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120528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化常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龀、龆龀(tioch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笄(j)年】指女子15岁。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来结缡。(对酒示行简)【束发、成童】指男子15岁

2、。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60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60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耆(q)艾】古称60岁为耆,50岁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庠(xin)】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

3、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国子监(jin)】汉魏设太学,

4、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No1:“案首”)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No1:“解元”)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No1:会元)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

5、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官职【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代完全定型:吏部:掌管掌管文官任免、考核

6、、升降、调动等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祭祀、教育、科举、外交)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屯田水利等事宜的机关【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5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7、。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例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别名:言官、言路、谏官、台谏、监官、垣官、给事中【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宪台、乌台。(苏轼“乌台诗案”)【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别称:缙绅,衣冠。【太史

8、】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

9、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例如: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例如: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登泰山记)【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例如: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孔雀东南飞(并序))【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例如:令以责之里正。(促织)【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例如: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1.拜:授予官职。2.除:拜授官职。3.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指官员生时,死后叫赠。4.授:授予官职,从授予印物而来。5.守、知:任太守,任知县6.起:起用。任用

10、例:起复。授本官。7.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1.徙:调任官职。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新唐书韦丹传2.调、调授:调动、迁调之意。有时也指升官。3.出、出官:一般指被贬谪从京城调到地方,京官外调。与“入”相对应4.换:更改官职5.改:改任。6.转:调任官职。7.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贬官。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左迁”(表示贬谪)与“右迁” “累迁”(表示升官)。1.加:升职。兼职。例:赐金帛。加秩二等。宋书隐逸列传2.升(晋):升官。加官晋爵。3.超:破格提拔。例:帝深遇之,超拜御史中丞金史列传第六十二4.擢、超擢、拔擢:提拔、破格提拔5.提:提拔6.甄拔:甄别选拔、提升

11、没有官职的人。例: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7.陟: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1.左迁:贬职。2.降(贬):降职。3.谪(迁谪):官员被降官远调或被流放4.逐(放逐):京官流放到远地5.流:流配或流放罪人于远地。免职1.罢:免职。2.黜:废除,免职3.免:免职。4.革、褫(ch):革职。5.废:废除。6.夺:罢官免职1.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3.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4.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5.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6.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

12、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7.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项羽本记)8.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9.守:代理官职。如: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辞职:告老(官员年老辞官)解官(辞去官职)、请老(请求退休养老)乞身、乞骸骨引病、谢病、移病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丁忧、丁艰】: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内艰,指母亲去世,丁外艰,指父亲去世。“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13、。【夺情】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称为“夺情”。【服除】:守丧期满,也用“服阕”。【起复】:明、清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也用“起故官”、“复故官”。1.用事:掌权,主管。2.视事:在任,在职;办公。3.听事:办公的地方。4.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5.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6.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8.坐:因而获罪;定罪治罪践祚,指即位,登基。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旧唐书于休烈传。践祚(登上王位。祚:君位);践位(即位,登上帝位);践极(登

14、帝位)登基又称即位,即皇帝即位,开始做帝王。继位:继承王位或帝位。下车: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还可以这样说:南面、荣登大宝、承大统、“登极”、“登庸”、“御极”南面称孤 北面称臣谥号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私谥: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为始皇帝。(史记)【寡人】

15、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后用作皇帝的谦称,译为“我”。例如:寡人闻赵王好音。(廉颇蔺相如列传)【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赤壁之战)【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不榖()、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译为“我”。【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

16、殿下”。三国开始皇太后、皇后也称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皇太后、皇后为殿下,侯王不称。【太庙】天子的祖庙。【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封禅】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按照史记封神书张守节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者叫“牲”。

17、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例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巡幸】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又如:崩驾(帝王之死);崩殂(崩背,崩逝。又指帝王之死)阙赴阙:赴阙(赴阙)入朝。觐见皇帝。伏阙:伏阙(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行在xng zi,也称行在所。(1)指天子所在的地方。(2)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中宫中宫,只见于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地区,指的是紫微垣,秦汉以后王后演变成皇后,则称皇后居住的宫室,或称皇后本身。原来王后的宫室“后宫”,反而不在中宫之列。东宫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可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东方属木,于色为青,也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中官 本为古官名;后又指宫内、朝内之官;又指宦官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