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整理(完整)(共5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172016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整理(完整)(共5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整理(完整)(共5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整理(完整)(共5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整理(完整)(共55页).doc(5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00537中国现代史第一章文化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答】“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答】“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答】l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人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

2、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

3、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际和代表性作家作品【答】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的实绩: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人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三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四是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1918

4、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并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随后,鲁迅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一出现,艺术上就很成熟,使得新文学的创作具有相当高的起点。除鲁迅外,新青年、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其中小说如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等等。诗歌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1919l922年间发表的,虽不够圆熟,却都充溢着个性解放、民族

5、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了青春气息。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答】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l2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

6、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新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l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语丝周刊创办:f二l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莽原社、未名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刊物有莽原、未名。南国社是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

7、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山源推崇创作灵感。浅草社成立于l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冯至、陈翔鹤等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他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社团,有湖畔诗社、新月社等。湖畔诗社(1922)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新月社l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较深。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余上沅等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答】林纾写了论古文白

8、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和鲁迅都对林纾进行了批驳。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所办的甲寅杂志上的复古论调。l923年他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新文学阵营对之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答

9、】1920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它对l921年10月在台北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台湾文化协会”则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20年7月,陈圻在台湾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文学与职务一文,提出近来中国内地提倡白话文学,是一种负有传播文明思想、改造社会使命的真正的文学,台湾文坛应朝这一方向去努力。接着,甘文芳发表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发表日用文鼓吹论。这j三篇文章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1923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并于l927年7月移人台湾发行。1923年,黄呈聪和黄朝琴在台湾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论普及白

10、话文的新使命和汉文改革论两篇文章,较为深入地提倡文学革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4年4月,曾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的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两篇文章,向台湾旧文坛发起猛烈攻击,这两篇文章受到守旧派的回击,于是,张我军又发表了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予以回应。“五四”时期曾经出现过的新旧文学论战,在台湾再次上演。几乎在新旧文学论争的同时,台湾新文学提倡者就已经开始着手新文学的建没工作。8“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l917年至l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

11、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9“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答】(1)第一次发生在1919年,复古派人物林纾攻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批驳。(2)第二次发生在1922年,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反对言文合一,遭到鲁迅、茅盾等人的驳斥。(3)第三次发生在1925年,以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为维护封建性教育,提倡读经,压迫学生运动,鲁迅、成仿吾等批判了这一复古思潮。10“学衡派”、“甲寅派”【答】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12、”,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学史等角度说明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11“语丝社”和“语丝文体”【答】语丝社成立于l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12“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答】“五四”文学革

13、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转向了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13“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答】“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使白话文学处于正宗地位

14、。“五四”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二节鲁迅14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答】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l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此间,他接触到了宣传变法维新的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进了

15、弘文学院。l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同年9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幻灯片”事件使鲁迅弃医从文。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从1908年起,鲁迅和周作人翻译了许多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两册),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出版问世。l909年鲁迅离开日本返回祖国。1918年起,鲁迅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活动。l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除小说外,鲁迅还在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中发表了许多杂文。在文学创作之外,鲁迅还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过国民新报

16、文艺副刊,还编辑了未名丛刊和乌合丛书等。1925年和l926年,他在先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声援学生,支持群众斗争。“三一八”后,鲁迅因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于l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文科教授。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l0月定居上海。在与创造社、太阳社进行的有关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中,鲁迅加深了对现实革命斗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l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并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这一时期,他先后编辑过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或秘密的刊物,并参与了文学和太白的编辑工作。在创作上,他主要是以杂文为武器,投身于左翼文化运

17、动,同时也以历史为题材创作小说。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15鲁迅的文学创作概况【答】鲁迅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_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l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16狂人日记的发表时间和刊物【答】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l918年5月发

18、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7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答】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l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呐喊收人了19181922年所写的l4篇小说(初版时收入15篇,l930年1月第l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后来,鲁迅把这时的创作称为“遵命文

19、学”,他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彷徨收入了l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但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18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答】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补天、

20、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l9221926年问,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他曾谈到在历史小说写法上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两大类型。而他自己的历史小说显然属于后者,即“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9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答】朝花夕拾共计l0篇,写于l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l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21、。20鲁迅的思想特点【答】鲁迅诞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正统文化以及佛、道、墨、法等非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以后在南京求学及日本留学期间,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从19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强调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受尼采思想影响

22、的痕迹。但鲁迅主要是从尼采思想那里汲取一种“图强”的精神,他呼唤精神界战士与阻碍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于推进整个民族的进步。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进程中,鲁迅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根性,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因此决心“先行发露各样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21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答】在阿Q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即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处境、地位)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革命的对象不仅仍然

23、执掌着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小说由此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而且可以想象,阿Q即使参加革命并掌握政权,他那样的落后的革命意识又将导致“革命”成为什么性质!小说要告诉人们的是:阿Q式的“革命”和杀害阿Q式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人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传具有深远的

24、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22阿Q的性格特征【答】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具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他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欺压,连个姓氏都没有,但其思想却受封建正统观念的统治,这就使他的思想中有许多矛盾。一方面,头脑里充塞着各种封建观念,小的如讲“男女之大防”,大的如认为造反就应该杀头;但另一方面,却又带着某些用被歪曲了的形式所

25、表现出来的叛逆性,如对赵太爷、钱太爷之流“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到后来还要“革他妈妈的命”,由“神往”革命进而想投革命党。这正是鲁迅所捕捉到的中国农民的性格矛盾。阿Q虽然有自身的独特性,但这一形象实际上也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普遍的精神状态。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便是“精神胜利病”。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以为是胜利了。由于这种病态精神的支配,他便永难振

26、作起来以求自强,并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真是令人感到十分的可悲,又令人十分痛心。23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答】阿Q正传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

27、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4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答】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l922-1926年问,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补天作于l922年冬天,原名不周山,取材于女娲开天辟地,以黄土抟人、采石补

28、天的神话。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作者着重描绘了女娲进行创造工作时的辛苦喜悦,借助女娲这个形象,热情赞颂了先民的劳动创造精神和创造毅力。奔月与铸剑均写作于l926年岁末,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奔月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神话,以传说中的善射英雄羿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突出了羿勇敢豪迈的性格,虽然寂寞和孤独,但并不悲观,而且渴望着战斗。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小说在描写眉间尺的复仇行为时,着力描写了黑衣人宴之敖令人战栗的冷峻,他的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是要为一切遭受苦难的人们复仇。这3篇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

29、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等。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非攻与理水是歌颂性的小说。非攻中的墨子,是一个机智、善辩、反对侵略、反抗强暴的古代思想家的形象。小说在树立墨子这一理想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讽刺批评了那些在“九一八”以后鼓吹“民气”的“空谈家”,暗示出卖国家秘密的“外交家”,以及当局政治腐败、军队无能等状况。理水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古代治水英雄大禹。采薇、出关与起死3篇小说,是以批判为主。采薇取材于武王伐纣的历史记载,通过周

30、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欲隐逸而不能,终于饿死首阳山的描写,批判否定了他们消极避世的思想。出关写的是孔老相争,老子失败后西出函谷关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批判老子“消极无为”的思想。起死取材于庄子至乐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用庄子与骷髅的消极出世和积极人世的矛盾冲突,来批判老庄哲学。25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答】(1)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如铸剑原文只简略记叙复仇故事,而本文着重于人物性格刻画,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

31、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以古人古事情节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如补天中女娲腿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等。这些现实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作者还常使这些人物说些现代话,如“时装表演”、“莎士比亚”等,以增强现实感,使作品趣味横生。(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这是故事新编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主要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不给古人戴上光圈,不“神化”或“鬼化”古人,而是将古人当做人,寻找古今人思想感情上的相通之处加以推想和发展。(3)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

32、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鲁迅在故事新编自序中说,由于补天中穿插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陷人了“油滑”的开端,还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但从补天开始直至l3年之后的出关中的婢女阿金,起死中的汉子和巡警等,这种“油滑”或“开一点小玩笑”的写法不仅没去掉,却越来越发展了。这些穿插性的喜剧性人物,有时还满口现代生活的语言,如“OK”、“古貌林”、“海派会剥猪猡”、“来笃话啥西”等,油腔滑调。这很像是戏剧舞台上丑角的插科打诨,有些类似鲁迅故乡浙东戏剧中的“二丑艺术”。舞台上的二丑人物,有时可以脱离剧情而插入有关现代生活的语言、动作,作用是对现实进行讽刺。鲁迅历来

33、喜爱民间艺术(包括民间戏曲),因而,可以把故事新编中的“油滑”看做是鲁迅吸取戏曲艺术的经验而作的一种尝试与创造。26野草的写作背景【答】野草中的散文写于l924年至l926年,陆续发表在语丝上,加上出版前写的题辞,共24篇。野草的写作时间大体上与小说集彷徨相同,心境也基本一致。作品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又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夕所作的严肃的自我解剖。27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答】与前期杂文相比,鲁迅后期杂文思想更为锐利,内容也更为丰富。鲁迅后期杂文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政治评论,如揭露当局的反动统治

34、和文化“围剿”的罪行等;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如对文艺界表现出来的倒退、复旧的倾向的批判,对文坛“捧杀”与“骂杀”现象的批评,对青年作家作品的评论等;有各种思想评论,如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对各种错误的文艺观的批评等。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后期杂文中,政治内容大大增加。为了忘却的记念、写在深夜里控诉了国民党进行文化围剿、杀害“左联”五烈士的罪行。中国人的生命圈揭露日寇在“边境上是炸,炸,炸”,国民党在“腹地上也是炸,炸,炸”的暴行。同时,鲁迅后期仍然注意进行社会批评,写下了大量解剖中国社会思想的杂文。这些杂文仍像前期杂文那样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弊病和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综合性的解剖。二丑

35、艺术、爬和撞、帮闲法发隐、“题未定”草二等篇通过生动的形象,批判了二丑的投机艺术和小市民向上爬的市侩哲学,揭露了帮闲们的帮忙、帮凶的实质和“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的西崽相。鲁迅后期杂文的文艺批评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的关系更加密切,因而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最好的艺术记录。28呐喊、彷徨中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答】鲁迅小说中的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祥林嫂,就是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社会,穷困潦倒,表

36、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再如药中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而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视为华小栓的药,但这药却治不了病。其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麻木和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警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29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答】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几种类型的知

37、识分子形象。有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如孔乙己和自光中的陈士成等。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毒害者,是被吃掉的一类。另一类是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是一些虚伪的假道学者。经过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多次革命的冲击,他们已从社会的支柱演变为丑角。鲁迅对他们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但鲁迅笔下最重要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是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觉醒,并随着革命的退潮而跌落的一类。还有伤逝中的涓生、子君,这是“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知识分子。因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先进部分,往往是革命过程中最先觉悟的阶层,在民主

38、革命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当然是早就在寻求“精神界之战士”的鲁迅十分注意的。上述几篇写现代知识分子的作品,均收于彷徨,说明在“五四”退潮后,新文化队伍的分化对鲁迅思想的刺激,因而更偏重于批评这些人物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年轻时是个敏捷、精悍的人,为讨论救国之方,可以与人打起架来,显然是个热情的、政治上有追求的青年。可是当他在小说中出场时,竟完全变样了。辛亥革命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也未曾给知识分子提供出路。吕纬甫经不住环境的压迫,当了家庭教师教起“子曰诗云”甚至包括女儿经。处世之道也变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了。他消沉颓唐,但心里很痛苦,故以苍蝇绕圈比喻自己的路。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39、对旧势力的叛逆性则更强烈,他睥睨世俗,敢于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挑战。他的存在确能使那些不愿意他活下去的人们感到难受不堪。然而他又十分的软弱,他的反叛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软弱性的表现。因为归根到底他是个孤独者,后来竟给一个师长当顾问,寄食于统治者的门下,如他自述:不能不“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了”。他的死,既是社会的迫害,又是带着自戕性的。吕纬甫、魏连殳都可以成为有为的人才,鲁迅对他们的消沉、灭亡感到悲哀,也痛切地批评了他们的悲剧性格。伤逝是鲁迅仅有的描写青年爱情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涓生、子君是“五四”后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他们在新思潮的鼓舞下,大胆

40、地反抗家庭与世俗,子君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呼声,表明追求人格独立的决心。他们从自由恋爱而同居,并成功地得以结合。鲁迅描绘他们勇敢地抵抗社会,但最终经受不住沉重的社会压力,一张解聘的小纸条便绝了他们的生路,轻而易举地把他们逼向死地。子君首先动摇,跟着父亲走了,不久,无声无息地告别了人世。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曾经指出,娜拉走后或者堕落或者回来。而伤逝则接着孤独者之后,再一次宣告个人反抗的无力。伤逝的要义并不在于妇女解放,而是指出实现女子人格独立须有经济制度的改革,这在当时也不算新的见解。但当新文学作品为了反封建而大量宣扬爱情至上,歌唱灵与肉的解放时,鲁迅却通过涓生、子君的悲剧,指出人生的要义

41、并不在于爱,“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并且批评了只求个人幸福而不能对旧势力作“韧性,斗争的弱点,这些都是高人一等的思想。吕纬甫、魏连殳或涓生,开始时都是有所追求的人,但后来一个个潦倒、落魄。对他们的“辛苦辗转”,鲁迅是给予同情的,但他们中有的后来成了庸碌之辈,这又是鲁迅所十分痛心的。对知识分子在逆境中的动摇,他有痛切的感受。因此,涓生还要奋起满带创伤的翅膀寻找新生的路,此中也分明寄托着鲁迅的希望。30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答】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乃至孔乙己、四铭等。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新小说中塑造的能站得起来的

42、人物形象并不多,因为写好人物需要较深的艺术功力。而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都能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最主要成就。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如阿Q活动的历史背景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可以看到举人的惊恐、假洋鬼子入“柿油党”等事,在阿Q心中激起的波澜。鲁迅更注意写人物与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关系。如华老栓的愚昧,是从他对统治者的走卒康大叔的恭敬与对夏瑜的茫无所知中表现出来的。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深处掘进。在这一方面。他几乎有勾魂摄魄之力,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在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他曾认

43、为画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画好眼睛,因为眼睛是灵魂之窗。他自己在写小说时,就是画灵魂的高手。孔乙己只通过主人公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和对于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吾,便揭示了他深受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理。在酒楼上也只通过吕纬甫受母命为小弟迁葬,虽说是应付,却也认真与送花给顺姑却对她遭封建婚姻之害而死无动于衷这两件事,便把他的意志消沉写得人木三分。鲁迅也写人物外在的表象,如言谈、肖像等,这些都是进入人物深层心理的通道。故乡中一声“老爷”,便表现了闰土当时的思想状况。鲁迅小说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鲁迅在药中通过油腻的灯盏、带补丁的被子、小栓早起吃泡饭等。准确地写出了华家的经济状况,从

44、而给主人公以明确的社会身份。祝福中用半副对联和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等表现鲁四老爷的身份。风波中七斤用的“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如果换在阿Q的手里就会严重失真。由于细节真实的讲究,使鲁迅的小说中有真实的可靠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的记录,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对形成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也至关重要。因为这细节的真实,加上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便构成了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31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答】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

45、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在表现

46、手法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看了

47、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此外,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总之,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32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答】(1)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这样的战士中所进行的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的那种“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著、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