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途径.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122384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运输的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物质运输的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运输的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运输的途径.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物质运输的途径目标导引教学设计城关中学 刘淑芳一、教材分析物质运输的途径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分析、游戏等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2.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叙述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并表达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3.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合作学习中体会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三、教学方法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探究、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体会生命的奥妙。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探究学习报告、自制课件等、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环节一 创设情景

3、,导入新课师:这几天老师感冒了,扁桃体发炎(手摸咽部,暗示学生扁桃体的位置),声音不太好听,为了快点好起来,就进行了输液治疗(图片展示输液,学生认同)。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从我的手部到达扁桃体,来发挥作用的呢?(生:血液。)师:是借助血液进行了运输。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到达扁桃体经过了怎样的路线呢?也就是药物运输的途径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

4、欲望。师:(课件展示:血液循环视频)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视频直观地体现了人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同时,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题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环节二 温故知新,探索规律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5、。师:提出问题:(1)你能识别心脏的四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生:积极回答。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 心房 心室 动脉 3. 出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学生找出我们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血液总是沿着“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房”循环流动。【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在帮助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

6、循环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环节三 按图索骥,合作探究 (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活动:一滴血的旅程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左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房 右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房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探究报告,最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图片代表本小组交流。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左心房

7、 老师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学生得出结论:(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 左心室 ? ? ? ? ? ? ? ? ? ? ? ? 左心室学生重新审视血液

8、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我采用了“总分总”的教学设计。并以“一滴血的旅程”作为学习的线索,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的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1.回

9、忆体内气体的交换:假如你是肺吸收的氧气,你是如何到达身体的每个细胞的呢?2.动画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指导学生观察气体交换后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液和氧气结合,颜色变成鲜红;血液和氧气分离,颜色就变成暗红。前者称为动脉血,后者称为静脉血。二者的区别是含氧的多少。教师出示盛放在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学生观察血块表面和底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思考原因。3. 观察与思考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1)体循环和肺循环后血液分别有什么变化? (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

10、脉血?4.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红(代表管腔内流动脉血)、蓝(代表管腔内流静脉血)两种颜色的笔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5.师生总结: 组织细胞 氧和养料 二氧化碳等废物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二氧化碳 氧 肺 泡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利用了flash动画及新鲜的血块,使学

11、生从直观上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并通过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师生分析总结血液循环途径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环节四 寓教于乐,巩固认知。经典游戏:循环列车。游戏规则:1.以列为单位,每个同学只能代表体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2.随意指定某同学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按顺序报出站名,如果有障碍,请下一位同学快速接上,比比看,看那列同学火车开得稳?开得快?一轮以后,可以增加难度,报出站名后说出血液的成分。【设计意图】这样的游戏,能够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学生非常感兴趣,比起单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环节五 知识迁移,深化提高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提出的

12、问题:老师扁桃体发炎进行了手部静脉注射,药物是沿着怎样的途径到达病灶发挥作用的呢?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早描述出药物的旅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考查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让课堂首尾呼应,有始有终。教学反思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我在的教学中,力求将新的理念渗透进每一节生物课堂,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一、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物质

13、运输的途径中单“物质”就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并与后面所讲的血液循环的途径相统一,我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打点滴”场景,让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手上的静脉运输到病灶,从而非常自然地进入课题。所以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感悟,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力的情感,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理需求。二、总体把握,探寻循环规律 不是把两条途径单独处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抓住共同的规律,宏观上着眼。 二、组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在这节课中,我给每位学生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先通过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建议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绘出循环的路线,每小组必须推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进行评比,作为小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三、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概括、绘图、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尽量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环节设计要灵活,让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等。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情趣。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