(三)创造政策环境(三)创造政策环境.3434(四)扩大开放合作(四)扩大开放合作.3434(五)加强安全运维(五)加强安全运维.34341一、现状与形势 (一)(一)现现状与状与问题问题气象部门是信息部门,气象业务的基础是气象数据的全球共享,气象预报的本质是气象数据的应用,公共气象服务的关键是高时效、高质量气象信息的有效供给,信息业务能力是气象业务

6、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图图 1 气象信息网气象信息网络络四四级级布局示意布局示意图图信息骨干信息骨干统统筹筹统统建四建四级级互互联联,区域,区域发发展因地制宜。展因地制宜。 “十二五”期间,全国气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的“以气象信息化推动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四级数据存储、国省两级统一数据库以及大量气象业务应用系统组成的气象信息化综合体系,有力支撑了天气监测、预警、预报、预测和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等基础气象业务的发展。各地政2府加大了对气象的投入,特别是气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气象信息系统“

7、基础骨干有保障,区域内按需发展”的四级布局。然而随着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的精细度、更新率和协同性的不断提升,地球监测信息海量剧增,这种分级分散、以传统业务切块的气象信息业务在布局、规模、架构和技术上都已经难以适应需求发展,气象为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各行各业提供“更高水平”服务的承诺无疑会大打折扣。信息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但未来信息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但未来发发展展规规划不足。划不足。成立了气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国气象信息化工作。编发了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总体设计(2012 年版)等文件,强化了全国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顶层设计。制定了多个行业标准

8、和管理规范,气象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施了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2015-2016 年),推动“系统整合、资源集约和简约流程”,形成国家-省两级的集约布局,为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照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以气象信息化为基础的智慧气象”发展,气象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发展与建设规划缺位,各级单位新一轮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风险依然突出,各类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通信系通信系统统自成体系,但敏捷响自成体系,但敏捷响应应不不够够。 。目前,已建成集合了地面宽带、移动通信和卫星广播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系统,

9、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部门,支持气象数据和产品传输、3共享服务和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等集约化业务应用。地面宽带国家级接入速率 600Mbps,省级 36Mbps,省市线路速率平均11.2Mbps,市县线路速率平均 4.8Mbps。气象数据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全球播发数据量每日接近 300GB。互联网接入速率国家级 800Mbps,省级 100-400Mbps 不等。现有气象信息网络以支撑观测数据采集和产品分发为主,不足以支持大范围灾害性天气发生时的跨域应急联防和在线协同工作,也不足以支持龙卷、下击暴流等超短时效灾害性天气出现后的敏捷响应和快速预警。近年高分卫星、雷达和数值模式数据增

10、长迅猛,现有网络带宽无法满足全国数据共享的时效需求,数据沉淀在各级气象部门的现象明显。网络相对封闭,没有充分利用公共云资源、云通道,与气象用户互动反馈缺乏,气象“神经系统”不敏感,严重阻碍了气象“智慧”的建立。超算突破千万超算突破千万亿亿次,但次,但现实现实与与发发展的需求缺口不小。展的需求缺口不小。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能力达到每秒 1360.7 万亿次,全国 8 个区域中心高性能计算能力总计 340 万亿次,初步建立了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实时监控系统和有限调度能力。国家和区域数值预报中心也开始尝试使用“太湖之光”、 “天河二号”超算资源(总计超过 400 万亿次),开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业

11、务移植和科研开发。为了提高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建立无缝隙、精准化、智能化预报业务(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如龙卷、冰雹、强对流大风的精准预警)所需的全国 1-3 公里分辨率、逐 12 分钟滚动运算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没有足够超算资源保障。4在国家气候变化多边谈判和 IPCC 第六次评估中,独立运行中国气候模式,提出科学可信的“中国数据”,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所需超算资源、存储资源仍然停留在规划阶段。高性能计算资源与数值模式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已成为发展瓶颈。海量数据爆炸增海量数据爆炸增长长,但存,但存储储管理与价管理与价值值挖掘能力不足。挖掘能力不足。依托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

12、CIMISS)构建了国家和省级集约化数据环境,初步实现对国家-省级核心业务系统和县级预报综合业务平台的数据支撑;国家级、省级存有的各类气象数据总量约26PB,且近年来气象及相关数据增长明显加速,2016 年各类数据增加超过 1.8PB。随着高分气象卫星发射和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式的发展,气象及相关行业数据日增量将由 2015 年的 6.54TB/日增到 2020 年的 62.53TB/日。 海量数据增长给存储管理、加工处理、信息挖掘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级计算与存储资源分散,各单位共有机房27 个,共有服务器 592 台,存储系统 116 套以及数据库 30 余套,存储容量达 10PB

13、以上,存储产品超越 2000 种。CIMISS 系统始建于 2009 年,基于传统数据库技术架构,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快速处理、高效访问和离线信息挖掘,数据的实时应用价值和历史再分析价值无法发挥。我国对海量气象数据挖掘应用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数据的融合应用不足,气象信息服务产业规模有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欧洲、美国、日本 2015 年气象数据挖掘应用产生的商业价值分别达到 2600 亿、1600 亿、100 亿美元,而我国不足 15 亿美元。业务业务系系统统丰富多丰富多样样,但,但应应用烟囱孤用烟囱孤岛岛仍然不少。仍然不少。国家、省、5地、县四级气象部门均运行不同规模和数量的业务应用系统和

14、对外网站。国家级业务单位运行或使用的主要业务系统多达 113个,省级平均 65 个,地市级平均 22 个,县级平均 17 个。国家级业务单位运行的对外网站 49 个,其中政务门户类网站 12 个。各省(区、市)运行的对外网站多达 694 个。全国气象信息综合业务系统 CIMISS 支持了数据的集约化,使得信息流程更加简约,但业务应用系统集约化程度低,基于传统架构的 CIMISS 不管在数据管理能力还是在信息访问效率上难以满足大规模数据应用的并发和计算需求,伴随应用系统自我发展的数据孤岛又开始抬头,亟待建设面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架构的气象业务通用大数据平台,集成各类应用发展。数据服数据服务务迅猛

15、迅猛发发展,精准供展,精准供给给水平不高。水平不高。中国气象局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截止2016 年 12 月,中国气象数据网访问量近 5800 万人次,年服务数据量达 13TB。气象部门与民政、国土等 20 多个部门实时共享交换气象资料,日更新交换数据量达 600GB,气象信息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日益显著。但目前海量气象数据的服务模式以传统的数据下载为主,缺乏数据分析加工平台,给数据供应方带来巨大的服务压力,给数据需求方带来巨大的存储与后处理困难,限制了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缺乏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行业决策需要的互动式

16、、跟进式数据供给,限制了数据价值的发挥;缺乏气象数据下载流通后的授权、溯源和认证体系,妨害了数据应用的权威真实6性。 信息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但安全防信息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但安全防护护不足。不足。 “十二五”期间,全国气象系统从统一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安全风险评估、应急预案、数据备份、异地灾备等方面加强网络安全工作。国家-省-市-县信息系统均按要求建立了管理制度,具备了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能力。全国气象部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级别定为三级的信息系统 112 个,定为二级的信息系统 1319 个。气象部门虽然基本建立结构完整的保障体系,但在统筹资源管理方面的制度仍需完善,保障整合共享的技术规范依然缺乏,

17、 。云计算的集约化业务模式下,网络边界模糊,信息安全技术架构需重建,信息安全需要新手段、新标准。同时,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和业务应用的增加,全系统的网络安全仍存在漏洞,应用安全隐患凸显,缺少内容级安全管理,与国家网络安全要求有所差距。缺少完善的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和系统灾备中心,现有数据中心一旦发生灾难将极大的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珍贵的气象历史资料将不可恢复,损失无法估量。国国际际地位日地位日渐渐提升,但提升,但发发展差距不小。展差距不小。中国气象局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重要成员,是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之一,在2017 年更是获得世界气象组织授权成为了八大“世界气象中心”(WMC)之一。然而全

18、球交换网络接入带宽仅 16Mbps,带宽使用率接近饱和,不利于保障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也不利于向全球和区域提供气象公共产品。但作为基础支撑的气象信息化水平与气象强国地位和承担的国际责任不适应,与发达国家在整体规划、重要指标、信息安7全措施等方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欧美国家气象局高性能计算能力普遍达到了 10-16PFlops,是我国的 10 倍左右,气象数据存储规模普遍在 100-150PB,也是我国存储规模的 10 倍以上。发达国家气象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与地方气象业务部门网络连接速度达 1-10Gbps,是我国的 25-100 倍。同时为保存体量巨大的各类珍贵气象数据,大多数欧美国家均建立了国

19、家级气象部门异地数据备份中心。(二)需求与分析(二)需求与分析 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现代气象业务的特征就是发展“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管理科学和持续创新”的智慧气象。气象信息化是实现智慧气象的基础、手段和路径,提供技术、数据、计算、通信和安全等全方位支撑。发发展智慧气象需要形成泛在敏捷的气象感知能力。展智慧气象需要形成泛在敏捷的气象感知能力。实现 “观测智能”,要借助物联网技术特别是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解决各类观测资料质控后亚分钟甚至秒级到达预报分析平台,云端业务系统毫秒级响应,对社会用户需求的秒级响应;在遭遇龙卷、强对流大风等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突袭时,跨区域信息高

20、速互联、流程简约扁平;精准的气象为农服务,不但需要把传感器感知触及大气环境,还要深入土壤、水层;要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感知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农业、旅游、交通、城市运行、卫生健康等)的环境要素,才能融合需求,提供精准的气象影响信息服务。发发展智慧气象需要具展智慧气象需要具备备高效可靠的云高效可靠的云计计算和超算系算和超算系统统。 。气象业务的科技高地就是说数值天气预报。根据数值天气预报发8展规划, 2020 年数值天气预报全球模式分辨率提升到 10 公里,区域模式分辨率提升到 1-3 公里,以及专业预报预测模式和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发展需要,需要建立计算能力达 20PFlops 和配套4

21、5PB 存储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满足未来五年 40TB/日递增、国家-省级总量达 100PB 的气象大数据发展需求,需要建立安全可靠的气象大数据中心,构建集约共享、弹性动态、高效可靠的气象基础设施“专有+公共”混合云平台,实现万人在线,千人并发的服务,向社会公众每日共享数据量超过 1000GB,并提供秒级处理、高频次访问和分析挖掘的大数据应用支撑。发发展智慧气象需要具展智慧气象需要具备备融合融合应应用的用的专业专业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传统的人机交互分析多种资料和预报员决策研判的工作模式,无法充分有效利用实时历史气象监测数据,需要在气象大数据平台上发展多源信息融合应用技术,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的

22、智能化水平,捕捉龙卷、雷电大风等短历时、小尺度的致灾天气过程。集成丰富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建设支持多源、多维度、多场景应用的开放互联气象大数据平台,实现气象部门气象大数据集中、高效管理和有效利用。发展融合多维时空气象数据、模式产品及下垫面环境信息的智能预报技术,提升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利用分布式计算和大数据管理技术,有效破解长时间序列历史资料、全球共享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历史资料的时空多维度大规模计算瓶颈问题。发发展智慧气象服展智慧气象服务务需要提供精准普惠的信息供需要提供精准普惠的信息供给给。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现气象监测分析信息分钟内服务到社会,送

23、达个人,每日向社会公众共享数9据量超过 1000GB,实现气象的普惠服务。借助与气象服务对象的互动反馈感知需求,依靠气象数据资源与行业数据资源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为人民生活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为社会生产提供专业化的气象服务,为做好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提供决策支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三)形(三)形势势与机遇与机遇国家国家战战略部署略部署为为气象信息化气象信息化发发展指明方向。展指明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要求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面向我国信息化中长期发展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十三五”国家

24、信息化规划,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此外, 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进一步为我国“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2017年中央 1 号文件,连续提出了智慧气象为农服务要求。气象部门应准确把握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方向,顺势有为,推动气象信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

25、更大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术为气象信息化气象信息化发发展提供支撑。展提供支撑。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气象信息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大10数据为气象信息化提供了“智慧引擎”,从气象业务、科研、管理到服务,从人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到跨产业融合创新,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云计算为气象信息化提供了实现基础,为解决气象信息化建设中大规模分布式数据管理、面向服务应用集成、快速资源部署等问题提供了有力手段。物联网在气象综合观测、服务需求感知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移动互联网赋予气象服务移动化、便携化、可定位化、

26、实时化等特性,使气象数据的采集和气象服务更加便利。总之,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新技术日益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也将促使气象信息化发生新的变革。智慧气象智慧气象对对气象信息化气象信息化发发展提出要求。展提出要求。智慧气象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其本质是现代气象业务、现代气象服务、现代气象管理+气象信息化。智慧气象作为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契合了以气象信息化驱动气象现代化的发展内涵,体现了气象科技的时代特征。发展智慧业务,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支撑,建立资源集约、流程高效、标准统一的气象信息业务,推动发展

27、“智能感知”和“智能预报”。发展智慧服务,构建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必须依靠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将气象信息融入到各行各业和人们衣食住行之中,使人人、时时、处处都享受到优质满意的气象服务。11二、总体思路及原则 (一)指(一)指导导思想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服务民生、服务生产、服务决策的宗旨,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着力增强气象信息化发展能力、提升应用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气象信息化治理体系,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数据为核心,以安全为保障

28、,为实现智慧气象和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可靠支撑。(二)基本原(二)基本原则则统统筹兼筹兼顾顾, ,协调发协调发展。展。从气象现代化发展全局出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中央与地方、政府和市场等关系,统筹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各领域信息化发展任务,确保气象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融合融合创创新,整合共享。新,整合共享。以创新应用为重要驱动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管理、服务和科研等各方面的融合,强力推进各类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气象信息效益。开放合作,普惠开放合作,普惠发发展。展。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及共性平台集约建设和数据

29、开放共享,积极推进气象部门与外部合作,吸引多元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气象信息化建设,引导气象数据和行业数据的融合利用,促进形成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惠及全民的气象信息服务新生态。12夯夯实实基基础础,确保安全。,确保安全。构建面向“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的信息骨干支撑能力,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气象信息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确保气象信息化安全。(三)重大(三)重大战战略略组织实组织实施施气象大数据战略。以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推动气象数据与其他各类数据的融合应用,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推动大发展为战略目标;以推动气象大数据中心建设

30、,融入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大数据开放,推进气象大数据应用、气象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气象大数据人才队伍和气象大数据制度体系建设等为战略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鼓励各级单位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定位、科学谋划,突出区域特色和分工,科学有序推进气象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引引导导推推进进“互联网+”气象战略。以贯彻落实国务院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树立融合发展理念、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平台、培育气象服务市场、加大开放力度、完善政策支撑环境、加强风险防控等为战略重点;鼓励各地气象部门主动作为,因地制宜,以市场为主体,合理定位,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积积极融入极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战略

31、。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推进气象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为战略目的;以积极运用平台思维、打破垄断机制、加强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局企合作协同等为战略重点;13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制度创新,不断开创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四)(四)规规划依据划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 号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7 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 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 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

32、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 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 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 号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 号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国发201651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 号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39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171449 号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14三、发展目标到 2022 年,气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和跨领域融合应用效

33、益明显提高,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水平和应用协同能力显著提升,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得到充分应用,依托智能泛在的气象信息感知网、统管共用的超算中心及云平台、开放互联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构建的智慧气象生态体系初具规模,气象信息化治理体系趋于完备。具体目标包括: 气象数据更开放、更融合。气象数据更开放、更融合。通过推动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和接口标准化,全面支持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更好融入国家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融入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支持社会经济与行业生产。每日共享数据流量超过 1000GB,支持 10000 人在线并发,10亿次/日的公共气象数据访问频次。用气象大数据手段洞察民生气象需求,优化配置气象服务资源

34、,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民生气象服务的在线化、便捷化、均等化水平,为人民生活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为社会生产提供专业化的气象服务,为做好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提供决策支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气象服气象服务务更普惠、更高效。更普惠、更高效。观测资料质量控制覆盖率达到100%;气象观测资料总体可用率达到 98%;实现主要观测资料 1分钟到达预报员桌面,业务系统毫秒级、社会用户秒级响应;信息系统支撑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融入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人们衣食住行之中;提高公共服支撑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达到受影响地区前 10 分钟发布;气象信息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城市、

35、海域和交通的全覆盖。15信息系信息系统统更集更集约约、更智能。、更智能。整合基础设施资源,整合比例达90%以上,优化再造气象业务信息流,实现信息资源高效利用、流程高度集约、系统可靠运行。到 2022 年日数据量将达到 40TB级别,考虑历史存量资料的存储与备份,气象部门需形成具有100PB 以上存储能力的共享数据存储和 9 万核的计算能力;具备 20PFlops 计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满足数值模式发展运行的需要。国家级主中心与异地备份中心之间接入线路带宽达到2Gbps,省级中心接入线路带宽达到 200Mbps,满足国省信息互动和海量资料共享;实时气象观测资料 1 分钟内到达气象大数据中心,突

36、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后 10 分钟到达受影响地区。预报产预报产品更精准、更丰富。品更精准、更丰富。增强高性能计算能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实现天气预报产品时间分辨率由现有的 3 小时提高到 1 小时,空间分辨率由现有的 10 公里提升到1 公里。加快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实现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由现有的 30 公里提升到 10 公里,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由现有的 5 公里提升到 1-3 公里;资料综合利用率提高 50%,较传统方法预报准确率提高 10%以上,融合用户需求的针对性预报服务产品种类增加 2 到 3 倍;高时空分辨率模式生成后到达预报员桌面时间由 60

37、 分钟缩减为 10 分钟。信息系信息系统统更安全,更可靠。更安全,更可靠。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权责明确、规范有序。进一步完善中国气象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组织架构,落实相关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及应急响应流程。健全安全技术手段,完善被动防御能力,构建主动防御能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全面保障气象系统业务与信息安16全,形成具有主动防御和协同管理能力的新一代气象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表表 1 未来五年气象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未来五年气象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指指 标标2015 年年2022 年年 1. 气象观测资料总体可用率(%)9098 2. 观测资料质量控制覆盖率(%)70100 3.

38、 跨部门共享数据流量(GB/日)6001000 4. 数据存储能力(PB) 20100 5. 气象云计算能力(万核)-9 6.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运算能力(PFlops) 220 7. 国家级主中心与异地备份中心间接入线路带宽(Mbps)-2000 8. 省级中心接入线路带宽(Mbps)36200 9. 气象数据服务网站访问能力并发数-10000 10. 气象数据服务网站访问能力访问频次(亿次/日)-10 11. 网格气象预报产品时间分辨率(小时)31 12. 网格气象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公里)101 13. 高时空分辨率模式生成后到达预报员桌面时间(分钟)6010 注: 气象观测资料总体可用率

39、气象观测资料总体可用率(C)指根据相关观测资料质量统计办法计算出来的自动 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雷达等观测资料的质量。计算公式: ninCnC11其中 %n100应有数据量通过质量检查的数据量C观测资料质量控制覆盖率(观测资料质量控制覆盖率(X)计算公式:%00X1全部观测数据种类据种类开展质量控制的观测数四、主要任务(一)提升气象信息基(一)提升气象信息基础设础设施水平施水平1.构建泛在的智能感知构建泛在的智能感知网网改造改造现现有气象有气象观测观测系系统统。 。推广应用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提高气象观测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观测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强化海洋气象数据的收集能力。17拓拓宽

40、观测宽观测数据数据获获取渠道。取渠道。加强与多部门和专业用户的合作,实现地球系统观测、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和共享。采用国际合作、共享交换、互联网数据挖掘等多种方式,扩大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气象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数据收集的范围、种类和数量。增增强综强综合信息感知能力。合信息感知能力。借助移动互联、无线传感、射频识别和微芯片等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收集处理气象观测、灾害影响、社会经济、市场动态和用户需求等综合信息,实现对自然环境、业务活动和社会需求的全面感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智能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智能监监控能力。控能力。应用物联网、卫星通信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时监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41、装备的生产、购买、运输、存储、使用及质量信息,提升作业科技与安全水平。2.优优化升化升级级气象通信气象通信能力能力有序接入国家有序接入国家电电子政子政务务网网络络。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气象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涉密信息系统迁移到国家电子政务内网,非涉密信息系统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优优化升化升级级气象部气象部门门通信网通信网络络。 。逐步将气象地面网络带宽提升到省级不少于 200Mbps,国家级主中心与异地备份中心之间接入线路带宽达到 2Gbps,满足气象业务和管理所需各类业务数据、视频图像、监控和交互信息应用要求。应用窄带物联网(NB-IoT)、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最新技术,优化气象移动通信网。调整卫星通信系统的业务定位,强化对海上通信、应急通信的支持,完善天地一体化气象信息网络。逐步升级国际通信系统,继续保持在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WIS)的牵头中心地位。183.建建设设气象气象专业专业云平台云平台建建设设开放互开放互联联的的专业专业气象大数据平台。气象大数据平台。深入研究并应用基于云架构的虚拟化存储、分布式数据库、多中心数据同步、数据追踪溯源等相关技术;构建“主数据中心+备份数据中心+多应用节点”的全国专业气象大数据业务布局,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