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15070773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8.1 分级防治8.1.1 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内应视实际情况实施封闭式管理。按照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要求,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有与取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及其他禁止行为。主要治理措施有:建筑物清拆、排污口关闭、人口搬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集约化农作物种植及垃圾堆放场搬迁等。在有条件的地区,一级保护区陆域周围应建设隔离防护设施,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围网或围栏进行保护的物理隔离;二是选择适宜树木种类建设防护林的生物隔离。工程措施包括建设围栏、围网,种植生态防护林,设立水源保护区标志以及建设取水口污染防治设施等。8.1.2 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按照近期清拆违规污染源

2、、远期预防的原则进行整治。按照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要求,二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建和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关闭。主要治理措施有:拆除现有点源、建设集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将尾水引至水源保护区外排放、控制畜禽养殖和集约化农作物种植、建设隔离防护设施。针对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应坚持系统、循环、平衡的生态学原则,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着重从源头控制污染负荷,进一步保障水质。8.1.3 准保护区按照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要求,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8.2 分类防治8.2.1 河流型河流型

3、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应注重全流域综合防控,严格实行容量总量控制,坚决取缔保护区内排污口,严防种植业和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主要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 从全流域尺度保护水源,保障保护区上游水质达标;(2) 严格限制利用天然排污沟渠间接在水源上游排污;(3) 取缔保护区内排污口和违法建设项目;(4) 禁止或限制航运、水上娱乐设施、公路铁路等流动污染源;(5) 逐步控制农业污染源,发展有机农业;(6) 底泥清淤,建设生态堤坝;(7) 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8.2.2 湖库型湖库型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应强调蓝藻水华控制。湖库型饮用水水源

4、根据藻类种类严格控制氮磷总量,发生藻类水华时,及时启动藻类水华应急工作, 分析水华发生原因,根据水华发生的不同特征,研究制定控制方案。除了河流型水源污染防治措施外,其他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 严格控制入湖(库)河流水质,实现清水入湖;(2) 根据水华特征,科学实施氮磷总量控制;(3) 提倡沿湖(库)农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4) 制定藻类水华暴发应急预案;(5) 采用藻水分离技术,开展高效机械打捞;(6) 开展藻类资源化利用。8.2.3 地下水型重点围绕地下水污染源、污染羽和污染途径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 取缔通过渗井、渗坑或岩溶通道等渠道排放污染物;(2

5、) 取缔利用坑、池、沟渠等洼地存积废水;(3) 改造化粪池及农村厕所,建设防渗设施;(4) 取缔污水灌溉,控制农田过度施肥施药;(5) 取缔保护区内鱼塘养殖、人工筑塘; 防止受污染地表水体污染傍河地下水型水源;(6) 建设控制、阻隔措施,防止受污染的地下水影响下游水源;(7) 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类型,采用绿色的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8.3 污染源整治8.3.1 工业污染源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工业污染源实施最严格的整治措施。(50) 取缔工业污染源一级保护区内,坚决关闭和取缔工业污染源,拆除所有违法建设项目;关闭和取缔勘探、开采矿产资源、堆放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二级保护

6、区内,关闭和取缔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对于在水源保护区或其周围已经存在的工业污染源,由地方政府制定计划,分期予以拆除或者关闭。(51) 严格整治上游高风险工业污染源水源保护区上游(补给径流区内)的工业污染源应合理布局。严格整治化工、造纸等高污染建设项目;禁止向该区域河流、沟渠排放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但不达标的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应及时运至不影响水源水质安全的区域处理。8.3.2 生活污染源(52) 实施人口搬迁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人口搬迁补贴及优惠政策,制定搬迁计划,逐步迁出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城镇及农村人口。(53) 集中治理若因强制搬迁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应加强保护区内及其上游城镇

7、及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防渗排污管道的铺设和管理,提高再生水回用和深度处理能力,加强固体废弃物环境监管与整治,统一收集污水送至水源下游(保护区以外) 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农业污染源(54) 种植业优先考虑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实行生态补偿政策。一级保护区禁止从事种植、放牧、网箱养殖等污染水体的活动。二级保护区禁止集约化农作物种植,占用耕地的部分建议发展有机农业;准保护区应建设生态缓冲带,农作物种植面积应严格控制,选用低毒农药和缓释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为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水源周边环境,将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的耕地, 有计划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8、或开展人工湿地建设和生态恢复工程。 生态补偿政策饮用水水源生态供给方为受益方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受益方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支付意愿,提供保护区内因取缔种植业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水源保护区内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的农户,应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偿;或采用个体承包的形式,将水源保护区内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的任务,落实到户,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明确造林种草者权益,使群众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为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 发展有机农业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通过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9、实施等高耕作、梯田耕作以及保留收割时的残留物,利用秸秆还田、绿肥施用等措施保持土壤养分循环,降低径流坡度,尽量减少土壤表层的人为扰动, 降低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的概率。 选用低毒农药低毒农药是通过改良农药的毒性,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毒性小或无毒, 易被土壤吸收、分解,不会造成对环境及农产品污染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安全农药。 施用缓释肥缓释肥是在化肥颗粒表面包上一层很薄的疏水物质制成包膜化肥,对肥料养分释放速度进行调整,根据作物需求释放养分,达到元素供肥强度与作物生理需求的动态平衡。缓释肥可以控制养分释放速度,提高肥效,减少肥料施用量和损失量,降低环境污染。 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

10、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满足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过测土配方施肥, 可以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流失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 建设生态缓冲带在农田和水源之间建设生态缓冲带,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拦截农田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源,同时,缓冲区有助于阻止附近地区(耕地及养殖场)的径流污染物,对湖滨地区的水土保持,减少湖滨带土壤侵蚀量也有重要作用。一般是在河岸带种植多年生的乔木等植物。(55) 畜禽养殖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开展规模化和专业户畜禽养殖。保护

11、区内的分散式畜禽养殖圈舍应尽量远离取水口,禁止向水体直接倾倒畜禽粪便和污水。对于保护区以外可能对水源产生影响的畜禽养殖,应参考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 81)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鼓励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推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 干法清粪干法清粪工艺的主要方法是,粪便一经产生便分流,干粪由机械或人工收集、清扫、运走,尿及冲洗水则从下水道流出,分别进行处理。干法清粪工艺分为人工清粪和机械清粪两种。人工清粪只需用一些清扫工具、人工清粪车;机械清粪包括铲式清粪和刮板清粪。 沼气发酵沼气发酵又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和甲烷发酵,是指有机物质(如人畜家禽粪便、秸秆、

12、杂草等)在一定的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通过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且功能不同的各类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最终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混合性气体(沼气)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一般从投料方式、发酵温度、发酵阶段、发酵级差、料液流动方式等角度,选择适合的发酵工艺。 畜禽粪便高温堆肥又称“好氧堆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降解有机质。通常好氧堆肥堆体温度一般在 5070,由于高温堆肥可以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菌、虫卵及杂草种子,同时将有机质快速地降解为稳定的腐殖质,转化为有机肥。不同的堆肥技术主要区别在于维持堆体物料均匀及通气条件所使用的技术差异,主要有条垛式堆肥、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反应器堆肥等

13、。 畜禽养殖场径流控制在养殖场粪便产生区,采取控制其径流通道的方法将该部分携带动物粪便的径流进行控制,防止其进入水体。一般应在规模化和专业户畜禽养殖场径流出口处建造排水沟,将其径流转移到处理池或作其他用途。(56) 农村生活污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不得修建渗水的厕所、化粪池和渗水坑,现有公共设施应进行污水防渗处理,取水口(井)应尽量远离这些设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生活污水应避免污染水源,根据生活污水排放现状与特点、农村区域经济与社会条件,按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 号)及有关要求,尽可能选取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已建环境基础设施、操作简便、运行维护费用低、辐射带动范围广的污水处

14、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污水管网建设并收,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适宜的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或氧化塘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 人工湿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水体的净化。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卵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水体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地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床体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氧化塘经人工改造的具有处理污水能力的自然池塘,是一种构造简单、维护管理方便、

15、处理效果稳定、节省能源的净化系统。污水在塘内经过较长时间的停留、贮存,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菌藻相互作用或菌藻、水生生物的综合作用使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质得到降解和去除。(57) 农村固体废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立粪便、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站,禁止堆放医疗垃圾,禁止设立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厕所达到国家卫生厕所标准,与饮用水水源保持必要的安全卫生距离。水源保护区以外的粪便应实现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水源。对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进行抽样检测,粪大肠菌、蛔虫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的规定。 无害化卫生厕所应符合卫生厕所的基本要求

16、,具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按规范进行使用管理的厕所。卫生厕所要求有墙、有顶,贮粪池不渗、不漏、密闭有盖,厕所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粪便应按规定清出。 一般垃圾回收厨余、瓜果皮、植物农作物残体等可降解有机类垃圾,可用作牲畜饲料,或进行堆肥处理。倡导水源保护区内农村垃圾就地分类,综合利用,应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模式进行收集。 特殊垃圾处置医疗废弃物、农药瓶、电池、电瓶等有毒有害或具有腐蚀性物品的垃圾,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理处置。 垃圾综合利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鼓励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选择合适的处理处置方式。煤渣、泥土、建筑垃

17、圾等惰性无机类垃圾,可用于修路、筑堤或就地进行填埋处理。废纸、玻璃、塑料、泡沫、农用地膜、废橡胶等可回收类垃圾可进行回收再利用。流动污染源(58) 公路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或严格限制公路运输有毒有害物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不得建设服务站、加油站,严格限制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根据水源保护区的不同级别,对公路运输的物品及所用车辆进行限制性通行。在进入水源保护区范围的入口处,应设立检测管理点,对进入保护区的车辆及物品进行检查,防止车辆漏油、物品散落等。 车辆限行限制各种容易泄露、散装、超载车辆上路,在公路和跨线桥两侧设置警示牌或限速牌。 设置防护墙(栏)对存在危险品运输公路和跨线桥应设

18、置防护墙(栏)等安全隔离防护设施, 修建应急收集池(沟),必要时可设置小型净化池。污水处理设置在公路沿线设置的管理区、养护工区、服务区等的生活污水应经处理达标后排放。(59) 铁路修建铁路选址时应尽量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于已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铁路,应严格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运输,车站、机务段等存在固定污染源的场站应避开一、二级保护区。(60) 船舶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设置装卸码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禁止设置危险品装卸码头。根据水源保护区不同保护级别,对船舶作出禁止通行和限制通行的规定。不得通行装载高危险品的船舶,如确需通过,应提前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备防止污染物散

19、落、溢流、渗漏的设备。 溢油围控油溢到水面后,在自身重力和风、流以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下会迅速扩散和漂移。因此,溢油清除的首要任务是尽快采取措施,有效围控溢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漂移,以减少水域污染范围。用作溢油围控的器材主要是围油栏。围油栏的作用主要有三种:溢油围控和集中、溢油导流、防止潜在溢油。 船舶冲洗冲洗船舶应远离保护区,且应在保护区下游、下风向的港口进行,冲洗甲板时,应当事先清扫。不得冲洗装载有毒有害或者散装粉状货物的船舶。禁止油轮冲洗甲板。8.4 地表水生态修复8.4.1 藻类水华控制当饮用水水源发生藻类水华时,优先考虑更换水源,无可替换水源时再启动藻类水华控制工作。针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

20、的水华主要发生区域,分析其水文、水化学特征、营养负荷特征,以不同水华发生特征为基础,制定水华控制方案。(61) 机械打捞藻水高效分离技术:通过合适的过滤或者絮凝等技术与装置,高效打捞并迅速实现藻水分离。根据短期的气象与水文预测信息,确定在未来时间内藻类水华易聚集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人员和机械,在藻类高度聚集的水域打捞藻类,提高打捞效率。(62) 生物控藻利用藻类的天敌及其产生的生长抑制物质来控制或杀灭藻类的技术,主要包括:利用藻类病原菌(细菌、真菌)抑制藻类生长;利用藻类病毒(噬藻体)控制藻类的生长;利用植物的抑制物质、植物间的相互抑制、以及富集和争夺营养源的抑藻作用;利用食藻鱼类控制藻类生长;

21、酶处理技术。利用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大型水生植物吸收氮磷及节流藻类等调控技术。8.4.2 生物浮岛针对湖库型水源,利用竹子或可降解的泡沫塑料板等做成的、能漂浮在水面上且可承受一定质量的浮床上种植植物,让根系伸入水中吸收水分、氮、磷以及其他营养元素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通过收获植物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目前已用于或可用于人工生物浮床净化水体的植物主要有:美人蕉、芦苇、荻、多花黑麦草、稗草等。生态护坡生态型护坡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护岸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以达到一种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

22、的仿自然状态。改变传统河坡直立式结构形式,放缓河坡,在近岸带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依靠植物固结土壤,防止岸坡淘刷,维护岸坡稳定性,为水中生物提供栖息地和活动的场所,起到保护、恢复自然环境的效果,主要选取物种有:黑麦草、两耳草及高羊茅草等。8.4.3 底泥清淤对不同粒径的泥沙清淤物,按其不同用途进行综合利用处理。细颗粒泥沙是一些营养物质和一些有机质的载体,是建造肥沃良田的优质原料;其他泥沙可用于工程建筑材料和填沟造田,可使水库泥沙淤积治理产生综合效益,降低挖沙成本;对于未经处理的和不能进行综合利用的清淤物应堆放到安全地带,防止清淤物再次流入水体,对环境造成污染。8.5 地下水环境修复当地下水型饮用

23、水水源发生污染时,优先考虑更换水源,无可替换水源时再启动地下水环境修复工作。8.5.1 物理法修复(63) 水动力控制法水动力控制修复技术是建立井群控制系统,通过人工抽取地下水或向含水层内注水的方式,改变地下水原来的水力梯度,进而将受污染的地下水体与未受污染的清洁水体隔开。井群的布置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确定。(64) 流线控制法流线控制法设有一个抽水廊道、一个抽油廊道、两个注水廊道。首先从上面的抽水廊道中抽取地下水,然后把抽出的地下水注入相邻的注水廊道内,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力梯度。同时,在抽油廊道中抽取污染物质,但要注意抽油速度不能高,但要略大于抽水速度。 屏蔽法屏蔽法是在地下建

24、立各种物理屏障,将受污染水体圈闭起来,以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蔓延。常用的灰浆帷幕法是用压力向地下灌注灰浆,在受污染水体周围形成一道帷幕,从而将受污染水体圈闭起来。(65) 被动收集法被动收集法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条足够深的沟道,在沟内布置收集系统,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质如油类污染物等收集起来,或将所有受污染的地下水收集起来以便处理的一种方法。(66) 地下水曝气技术地下水曝气技术应用于处理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将干净的空气注入受污染的含水层中,使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经由传质作用,转移到气相中,而借浮力上升的气体被收集,进行净化处理。8.5.2 化学法修复(67) 加药法谨慎使用加药法修复地

25、下水,确保水质污染在可控范围之内,避免污染水源。加药法是通过井群系统向受污染水体灌注化学药剂,如灌注中和剂以中和酸性或碱性渗滤液,添加氧化剂降解有机物或使无机化合物形成沉淀等。(68) 电化学动力法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通直流电后, 在此区域形成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水中的离子和颗粒物质沿电力场方向定向移动,迁移至设定的处理区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在电极表面发生电解反应,阳极电解产生氢气和氢氧根离子,阴极电解产生氢离子和氧气。8.5.3 复合法修复(69) 抽出处理抽出处理法是当前应用很普遍的一种方法,可根据污染物类型和处理费用来选用,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包括吸附法、

26、重力分离法、过滤法、反渗透法、气提法、空气吹脱法和焚烧法等)、化学法(包括混凝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和中和法等)和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反应器法、厌氧消化法和土壤处置法等)。(70) 渗透反应墙(PRB)在污染水体下游挖沟至含水层底部基岩层或不透水粘土层,然后在沟内填充与污染物反应的透水性介质,受污染地下水流入沟内与介质发生反应,生成无害化产物或沉淀物。常用的填充介质有:灰岩,用以中和酸性地下水或去除重金属; 活性炭,用以去除非极性污染物;沸石和合成离子交换树脂,用以去除溶解态重金属等。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较薄、较浅含水层,一般用于填埋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71) 监测自然衰减法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是基于污染场地自身理化条件和污染物自然衰减能力进行污染修复,从而达到降低污染物浓度、毒性及迁移性等目的。监测自然衰减是一种被动修复技术,其机制由于土壤颗粒的吸附,使一些污染物不会迁移到场地以外,微生物降解是污染物分解的重要作用,稀释和弥散虽不能分解污染物,但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场地的污染风险。监测自然衰减技术适用于含氯有机溶剂、燃料、金属、放射性核素和爆炸物等各种污染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