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课件.pptx

上传人:醉**** 文档编号:15105760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课件.pptx(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科学和教育神经科学关于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内容1概念2 发展脉络3新进展4 总结与反思5参考文献n 学习科学概念n 教育神经科学概念n 二者之间的关系01添加标题学习科学概念1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一书从学习科学整合的学科角度来界定学习科学,该书认为,“学习科学是研究教与学的跨学科领域,包括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以及其他领域”。2“国际学习科学学会”从研究的范畴来界定学习科学,认为学习科学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把真实世界的学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最好地促进正规与非正规环境中的学习。教育神经科学概念1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机器学习整合起来

2、,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门新的学习科学(the New Science of Learning)。(Meltzoff 等,2009)2教育神经科学就是探索人类学习的脑与认知的机制,并将其研究成果用于教育实践(决策与教学),故有学者干脆把教育神经学称为“神经学习(neorolearning)”。(董其等)二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人们常常将“学习科学”看作“教育神经科学”的同义词,或者将教育神经科学看作学习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教育神经科学”与“学习科学”并非完全不相关或者完全相关的两个学科,两者的交集在于学习科学作为领域的概念。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学习科学涵盖了人类学习、

3、动物学习、机器学习等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其范围远远超越了学科的边界。 学习科学作为领域的概念涵盖了教育神经科学。因此有人将教育神经科学称为脑科学时代的学习科学。(李其维等,20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7年出版的理解脑:一门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一书中,明确地将这“一门新的学习科学”称为“教育神经科学”。 在此基础上,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教育神经科学”是“学习科学”领域在新阶段的延伸,尤其在关于“学习”的研究中,二者应该是统一的。n 学习科学发展脉络n 教育神经科学发展脉络02添加标题学习科学发展脉络05040302011991年第一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在美国西北大学召开,同年出版了学习

4、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标志着学习科学的正式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家转向教育研究的历史进程;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家将动物身上获得的大量有关学习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学校教育实践,谱写了20世纪学习研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动物是如何学习的”;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反思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其后,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竞相开始了对学习的科学探索,最终形成了学习的认知观点,谱写了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机器是如何学习的”; 20世纪80年代之后,转向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教育神经科学发展脉络诞生标志: 西方发达国

5、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在1999年启动的“学习科学与脑研究”著名项目(主持人奇萨B.D.Chiesa)标志着这一新学科的肇始。 2003年“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ind, Brain & Educational)的成立。 2007年该协会主办的心智、脑与教育(Mind,Brain and Education)杂志的创刊则宣告其正式面世。n 研究热点n 研究主题n 研究方法n 研究成果及运用03添加标题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国外)添加标题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国外)序号 频次 中心性关键词序号 频

6、次中心性关键词1470.04education11140.08classroom2280.04neuroscience12140.02cognitive neuroscience3270.06student13140.03performance4260.11children14120.14dyslexia5240.06educational neuroscience15110.03identity6220.13knowledge16110.12instruction7220.07brain17100.09language8210.02science18100.04mathematics9150

7、.06working memory19100.16metaanalysis10140.15achievement2090.03intervention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国内)添加标题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国内)序号频次中心性关键词序号频次中心性关键词1300.54学习科学1130教育游戏2120.28脑科学1230.03以学生为中心390.08深度学习1330.14个体差异470.1认知神经科学1430学习技术560.02教育神经科学1520.02认知心理学650.05学习分析1620未来课堂740学习空间1720浅层学习840.01人工智能1820翻转课堂940.05学习过程1920

8、.02二语习得1040.07神经科学2020.02在线学习研究主题010203”人为什么要学习“”人应该如何学习才更有效“”人是怎样学习的“研究主题 “人为什么要学习”(1)美国的斯蒂吉(Michael F. Steger)专门从“生命的意义”(Meaning in Life)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学习”;(“学习作为人类生命存在及其优化的本质”)(2) 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曾志朗院士以及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洪兰教授在研究人类的语言与阅读学习机制的过程中发现,人只要学习5天就能够改变大脑皮层的厚度与树突的结构,尤其是改变接收信息和形成突出连接的树突棘的数量与形状;(3)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

9、大学的李平教授在多年的双语学习神经机制研究中也同样发现,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仅能够改变人脑的功能区,还能够改变解剖学意义上的人脑结构,同时他的研究还特别关注人脑可塑性的个体差异性。研究主题 “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科学研究关注创新能力学习、语言学习、数字学习、类别学习、科学概念学习以及思维学习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机制。创新能力学习:(1)台湾认知神经科学专家洪兰教授专门探讨了“创造力”的神经机制,即是两个不相关的神经回路碰在一起活化第三条回路。为了能够使神经回路更容易接近并相遇,即促进创造力的学习与发展,洪兰教授提出了两条有效路径:阅读与游戏;(2)陕西师范大学的胡卫平教授则选择从思维的角度切入来探讨如

10、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品质。研究主题 “人是如何学习的”语言学习:就语言学习的机制而言,从文字的识读到文本的阅读,从母语方言的习得到第二外语的习得等,研究者们从各自的视角切入来展开深入的探讨。(1)从脑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出发,曾志朗院士专门研究了不同语系的成年人在识读有着相同字意的字词过程中,发现不管是表音文字还是表意文字,都存在共通的大脑区域;(研究成果,以中国汉字的六书为理论框架,曾教授提出了“转识成智”的认知发展五步原则:仿、借、存、转、联。)(2)广州大学的陈穗青等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园64名46岁儿童的行为观察实验发现,使用普通话和粤语双语交流的儿童比单语言使用者具有更强的认知灵活性 。研究

11、主题 “人是如何学习的”数字学习:数字的学习机制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另一大问题。各类数字或数值的表征是数字认知科学研究的主题,其中关于数字比例的表征是新兴的研究问题;(1)台湾的李俊仁教授就学习者的估算能力及其与数学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通过对63名五年级学生的非言语数感测试研究表明,非文本的数感能力与数学成绩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2)大连理工大学的王慧丽教授基于数字认知实验,专门探讨了小学生的数字能力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三年级前是发展基本数学能力的关键期,亦值得引起重视。)研究主题 “人是如何学习的”类别学习:类别学习能使学习者区分人的好坏、环境的安全或危险等,归纳习得的类别

12、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新的刺激上,是人类适应新环境的关键。(1)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赛格教授(Carol A. Seger)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扫描的方法专门研究了类别学习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知觉层面的归纳与决策层面的归纳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研究主题 “人如何学习才更有效”学习科学除了关注人类学习机制的基础研究,也十分重视学习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1)比利时的沃尔克(Martin Valcke)教授基于廷托(Tinto)的理论模式,专门研究了促进或阻碍学生学习过程的关键个人要素元认知;(2)美国密歇根大学佩里萨姆森( Perry Samson) 教授基于 Echo360 平台设计实施

13、了一门混合式课程,并通过搜集和分析学习行为的数据,发现学习者最终的学习成绩多和学习者的出勤时间、观看视频时间、观看讲义时间、提问和回答、记笔记、测试的正确率等显著相关。研究主题 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1)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莫恩克(David H. Monk)教授专门交流了该大学的学习空间设计研究。(为促进大学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已经 创 建 了 多 样 化 的 创 新 学 习 空 间 (Learning Space),这些学习空间包括两大类:“学习实验室”(Learn Lab)和“学习空间”(The LearningSpace)。研究主题 学习内

14、容选择的标准以及评价研究(1)台湾师范大学的宋耀庭教授专门开展了阅读文本的可读性评价研究,其团队整合一般语言学特征与概念空间,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测定具体领域文本的可读性评估方法。以上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新方法是有效的。有效的文本可读性评估能为学习者科学地选择出合适的学习内容。研究主题 学习内容选择的标准以及评价研究(1)胡卫平教授及其团队沿着独立式与渗透式两条路径开发出了“学思维”的系统思维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思维与综合性思维两大训练课程,涵盖了观察、联想、想象力、分类、比较、科学探究、故事创作等各类思维方法)(2)沃尔克教授特别推荐“同伴指导”(Peer-Tutoring)这一学习方法,

15、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指导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个体水平的元认知参与度,还能够促进学习者调用其共享元认知规划的能力;(3)美国的墨菲教授(P. Karen Mur-phy)则提出了“高质量对话”(Quality Talk)这一有效学习方法,她通过评估学生的口头阅读流畅性发现,“高质量对话”能够促进学生的高水平理解能力,辅以写作教学时还能提升学习者的写作能力。研究方法010203研究对象的跨文化融合、研究技术的跨学科融合研究方法的跨范式融合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的跨文化融合 台湾的曾志朗院士为了能够探索和捕捉到人类言语学习的共通大脑机制,他选择了以西班牙文、英文、希伯来文以及中文四种完全不同语系作为母语

16、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的跨范式融合 斯蒂吉关于“生命的意义”的研究,采用测量法等实证研究范式与标志性事件访谈、每日行为观察记录等质性研究范式相结合的方法论来展开研究。将实证研究、质性研究与基于设计的研究三者相融合。 研究技术的跨学科融合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磁图(ME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多种无创伤脑研究技术的问世,使得学习科学研究者能够在实验室里探讨不同类型、不同群体学习神经机制。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NIR-OT)的出现还将有助于研究者实现在自然情境中揭示学习发生的脑机制的目标。研究成果及运用学习科学主要探讨了三大学习实践主题及其应用创造力的学习和发展语言

17、与阅读的学习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成果及运用 创造力的学习和发展问题(1)胡卫平教授研究了创造力的内在思维结构,倡导系统化的思维训练,并开发了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理论;(2)陈晓红等研究者设计了整体思维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创造力的内核;研究成果及运用 语言与阅读的学习问题(1)李平等的双语学习(包括第二外语以及方言)习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双语的习得能够促进学习者大脑以及认知的发展,这再次肯定了双语早教的价值和意义;(2)墨菲教授提出并创建了“高质量对话”的教学模式,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还能提升写作水平;(3)董艳萍专门针对外语学习者开展研

18、究,结果表明,翻译训练能够提升学习者工作记忆更新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及运用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效性研究(1)曾志朗教授的“转识成智”五步原则为教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2)李平教授的个性化脑机制研究为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实证基础;(3)沃尔克教授提出的“同伴指导”学习、张倩苇教授创新的“基于微信平台的任务为本教学”;(4)台湾学者蓝玉如提出的“具身学习”等,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n 总结与反思04添加标题总结通过近三年(2015-2017)文献可视化分析发现:近年来,国外学习科学的研究热点有:元认知、工作记忆、阅读障碍、学习动机等,国内学习科学的研究热点有:深度学习、

19、学习分析、教育游戏、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一步对文献整理发现:学习科学研究者致力于三大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协同各学科领域力量来共同促进与学习相关的人类发展。三大核心问题分别是:“人为什么要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人应该如何学习才更有效;学习科学除了关注人类学习机制的基础研究,也十分重视学习方法与策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学习科学研究关注创新能力学习、语言学习、数字学习、类别学习、科学概念学习以及思维学习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机制;学习科学研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不断增强有关学习内容选择的标准以及评价研究;学习科学的研究体现出三个方面的跨界融合特征,分别是研究对象的跨文化融合、

20、研究方法的跨范式融合、研究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学习科学研究成果及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造力的学习和发展、语言与阅读的学习、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反思(刘盼盼)一、研究共同体的协调合作 近年来,学习科学的研究共同体在不断地扩大,这些研究者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研究成果颇丰, 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合作,架起一条沟通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桥梁,使这些学科各自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我想这就需要这个研究共同体协调合作,比如搞教育学的也懂点儿心理学,学科之间交流、沟通、协作,这样似乎更能促进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发展。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学习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

21、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理论再到互联网时代的联通主义关于学习的探讨,都从某一个方面揭示了学习的本质,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教育神经科学、脑科学这些新的学科的加入,对“人的学习”的机制 给予了更科学的解释。但是这些作为证据的研究成果应该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才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形成更科学的理论。三、政策驱动 我们都知道,学习科学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最早是由美国发展而来的,自1991年国际学习科学会议召开以来,有关“学习”的研究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学习科学逐步深入的研究,出现了

22、很多新的研究领域,国内外也成立了大量的“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国外有一本关于学习科学的杂志学习科学杂志,但是国内没有,笔者觉得我们也应该借鉴国外,创建一本关于学习科学研究的刊物,提供一个供学习科学研究者更好交流的平台。四、教师的培训 当学习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教育教学时,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研究者和教师所处的立场不同,因此,需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使教师能够依据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教育决策,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科学化。 反思(胡姣) 通过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学习科学和教育神经科学关于学习的研究在早期教育、语言学习、阅读技能、数学技能

23、、终身学习与脑的终身可塑性、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等方面尤为关注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学习科学和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任然存在一些不足:1.多学科融合、结合不够。例如在学习科学领域下的教育神经科学虽然是脑、心理、教育三者的结合,但神经研究本身困难重重、心理学能提供的成果基础也有限、教育实践就更加缺乏。2.虽然学习科学和教育神经科学对于教育具有潜在的价值,但是要真正将学习科学和教育神经科学关于学习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甚至学生其它学习场景中仍然是难题和挑战,因此现有的很多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就显得有些难以让人信服。反思(陕玉娟)一、发展迅速、影响范围大、影响程度深 作为一种新型学科,发展较为迅速。开

24、始之时,仅仅是某几个学者的研究领域,现在各国纷纷加入研究教育神经、学习科学的行列,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教育神经学科和学习科学发展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影响也较为深远。一改往日的教学“一厢情愿”,现在的人们更愿意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更好的教学、学习模式。二、重视真实环境下的学习者及其学习状况 从最早的探索人的认知过程开始,一直深入到大脑机制。两个学科研究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正在从实验室走出来,走向真实环境。这也是极其有意义的变化过程,毕竟,我们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在审视环境中的人们谋福利。三、需要各学科知识背景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共同努力 由于这两个学科都是

25、综合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所以,它涉及到很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等。如此庞大的学科知识背景需求,只靠某一领域的学者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多学科去合作,发挥自身学科的长处。在协调统一下,更好地完成某项研究。其中,每个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可能不尽相同。这时,需要综合各学科优势,进行融合。在所含的学科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自然学科类,也有社会科学类,这样可能会导致不同学科的碰撞,会出现混合范式的出现。反思(银龙)通过这次研究发现学习科学和神经科学对别的科学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这两门学科都是综合性的研究领域,也是学科的边界。学习科学新的学习观点和研究对人类的学习和教育创新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学

26、习科学对其他学科好的影响和融合让人感到对未来科学的希望。虽然学习科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希望未来的学习科学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展。教育神经科学将为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与教育政策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地展开。让我感到乐观的是这门科学虽然有点复杂但很有进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教育学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政策与实践提供了严格、系统、科学的证据,因此,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得到了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政府一定要推进而支持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n 参考文献05添加

27、标题参考文献1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1, 177-179.2左璜,陈欢,刘选.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科学研究:进展与前瞻2016年第四届学习科 学国际会议综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4):3-10.3陈家刚,杨南昌. 学习科学新近十年:进展、反思与实践革新访国际学习科学知名学者基思索耶教授J. 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4):4-12.4. 学习科学与教师发展前沿论坛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J. 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0):126.5郑旭东,王美倩. 学习科学:百年回顾与前瞻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7)

28、:13-19.6高丹丹,姬晨,马颖莹,陈静,汪晓婷,顾小清. 联结学习技术与学习科学第十一届亚洲数字化学习论坛综述J. 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4):11-17.7周加仙,舒新越. 教育神经科学的价值与学科发展的挑战与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会长丹尼尔安萨里教授的对话J. 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6):3-10.8尚俊杰,张露.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游戏化学习研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2):104-111.9周加仙. 基于证据的教育决策与实践:教育神经科学的贡献J. 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8):90-101.10周加仙. “教育神经科学”与“学习科学”

29、的概念辨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6):25-30+38.参考文献11Sawyer.RK( 2014)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sciences( 2nd ed)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2M Evans,M Packer,and K Sawyer ( Eds ) ( in press) ,TheLearning Sciences: Past,Present,and Fu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ChiMicheleneT.H,

30、Kang,S,Why Students Learn More From Dialogue- Than Monologue-Videos: Analyses of Peer Interactions.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7,(1):10-5014Sharon J. Derry. Roy D. Pea and Brigid Barron, Conducting Video Research in the Learning Sciences: Guidance on Selection,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Ethi

31、csJ.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0, (19): 353.15 Jong M S Y. Teachers concerns about adopting constructivist online game-based learning in formal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VISOLE experience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5, 47(4):601617.16Kim M K. Models of learning progress in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 Expertise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5,(7):1-16.谢谢观赏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