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_李翀.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5849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_李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_李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_李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_李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 ( , : ( , ( , 2016 年第 1 期总第 183 期 2016 年 1 月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omparative Economic Social Systems No. 1 2016 Jan. 2016 发展战略 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 李 翀 内容提要 :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已成为我国政府制定政策的指导 。 在经济学 的发展过程中 , 曾经形成了短期的需求和供给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 。 需求管理强调通过 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来调节总需求 , 供给管理 强调通过放宽管制和减少税收来调节总供给 。 但是 , 从长期来看 , 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

2、供给侧的因素 , 它们包括科学技术 、 人力资本 、 物 质资本 、 产业结构 、 经济体制等 。 我国正在经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期 , 短期的需求管理 无 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只有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 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 产业结构调整和 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 变 。 但是 , 在短期内 , 我国政府还需要通过适度增 加政府支出 、 减少政府税收 、 增加货币供给等需求管理手段来防止经济过大幅度的收缩 。 关键词 : 总供给 总需求 科学技术 人力资本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 F2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3947( 2016) 01-0

3、009-10 2015 年 11 月 10 日 , 习近平总 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 : 在适 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 ,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 增 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 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 新华网 2015) 。 2015 年 11 月 15 日 , 习近平主席在 20 国 ( G20) 安塔利亚峰会上作了题为 创新增长 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 的发言 , 提出要 “ 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 ” 习近平 2015) 。 2015 年 11 月 18 日 , 习近平主席 在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 APEC) 工

4、商领导人峰 会发表题为 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 济挑战 的主旨演讲时表示 “ 要解决世界经 济深层次问题 , 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 , 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 更大努力 , 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 ” 习近平 2015) 2015 年 11 月 17 日 , 李克强总理在 “ 十三五 ” 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 , “ 紧扣调 结构 、 转方式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推动 大众创业 、 万众创新 , 在供需两端发力促进产 业迈向中高端 ” 央视网 2015) 。 从我国党和政府领导人频繁发表的讲话 可以看到 , 供给侧改 革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制

5、定经济政策的指导与方向 。 这就带来了如 下问题 :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 应该 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 在短期和长期应该如何协调使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手段 ? 作者简介 : 李翀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 ( : ( , : ( , 10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 2016 年第 1 期 一 、 短期供求管理的分析 ( 一 ) 萨伊定律 1803 年 ,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 J. B. Say) 出版了他的代表著作 政治经济学概论 , 他在 这部著作中指出 “ 在以产 品换钱 、 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中 , 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 。 当交 易最后结束时 , 我们

6、将发觉交易 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 ” 萨伊 1963: 144) 由 于卖就是买 , 供给会创造出需求 。 即使供求短时间发生不等 , 在自由竞争的影响下价格将 发生变化 , 从而使供给和需求相等 。 这就是著 名的 “ 萨伊定律 ” 。 按照 “ 萨伊定律 ” , 供给 自行创造需求 , 供求不会发生严重的失衡 。 ( 二 ) 凯恩斯定律 20 世纪 30 年代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 大萧条 , 人们发现供给是不能自行创 造出需求的 。 1936 年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 J. M. Keynes) 出版了他的代表著作 就业 、 利 息和货币通论 , 他在这部著作

7、中对 “ 萨伊定律 ” 提出质疑 “ 从萨伊和李 嘉图以来 , 经典学 派都说 : 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 , 这些 我们以后都要提出疑问 。 ” 凯恩斯 1963: 21 24) 凯恩斯认为 , 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导致利率上 升的影响下 , 总需求出现不足 , 从而发生经济衰退 。 因此 , 要克服经济衰退 , 政府就要对总 需求进行管理 , 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刺激总需求 。 “ 二战 ” 后 , 需求管理成为西 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政策手段 。 当经济发生衰退时 , 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总需求 ; 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 , 政府则

8、利用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收缩总需求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 政府的需求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 三 ) 供给学派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 西方发达 国家普遍发生了滞胀 , 一方面经济停滞不前 , 另 一方 面价格水平不断上涨 。 政府惯用的需求管理手段遇到了困境 : 如果采用扩张总需求 的手段去对付经济停滞 , 将加剧价格水平的上涨 ; 如果采用收缩总需求的手段去控制价格 水平 , 则加剧了经济停滞 。 在这种情况下 , 出现了以美国经济学家拉弗 ( A. Laffer) 、 万尼 斯基 ( J. Wanniski) 、 吉尔德 ( G. Gilder) 等人为代表的供给学

9、派 。 供给学派认为 , 凯恩斯学派遵 循了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 “ 凯恩斯定 律 ” , 主要从需求 一方分析经济变化的原因 , 从需求一方寻找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 。 但是 , 停滞膨胀的原因 不在需求一方 , 而在于供给一方 。 正是由于供 给不足 , 一方面造成了经济停滞 , 另一方面 造成价格水平上涨 。 而供给不足则是由政府过多地对经济进行干预 、 过多的规章制度 、 过 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 。 因此 , 要对付停滞膨胀 , 就要用供给管理取代需求管理 , 通过减少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取消不必要的规章制度 , 大幅度地降低税收来刺激总供给 。 里根于 1980 年就任美国总统以后

10、, 采纳了供给学派的建议 , 通过减少政府税收 、 削减 政府支出 、 取消部分规章制度 , 稳定货币供给增长率等方法振兴经济 。 在里根政府实行这 些政策初期 , 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 , 但失业率迅速上升 。 到 1986 年以后 , 失业率才 开始 下降到略低于 1980 年的水平 。 在里根以后的各届政府中 , 除了克林顿政府和奥巴马 政府 没有采用减税的政策以外 , 其他政府都采取过减税的政策 。 发展战略 李 翀 : 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 11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 虽然西方发达 国家的政府没有公开宣称实行供给管理的手 段去调节经济 , 但基本上都减少了采

11、用需求管理的手段去干预经济 , 财政政策出现中性化 的趋向 。 只是在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激化对世界各国产生衰退性的冲击时 , 各西方 发达 国家的政府才重新采用诸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的需求管理手段 。 ( 四 ) 分析结论 通过对各国政府短期的需求和供给管理演变过程的分析 , 可以得到下述结论 : 第一 , 经济理论和经济 政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 应该将它们放在时代背景中来考 察 。 在萨伊所处的时代 ,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 经济处于供给短缺的状态 。 在总供给 和总需求的矛盾中 , 总供给是矛盾的主要 方面 。 因此 , 只要供给增加 , 它一定会被需求所 吸

12、纳 , 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 “ 萨伊定律 ” 就变成了自然规律 。 在凯恩斯所处的时代 , 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使供给到 了可以迅速扩张的程度 , 但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减少 。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中 , 总需求成为 矛盾的主要方面 。 因此 , 只要需求增加 , 一定会 有相应的供给 , 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 “ 凯恩斯定律 ” 同样变成了自然规律 。 但是 ,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 , 结构性失业的加剧造成失业恶 化 , 货币供给的过度增加和石油危机造成的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 刺激总需求已经无助于解决经济问题 , 供给管理手段 就成为政府的选择了 。 由此可以

13、得到下述启示 : 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情况是不同的 , 不同国家在同一个时期的经济情况也是不同 的 , 不论是需求管理还是供给管理从逻辑上 来说都是可行的 , 不存在供求双方一方管理必然取代另一方管理的变化趋势 , 问题的关键 是哪一方管理可以更好地解决一个国家特 定 时期的特定问题 。 因此 , 政府必须从实际出 发来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 。 第二 ,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不是截然分开的 。 例如 , 需求管理常用的手段是建造公共 工程 , 它会导致对劳动需求和各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 , 从而带来就业的增加和缓和某些产 业过剩的情况 , 但是公共工程建成以后则 形成生产能力 , 即增加了供给

14、 。 又如 , 供给管理 的手段往往是减税 , 但是减税是同时从供给 方和需求方发生作用的 。 减税一方面激发了 劳动者和企业的积极性 , 另一方面也导致消 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 。 由此可以得到下述 启示 : 政府不论是采取需求管理的手段还是供给管理的手段 , 都不能只关注这些手段对目 前的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 还要评估这个手段对将来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 以确定它是否有助 于解决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而不会在未来导致新的经济问题 。 二 、 长期供给源泉的分析 ( 一 ) 供给的总量分析 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 的分析是短期经济分析 , 经济增长的分析属于长期经济分析 。 如果说在短期经济稳定的分析

15、中既可从需求侧进行分析 , 也可从供给侧进行分析 , 那么在 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全部是供给侧的分 析 。 也就是说 , 如果在短期的经济稳定分析中 既有需求学派也有供给学派 , 那么在长期经 济增长分析中全部是供给学派 。 由于经济学 的发展先由英国主导 , 后由美国主导 , 而这两 个国家都是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 , 所以 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很少有长期供给管理的提法 。 ( , ( , , , , 1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 2016 年第 1 期 1776 年 , 英国经济学家斯密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 , 指出企业内部的 劳动分 工和物质资本的积累是国民财富增长的

16、源泉 ( 斯密 1972: 5 19; 303 320) 。 马 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一卷 ) 中 , 除了 坚持斯密对经济增长的源泉的分析以外 , 还强调了作 为第一次技术革命标志的蒸汽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 马克思 1953: 394 410) 。 1912 年 , 美国经济学 家熊彼特 ( J. A. Schumpeter) 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 而 所谓的创新是企业家引入了新的生产要素 或者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 。 这样 , 熊彼特 就将企业家阶层的创新活动视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 Schumpeter 1912) 。 1939 年 ,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 德 ( . F.

17、Harrod) 在 经济学杂志 上发表了 论动态理 论 的论文 , 研究了长期经济均衡增长 问题 。 他指出 , 当产值增长率 Gw、 资本 产量比率 C 与储蓄率 s 具备下面的关系时 , 产值就能够均衡增长 : Gw = s / C。 这样 , 如果科学技术进 步了 , 即 C 下降 , 或者储蓄率上升了 , 即 s 上升 , 产值增长率 Gw 将会提高 。 这就是说 , 物质 资本的积累以及体现在物质资本上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 Harrod, 1939) 。 1956 年 , 美国经济学家索罗 ( . M. Solow) 在 经济学季刊 上发表了题为 对经济增 长理论的贡 献

18、的论文 , 接着又于 1957 年在 经济统计学评论 上发表了题为 技术变革 和生产函数 的论文 , 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如果设产值为 Y, 资本为 K, 劳动为 L, 技术进步为 A, 那么 Y / Y = A + b K / K + ( 1 b) L / L, 其中 b 为资本收入在总收入 中的比例 。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说明 : 劳动的增长 、 资本的增长以及体现在劳动和资本上 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 Solow, 1956) 。 1961 年 ,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 T. W. Schultz) 在 美国经济评论 上发表了题为 人力 资本的投资 的论文 , 提出了

19、人力资本的范畴 。 这就是说 , 对物进行投资形成物质资本 , 对人进行投资则形成人力资本 ,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 Schultz 1961) 。 ( 二 ) 供给的结构分析 在主流经济学不断深化对经济增长源泉 分析的同时 , 人们发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 法主要是总量的分析方法 , 即通过总劳动量和总资本量等经济总量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 。 但是 , 经济发展问题不仅是经济总量的问题 , 还存在经济结构的问题 , 如农业和工业的产 业结构 、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收入分配的分 化等 。 另外 , 经济发展问题也不仅是经济总量 和经济结构的问题 , 还存在着经济体制的问题 , 即利用什

20、么样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来实现 经济发展 。 因此 , 经济学家们开始用结构的分 析方法或者制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经济发 展问题 。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 逐渐形成了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分支 。 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 国家经济作为研究对象 , 它不仅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 , 还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 结构的改善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 另外 ,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 , 又逐渐形成了比较经济制度的经济学研究分支 。 按照格 鲁奇 ( A. G. Gruchy) 的划分方法 , 经济制度包括资本主义模式 、 民主社会 主义模式 、 共产主 义模式 、 不发

21、达国 家模式 ( 格鲁奇 , 1985) 。 按照格雷戈里 ( P. . Gregory) 的划分 方法 , 经 济制度的特征包括决策组 织 、 调节机制 、 财产所有权 、 激励机制 ( 格雷戈里 1988) 。 从他 们的分析可以看到 , 他们所说的经济制度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意义上的经济制度 , 也包 , , 发展战略 李 翀 : 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 13 括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意义上的经济体制 。 比较经济制度试图通过对不同经济制度和经济 体制的比较 , 寻找适合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 。 ( 三 ) 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虽然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建立了促进科 学

22、技术进步和教育培训发展的制度 , 但这些 制度被看作是政府的社会职能 , 而没有被看 作政府长期供给管理的手段 。 在第三次科学 技术浪潮发生以后 , 欧美发达国家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经济的重要作用 , 政府也致力于推 动科学技术进步 。 但是 , 它们一般没有制定明确的科技政策或产业政策 。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 又是战争战败国 , 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选择了政 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 政府明确实行欧美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 , 这种 政策属于长期的供给侧的政策 。 战后 , 日本政府一直通过直接资助科学技术的研究 , 组织 企业 、 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研究和开发

23、新技术 , 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信息和数据库等 公共服务的方式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 1995 年 11 月 15 日 , 日本国会还通过了日本第一 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根本大法 科学技术法 , 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技术政策在政府政策 中的地位 。 另外 , 日本政府还一直实行明确 的产业政策 。 日本政府在每一个时期 都会选 择和确定日本的主 导产业 , 然后通过提供金融和税收上的支持来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 余昺雕 2000: 109 122) 。 韩国政府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也借 鉴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 , 实行了明确的科技政 策和产业政策 。 韩国政府对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行税收支援制度

24、、 财政金融支持制度 、 人才 培养支持制度 。 税收支援制度包括对技术进 口减免关税 、 对研究和开发阶段提供税收支 持 , 对技术市场化阶段提供技术支持等 ; 财政金融支持制度主要是对技术研究和开发提供 优惠贷款 ; 人才培养支持制度包括对研究人 员减 免服兵役时间 、 招募国外高级科技人才 、 对科技人员减税等 。 另外 , 韩国政府还制定和实施了明确的产业政策 , 从 20 世纪 60 年代 开始利用资助资金 、 减少税收 、 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等方式 , 依次扶持出口产业 、 重化产 业 、 信息产业的发展 ( 张宝仁 2000: 32 46; 367 382) 。 ( 四 ) 分析

25、的结论 经济学分析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 凯恩斯 的需求管理是一种短期分析 , 他是在科学技 术和社会资源不变的条件下来解决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问题 。 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也是 短期的分析 , 他们试图利用减少税收等手段来解决停滞膨胀问题 。 但是 , 经济增长的分析 属于长期分析 , 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 包括劳动分工 、 科学技术 、 物质资本 、 人力资本 、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 在主流经济学看来 , 在短期里供给和需求有可能发生失衡 , 所以需要从供给方或需求 方进行管理 。 在长期 , 由于价格机制的调节 , 供给和需求能够实现动态平衡 , 决定经济增 长的因素全部是供给侧的因素

26、。 对于实行自 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 , 政府对经济 的管理主要是短期的需求或供给管理 。 对于 实行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 ,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不仅存在短期需求管理 而且还存在长期供给管理 。 因此 , 不论是需求 管理还是供给管理 , 都要区分短期的管理手段和长期的管理手段 。 ( 4 、 、 、 14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 2016 年第 1 期 三 、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 ( 一 ) 我国供求政策的回顾 我国在 1949 年建国的时候是世界上最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 供给严重不 足是 我国经济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 增加供给成 为我国政府最迫切的任务

27、。 我国政府利用计 划的手段 , 一方面通过发放各种票证等方式限制总需求 , 另一方面在巩固农业的基础上推 动工业化进程 , 通过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总供给 。 在当时 , 由于我国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经 济封锁 , 无法利用外国资金或投资加快物质资本的形成 , 只能通过降低消费率和提高储蓄 率的方法来增加投资 。 这意味着在改革开放 以前 , 我国政府利用限制需求和增加供给的 方法来缓和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 。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 , 我国政府 一方面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 , 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为市场经济体制 , 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 率 , 增强经济主体生产的积极性 ; 另一方面通 过引进

28、外商直接投资和借入外国债务 , 以加 快资本形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 由于我国的 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而来的 ,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 又 由于我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 , 面临着赶超发达国家经济的任务 , 因而我国实行的是政府 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 我国政府与日本和韩 国相似 , 一直推行明确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 策 , 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支持主导产业发展 的方式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 我国政府在长 期经济发展中所采用的这些政策都是供给侧的政策 。 我国政府采用凯恩斯式的短期需求管理手段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开始的 。 在我 国建国 50 年后的 20

29、世纪 90 年代末 , 我国经济从供给不足走向需求不足 , 部分主要产品 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 , 产值增长率逐年下降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国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财 政支出政策 , 通过建造基础 设施和增加福利支出来刺激总需求 。 2006 2007 年 , 我国发 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 我国政府不断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和提高基准利率 , 利用收缩性的 货币政策去压抑总需求 。 2008 年 9 月 , 美国金融 危机激化 , 对各国经济产生衰退性冲击 , 我国政府一方面实行规模空前的财政支出政策 , 大规模建造基础设施和增加福利支出 ; 另 一方面也实行规模空前的货币政策 , 货币供给量 (

30、 M2 ) 在 2009 年增长了 27. 6% , 以刺激总 需求 。 从 2010 年 7 月开始 , 我国发生了中 度通货膨胀 , 我国政府又实行了高强度的收缩 性的货币政策 , 到 2011 年底 12 次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 , 次提高基准利率 。 这意味着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 我国政府不断通过调整总需求来保持经济的稳定 。 ( 二 ) 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 长率近年来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情况 , 从 2010 年 的 8. 7% 2011 年的 8. 2% 2012 年的 7. 8% 2013 年的 7. 7% , 下降到 2014 年

31、的 7. 3% 。 从表面上看 , 我国又一次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需求不足的情况 , 钢铁 、 水泥 、 制铝 、 煤炭 、 玻璃 等行业均出现生产过剩 。 当然 , 我国经济不景 气的重要原因是世界经济衰退导致 我国出 口需求减少 , 从而导致我国产值相对下降 ; 产值相对下降又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下降 , 结果进一步加剧了产值的相对下降 。 毫无疑问 , 这些原因都是需求侧的原因 。 但是 , 透过 现象看本质 , 可以发现我国产值增长率趋向下 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 发展战略 李 翀 : 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 15 经不可持续了 , 问题的实质在于供给侧 。 改革开

32、放以来 ,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 我国主要依靠大规模投入 劳动 、 资本和自然资源来实现产值的大规 模增长 , 即所谓高投入高增长 。 在改革开放前 , 我国苦于有劳动而缺乏资本 ; 改革开放以后 , 我国又有劳动又有资本 , 从而推动着我国经 济 36 年的高速发展 。 但是 , 进入 21 世纪 10 年代以后 , 劳动 、 资本和自然资源的高 投入已 经不可持续 ,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 这样 , 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大 挑战 : 一是 “ 刘易斯拐点 ” 。 改革开放以来 , 我 国一直依靠农业部门几乎无限制地向工业部 门输送劳动力而实现经济

33、高速增长 , 但是现 在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开 始变得短缺 , 我国经济面临 “ 下拐 ” 的风险 。 二是 “ 中等收入 陷阱 ” 。 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 我国 的工资成本在不断上升 , 我国在低端的劳 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开始竞争不过比我国 落后的国家 , 大量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被 淘汰或被转移到外国 。 而我国在许多中高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又竞争不过发达国 家 , 从而造成国际市场的相对萎缩 。 此外 , 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原因 , 国内市场 需求没有相应增长 。 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相对萎缩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对停滞 。 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原因在于供给 侧

34、 , 即使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等需求管理手段去大规模地刺激总需求 , 也只 能短时间维系而不能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 式 。 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只能从供给侧着手进行改革 。 ( 三 )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选择 能否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即能 否实现从高投入高增长向低投入高增长的 转变 , 是决定我国经济未来命运的关键问题 。 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突破点 无疑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 只要科学技术水平 提高并能够应用于各个产业 , 一定的投入就 可以有更高的产出 。 我国政府已经清楚地意 识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并采用各种措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 我

35、国政府从 1956 年就开始制定科学技术 发展规划 , 近年来更是加大了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力度 。 2006 年 , 我国政府颁布了 国家中长期科技 发展规划纲要 ( 2006 2020) , 提出了各种促 进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 , 主要包括 : 实施激励 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 、 实施促进自主创 新的政府采购 、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 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等 。 笔者认为 , 除了选择科学技术进步作为突破点以外 , 还需要同时推进的两翼分别是人 力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调整 。 只有在科学技 术进步取得进展 , 同时在人力资本积累和产 业结构调整两翼上推进 , 才能加

36、快我国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 。 人力资本积累包括提高高 等教育质量和加快企业家阶层的培育两个 方面 。 显然 , 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将先进科学 技术应用于产业是通过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和企业家实现的 。 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 , 科学 技术难以突破和应用 。 另外 ,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仅会通过对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 , 而且还会通过推动新兴产业的 发展而导致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升级 。 如果中 高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 , 一定的投入就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 。 我国政府很早就制定有产业政策 , 并以此来推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 近年来 , 我国政 府更是加大了产业结构调

37、整的力度 。 2011 年发布的 “ 十二五 ” 规划纲要明确了 “ 十二五 ” ( ( , , 16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 2016 年第 1 期 时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政府准备设 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 资基金 , 同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 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 、 中期阶段的 创新型企业 。 政府还要利用财政优惠政策和税收支持政策来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 另外 , 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还要进一步改善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 激发经 济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 也就是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 。 2013 年 11 月 , 党的

38、十 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明确提出 “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性作用 。 ” 新华网 2013) 2013 年以来 , 我国政府大量取消 各种行政审批项目 。 2015 年 10 月 , 我国政府决定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 这些政 策措施都有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 。 科学技术 、 人力资本 、 结构调整 、 经济体制都是决定着长期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 , 它 们也是决定着能否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实质性问题的关键因素 。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 这些方面的进步和改革来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 四 、 实施供求动态平衡的政策措施 应该指出

39、, 供给侧改革是一个涉及我国现实经济问题本质的改革 , 但是它是一个长期 和艰难的过程 , 不是短时间可以取得效果的 。 在短期 , 我国政府是否应该采用需求管理的 手段来对付经济不景气 , 就成为经济学界争议的问题 。 有的学者指出 , 政府扩大支出 , 从需求侧克服经济衰退 , 是一种寅吃卯粮的行为 , 只会 增加政府的债务 , 无助于解决经济问题 。 在这里 , 问题的关键不是应不应该在经济衰退的 时候出现财政赤字的问题 , 而是应不应该在 经济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财政赤字的 问题 。 如 果政府在经济衰退的时候采用财政赤字的方 法增加支出以防止经济过冷 , 在经济繁荣的 时候 , 采用财政

40、盈余的方法减少支出以防止 经济过热 , 不但政府债务不一定增加 , 同时也 解决了经济过冷和过热的问题 , 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 在短期里 , 总需求即总支出等于 消费支出 、 投资支出 、 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 2015 年 , 我国投资支出相对下降 , 出口支出绝对 下降 , 我国经济处于收缩状态 。 如果这种情况 继续下去 , 我国失业将恶化 , 部分企业将破产 。 尽管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政府税收等短期 需求管理手段不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的实质性问题 , 但可以防止我国经济过度 收缩 。 因此 , 我国政府还是需要采用短期需求管理的手段来刺激总需求 。 但是 , 据国家统

41、计局的统计资料 1979 年以来我国政府除了 1981 和 1985 年两个年 份是财政盈余以外 , 其余年份全部是财政赤字 。 因此 , 我国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并不是 2016 年应不应该增加财政赤字 , 而是在未来我国经 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是否需要略有财 政盈余以避免我国政府债务过度膨胀 。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它们的政治体制下很难做 到这一点 , 但我国政府在现行体制下理应做到这一点 。 美国金融危机在 2008 年 9 月激化 , 对世界各国产生不利影响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长率从 2008 年第三季度 的 9. 6% 迅速下降到 2009 年第一季度的 6. 2% 。 我国政府

42、增 加支出的政策很快制止了我国经济下滑的情况 , 功不可没 。 另外 , 虽然增加政府支出是需 求侧的政策措施 , 但是结果会导致农村基础设施 、 交通基础设施 、 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 为 , : , : , , : : , , , 发展战略 李 翀 : 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 17 未来经济增长提供了供给侧的基础 。 当然 , 从前几年的情况来看 , 我国钢铁 、 水泥等产业已经处于生产过剩的状态 , 在高强 度的需求刺激下这些矛盾被掩盖下来 , 这些产业还在继续扩大生产能力 , 结果加剧了生产 过剩的情况 , 为日后的经济不景气埋下了伏笔 。 事实证明 , 需求管理只是一种在

43、短期内使 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不要过于严重的手段 , 不可能期待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或货币手段 推动经济增长 , 因此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上必须适度 。 因此 , 笔者认为 , 在推进长期的供给侧改革的同时 , 不要忽略了短期的需求侧的管理 。 习近平所说的 “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 着力加 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以及李克强总理 所说的 “ 在供需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 , 都说明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短期的需求侧 管理的作用 。 我国政府应该寻求供给和需求 动态平衡 , 既在短期内稳定我国经济也在长 期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 我国经济在 2016 年可能比 2015 年更困难 ,

44、 笔者认为在坚持供给侧改革的 同时 , 可以 考虑实行下述短期的需求侧的政策措施 : 第一 , 适度增加政府支出 , 特别是增加 生产性的政府支出 。 在现阶段 , 所谓生产性支 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个方面是对有效益的高速公路 、 高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支 出 , 利用一定的政府支出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 , 然后一起分享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未来收 益 ; 另一个方面是生产性扶贫 , 即不是简单地 给予贫困家庭补贴 , 而是帮助他们通过生产 来摆脱贫困 。 这样做可以 一举两得 : 既可以刺激现在的需求 , 又可以增加未来的有效供 给 。 第二 , 适度降低政府税率 , 特别是降低企业的税

45、率 。 对于减税的政策凯恩斯学派理解 为需求侧的政策措施 , 供给学派理解为供给侧的政策措施 , 实际上它在需求和供给两侧都 发挥作用 。 从需求一侧来 看 , 降低企业税率可以促进企业增加投资支出 ; 从供给一侧来 看 , 降低企业税率可以激发企业经营的积极性 。 第三 ,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历史经验证明 , 我国中央银行 2009 年大规模投放 货币和 2010 年大规模收缩货币对我国经 济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 我国中央银行应该在保 持货币供给相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 , 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量 。 因此 , 面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情况 , 在短 期里应该实行适度的需求管理 , 保持经济相

46、 对稳定 ; 而在中长期则应该努力推进供给侧的改革 , 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参考文献 : 习近平 2015 “ 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 ” , 人民日报 ( 海外版 ) 2015 11 16。 2015 “ 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 ” , 光明日报 2015 11 19。 新华网 2013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 http: / /news xinhuanet com, 2013 11 16。 2015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 ” , http: / /www xinhuanet com 2015 11 10。 央视网 2015, “ 李克强主持召开 十三五 规划纲要 编制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 , http: / /news cntv cn 2015 11 17。 ( , : , : , : , : , : ( , : , : , : T 18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 2016 年第 1 期 余昺雕 2000 日本经济新论 , 长春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张宝仁等 2000 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