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共1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37445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共1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共1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前 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

2、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 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 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教学内容】.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

3、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 模式。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证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 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中医基础理论的 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占4学时,其他2学时。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

4、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 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2. 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二.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3. 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 精气学说

5、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和排斥。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三阴阳学说在中医

6、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 五行的概念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2五性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二.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2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

7、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概说(不列标题):叙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一注重宏观观察二注重整体研究三擅长哲学思维。四强调功能联系。【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共12学时,其中精气学说2学时、阴阳学说5学时、五行学说4学时、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1学时)第二章 藏 象【目的要求】 1.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 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 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4. 掌握脑和

8、女子胞的主要功能。5. 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6.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7. 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教学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四. 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第二节 五脏 一. 心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2. 生理特性:主通主明。3.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附:心包。二肺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 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9、。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3.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三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2生理特性:主升举;喜燥恶湿。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四肝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2生理特性:肝为刚胜;主升发。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五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2生理特性:主蛰藏。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附:命门第三节 六腑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一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奇恒之腑

10、之一。二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生理特性:宜降则和;胃气的概念。三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四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五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第四节 奇恒之腑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五脏六腑中讨论。一脑:为髓海,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附

11、:精室。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有条件时可设计脏腑功能方面的实验课。共20学时,其中概说2学时,五脏l0学时,六腑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4学时。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一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

12、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二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三精的功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四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本功能。第二节 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二气的生成1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三气的运动与气化1 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2 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

13、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四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c2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3 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五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第三节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14、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第五节 神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二神的生成: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三神的作用: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宰。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课时与方法】 课

15、堂讲授为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有条件时可设计相应的实验课。共8学时,其中气3学时,精、血、津液、神、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各1学时。第四章 经 络【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十二

16、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第三节 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学说的应用。【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共8学时,其中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1学时,十二经脉5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1学时。第五章 体质学说【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17、包括体质的结构、体质的特点和体质的标志。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二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包括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和治疗的关系。【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共4学时,其中概说、体质的生理基础各1学时,体质的分型与特征2学时。第六章 病 因【目的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4掌握饮食失

18、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教学内容】 概说: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六气病源”说病因理论的创始。内经阴阳两大类、病因“三部”分类法。张机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第一节 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l风邪: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2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3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4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侵

19、袭肺脏。4 火(热)邪: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疮痈。6暑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第二节 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二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第三节 七情内伤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二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第四节 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第五节 劳逸失度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

20、肾精肾气。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两方面。第六节 病理产物一痰饮痰饮的基本概念: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1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蒙蔽清窍,伤及神明。二瘀血瘀血的基本概念: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1瘀血的形成:病因和机理。2瘀血的致病特点:阻滞经脉气血;累及多个脏腑;易致中风、气脱。3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出血;肿块;青紫;舌脉改变。三结石结石的基本概念:1结石的形成:原因和机理。2结石的致病特点: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多发于肝、胆、肾、膀胱及胃等脏腑。第七节 其地病因一外伤:包

21、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二诸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三药邪。四医过。五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等。【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电视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可配合相应实验课。共12学时。其中概说1学时,六淫与疠气6学时,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和劳逸失度2学时,病理产物3学时。其他病因自学。第七章 发 病【目的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教学内容】 概说: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第一节 发病原理一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因素。第二节 发病类型

22、一感而即发。二伏而后发。三徐发。四继发。五合病与并病。六复发。【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共4学时,其中发病原理2学时,发病类型2学时。第八章 病 机【目的要求】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5 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6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教学内容】 概说(不列标题):病机的概念、层次结构;病机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第一节 基本病机一邪正

23、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 阴阳亡失。三精气血的失常1精的失常:精虚、精瘀的病机。2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3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4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四津液代谢失常l津液不足。2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五内生“五邪”1风气内动。2寒从中生。3湿浊内生。4津伤化燥。5火热内生。第二节 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1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2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气候因素和

24、生活因素等。【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共10学时,其中基本病机8学时,疾病传变2学时。第九章 防治原则【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教学内容】第一节 预防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并避免邪气侵害。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和先安未受邪之地。第二节 治则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病因病机和证。一正治与反治。二治标与治本。三扶正与祛邪。四调整阴阳。五调理精气血津液。六三因制宜。【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共6学时。其中预防2学时,治则4学时。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