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共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026582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案(共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赤壁赋教案(共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案(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案(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

2、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都是其被贬黄州所作。二写作此文的原因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所( 1080 )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

3、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三解读文本(一)听朗读课文。要求: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二)研读第一段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清风和明

4、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板书:画意美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板书:诗情乐。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5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5、?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6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三)研读第二段1朗读,疏通句意。2本段是过渡段。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问

6、: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讨论后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3朗

7、读:体会、揣摩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四读熟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三段1朗读,先疏通句意。2问:客因何而悲呢?明确:一悲英雄不在(板书):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客悲伤所在。3、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

8、暂,如匆匆过客。)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二悲人生短暂渺小。(板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三悲理想现实矛盾。(板书)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4如何理解“客”之所“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

9、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二、研读第四段1朗读第四段,疏通文意。2问: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板书:由情入理3问

10、: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

11、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三、课堂讨论:(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明确:描写风月: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议

12、论风月: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

13、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

14、“变”也“不变”的哲理。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四、作业:复习念奴娇.赤

15、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第二节课内容,特别是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问: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

16、寻得精神上的超脱。二、研读第五段1朗读,疏通文意2问: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3由此,我们得出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问: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明确: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4问: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

17、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三、写作特点: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

18、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四、作业:字词句梳理:1通假字:举酒属客 属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山川

19、相缪 缪缭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2活用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3特殊句式: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4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板书设计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游 景乐 (以景动人)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水月”歌 情悲(以情感人)第三四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问答 理喜 (以理警人)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