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教案(共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001791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兴八首教案(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秋兴八首教案(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兴八首教案(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教案(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2、赏析意象,分析意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诗歌,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盛唐诗歌的另一座高峰,诗圣杜甫的诗歌。来感受一下二人在思想情怀和艺术风格上的不同。同时借此复习一下诗歌鉴赏的方法,尤其是意象

2、与意境的关系。二、背景介绍(注意听介绍,找到有助于你们理解诗歌内涵的关键词)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 安禄山与史思明,7年)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

3、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薄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

4、岁。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考试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么多的背景介绍帮助我们理解怎么办?我们要尽可能的搜集信息来帮助自己分析诗歌内涵,不至于偏离主题。主要是三看一览:看题目(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体裁: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看作者(熟悉的作者我们会联系曾经学过的诗了解其诗歌风格常用手法以及生平经历,比如哪个朝代)和写作时间(提供写作背景,有的写作时间对应重大的历史事件),看注释(生僻字、地点、人名、简单的背景介绍);一览:总览全诗,明确体裁绝句、律诗、五言诗、乐府,明确诗歌大意三、吟诵感知(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2

5、)自由朗读。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3)齐读全诗。 (4)补充律诗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这是按照句数和字数来分类的。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对仗:句式完全相同,每一句相

6、同位置的两个字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者相似。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对仗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5)小组合作译诗。互评哪个组翻译的最好。扩展式翻译:1、文言文多用单音词,我们将其扩展成双音节词 2、将省略的成分找到合适的位置补充出来秋霜伤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孤舟永远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寒冷季节处处都在催赶制冬衣,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捶衣的声音。四、涵咏赏析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这些感受是怎么得到的?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凄凉、悲伤、凄苦等等。

7、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明确: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意象+意象+意象意境我们逐句分析主要的意象,来体会作者在悲秋之景中都抒发了哪些悲秋之情?然后总结一下整首诗的意境。(一)玉露凋伤枫树林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拟人。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

8、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明确:颓废、凄清、压抑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巫山巫峡气萧森1、提问:巫山巫峡什么特点?明确:萧瑟阴森。暗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

9、接地阴。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山被云雾围绕,阴暗、阴凉的气氛,想念故乡的急切汹涌深重,心情起伏如波涛,有阴云压在心头。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2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意境:用豪迈、宏阔,哀愁悲壮,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10、丛菊两开他日泪1、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2、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残

11、菊是不符合实际的。孤舟一系故园心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

12、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1、提问: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两句描写的是什么生活场景?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是说,大家都在急着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没有家人亲朋,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2、为什么要写暮砧声音?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

13、中。【课堂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五、反复诵读,加深体会指名朗读。指导诵读技巧,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点拨:注意语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听朗读,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诵,整体感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六、作业1、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扩写为一篇小散文,不少于300字2、背诵并默写。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