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共1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074612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重点(共1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共1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重点(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重点(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5开拓新领域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环境卫生学以人类

2、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 :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的特点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

3、状态。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

4、,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microcimate(小气候):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endocrine disruptor(内分泌干扰物):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全球性环境问题(1

5、)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界食物链(f

6、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即生物放大作用。(水俣病、痛痛病)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

7、作用的) 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自调控 (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4.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二)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

8、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 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 3. 生物性迁移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1. 扩大暴露范围 2. 增加暴露途径 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 影响暴露剂量暴露特征与反应: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3. 改变作用靶 剂量-反应关系:(1)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 compound)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

9、的原点,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2)阈值化合物Threshold compound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U形。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的类型 1.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2. 协同作用

10、Synergy 3.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4. 拮抗作用antagonism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 。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

11、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高危(险)人群(high risk group):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交通警察是汽车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环境应答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

12、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环境流行病学):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建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exposure)外剂量(external dose)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internal dose)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

13、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1急性危害Acute hazard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2慢性危害Chronic hazard环境中有害污染物(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3致癌致畸作用第三章 大气卫生大气圈Atmosphere: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上。按

14、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5层:1对流层(10-16KM) 1)气温水平,垂直运动; 2)h ,t 3)重量,3/4; 4)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2平流层(16-55KM) 上部: h,t ; 同温层 h,t3.中间层(5585Km): h,t 4热成层(85-800KM) 5 散逸层(800KM以上空气的离子化Air ionization:指大气分子或原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过程大气污染:大气环境中,当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浓度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叫大气污染污染源:1自然污染源2人为污染源 :1)工农业业污染:

15、燃烧染料,排放污染物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3)交通运输 4)其他:地面尘土飞扬、意外事件总悬浮颗粒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指粒径 100 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可吸入颗粒IP (inhalable particulates)Dp 10 m,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排出量: 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2排出高度: 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3与污染源的距离 :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而浓度越低4排出方式

16、二、气象条件1风和湍流Wind and turbulence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2.气温 :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与、 d 二者的相对值等因素有关: d 不稳定状态;波浪型 = d 中性状态; d 稳定状态;锥型 0 逆温 极稳定状态;扇型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形成上层气温高于下层气温的现象称为逆温3.气压:4.气湿 5. 降水、雨雪三、地形条件 1.山地和谷地 2. 海风和陆地风城市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在气象学上通常称为城市的“热岛效应”。二次污染(secondary pollutio

17、n):某些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后,本身没有消失,一旦转移后的环境发生一些变化,该污染物仍可回到原先的大气环境,对该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s: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受到化学作用或光化学作用,本身产生了各种化学变化,转变成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大的化学物质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经呼吸道 2经消化道 3经粘膜或皮肤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1) 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出现不良反应1烟雾事件: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

18、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型2生产事故2)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1影响呼吸系统功能(COPD) 2心血管疾病 3降低免疫功能 4引起变态反应大气污染的间接健康危害1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2温室效应:A海平面上升,冰雪覆盖面积缩小;B加速大气中反应,臭氧浓度增加,促进酸雨形成C热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D虫媒传染病流行范围加大3酸雨:降水的PH值小于5.6就是酸雨,我国是属于硫酸型酸雨,酸雨成因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向大气排放SO2和NOX气体,这些气体可被热形成的氧化剂或光化学产生的自由基氧化转变为硫酸

19、和硝酸其主要对土壤和植物危害;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此外还可以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防治对策:控制二氧化硫的污染4臭氧层破坏:皮肤癌、白内障机会增多;消耗臭氧层的主要有N2OCCL4CH4以及CFCS,减少臭氧层破坏就要限制以上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基准Criterion: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标准Standard: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影响的因素提出的

20、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daily average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一次最高容许浓度:momentary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任何一次短时间采样测量结果的最高容许值大气卫生防护措施一 规划措施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 2加强绿化 3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二 工艺措施 1控制燃煤污染 2加强工艺措施,减少废气排放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及主要方法?1不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及潜

21、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应对人体健康无不良影响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方法:1大气中有害物质嗅觉阈和刺激作用域的确定 2毒理学实验 3流行病学方法 4快速计算方法 5健康危险度评价第四章 水体卫生水资源(water resources):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天然水所含物质:溶解性物质,如钙、镁 胶体物质如硅酸胶体悬浮物质,包括粘土、砂、细菌、藻类及原生动物等。 天然水资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类。 降水(precipitation)是指雨、雪、冰雹,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但

22、水量无保证。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卫生学特点:1)大气质量影响降水质量:如酸雨等。2)来源:如海水含碘量高等。地表水(surface water)是降水在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等。卫生学特点:由于地表水与当地地质长期接触,地表土壤中的物质会溶解在地表水中。 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是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最主要因素。 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 卫生学特点:地下水水质直接受地表水水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物理性状指标(一)水温 (二)色 (三)臭和味 (四)浑浊度 水浑浊度(turbid

23、ity)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浑浊度的标准单位是以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形成的浑浊状况,作为1个浑浊度单位,简称1度。化学性状指标(一)pH值:天然水的pH值一般在7.28.5之间。 (二)总固体(total solid)是指水样在一定温度下缓慢蒸发至干后的残留物总量,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三)硬度hardness: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水经煮沸后能去除的那部分硬度称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指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 (四)含氮化合物 NH3NO3污染新陈状况高低新近污染低高陈旧污染(五)溶解氧 (dissolv

24、ed oxygen,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六)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七)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BOD205)。清洁水生化需氧量一般小于1mgL。 微生物学性状指标1.指示菌Indicator bacteria:具有代表微生物污染总体状况的菌种称为指示菌。2细菌总数(bacteria count)指1m

25、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3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工业废水 (二)生活污水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

26、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种情况出现在淡水中时称水华(water bloom),发生在海湾时叫赤潮(red tide)。(三)农业污水 (四)其他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一)河流:污染程度取决于河流的径污比(径流量与排人河流中污水量的比值)(二)湖泊、水库:水面宽阔、流速缓慢、沉淀作用强,稀释混合能力较差,水交换缓慢。(三)地下水:地下水污染过程缓慢。但流动极其缓慢、微生物含量较少,自净能力较差。 (四)海洋:污染源多而复杂;污染范围大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是指水体受污染

27、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水体自净的机制1物理净化:通过稀释、混合、吸附、沉淀等改变污染物的浓度分布2化学净化:由于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与水中成分发生化学作用,致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现象3生物净化:生物通过它们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使其数量减少,直至消失如下图:Cp点为溶解氧的最低点,在此点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复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水质逐渐恶化。Cp点以后,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渐恢复,水质逐渐好转。 Cp点溶解氧含量大于地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数值(4mgL

28、),表明废水中耗氧有机物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反之则水质严重恶化、变黑发臭水体污染的危害一、生物性污染的危害1.介水传染病:水体受生物性致病因子污染后,居民常通过饮用、接触等途径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最常见的疾病包括霍乱、伤寒、痢疾等。2.水体富营养化二、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汞污染与水俣病(慢性甲基汞中毒)三、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 (一)热污染 (二)放射性污染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infection ):介水传染病就是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特点:1流行呈爆发型,多数病人多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2病例的分布与

29、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类3多发生在农村地区,饮生水者多见传4一旦对污染的水源采取有效措施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道得到控制。5流行病学调查可找到水源污染的途径,水质一般细菌学检查有异常改变。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原则1.流行病学上安全 。 2.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3.确保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经济技术上的可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常规项目主要为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性指标2毒理学指标3细菌学指标4放射性指标水源选择原则:1水量充足 2水质良好 3便于防护 4技术经济合理 水源卫生防护地表水:1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2取水点上

30、游1000米,下游100米水域不得排放废水污水地下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严禁排入渗坑或渗井,人工汇灌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要求水质处理;水质净化和消毒;净水原理;氯化消毒原理。混凝沉淀Coagulation precipitation:在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相互粘附聚合成较大颗粒,然后从水中沉淀下来原理:压缩双电层作用;电中和作用;吸附架桥作用;过滤Filtration:指浑水通过滤料层水中悬浮颗粒和微生物等杂质留在过滤层上或过滤层中,达到净化过程。氯化消毒Chlorination disinfection:原理:含氯制剂加入水中生成次氯酸,体积小为中性分子,较强渗入细

31、胞壁功能,同时又是强氧化剂,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第六章 土壤卫生土壤中的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背景值的意义: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是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也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

32、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等。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土壤污染的隐蔽性; .累积性与地域性; .不可逆转性; .治理的长期性。 土壤污染源:.农业、工业、生活、.交通、5灾害土壤污染的方式 : 气型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沉降 水型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灌田而污染土壤。 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土壤自净作用(soil self-purification)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

33、,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物理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生物净化作用()病原体的死灭()有机物的净化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土壤胶体、腐殖质的吸附和螯合作用 .土壤pH的影响 :土壤pH越低,金属的溶解度越高,容易被植物吸收或迁移;偏碱则相反.土壤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1.持久性 2.蓄积性 3.迁移性 4.高毒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POPs可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2具有明显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3POPs干扰机体的生殖内分泌功能 。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一)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

34、(二)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 ;(三)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流行特征:(一)明显的地区性分布(二)与环境中元素水平相关 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一)营养条件(二)生活习惯(三)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流行特征

35、1. 地区分布 :山区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平原,平原高于沿海。 内陆高于沿海,内陆河的上游高于下游,农业地区高于牧区。 2. 人群分布 在流行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发病,女性早于男性3. 时间趋势 采取补碘干预后,可以迅速改变碘缺乏病的流行状况。 影响碘缺乏病流行的因素 1. 自然地理因素2. 水碘含量3. 协同作用4. 经济状况 (越贫穷的国家流行越严重) 5. 营养不良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一)

36、病区类型 1. 饮水型病区 2. 燃煤污染型病区 3. 饮砖茶型病区 (二)人群分布 1. 年龄( 氟斑牙主要发生在正在生长发育中的恒牙;氟骨症:氟骨症发病主要在成年人)2. 性别 (女性以骨质疏松软化为主,而男性则以骨质硬化为主。) 3. 居住时间 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减少氟的摄入量是最根本预防措施。 1. 饮水型氟中毒(1)改换水源 (2)饮水除氟 2.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 (1)改良炉灶 (2)减少食物氟污染 (3)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 3. 饮砖茶型 :氟中毒研制低氟砖茶和降低砖茶中氟含量,并在饮砖茶习惯病区增加其它低氟茶种代替砖茶。 第九章 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住宅(residential

37、 building):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住宅的卫生学意义 :()住宅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重要的场所(二)住宅的卫生条件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住宅的卫生条件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1良好的住宅环境对健康有利; 2不良住宅环境对健康不利;3住宅卫生状况可影响数代人和众多家庭的健康 4住宅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1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3空气清洁卫生 4隔音性能良好 5卫生设施齐全 6环境安静整洁居室卫生规模是指根据卫生要求提出的居室面积、容积、净高、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 。住宅的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在节

38、约用地的前提下,使居室能满足在冬季得到尽量多的日照,夏季能避免过多的日照和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室内自然采光状况,还常用采光系数、投射角、开角和窗地面积比值来表示。窗地面积比值:AcAd:指直接天然采光口的窗玻璃的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投射角是指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的连线和水平线所成的夹角。投射角不应小于27度。开角:室内工作点与对侧室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和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开角不应小于4度采光系数:指室内工作水平面上(或距窗1米处)散射光的照度与同时室外空旷无遮光物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全阴天,见不到太阳,但不是雾天)的水平面上照度的百分比()。室内小气候的评价要求:1.气

39、温2.气湿3.气流4.热辐射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1热交换与热平衡2生理性体温调节3行为性体温调节4热平衡状态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是人体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热感觉指标,它以风速 0ms,相对湿度为 100,气温为 17.7时产生的温热感作为评价标准,将其他不同气温、气湿和风速组成的小气候与之比较而得出ET值校正有效温度。Adjusts the effective temperature将气温(干球温度)改用黑球温度,则所得的有效温度,住宅小气候的卫生要求)保持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二)保持小气候在时间、空间上的稳定sick build

40、ing syndrome( 病态建筑物综合征,SBS):现代住宅中多种环境因素综合地对健康的影响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特点1. 室外来源: 室外空气 住宅建筑物材料 人为带入室内 相邻住宅污染 生活用水污染2 室内来源:1室内燃烧或加热2室内活动3室内建筑装修材料4室内生物学污染5家用电器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1室外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2室内外共存同类污染物对室内空气污染3吸烟对室内空气污染 4建筑材料对室内空气污染 5空调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和放射性四大类。这四大类污染物往往相互有关、共同存在居室空气清洁度的评价指标l二氧

41、化碳 2微生物和悬浮颗粒 3一氧化碳 4二氧化硫 5空气离子保持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卫生措施1住宅的地段选择 2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选择 3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4合理的住宅卫生规模 5采用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6改进个人卫生习惯 7合理使用和保养各种设施 8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办公场所(work place):是指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或办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内工作环境基本卫生学要求1办公场所用地选择2采光照明良好3适宜的小气候4空气质量良好5宽松的环境卫生学特点:1办公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小 2办公人员滞留时间长,活动范围小3办公场所分布范围广泛,基本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差较大4办公场所存在诸多影响人体健康

42、的不利因素第10章 公共场所卫生公共场所(public place):是根据公众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人工建成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封闭式(如宾馆、展览馆、电影院等)和开放式(如公园、体育场等)的公共建筑设施,供公众进行学习、工作、旅游、度假、娱乐、交流、交际、购物、美容等活动之用公共场所的卫生学特点人群密集,流动性大。 设备及物品易被污染。 涉及面广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共场所的分类1住宿与交际场所(8种): 2洗浴与美容场所(3种): 3文化娱乐场所(5种): 4体育与游乐场所(3种): 5文化交流场所(4 种): 6购物场所(2种): 7就诊与交通场所(3 种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公共场所主管部门的卫生管理 公共场所经营企业自身的卫生管理1配备卫生管理人员和建立制度 ; 2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卫生知识和技能; 3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 4开展对顾客的卫生宣传教育; 卫生机构的卫生管理1从业人员的培训及定期体检; 2发放“卫生许可证”; 3向公众进行健康教育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