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宝黛爱情(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004204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宝黛爱情(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宝黛爱情(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宝黛爱情(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宝黛爱情(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浅谈宝黛之爱情【摘要】 宝黛爱情悲剧既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的社会悲剧。 黛玉之死,是因对现实人生的执着;宝玉出家,是对于现实人生之厌倦。黛玉之死,为着不胜于自己的痛苦;宝玉出家,还为了不堪其对人间的悲悯;一个是被迫无奈而就死,一个是有意去寻求解脱”不管怎样,现实容不下他们,他们也不屈从于现实。一个死去,一个逃亡,我们都知道只有这样是二人最好的归宿,但正是这种悲哀和惋惜以及理解构成了我们心为之而哭泣的感动。【关键词】 多疑叛逆 木石前盟 悲剧 封建传统思想 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集中了完美品性的男女却无法拥有完美的爱情,从而带给后人无限的嗟叹和议论

2、。他们二人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同样也深深地吸引着我。老师在讲解其他人物时总会涉及到宝黛二人,我又从图书馆借来了几本相关书籍。通观几本书之后,我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总结如下, 有很多人认为,是黛玉天生多疑、小心眼和嫉妒心强铸成了她的悲剧,从而也酿成宝黛二人的悲剧。但也有人认为,林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冷遇,这才形成了她多疑和爱生气的性格;贾府的老一辈(封建势力)出于对“叛逆者”的不取,破坏了她和贾宝玉的婚姻,导致了她的死亡。贾府的人们不仅口中贬低黛玉,而且在行动上愈加冷淡,乃至于侮辱。贾母出资20两银子给宝钗过生日,明显冷淡了黛玉,使黛玉受到这个家族最高统治者的白眼。紧接而来的

3、元妃的赐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宝玉都觉得异样,自然使黛玉倍感冷落凌辱。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说:“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的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447页”到了潇湘馆内,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同是亲戚,待遇不一样,宝钗受到的是礼遇,黛玉受到的是冷遇。后两种观点似乎更有理有据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隔膜、自主人格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对立,黛玉只是这种人普遍的生存悲剧中的一小分子罢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是与当时社会中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是冥冥中注定的

4、。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因此,红楼梦描写宝黛钗三个的爱情婚姻悲剧时,也着重突出了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 先说贾宝玉。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宝玉的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他的祖母更是格外开心,对宝玉“爱如珍宝”。这就决定了宝玉在贾府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宝贝,“命根一样”。贾母骄纵孙子,“无人敢管”。宝玉虽然怕贾政,但又不把父亲当回事,也与贾母的撑腰有关。贾政叫宝玉去,宝玉吓得不敢去,贾母就说:“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曲了

5、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87页”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宝玉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厌恶,不肯与官场中人如贾雨村之流来往,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的这种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而是选择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的。

6、宝玉寻寻觅觅,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那就是林黛玉。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对宝玉来说,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作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

7、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22页”,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然而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无城府,爱恨分明,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性,不仅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反倒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如此循环往复,情势的发展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以至悲从中来,唱出了令人断肠的葬花辞.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

8、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使正值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根孽胎”贾宝玉,她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从不劝贾宝玉走“仁途经济之道”,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但是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孩子,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生存尚且艰难,更谈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当爱情遇到阻力时,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

9、亡来表达抗议。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偕连理,这是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黛玉之泪尽而逝,宝玉之出家,宝钗之守寡,固然有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然而我们知道,爱情中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归根结底,无论是叛逆的宝玉、黛玉,还是精明世故的宝钗,在封建社会性里,他们都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力替自己作主。只不过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宝钗的毁灭则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

10、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叛逆者之间的爱情。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而宝钗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淑女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通过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这就有力地说明,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透过这个爱情婚姻悲剧

11、,我们也了解到,在封建社会,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也存在于贵族中。如宝玉,这个贵族公子尚且不能把握自己的爱情婚姻,遑论其它人呢?这就是说,在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而悲剧的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制度。,说到底,宝、黛爱情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 有很多人认为,是黛玉天生多疑、小心眼和嫉妒心强铸成了她的悲剧,从而也酿成宝黛二人的悲剧。但也有人认为,林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冷遇,这才形成了她多疑和爱生气的性格;贾府的老一辈(封建势力)出于对“叛逆者”的不取,破坏了她和贾宝玉的婚姻,导致了她的死亡。还有人认为,林黛玉美好的内心世界在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下表现为一

12、种被扭曲了的性格。一方面,这种性格本来是天真纯洁、诚挚美好的,它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智慧的不可遏制的迸发,因而是健康的;另一方面,这性格又被现实所扭曲,它表现为敏感以至多疑、机智乃至尖酸、高洁而又孤傲,于是从健康转化为病态。林黛玉性格是从黑暗中诞生与成长的,因此带有浓重的阴影,它在冲破旧社会巨大磐石的压力而萌生的同时,也因这巨石的压迫而成为畸形。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林黛玉没有走效忠封建阶级的道路,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自然天性来立身处世的。她爱说就说,爱笑就笑,爱恼就恼,从不作奸虚伪待人。这样,黛玉自然就受到贾府人们的非议。贾府的人们不仅口中贬低黛玉,而且在行动上愈加冷淡,乃至于侮辱。贾母出资2

13、0两银子给宝钗过生日,明显冷淡了黛玉,使黛玉受到这个家族最高统治者的白眼。紧接而来的元妃的赐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着脸宝玉都觉得异样,自然使黛玉倍感冷落凌辱。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说:“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的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447页”到了潇湘馆内,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同是亲戚,待遇不一样,宝钗受到的是礼遇,黛玉受到的是冷遇。后两种观点似乎更有理有据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隔膜、自主人格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对立,黛玉只是这种人普遍的生存悲剧中的一小分子罢了。 以上我对黛玉和宝玉二人的描述和分析饱含了赞美与无奈,似乎他们二人的悲剧仅仅归结于环境的影响,但是从理智上看,二人亦美亦动人的爱情并不是完全无瑕疵,我们从两人的悲剧中也应吸取些什么。因为没有一个时代是完美的,我们更无法决定客观环境,所以要想更好地生活在世上还是应当宽容一些,不要像林妹妹一样嫉妒心强,因为她的处境实在容不得她宽容,也不要像宝玉一样泛爱,因为他的环境确实允许并鼓励他如此。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二人努力冲破桎梏、追求真爱的精神。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