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逻辑 课件.ppt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4282373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理逻辑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数理逻辑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理逻辑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理逻辑 课件.ppt(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逻辑是对于直观的一种形式透视。 Stanisaw Leniewski(莱斯涅夫斯基) 何谓直观? 何谓形式? 何谓逻辑?君王当“以德服人”,百姓当“尊王、循礼”。天下之治,在于人人遵纪守法。君王以“术”驭人,以“刑”或“法”维持社会秩序。vs 故事背景: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

2、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韩非子难一难一 第三十六第三十六 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理性直观上不可能 古希腊人的回答 矛盾的定义:矛盾的定义:同时肯定和否定同一个主张或事物就是矛盾,不管这个主张或事物是什么。 矛盾:尧之明察与舜之德化 吾盾之坚与吾矛之利 但是,它们的最初形式并非“同时肯定和否定同一个主张”啊? 最锐利的矛:“a是一只矛,并且对任何其他的东西(尤其是

3、对盾b来说),如果如果b b与与a a对碰,则有对碰,则有a a胜胜”。 最坚固的盾: “b是一只盾,并且对任何其他的东西(尤其是对矛a来说),如果如果a a与与b b对碰,则有对碰,则有b b胜(即胜(即a a不得胜)不得胜)”。 直观的形式透视:直观的形式透视:同时肯定和否定同一个主张,谓之为“矛盾”。 逻辑直观:逻辑直观:我们有一条普遍的形而上学原则,即我们有一条普遍的形而上学原则,即所有的矛盾都不能成立。所有的矛盾都不能成立。 “同一事物不能既是且非,这就是一切原理中最确实的原理。”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形而上学1006a1006a “如果有人认为同一事物既是且非,那么只要对方

4、提出一些理由,我们当用反证法来为之说明这不可能成立;如果他一点理由都不提出,我们也无法向一个不能作任何发言的人作答。 所有这里的辩论,其起点并不要求对方说出某些事物之或是或非,我们所要求于对方的只是将某些事物说得两方都能明白其辞旨;如果他正想发言,就应该如此。 只要承认这些,我们就由此具有了一些明确的事物,证明就可得进行。然而,此时该负责的并不是证明矛盾不能成立的人,而是听受这个证明的人【即认为矛盾可以成立的人】:因为正在他解明一个理论时,他又听受着另一理论。 只要人们承认这个,也就已承认了有些事物可以不经证明而显见为真理,因此每一事物就不该既是且非。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形而上学10

5、06a1006a “不矛盾律”是我们思想的“最确定的推理原则”或规则,它成为反证法的思想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从一个主张推出了矛盾,那么这个主张就要被否定。 后来的西方人把这条证明方法称为reductio ad absurdum(以下简称RAA)。 事实上,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它是对我们思维中对每一个具体的推理的理性直观。为什么楚人弗能应也? 推理直观推理直观:最锐利的矛之存在必然地推出必然地推出无最坚固的盾。 我们可以说逻辑所做的研究就是直观中的“必然地推出必然地推出”;当然有意或无意地违反这种“必然地推出”关系,其结果就是导致“矛盾矛盾”。 逻辑是对直观的形式透视逻辑是

6、对直观的形式透视 逻辑力图刻画“必然地得出”、“矛盾”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但是,推理实例并不等同于对推理的直观。如:自相矛盾的故事并不同于概念“contradiction”。 逻辑所力图刻画的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最确定的、任何推理都必须要遵守的、违反它导致可怕后果的基本规则及相关概念。 人们在对具体的推理(如寓言故事)进行直观之后,舍其内容,留其形式。故而,莱斯涅夫斯基认为“逻辑是直观的形式透视”。1 Simons, Peter, Stanisaw Leniewski,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1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2韩非.韩非子新校注M.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Aristotle. “Metaphysics”, Barnes, J., 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Volumes I and II,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4北京大学逻辑学教研室.逻辑讲义Z. URL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