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共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359825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共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共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课程学分总学时执笔人制定时间审核人制定部门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具体心理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既是心理学、教育学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为学生学习教学论、心理咨询学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2、学习本课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l 理论体系。学习本课程应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掌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观点,有利于理解其他具体的事实和知识,且可使学习单纯化。l 研究方法。学习本课程应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获取可靠事实的科学方法,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辨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l 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密切联系教育实际和生活实际。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密切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可通过接触中小学工作实际,或利用录像或网络资源,学会利用本课程中学得的观点和知识,分析学校教育

3、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密切联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三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提高个人学习的成效,改善自身的综合素质。l 问题意识。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培养问题意识,对教学内容可发表不同意见,注意了解本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搜集资料,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或为研究做准备。l 阅读与练习。系统阅读教科书,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图书资料或网络资源,扩充所学内容。教材配有练习题,学习中可独立完成这些练习,并从参考答案中获得反馈。2.课程目标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4、和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品德发展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2.1能力目标l 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l 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

5、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2.2知识目标l 使学生构建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框架结构、内容体系、发展历史与趋势、教育心理学的定量与质性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与课程改革的作用。l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品德的形成、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心理、课堂学习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心理等内容; 2.3素质目标l 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6、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态度和技能、开放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l 形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学会学习等良好的习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锻炼运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l 有意识养成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有追求理想教师境界的意识、价值观和信念。3.课程内容和要求序号学习内容教学要求章节任务能力要求知识要求课时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l 能够应用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进行教育心理学研究

7、。l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l 掌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历史;l 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及其当前研究的动向。2课时2第二章学生心理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第三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l 能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教学;l 能运用差异的教学方法。l 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的特点;l 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2课时3第三章教师心理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特征与专业品质第二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教师的第三节教师职业倦怠l 掌握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的过程和方法;l 能够学会如何调节职业倦怠。 l 了解教师的角色与特征和专业品质;l 掌握教师的成长和培养;l

8、 理解教师职业倦怠。2课时4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第二节 学习与脑第三节 学习理论发展l 能运用四种早期学习的基本理论; l 能依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l 掌握学习的概念以及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分类;l 理解各派学习理论及其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2课时5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联结主义理论第二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第三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l 能运用四种行为学习理论;l 能依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l 掌握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联结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l 了解行为主义的新进展。4课时6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第二节

9、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第四节 信息加工论l 能够区分认知结构理论与认知同化理论的异同;l 能依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和应用。l 了解早期的认知理论;l 掌握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认知通话学习理论;l 理解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条件的观点。4课时7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第三节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l 能运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和应用。l 了解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l 掌握个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l 理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4课时8第八

10、章学习动机概述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l 能根据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对学生动机培养与激发提出具体建议。l 掌握学习动机的概念;理解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及其主要观点;l 了解培养学习需要的方法。4课时9第九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第四节 知识学习与迁移l 运用概念的获得规律进行教学;l 能对学习迁移研究进行设计;l 能联系实际促进学习迁移。l 理解知识的分类和区别;l 掌握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基本类型;l 理解问题解决学习和创造性的相关内容。4课时10第十章技能的学习第一节 技能

11、的概述第二节 动作技能第三节 心智技能l 能指导学生运动心智技能的形成;l 能根据技能形成五个阶段进行训练。l 掌握技能的分类及不同技能的涵义;l 了解操作技能培训的理论基础与具体措施。2课时11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训练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l 能运用可操作的方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l 能使用一定的策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潜力的发展。l 掌握问题解决和与创造力的基本含义和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掌握创造性的特征和创造性的培养;l 理解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4课时12第十二章学习策略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 认知策略第三

12、节 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l 能运用常用的学习策略;l 掌握元认知策略,并能结合策略教学予以应用。l 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的概念和基本的学习策略;l 了解学习策略教学和训练的基本模式以及学习策略研究的基本历史。 2课时13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四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l 能对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并能纠正学生不良行为;l 能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培养方案。l 掌握品德、品德态度的概念,和不同的品德发展的学说及其特点;l 掌握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和纠正。4课时14第十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第二节 选择教

13、学模式第三节 设置教学环境l 能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选用和和使用教学媒体;l 能熟练地对不同课型进行教学设计。l 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分类和几种典型教学策略;l 理解教学设计的原则、课堂空间布局的类型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2课时15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处理第三节 严重的问题行为l 能运用矫正问题行为的不同策略;l 能及时调整师生沟通的策略方式来解决问题行为。l 了解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l 掌握矫正问题行为的不同策略。2课时16第十六章学习评定第一节 学习评定概述第二节 标准化测验第三节 教师自编测验第四节 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l 能够自编测验对学生

14、进行学业评定;l 能对评定结果做分析报告。l 理解学习评定的概念;l 掌握标准化测验,掌握教师自编测验;l 了解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2课时17复习总结对学期所学内容总结及答疑l 培养学生综合总结能力;l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l 熟练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理论;l 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2课时4.实施建议4.1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4.1.1教材选用及编写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1.2参考资料选用1、黄正夫、吴天武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出版。2、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3、皮连生主编:学

15、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4、连榕编著,现代学习心理学辅导,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史莱文美,教育心理学,中国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7. 美Robert J.Sternberg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8. 美Robert E.Slavin著/姚梅玲译: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9. 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10.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2

16、教学建议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并对教育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了解。4.2.1教学条件和环境l 多媒体教室 l PPT、DVD音像材料等教学软件l 其他教学需要工具或实物4.2.2教学方法l 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问题,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探究最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l 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可让学生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录象,或带领学员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听课,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所观摩课程的优劣。l 研究性学习。可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查阅文献

17、、自主进行实验等,并最终提交一篇基本符合教育心理学研究规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l 整合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形象的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教育心理学实验室,促进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和网上学习。4.3学业评价教学测评以课程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考试、作业等形式,满分为100分。1、采取书面作业为主,小组合作作业结合的形式,共4次。2、期末一般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考核。3、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观察记录、课堂讨论以及出勤。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进行试验和见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心理学的兴趣。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见习听课,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所观摩课程的优劣。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提倡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包括: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刊、照片、图表。音像资源: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