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共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087283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共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共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史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一、备考导航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二、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与东亚的关系(1)与日本的关系w.w.w.k.s.5.u.c.o.m秦汉:徐福东渡的故事;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隋唐: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

2、十多次派出遣唐使;贸易往来频繁;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明清: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2)与朝鲜的关系秦汉: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隋唐: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

3、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隋唐:互派使节。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

4、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2)华侨开发南洋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w.w.w.k.s.5.u.c.o.m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隋唐:对外交往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

5、传到大食。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与欧洲、非洲各地的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印度支那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3)郑和下西洋

6、w.w.w.k.s.5.u.c.o.m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随着国力衰退

7、,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4)与欧洲的关系东汉: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明清: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明朝中后期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

8、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两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唐朝:中朝贸易往来频繁。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

9、国家。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文化交流中国文化的外传: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b.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d.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e.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10、。生产技术: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文学、艺术、体育: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文字: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外国文化传入中国农作物品种:a.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b.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生产技术:a.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

11、法。b.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科技:a.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b.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秦汉:以陆路为主。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

12、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隋唐:分海、陆两路。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元明清: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4、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

13、到西方。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吉备真备: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列班扫马:畏兀儿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利玛窦:欧洲传教士,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三、重点问题精讲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

14、,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是有根本区别的。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

15、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

16、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由开放到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

17、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暂时延缓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发展,但限制对外贸易,几乎隔绝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

18、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概况和特点(1)发展概况汉代: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

19、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它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两宋: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绍兴末年,广州、泉州两个市舶司岁收税高达200万,超过北宋一倍多。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

20、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联系,并在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同辽、金有贸易关系。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

21、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影响: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2)特点: 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

22、并进。 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宋元时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路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w.w.w.k.s.5.u.c.o.m(4)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

23、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6、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种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占城稻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