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 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5075167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 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 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 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 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 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文档.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单位: 四川省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成都市科技局 起止年限: 2012-02-01 至 2015-07-31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二一二年目 录项目概述1第一部分 企业基本情况3一、企业基本信息3二、经营情况4三、项目负责人51、负责人52、技术带头人5四、企业能力71、成果转化能力72、市场推广能力7五、近期发展计划8第二部分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技术比较优势9一、国内外技术现状9二、技术比较优势10

2、1、技术特征102、技术优势103、技术先进性10第三部分 工作基础及创新性12一、项目基本情况121、项目技术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122、技术依托单位情况123、项目成熟度13二、成果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性161、成果研究技术路线162、成果主要技术内容163、成果创新性204、创新效果20第四部分 项目主要目标及内容23一、主要目标231、产业化思路232、产业化目标23二、项目主要内容24第五部分 实施方案25一、菌种扩繁体系技术方案25二、生产建设方案301、实施地点302、建设方案303、生产原料的供应314、本项目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325、项目实施管理33三、食用

3、菌废料处理方案34四、推广方案341、产品情况342、营销方案35第六部分 投资预算和执行计划36一、投资预算361、近期完成的投资额362、计划新增投资情况36二、新增资金的筹措37三、资金使用计划381、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382、转化资金使用方向及明细38四、执行计划39五、财务分析411、产品成本分析412、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43第七部分 商业模式或推广方案45一、产品定位45二、产品获利模式45三、产品生产策略45四、市场营销计划461、市场概括462、营销计划46第八部分 经济社会效益48一、经济效益481、企业经济效益482、菇农经济效益48二、社会效益481、科学利用食用菌资源,

4、高效转化秸秆资源482、高效利用食用菌资源,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483、劳动力资源的高效利用494、丰富现有食用菌种类,促进人民健康生活50项目概述本项目科技成果源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完成的“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创制与综合开发利用”,该成果综合研究开发水平居国际领先水平(川科鉴字2007第283号),于200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01-02-01)。为积极推进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快食用菌优良新品种育繁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本公司通过技术转移取得该成果的转让授权(农院土函20125号),进行“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的产业化,项目实施涉及如下创新技术:1、选育技术

5、创新:独创了世界领先的食用菌“转核杂交技术”,突破了常规细胞融合育种融合子不稳定、核融合单核体难以形成子实体的世界性难题,为食用菌育种开辟了新途径;2、品种创新:选育获得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 “融平1号”,“金白1号”等转核杂交新品种,有效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产量低,品质差及易退化等问题,在生产中应用,缓解了生产中品种单一、品质不佳等现状;3、实现了食用菌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多个优良性状聚合的育种突破:通过转核杂交技术的实施,将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优良性状进行聚合,突破了传统杂交方法育种亲本亲缘关系选择范围狭窄,优良性状不易聚合的局限。项目产业化开发涉及的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在中试论证期间经过

6、当地菇农栽培,结果显示新品种不仅农艺性状优良,且出菇产量较以前主栽品种均有提高,最高达11%以上,最大化的实现了菇农的经济利益,逐渐成为了广大菇农栽培的首选菌种。项目现拟新增投资2773.57万元,通过对“金白1号”(国品认菌2008042)、“川金2号”(国品认菌2008040)、“融平1号”(川审菌2003 001)、“川耳3号”(川审菌2009 02)、“黄耳10号”(川审菌2010 007)、“川芝2号”(川审菌2008 004)等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的繁育与栽培示范,建立一个菌种扩繁基地,一个机械化菌袋生产基地,一个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实现食用菌新品种栽培种750万袋/年和食用菌鲜品

7、3000吨/年的产业化规模。项目执行期内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1600万元,缴税3730.49万元,净利润1782.67万元,新增就业30人。2012年0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支持成渝经济区率先发展,明确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食用菌产业产值仅次于粮、棉、油、果、菜,位于种植业第六位,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本项目的实施,可为广大菇农提供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食用菌新菌种,带动农村发展致富,实现传统食用菌产业更新换代的目标。第一部分 企业基本情况一、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名称:四川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地址:成都

8、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碧峰村注册资金:2067万元经济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时间:二0一0年一月二十二日图1-1:成都试验基地图1-2: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试验基地 我公司为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基地,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试验基地。二、经营情况单位:万元2010年2011年净增长增长率总资产2636.083076.87440.7916.72% 净资产2190.472486.60296.1313.52% 销售额2461.874533.87207284.16% 净利润190.47296.13105.6655.47% 表1-1:经营情况 根据目前我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2011年我公司营业收入较20

9、10年增长了16个百分点,销售额增长了84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长了55个百分点,且公司负债率为10%,数据表明我公司经营情况良好,且公司拥有货币资金超过1000万元,应收票据268万元,应收账款127万元,资金运作正常,资金周转率较好。三、项目负责人1、负责人胡英席,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西南交通大学金融及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经济师。1979年10月参加农业银行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3月辞去农行工作,现任四川省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工作期间先后21次被评为省、市、县农行、县委、县府、市委、市府、行署、省先农行进工作者、优秀信贷员、优秀共产党员。工作期间先

10、后撰写经济金融论文16篇,在全国、省、市相关刊物发表,并有两篇获得过优秀论文奖。2010年于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全力开展食用菌菌种扩繁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和生产栽培,本人也从最初的不懂到现在熟知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2011实现了我公司食用菌鲜品产量超过1500吨,实现经济收益达到了4533万元。2、技术带头人食用菌育种栽培专家(土壤肥料研究所):谭伟,1985年毕业于绵阳农专(现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农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至今。19861987年四川大学进修微生物学课程;19881989年赴日本广岛菌类研究所研修食用菌育

11、种栽培1年;19911992年作为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再次赴日本合作研究食用菌分子生物学1年;2004年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研究生结业;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与药用菌栽培岗位科学家所在团队成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新品种引育研究岗位专家,中国微生物学会、菌物学会和农学会会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客座教授,四川省咨询业协会教授级注册咨询师,四川科协司法鉴定所法鉴定人,四川省食用菌产业联盟秘书长。长期从事食用菌的育种栽培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工作。在学术上,首次提出“长根金

12、钱菌为腐生菌,不与其他生物共生”的学术新观点;发现野蝓阔危害灵芝;率先提出“持续开发利用松茸”思想及技术;提出食用菌参与农业循环经济三种利用模式。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研取得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个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主持主研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和国家认定的食用菌新品种共计18个(国家认定9个),其中主持2个。荣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5)、“四川省优秀青年技术创新带头人”(2003)、“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2004)、“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

13、(2008)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优秀科技人才三等奖(2008)等。四、企业能力1、成果转化能力我公司系成都市青白江区重点争取的招商引资企业,注册资金2067万元,现占地面积150亩。公司立足于食用菌的产、学、研有机结合模式,为打造中国西部食用菌培育中心及产业化示范基地而奋斗。我公司现有员工总数65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人员45人;中高级职称8人,从事专业育种和栽培你的技术人员12人。具有遗传育种、栽培、良种繁育、农技推广等多学科技术人才队伍。拥有研发、生产食用菌菌种及鲜品的成套设备,可实现年产各类食用菌菌种160万袋,产食用菌鲜品超过1500吨。2、市场推广能力我公司主要以生产经营食用菌种以及食

14、用菌产品为主,公司自成立两年以来通过“栽培示范+技术指导”的方式已向当地农民提供了优质的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灵芝、香菇、茶树菇、姬菇等菌种和高效的栽培技术,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展致富,实现超过了2500万元的经济收入。菌种的推广渠道主要以直接面向农户为主,同时也与其他菌种代理机构、供销社建立有合作关系。我公司栽培生产的食用菌鲜品主要面向各类农产品公司,目前我公司已与成都宜家食品有限公司、成都青白江区土产果品公司、成都和江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好农福菌业有限公司、成都康祖食品有限公司等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公司所栽培生产的灵芝、香菇、平菇、木耳等产品主要由以上客户进行收购。(购销合同详见

15、附件资料)五、近期发展计划本项目是我公司发展的一重大决策,是我公司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的产物,是我公司带动我省农户提高食用菌栽培积极性的措施,也是我公司带动农户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公司近几年的发展计划将重点以本项目的实施为主。预计项目实施后的12年,我公司在完成项目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后投入生产运行,将首先完成生产各类食用菌栽培种共计180万袋,同时带动360户农户参与食用菌栽培,实现经济增收超过7200万元。预计项目实施后35年,我公司通过在扩繁技术体系和栽培技术体上进一步优化,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施食用菌产量最大化。同时由于我公司对新品种的栽培示范效应,将带动我省

16、数千余户的农户参与栽培。第二部分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技术比较优势一、国内外技术现状食用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希腊人认为它可以提高武士的战斗力;罗马人誉其为“上帝的食物”而只在节日上食用;墨西哥人用之来治病;中国人视保健食品而成为“生命之灵丹妙药”,有 “植物性食品的顶峰”、“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等美称。原因是它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和纤维素等,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份。并含有一般蔬菜缺乏的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产值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于种

17、植业第六位。而我国食用菌产业目前遇到了两大问题:一是一些大宗栽培种类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如香菇,主要品种来源于日本,而日本在制定种苗修正案后,对利用日本的品种进行栽培出口加以限制,使我国香菇栽培产品面临诸多困难;二是品种老化、退化严重,品质降低。长期以来,我国食用菌生产栽培品种又以相互引进居多,这些品种经过多年使用和不规范的扩繁,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退化,其品种抗逆性、农艺性状、产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俗话说:“母壮儿肥”,好的菌种是保证丰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拥有良好的抗逆性能、良好的综合农艺性状和高产的新品种是当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二、技术

18、比较优势1、技术特征项目成果利用分离的野生资源和引进的菌株,相继利用单核原生质体再生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单孢杂交技术和同核体分离技术等创造了系列遗传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特征和应用价值的菌株。以及以收集保藏的食用菌菌株为亲本,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改良现有栽培品种,选育了多个新品种。2、技术优势遗传稳定性: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遗传稳定,不易退化,杂交优势明显。农艺性状优良:转核杂交亲本的选择范围广泛,有利于将亲本的优良性状聚合。研究结果显示,新品种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均优于常规品种。便于设施栽培及生产管理: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出菇整齐,潮次明显,产量集中,十分适宜进行设施栽培和管理。3、技术先进性 该成

19、果技术2007年获得了四川省科学进步“一等奖”(证书号:农-01-02-01)。(详见附件资料)图2-1: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成果鉴定(川科鉴字【2007】第283号),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食用菌科技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综合研究开发水平居国际领先水平。(详见附件资料)图2-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第三部分 工作基础及创新性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技术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本项目科技成果源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完成的“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创制与综合开发利用”,该所拥有本项目技术成果的全部知识产权,目前已授权于我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图3-1:科技成果转让

20、授权函2、技术依托单位情况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我省科技开发能力较强农业科研机构,全国农业科研“百强研究所”之一。在食用菌科研与开发方面设有一个微生物研究室(主要从事食、药用菌育种与栽培,也是农业部“长江上游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室农业微生物研究室)。是目前西部地区最大的食用菌遗传育种、栽培及产业化研究开发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四川省等纵向食用菌领域科研项目6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登记成果20余项,其中获省级三等奖以上的成果12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99)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余篇;从事食用研究历史

21、悠久、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拥有中高级研究人员21名,其中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8名,硕士以上人员12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生物室主要从事食用菌育种、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和食用菌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共引进选育食用菌优良新品种30多个,为加速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食用菌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3、项目成熟度(1)新品种认定证书本项目产业化涉及食用菌新品种目前已获得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和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证书。图3-2:川耳3号审定证书 图3-3:黄耳10号审定证书图3-4:川芝2号审定证书 图3-5:融平1号审定证书图3-6:川金2号认定证书 图3-7:金白1号认定证书(2)高效栽培技术

22、体系选育的新品种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项目成果已完整地掌握了新品种的遗传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和高效栽培技术,可以胜任项目所要求的各项条件。(3)农户栽培情况本项目实施涉及的食用菌新品种由当地菇农进行了栽培,栽培结果显示,新品种不仅农艺性状优良,且出菇产量较目前主栽品种均有提高,最高达11%以上,最大化的实现了菇农的经济利益,逐渐成为了广大菇农的首选菌种。(详见附件资料)图3-8:农户栽培情况(4)总述该成果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通过多年研究开发,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多个食用菌品种通过了国家认定或省级审定,拥有了完整的项目涉及菌种的栽培技术体系,该成果技术已完全成熟。且通过农

23、户的栽培结果表明,项目涉及菌种的栽培技术体系成熟,且较其它主栽菌种产量有明显提升,农艺性状优良,适合大规模栽培。二、成果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性1、成果研究技术路线图3-9:技术研究路线2、成果主要技术内容(1)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保藏纯化、分离野生菌株:采用了多孢子分离法、菌丝体分离法等方法,应用了PDA、滨田氏、牛肉浸膏、木屑、酵母(或某种物质)浸提物等培养基,对四川不同生态地区野生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纯菌丝。引进异地商品菌株:从国内、国际保藏机构或研究中心等渠道,如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中心、日本广岛菌种中心等机构,通过菌种互换、购买、接受赠送和子实体组织分离等方法获得。种质资源的整理与鉴定评价

24、:菌株的鉴定评价是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对野外采集的资源进行了分类鉴定、纯化、应用潜力评价,生物学特性分析,遗传分析和归类保存等工作。种质资源的保藏:为保持食用菌菌种的优良种性,有效地延长优良品种使用年限,进行了试管琼脂斜面常规冰箱保藏、自然基质柱状冰箱保藏、液体石蜡常温保藏的保藏方法研究,以及对保藏质量的研究。(2)创制新的种质材料利用分离的野生资源和引进的菌株,相继利用单核原生质体再生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单孢杂交技术和同核体分离技术等创造了系列遗传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特征和应用价值的菌株。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创制新材料a、口蘑科金针菇+侧耳科凤尾菇为亲本,创制金凤系列新材料;b、鸡腿蘑+义平为

25、亲本,创制鸡平系列新材料;c、黄色金针菇12号+白色糙皮侧耳为亲本,创制金白系列新材料;d、密环菌+花脸香蘑为亲本,创制密花(mh)系列新材料;e、长根菇+鸡枞为亲本,创制zhcj系列新材料;f、韩芝+红芝为亲本,创制HH系列新材料;g、精选+武香为亲本,创制精武系列香菇新材料;h、茯苓+凤尾菇为亲本,创制WL系列新材料。传统杂交a、川毛木耳系列:以大光木耳+紫木耳单孢杂交、黄耳+毛木耳781单孢杂交获得,筛选了川耳1号和川耳7号新品种。b、香菇杂交:利用双单杂交方法进行了杂交试验,4个野生香菇菌株分别与来自日本的6个香菇菌株和台湾的1个香菇菌株之间杂交,获得杂交菌株144个。c、平菇属杂交:

26、分别收集侧耳属种类单孢,利用单单杂交方法,获得杂交菌株200个,初步评价了杂交菌株的特性。d、双孢蘑菇杂交:以浙农1号和A56为亲本,应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分离、鉴定获得同核体菌株36株,构建杂交菌株18株,为双孢蘑菇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3)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野生资源驯化:完成了花脸蘑野生驯化研究、野生菌紫丁香蘑菌丝体培养特性研究、粗柄侧耳荷叶肥脚菇的野生驯化、蛹虫草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粗柄侧耳川杯菇的驯化研究。新品种选育以收集保藏的食用菌菌株为亲本,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改良现有栽培品种,选育新品种,满足生产需求。a、灵芝新品种G26的选育:以韩芝和红芝为亲本进行新品种的选育,从形态、色泽以及产

27、量等各方面综合比较,筛选出了G26新品种;b、毛木耳新品种川耳10号的选育:利用单核原生质体杂交与再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育。以三优+琥珀、781+简耳、广耳+川耳1号、恒达2号+成耳组合为亲本的采用单核原生质体杂交选育;以恒达2号与三优为亲本的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方式选育。筛选出了川耳10号;c、融平1号,金地平菇2号新品种的选育: 从利用原生质体技术创制的新材料中,筛选出了农艺性状较为优良的“融平1号”。并在此新品种基础上,将其单孢菌株进行融合核分裂,从单孢菌株的双核化后代中进行优良菌株的筛选,获得了“融平2号”(审定名称为金地平菇2号); d、姬菇新品种金地姬菇的选育:从日本获得姬菇子实

28、体,经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纯菌丝,经反复提纯复壮获得。菌株抗杂菌能力强,菌丝生长快,转潮时间短,出菇整齐、集中,产量高;e、川鸡腿菇1号新品种的选育:通过将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的Cc-1的子实体优良单株进行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选取菌丝生长整齐、旺盛的培养体经系统选育后获得;f、姬松茸新品种的选育:从日本引进的3个姬松茸菌株进行栽培试验,从中选择出菇早、菇体均匀、大小适中的优良菇体进行组织分离,选取菌丝生长快而旺盛的分离株38个,经粗筛、复筛、品比等一系列系统选育获得。3、成果创新性品种选育技术的创新性:项目成果独创了世界领先的食用菌“转核杂交技术”,突破了常规细胞融合育种融合子不稳定、核融合单核体

29、难以形成子实体的世界性难题,为食用菌育种开辟了新途径。品种创新性:选育获得的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 “融平1号”,“金白1号”等转核杂交新品种,有效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产量低,品质差及易退化等问题,在生产中应用,缓解了生产中品种单一、品质不佳等现状。这些品种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十分符合现代市场对食用菌新产品的需求。实现了食用菌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多个优良性状聚合的育种突破:通过转核杂交技术的实施,将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优良性状进行聚合,突破了传统杂交方法育种亲本亲缘关系选择范围狭窄,优良性状不易聚合的局限。4、创新效果选育出的食用菌新品种,通过生产实验证明,其农艺性状良好,且产量较亲本或目前主栽品

30、种都有大幅提高。(1)灵芝G26栽培实验栽培地点:四川成都、简阳、华阳栽培结果:表3-1:生产实验(简阳石盘镇)年度菌株菌丝长势产量g/Kg椴木原基分化时间菌盖分化时间产孢量较韩芝增产幅度%较红芝增产幅度%2002年灵芝G26+24.01031多17.614.3韩芝+20.41131一般红芝+21.01232少2003年灵芝G26+25.01131多11.613.1韩芝+22.41231一般红芝+22.11332少注:+菌落稀,菌丝纤细;+菌落较稀;+菌落厚,菌丝较粗壮;表3-2:生产实验(成都)菌株产量g/Kg椴木菌盖分化时间d成熟周期d较韩芝增产%产孢量2002年灵芝G2625.03040

31、13.1多韩芝22.13040一般2003年灵芝G2623.9304013.8多韩芝21.03242一般表3-3:生产实验(华阳)2002年2003年灵芝G26韩芝灵芝G26韩芝产量g/Kg椴木25.610.024.012.1原基分化时间d810910菌盖分化时间d30303031成熟周期d38403841较韩芝增产%15698.3产孢量多一般多一般(2)川耳10号栽培实验栽培地点:四川成都、简阳、华阳栽培结果:表3-4:生产试验(石盘)年度菌株总产量Kg转化率%增产幅度%1%差异显著性2002年川耳10号45.0141.1215.38A恒达2号39.0122.32B2003年川耳10号44.

32、7140.2412.88A恒达2号39.6124.24B2004年川耳10号45.6143.0414.29A恒达2号39.9125.2B表3-5:生产实验(成都)2002年2003年2004年川耳10号781川耳10号781川耳10号781第1组产量Kg15.513.515.113.414.913.6第2组产量Kg15.013.715.313.515.213.1第3组产量Kg14.913.614.913.615.113.8总产量Kg45.440.845.340.545.140.5较781增产%11.2711.8511.361%差异显著性ABABAB表3-6:生产试验报告(华阳)年度菌株总产量K

33、g转化率%增产幅度%1%差异显著性2002年川耳10号47.2148.19.51A琥珀43.1135.2B2003年川耳10号46.1144.610.02A琥珀41.9131.5B2004年川耳10号44.9140.912.5A琥珀39.9125.2B(3)融平1号、融平2号栽培实验栽培结果:表3-6:1999年-2001年融平1号的生产实验1999年2000年2001年融平义平杂17融平义平杂17融平义平杂17产量(Kg)619.5483.2547.2624.7490.2550.1617.3486.5543.3生物效率%206.5161.0182.4208.2163.4183.3205.81

34、62.2181.1较杂17增产%13.213.613.6较义平增产%28.227.426.91%差异显著性ACBACBACB注:生物效率=鲜菇重(Kg)/干料重(Kg)100%表3-7: 2000-2002年融平2号的生产实验2000年2001年2002年融平2号杂17融平2号杂17融平2号杂17第一组产量Kg/袋0.550.490.610.500.620.49第二组产量Kg/袋0.580.470.590.510.590.51第三组产量Kg/袋0.600.490.600.510.600.52生物效率%72.0860.4175.063.3375.4263.33较杂17增产%19.318.419.

35、081%差异显著性ABABAB(4)金地姬菇栽培实验栽培结果:表3-8:姬菇新品种“金地姬菇”2000-2002年生产实验年代菌株满袋天数产量Kg/袋转潮天数2潮菇转化率%较闵31增产%2000年金地姬菇240.42352.520.0闵31300.35743.82001年金地姬菇250.38547.518.8闵31300.32640.02002年金地姬菇240.39448.818.2闵31320.33841.3第四部分 项目主要目标及内容一、主要目标1、产业化思路本项目成果技术已完全成熟,项目实施主要以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扩繁为基础,建立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以“科技+公司+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向

36、农户传播新品种信息,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种植食用菌,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项目产业化实施主要涉及的食用菌新品种包括: 平菇(姬菇类):融平1号等品种,这些产品除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毛木耳类:黄耳10号、川耳3号等品种。毛木耳是四川食用菌大宗种类,生产规模大,国内市场大,加工产品可出口,该品种的产业化,有利于使传统食用菌产业升级换代。 金针菇类:采用转核育种技术选育的白色金针菇“金白1号”,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该品种的产业化有利于更新传统黄色金针菇品种,开拓东南沿海和国际市场。 灵芝类:川芝2号等品种,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的灵芝新品种,多糖、三萜等功能成分

37、含量高,其产业化开发有利于促进保健食品或相关新药的开发,延长产业链。2、产业化目标(1)建立一个食用菌菌种扩繁基地利用转核杂交技术选育的食用菌优良新品种,建立完善的菌种扩繁技术体系,实现可年产栽培种400万袋的菌种扩繁基地。(2)建立一个机械化菌袋生产基地集成栽培袋料配方和机械化拌料、装袋和消毒灭菌技术,建立食用菌机械化、规模化菌袋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可年产食用菌菌袋750万袋。(3)建立一个食用菌新品种栽培示范基地建立标准化的食用菌设施栽培示范大棚,实现可年产珍稀食用菌鲜品3000吨;在食用菌主产区示范带动农户栽培1.2亿袋。同时为企业带来10800万元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户实现超过11500万

38、元的经济效益。二、项目主要内容项目产业化实施主要以食用菌新品种扩繁和建立食用菌新品种栽培示范基地为基础,进行产业化开发示范,将食用菌优质高产新品种与配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农户对食用菌种植的积极性,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建设内容:成立1个菌种扩繁中心,进行优质高产食用菌新品种的菌种扩繁;建立1个机械化集中制袋基地,转变现行食用菌生产方式;建立1个栽培示范基地,进行食用菌新品种的标准化设施栽培,加快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升级换代。第五部分 实施方案一、菌种扩繁体系技术方案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种。母种:将纯菌丝体或孢子在试管培养基中繁殖而成。可以繁殖原

39、种,也适宜菌种保藏。母种菌丝弱、量少、不能直接栽培,必须经驯化和扩大才能用于生产。原种:母种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而成。这一过程增强菌丝对培养环境的适应性,又起到扩繁的作用。原种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出菇。栽培种:由原种扩繁而成。主要是为了扩繁,为生产提供足够的菌种。项目产业化所实施由四川省农业科学土壤肥料研究所提供技术指导,我公司完成母种、原种与栽培种的扩繁,因此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菌种扩繁体系。整个扩繁体系大致可概括为:培养基制作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阶段。由于各别食用菌所采用的扩繁技术会有细微差别,因此以下介绍的是项目较为通用的技术方案。培养基制作方案:人工配制的,供食用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称为培养

40、基。培养基不合适,容易导致菌种退化,失去优良特性。a、要求:培养基的营养种类、营养比例、水分及PH值适宜,并保持无菌状态。b、类型:(注:琼脂具有96以上融化、40以下凝固;能反复凝、融; 透明度好,粘着力强;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等特点。是制备固化培养基不可缺少的一种理想凝固剂。)天然培养基与半合成培养基具有营养丰富、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液体培养基的养料分布均匀,菌丝生长快,需特殊设备及较高的技术条件,且菌种极易老化和自溶。斜面及平板培养基常用于母种培养、分离、保藏等。鉴于各种培养基的特点与适用情况,我公司选用斜面及平板培养基用于母种的培养,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选

41、用天然与合成固体培养基方案。c、培养基配制:母种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520g,水1000m1。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两种配制基本相同,只是在接种时的菌种级别不一样。因此其培养基的配方可以相同,也可有所区别,由于栽培种经过了母种及原种两次的驯化,培养基可比原种培养基更粗放些。本项目实施原种采用颗粒培养基方案,栽培种采用棉籽壳麦麸培养基方案。同时根据不同品种食用菌,相应的调整培养基配方。颗粒培养基(麦粒、玉米粒等)配方:粮食粒98.5%,石膏粉1%,碳酸钙0.5%;配制:将粮食粒洗净,用1%石灰水泡胀,文火煮沸1520min(熟而不烂,勿破皮),捞出晾至无明水后拌入余料。原种

42、多使用颗粒培养基。(原种培养基方案)棉籽壳麦麸培养基 配方:棉籽壳87%,麦麸10%,蔗糖1%,石灰1%,过磷酸钙1%;配制:将棉籽壳、麦麸混合为主料,余料溶解于少量水后浇入主料中。边加清水边翻拌至含水量达60%65%(紧握料的指缝中有水泌出而不下滴)。(栽培种培养基方案)培养基灭菌方案:配制好的培养基应随即灭菌,以防止杂菌滋生,使其腐败变质。培养基灭菌可以采用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两种方式。本项目实施采用高压灭菌法和常压灭菌法两种方式,根据项目实施的要求采用相应的灭菌方式。菌种制备拟采用高压灭菌方式,食用菌栽培拟采用常压灭菌方式。接种方案:将少量菌种移接于新培养基中的过程,称为接种。接种成功的关

43、键是无菌操作。移接过程中必须十分谨慎,严防杂菌侵入。a、要求:接种空间、接种工具、操作者的双手都要彻底消毒灭菌。b、设施设备:接种箱(严密)、接种室(无菌操作房)。 接种箱(严密)用法:清洁、放所需物品药喷、熏紫外灯30分钟。(使用前后用2来苏擦净,箱温勿超30)特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消毒彻底,移动方便。但箱内容量小、操作不便,但工效低。 接种室(无菌操作房)要求:为保持无菌状态接种室不宜建造过大,共分里外两间,里间为接种间,外间为缓冲间;出入口要装上推拉门,两间门不宜对开(两门错开);房间里的地板、墙壁、天花板要平整、光滑,以便擦洗消毒;门窗要紧密,关闭后与外界空气隔绝;房间设有工作台,

44、以便放置酒精灯、常用接种工具;工作台上方和缓冲间天花板上安装能任意升降的紫外线杀菌灯和日光灯;用法:物放缓冲间消毒、开紫外灯穿拖鞋、2来苏水浸手2min移物于接种间,喷5石碳酸,退至缓冲间510min完后喷5%石碳酸、开紫外灯。特点:工效高、造价高。根据接种箱与接种室的特点,结合项目自身情况,项目实施将采用接种室方案提供一个无菌的接种空间。c、母种接种:采用转管法,将母种移入斜面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之产生大量再生母种。(1支母种约传30支再生母种)d、原种和栽培种接种:经过常压灭菌后的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需要及时运送至无菌环境中,待料温降至约30,进行抢温接种。接原种:用接种耙取蚕豆大母种(连同培养基)放于瓶中培养料的孔口处(1支母种约接58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