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共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266336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共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共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二) 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

2、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三) 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

3、系少;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过

4、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步开发 (2)中唐后 开始超过北

5、方 (3)南宋 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商周青铜器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4、制瓷技术(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

6、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5、官营手工业进:官府统一经营,明代中期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工艺高超)地位。产品不进入市场,采取强制工匠劳动。6、私营手工业:为了牟利,私人创办,明中期之后占主导地位,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

7、机工出力”“计工受值”)7、家庭手工业:由小农经济决定了其主体(女织,人们生活用品主要来源)地位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商业的产生、发展1.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3.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草市兴盛。5.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广泛使用白银,货币经济(由于朝廷要求农民把粮食换成钱,用钱交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糖、棉花、茶)的商品化(人们把农产品拿到市场去

8、买,变成商品这个过程)。形成大商帮。(二)城市的繁荣:1、周到唐代: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三)重农抑商1、原因:根本原因:古代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劳动力耕种。直接原因:商人不稳定的流动性2、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3、演变:(1)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2)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广州十三行)4、评价:(1)战国秦

9、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3、商业:广泛使用白银,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评价: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有量无质,技术含量低)(二)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0、2、特征:1、机户(拥有生产资料,为了致富)2、机工(没钱,只能劳动)3、自由雇佣 4、分工明确,生产力强 3、概况:(1)苏州:纺织业。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的原因: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七、开辟新航路(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商业危机:

11、地中海商路受阻,需要开辟大西洋沿岸的商路,发财致富。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传播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2、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二)新航路开辟过程:1、葡萄牙(向东)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2、西班牙(向西)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三)新航路开辟影响(见课标解读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开始形成了世界市场,欧洲开始了殖民掠夺。八、欧洲殖民

12、者的扩张与掠夺(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1、葡萄牙扩张方向:非洲和亚洲2、西班牙扩张方向:美洲(二)荷兰殖民扩张1、背景: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2、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3、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4、手段: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5、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三)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1、原因: 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

13、中取胜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2、过程:欧洲在近代早期,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3、手段: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用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资)的重要来源(四)残酷的黑奴贸易 1、参与: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2、影响: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九、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

14、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1、兴起于英国(1)原因:(一个前提,四个条件)前提:英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条件: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资本,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技术,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市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必要性:工场手工业由于产量低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2)概况:蒸汽机。汽船(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英 史蒂芬孙),完成的标志是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用机器制造机器)2、扩展:工业革命向欧美大陆扩散,刺激了城市化,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3、意义:是人类进入了蒸汽时

15、代。(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1、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表现:电(器)汽(车)化(学)石(油)(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4、意义:是人类跨入电气时代。(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1、工厂制度(1)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人受严格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2)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

16、.2、垄断组织(大企业)(1)出现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生产的社会化)(2)代表性企业:美国的八大财团、日本的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德国的通用、西门子电器 (3)经营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革命),提高生产效率(4)影响: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企业经济组织形式(四)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 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2、途径:早期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在外国开设工厂);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十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

17、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外企,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民间个人办厂) (一) 鸦片战争: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买办迅速成为一个社会阶层。(二)洋务企业(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内忧外患使清朝政治统治出现危机。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3、内容:(1)军用企业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制造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弊端:生产消耗高,效率低;大小官员贪污成风;洋人操纵生产技术大权

18、) (2)民用企业:1881年开平煤矿第一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4、评价:(1)达到分洋利的目的;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促进民族工业发展(2)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十一、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开始原因:外企,洋务运动的刺激发展原因:外资企业的刺激,政府支持,实业救国的精神受阻原因:列强的压迫,封建势力的阻挠和官僚资本(个人操控国家资本投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特点:软弱性、妥协性地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小农经济是主导)(二) 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清政府放宽限制 一战 国民政府支持 日本的掠夺 三大改造十二、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直受外国操控,半殖民地色

19、彩浓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对应的小农意识占主体地位(一)服装: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与政治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关,体现民主风气和民族平等。(三)饮食与建筑:西餐、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四)报刊与电影1、报刊:(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2)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2、电影:(1)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2)1905年,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有声电

20、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五)社交礼仪:体现平等1、跪拜礼握手、鞠躬 ;2、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六)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决定一切)。5政府的支持十三、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2、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火车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3、甲午战后,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4、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

21、。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二)水运与航空:(交通变化包括铁路、轮船航运、航空以及邮船通讯。)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2、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定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三)从驿传到邮政:1、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2、民国时期邮政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

2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了一次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数年后,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被撤销。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四)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的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是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十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生产关系):19181921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十月革命后,

23、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3)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1)进步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4、2)局限性:对农民压榨过度,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二)新经济政策(生产关系):19211927 1、背景: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 3、内容:(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

25、私人小企业。(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4、意义:(1)理论意义: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三)斯大林体制(生产关系):20世纪30年代中期-19531、形成过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主要特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

26、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影响: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消极影响:但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对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会后诞生的社会

27、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十五、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 经济大危机:(1929-1933)1.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全民投入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 直接原因:供应大于需求3. 表现:股票下跌、银行倒闭、企业关闭和失业,各国转嫁危机,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没解决危机,反而激化的矛盾。(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1、背景:自由放任政策(自由资本主义,市场调节生产,具有盲目性)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2、目标:减少供应,扩大需求,解决经济危机2、主要内容:整顿金融,核心是调整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实行社会保障法和以工代赈(提供就业)3、意义:(1)美国走出经

28、济危机,恢复社会生产力,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缓解社会矛盾)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的时代。(三)凯恩斯主义:1、主要内容: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2、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十六、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2)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大

29、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2)国家干预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3、作用:(1)进步性:用国家的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2)局限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

30、下的弊端。(二)企业经营的变革: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2)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3)认识: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2、经营者革命:(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2)含义: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企业的人不是同一个人(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增

31、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1、社会福利资金的构成: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交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英国、丹麦等国家社会福利较高。2、特点:(1)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2)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3、评价:(1)实质:在福利制度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2)积极影响: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3)消极影响:发达国家的社会福

32、利政策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十七、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2、内容:(1)重点在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结果与影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

33、定的成效;最后造成混乱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2)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3)赫鲁晓夫本人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主要内容: (1)重点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3

34、、结果:(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趋于停滞;(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3)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1)1982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2)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2、主要内容:(1)经济领域: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经

35、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其“加速发展战略” 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而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2)政治领域: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3、结果:(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4、失败原因:(1)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2)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第四单元 中国社

36、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十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指导:过渡时期总路线3、实施: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年(2)内容: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轻、农、商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4)成果及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4、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 (1)目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过程农业改造:初级社(特征: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到高级社;手工业过程跟农业大体相似资本主义工商业(途径:国家资

37、本主义;过程: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创举:和平赎买)(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八大(1)时间:1956年 (2)内容: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3)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2、左倾错误 (1)表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2)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3、纠“左”举措 (1)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三

38、)文化大革命1、时间:19661976年2、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3、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十九、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转折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土地公有制,农民有使用权,生产出大部分粮食归自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乡镇企业的发展: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

39、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56年是计划经济体制)4、国有企业(给企业自主权)改革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二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引进来)1、特区的设立 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好处的表现:外国在华投资增加、出口增加/贸易顺差、经济增长)1、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二十一、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目标:中共十六大全面建

40、设小康社会(二)城镇化进程1、含义: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2、动力:农村经济体制(乡镇企业的突起;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加)的改革4、模式:发展小城镇 5、类型:出现城市区域化(城市群)。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表现: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上网计算机总数和上网用户总数迅速增加 2、影响: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四)时尚中国 1、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表现(1)思想观念: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市场意识、开放观念等影响中国人(2)服饰方面: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居住方面:

41、居住面积扩大和装修热()语言方面:流行语的变化、词语的创新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二十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20世纪70年代初)1、背景(1)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2)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崛起(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2、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3、内容: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内容国际金融体系:(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E的宗旨:取消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提供短期贷款,解决经济危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的宗旨:提供长期贷款,帮助经济建

42、设(2)作用: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1)成立的时间:1947年 目的: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化(2)性质:国际多边协定(3)影响: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2)影响:美国拥有特殊地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二十四、经济区域化发展的方向是经济全球化(一)欧洲共同体的出现1、背景:

43、(1)必要性:战争的惨痛教训和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2)可能性: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战后欧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地理上同处欧洲大陆2、过程:(1)开始: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2)里程碑: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提出欧共体的基本目标:创造“一个欧洲各国人民间日益密切的联盟”(3)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成立(4)正式形成: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二)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1、关税同盟 (1968年) (1)表现:成员国间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起共同的关税率 (2)影响:成员间经济联系加强,1980年成

44、为世界最大贸易集团2、共同农业政策(1968年)(1)三原则: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原则;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实施共同财政支持(2)影响:推动了成员国农业的发展;加强了成员国的联合;为欧共体实施更多共同政策提供了经验3、统一大市场(1)提出:1985年; 运作:1993年(2)内容: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三)欧盟初具规模1、背景: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运作;两极格局的瓦解2、过程:(1)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5年,成员国增至15个;2002年,欧盟成员国共有25个3、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欧元的诞生(1)1995年,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2)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5、影响:(1)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里程碑;有利于欧洲经济稳定发展(2)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二十五、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东盟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3、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