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共1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128572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共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共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经济一、考点分析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

2、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重点知识:(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是简单协作,集体劳作。 (2)春秋以后,个体农耕成为主要耕方式,以家 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2生产工具的演进(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

3、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地主通过 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借用牛耕和

4、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4)从土地所有制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基本形态 (1)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皇家和官府、贵族使用的精美物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使用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发展艰难。(3)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和交

5、纳赋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田庄)手工业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则由民间私人自主经营,进行小作坊生产是农户(田庄)的“副业”,由农民家庭(田庄)经营。劳动力来源政府控制的奴婢、刑徒或匠户开始雇佣部分雇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大规模雇佣工人农民自身(田庄主控制的农民)产品及流向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皇室、官府和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满足皇帝私用和官家专用,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所以能够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商品生产,赚取利润自给自足的色彩明显,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只有剩余部分才会出售。社会地位往往代表同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但呈现不断萎

6、缩的状态技术水平较高,不断发展壮大,在明朝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水平较低,作为农户(田庄)的副业而存在,在自然经济时代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作用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自然经济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部门及成就 (1)治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钢法。 (2)纺织业 原始社会,人们学会养蚕缫丝;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丝织品远销西亚、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宋元,棉纺织发展并推广;明清,纺织业发达,在江南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陶瓷

7、业 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开始烧制彩陶、黑陶;东汉,已掌握烧制青瓷技术;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代,景德镇瓷窑闻名天下;元代以后,开始烧制彩瓷,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3.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经营形式(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

8、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三)中国古代的商业1.商业的发展 (1)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隋唐,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3)宋元,商业空前繁荣,集镇、夜市兴盛,纸币使用,海外贸易发达。 (4)明清,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出现徽商、晋商等商帮。2.中国古代的“市”及城市的发展 (1)秦朝: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必须投入陶制容钱器,否则受罚(

9、2)汉代:集中贸易,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3)六朝: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普遍,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分明。(5)宋代以前,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市与坊分开,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及交通要地。(6)宋代,城市布局打破了市坊界限,也不受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晓市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7)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3.重农抑商政策 (1)目的:维护封建专制主

10、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 (2)表现: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首先提出重农抑商。汉代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限制民间外贸。(3)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4.“海禁”政策 (1)原因: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封建统治者的自我满足,盲目排外;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 (2)表现:清代只留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 (3)影响: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不利于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

11、表现(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

12、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4)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6)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四)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和发展 (1)时间:明朝中叶以后。 (2)地点:江南地区。 (3)部门:苏州的丝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2

13、.缓慢发展的原因 (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劳动力和市场。 (2)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本抑末”和“海禁”,严重阻碍了其发展。(五)、中国重要经济制度-封建赋税制度 1、考查重点 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演变趋势和实质。 2、特征分类 (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如租调制和租庸调制;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如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制度。 (2)地租形式:征收实物地租(含徭役地租),如租庸调制;征收货币地租,如募役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制度。 3、演变趋势 (1)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

14、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2)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主要标志。 (3)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4、赋税制度的演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四、巩固练习1、(2013年四川卷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年代城镇人口(万

15、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300170018507202880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2、(2013年海南卷8.)图1(右图)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3、(2013年重庆卷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4(2012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

16、,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5(2012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6(2011福建文综14)如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

17、确的是( )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B C D 7(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8(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9(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

18、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10(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11(2009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12(2009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13(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

19、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14(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B C D二、非选择题15、(2013年浙江卷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26分)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

20、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桑蚕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唯湖以委官赋私负成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所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栗。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

21、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是用来“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中国古代经济答案15BBDDC 610CBDD

22、B 1114CCAB15(26分)(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 资本主义萌芽。(2分)(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国古代经济答案15BBDDC 610CBDDB 1114CCAB15(26分)(1)特点

23、: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 资本主义萌芽。(2分)(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国古代经济答案15BBDDC 610CBDDB 1114CCAB15(26分)(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 资本主义萌芽。(2分)(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