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梳理.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020593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点梳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综合素质(30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题型为单选题58分、材料题42分和写作题50分。1.单选题满分58分,共29题,每题2分职业理念4道教育法律法规8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道文化素养9道基本能力4道2. 材料题满分42分,共3题职业理念1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道基本能力模块1道3. 写作题不少于1000文章,50分,自定立意,自定文体。第一章 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一、 教育观和素质教育(一)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

2、目的。(二) 素质教育观1. 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免素质的教育观。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2.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免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

3、谐的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3. 外延 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三)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1.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2. 素质教育观的发展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4、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四) 中学素质教育1. 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 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进入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关键阶段。二、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 素质教育的目标1. 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2. 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 早就平等的公民4. 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5.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

5、习惯、爱好和能力6.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二)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 面向全体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 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疏离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展开素质教育的条件。(二) 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1.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6、知识拓展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2. 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 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三) 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四) 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五)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 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全面进行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启发式、探究式

7、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验、联系实际教育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1. 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2. 价值取向的区别3. 教育方针的区别(二) 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1. 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并不否认人的差异,不否认受教育者有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2. 沉重的课业负担第二节 学生观

8、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

9、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对广大人民群众。2.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二)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任学生,再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

10、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而根本上转变为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探究。(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3)

1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使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2.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顺序性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

12、阶段进行。不平衡性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过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技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这互补关系,某一方面受损或缺失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弥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个体差异性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2)学生的个性与

13、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三)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学生在生理上处在青春发育期,个体生长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和性的成熟。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心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不够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又比较差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高。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凸显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叛逆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

14、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四) 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中学生不仅处在生理发展的巨变时期,也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3) 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

15、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三、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一)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二)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1.学生的性别差异和发展所谓不因性别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困

16、难,必须受到重视,使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正确的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中学生共同发展。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育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第三节 教师观一、 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一) 教师观

17、及教师专业观“教师是旅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 教师职业与专业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2.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 传道者的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 示范者的角色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

18、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 管理者的角色(5) 朋友的角色(6) 研究者的角色3.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1) 复杂性第一,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第二,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第三,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 创造性第一, 因材施教。第二,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第三,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3) 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教师劳动时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

19、间,这是有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5)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5) 个体性与群体性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知道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20、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一般习惯上称这次课程改革所设计实施的课程为“新课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3)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

21、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侓性的认识。(4)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2. 教师行为的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二、 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地获取新知识,

22、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以适应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过程。(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2.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教师应该培植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3.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

23、法4. 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新课改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5.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二)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1. 专业理想的建立2. 专业人格的形成3.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 专业能力的提高(1) 教学技巧(2) 教育教学能力5. 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6. 专业自我的形成(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 职前培训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

24、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2. 入职培训中学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作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并在老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岗位知识,提高岗位工作能力。3. 在职培训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1) 参加培训(2) 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3) 教育考察与观摩4. 自我教育许多优秀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都表明,做反思的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是教师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1) 专业阅读(2) 网络学习(3) 校本教研与培训(4) 行动研究(四)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 观摩

25、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可以进行组织化观摩。2. 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3. 进行专门训练4. 反思教学经验*知识拓展*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都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五)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1. 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1) 关注生存阶段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2) 关注情境阶段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 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2. 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1) 新手阶段(2) 熟练新手阶段(3) 胜任阶段(4) 业务精干阶段(5) 专家阶段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