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共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252534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共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共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李晓峰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学校靠什么发展?这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岗位上,我已工作了十年。这十年来,我努力地观察、学习、实践着,我领悟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涵发展,而内涵发展的关键就是教师得到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一、精神引领,实现教师的自我追求曾在中国教师报上被整版宣传的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之所以成为名校,我认为关键就在于其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该校的每一位教师会收到校长这样的勉励:你面对的是每天成长发展着的学生,耽误不得;你面对的是对学校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有点苛刻的家长,懈怠不得;

2、你面对的是学校在新的机制下的生存与发展,马虎不得;你面对的更是你自己的专业成长,放松不得。学校不在乎你原有的水平,需要的是你充满自信,不断进步,希望你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赖,领导同意,同事认可的老师。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引领。“学校要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是心的沟通,是思想的统一,是凝聚的团队”,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从生命的视角去审视教师,真正做到“目中有人”,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满足教师的第一需要,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1、精神激励,实施民主管理。教师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有其独特的判断能力,较少迷信和盲从他人,难以接受

3、命令式的管理,更反感学校管理者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动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内心激励。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每位教职员工都是管理者”的意识,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决策。充分尊重信任教师,畅通渠道,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落实民主监督;坚持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使教师对学校事务明明白白。学校的发展需要与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更趋一致,在教师中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共识,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2、情感凝聚,关注情感需要。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正自身,感召人心。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处处摆正自己的位置。学校管理者不是“官”,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只是分工的不同,在工作中不应以“官”威号召人

4、,而应以人格感召人。每个班子成员都应是执行教育方针的排头兵,探索教育改革的领头雁,文明做人的表率,廉洁自律的楷模。每二,要融真情,凝聚人心。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教师的人格,做到“颂善于公堂,归过于密室”,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生活疾苦,尽可能创造条件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学校管理者只有具备这样的爱师之心,才能形成强大的情感凝聚力。3、价值导向,构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整体精神。其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如科学的办学理念(教育价值取向),明晰的办学目标。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多种形式与教职

5、工一道确定学校办学目标,制订各项工作制度,要千方百计地向教职工传达学校已经形成的办学理念等价值系统,使教职工能理解、接受、认同,从而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追求,并为实现这种共同的价值目标而竭尽全力。其二学校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校园建设突出一个“美”,校园布置强化一个“育”,醒目处有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警示语、提示语等,力求每一处景点都有人文内涵,每一块顽石都有灵性,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校园处处是教育,师生时时受熏陶。良好的学校文化是教师(学生)成长的土壤,必能催生出强有力的生命律动,必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推动学校持续发展。二、服务为先,提升教师人格魅力万事

6、德为首,学校教育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充满魅力、学生喜爱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需要,更是一所学校生命力的所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服务应成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脚点,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激情的教师是充满个性魅力的。1、抓学习。学习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一种方法,只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才能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才能主动地投身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营造学习氛围,带动人人参与学习,人人爱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及教师例会,组织教师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先进模范典型等,加强教师师德修

7、养,弘扬“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 2、抓活动。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心灵塑造工程,需要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环境熏陶,需要行之有效的能打动教师心灵的载体。因此,结合新形势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师实情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用身边的典型为榜样开展活动更能产生心灵共振。3、抓制度。建章立制是规范教师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强化服务意识方面,教师宣誓制、教师承诺制、教师考核制、一票否决制是很好的制度。教师宣誓制,在开学典礼上组织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可邀请家长)可这样宣誓:我将全身心地投入我的工作,用真情去感化,用爱心去塑造,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都将让他(她

8、)受益,都将改变他(她)的现状。教师承诺制,在“让孩子快乐,让人民满意”的办学宗旨下,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向家长作出服务承诺,如:孩子入学,家长放心;孩子在校,天天开心;对待孩子,我们热心;教育孩子,我们精心;时时处处,充满爱心。教师考核制,有教师业绩月考核,班主任月考核等。一票否决制,以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为标准,违反其中一条,在评优、晋级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以为学生服务为先的师德建设必能促进广大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敬业爱教。 三、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当前,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决定着学校发展的进程。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

9、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群体。如何造就具有全新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的教师群体?开展立足学校,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是必由之路。 1、校本教研应激发教师的自觉行为 校本教研是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校为单位,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为目的,以新课程实施中学校面临的教学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校长组织领导,教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融学习、教学、教研于一体的群体性研究活动。校本教研要起到实

10、效,需要全体教师的自觉参与,校本教研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1)在教师中广泛树立校本教研意识。应成立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主抓,教务处负责实施,向教师解读校本教研,组织教师广泛进行讨论,如“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怎么办?”“教师需要怎样的研究?”“如何处理校本教研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等等。通过讨论,使得教师明白校本教研并不高深可怕,它就是我们过去开展的教研活动的改进,它更强调解决学校、教师中的实际问题,它研究的应主要是教学实践中的“小现象”和“真问题”,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更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校本教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在学校中努力

11、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参与校本教研除了自身努力,还需要学校管理者为教师自主研究提供适宜的环境,让教师在一种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展开研究。我们尊重每位教师,尽可能满足教师在物质,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要。实行行政人员“推门听课制度”,行政人员带头参与校本教研,经常与教师交流讨论,让教师在欢声笑语中,在兴趣与热情中,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有话说,说真话;有事做,做真事。真正让教室、办公室变成了“研究室”,让教师拥有的时空都能成为教研文化生成的环境。2、校本教研应坚持教师为核心主体以往的许多研究通常是将教师放到被研究者的位置,或是仅仅作为“配角”,总是被观察、询问、支配、评价,没有自

12、己的主动权。满足教师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研究需要,切实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是校本教研成败的关键。(1)校本培训。这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工作,对于经费困难,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学校而言,校本培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校本培训应成为了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突出“三化”,一是培训工作日常化,把培训与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教师例会相结合,与培养青年教师相结合。二是培训内容实用化,开展走进新课程的通识培训,突出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加大研究性学习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内容的培训。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化,力求做到形式灵活,贴近教师工作实际。

13、针对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教师的不同需要开展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学习培训,培训形式如专家讲座、教学沙龙、案例分析、参与式讨论等等,还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培训,村级小学教师在家门口也能学到外地先进的经验。扎实的校本培训一定富有成效,教师专业水平定能得到显著提高。(2)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自主高效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能够克服外出的困难,使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较快提升。一是校内名师引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有的还有教学名星、特级教师等专家型教师,他们是学校内部的优质资源,他们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经验丰富,各具教学特色,在广大教师中有相当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他们进

14、行指导易于让广大教师接受,并且获得更直接的体验。基本做法是:一起备课听课观摩互动交流梳理反思行为跟进。二是校外专业引领。一方面走出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教师在外面接受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引领,成长迅速。另一方面请进来,请外校名师传经送宝,进行授课交流;请专家学者、专业研究者利用其理论优势给予有效帮助,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研究问题。专业引领能给学校注入生机和活力。(3)自我反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在要素。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反思”,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

15、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既要反思自己的教的行为,又要反思学生学的行为,反思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并且撰写教学后记,内容可以是成功所在、失败之处、经验所得、教训之处。(4)搭建平台。开展系列竞赛活动,积极为每位教师创造锻炼的平台、展示的舞台,如赛课、说课、教案评比活动等,鼓励教师们踊跃参加,能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5)协作交流。“ 一人一个苹果,交换还是一个苹果;每人一种思想,交换就变成两种思想。”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价值取向应该是主体参与、合作共生,实现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校本教研要努力改变传统教研的不足,实现研究内

16、容由领导主旨向教师自主转变,研究过程从专家控制到教师自觉转变,在教师自觉参与及教师间相互合作中探求,解决实际问题,产生1+12的整体功效。建立学科教研组,发挥作用。各教研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强调高质量的合作,专注学科性研究,改教师教学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为有效地交流和合作。教研组活动和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做到定时间,如每周二下午语文组,周三下午英语、综合组,周四下午数学组,定地点,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形式为集体备课、专题研讨、个案分析、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要力求次次有实效,人人有收获。开展课题研究,科研强师。科研能强师,科研能兴校,科研内容来源于教学,为此,应构建 “日常教学问题资源

17、库”,鼓励教师善于发掘问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研究过程根植于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教学中研究。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课题研究的推进能把校本教研引向深入,促进教师不断完善和提高,通过课题研究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走“以师育师”之路,互帮互进。教师之间的差异是校本教研的资源,一是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经验分析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二是开展“结对子”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3、校本教研应建立制度规范管理为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给教师提供研究的指导、服务和保障,规范校本教研工作,学校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校本教研的实施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应重新审视学校原有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如教务处、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等组织机构的管理制度,应突出校本教研中的职责和权利;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对备、教、练、批、考等环节的要求突出了创造性程度,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健全学习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出台校内绩效奖和科研奖的实施办法,在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积极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得到了成长,成长的教师,又定能用热情、智慧和灵性尽情放飞自己的理想,推动学校持续快速发展。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