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共4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704414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共4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共4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共4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共46页).doc(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1)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途径。 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条件能确定 相关做推演。考试中逻辑判断题题干必然要给出一些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快速求解。面对试题,从哪里“撕开裂口”,然后让解析的思路一气呵成,这是快速解析的关键。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

2、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提示:1. 有些看似否定的语句,实际是既定条件。如:甲不是女的。可知甲是男的。2. 在直观上不能确定的条件,但经过相关关系可推断出既定条件。如:甲、乙、丙三人分别是警官、检察官和法官,甲和法官是朋友,乙和法官是同乡。可推知丙是法官。关于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这一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的运用见下文实例。例1. 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

3、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的。”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2A. 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B. 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C. 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D. 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答案: C解析:(1)确定条件是:丁说真话。丁说:“有红车的人说真话”,从这个条件入手,找与“红车”相关的条件推演;(2)乙说的话与红车相关,乙说:

4、“丙的车是红色的。”可以推出乙、丙都说假话;(3)根据丙说假话,推出丁是蓝车;(4)根据乙、丙说假话,推出甲说真话是红车、乙是银车、丙是白车、丁是蓝车。例2. 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7由此可以推知( )。A. 甲不是湖北人B. 河南人比甲年龄小C. 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D. 湖北人年龄最小答案: D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2)通过题干中两个“

5、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湖北人 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甲)(河南人)(山东人)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例3. 如果选购了股票,则不能投资期货;只有投资期货,才能投资邮票;或者投资邮票,或者投资外汇;但是最近投资外汇风险太大,不能操作。据此,可以推出( )。 2009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47A. 选购股票 B. 不选购股票 C. 不投资邮票 D. 不投资期货答案: B解析:(1)整合题干:股票不期货邮票期货邮票外汇-外汇(2)由确

6、定条件“-外汇”入手,由(3)、(4)可推知“投资邮票”;(3)现已确定“投资邮票”,再由(2)、(1)可推出“-股票”。例4. 华仔、荣光和陈龙分别饰演或者甲、或者乙、或者丙三个角色: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饰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但在生活中没有。由此可见( )。A. 华仔饰演丙 B. 荣光饰演丙C. 陈龙饰演丙 D. 华仔饰演乙答案: A解析:(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生活中没有;(2)与“沉稳” 和“生活恋人”相关的条件是: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可推知

7、:舰长是华仔扮演。(3)再根据: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可推知甲和乙都不是舰长,而丙是舰长。提示: 题中“谁是甲”“谁是乙”就无需再推断了。例5. 甲、乙、丙三人,他们的职业有律师、医生和教师。已知: 2009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7(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2)甲的收入和医生不同;(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职业?( )A. 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医生 B. 甲是教师乙是医生丙是律师C. 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医生 D. 甲是律师乙是医生丙是教师答案: C解析:从确定条件(2)、(3)入手,可推出医生既不是甲也不是乙。医生是丙。排除

8、B、D。现在已经确定医生是丙,找与医生相关的条件进行推演。由(1)、(3)可知乙不是教师,因此,乙是律师。提示: 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总结: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2)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途径。 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

9、题:甲说:我会游泳;乙说:甲不会游泳;丙说:乙不会游泳;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细数历年真题,“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

10、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是只有“一真”或是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根据:甲说:我会游泳乙说:甲不会游泳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

11、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下面通过历年真题实例解读考试中这类逻辑判断题。例1. 国王要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最聪明勇敢的女婿,他向所有的求婚者宣称他已经把公主和两只狮子分别关进了三间房子,然后在三间房子门上分别写了一句话,让求婚者们去打开自己认为可以打开的门。第一间房门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第二间房门上写着:“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第三间房门上写着:“这间房子里有狮子。”其实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据此可以推断( )。 200

12、9年河北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2A. 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 B. 公主在第二间房子里C. 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 D. 三间房子里关的都是狮子答案: C考点:逻辑矛盾解析:(1)整合题干:第一间:“有狮子”;第二间:“公主在第一间”;第三间:“有狮子”。(2)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句真话”,选择“找矛盾”解析,、矛盾,真话必在其中。由此推出,第三间房门上写的是假话,所以,第三间房子里没有狮子。因此,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例2. 关于某公司职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如下三个描述:“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文茜女士恪尽职守”,其中有两个描述是假的。根据题干,仍不能确定

13、下面哪个选项的真假?( ) 2009年北京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37A. 文茜女士未恪尽职守 B.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不恪尽职守C. 该公司有些职员不恪尽职守 D.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答案: B考点:逻辑矛盾解析:(1)“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与“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矛盾。其中必有一真一假,唯一的“真”就在其中,所以:剩余的“文茜女士恪尽职守”必然是假的。(2)接续推出“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必然假,因为“文茜女士不恪尽职守”。唯一真的是“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3)于是可知:A真,C真,D假。而B真假不能确定。例3. 黄某说张某胖,张某说范某胖,范某和

14、覃某都说自己不胖。如果四人陈述只有一个错,那么谁一定胖?( ) 2009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6A. 仅黄某 B. 仅张某 C. 仅范某 D. 仅张某和范某答案:B考点:逻辑矛盾解析:(1)题干确定的条件是:四人中只有一人是错的;(2)条件有矛盾的是“张某说范某胖、范某说自己不胖”,他俩之中必有一真一假,那么黄某和覃某就是对的;(3)由上述可推出,“覃某说自己不胖”“黄某说张某胖”都为真。例4. 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

15、互矛盾: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 2008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6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A考点:逻辑矛盾解析:(1)题中乙和丁所说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话在这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可推出:钱是甲捐的。总结: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3)公务员考试等公职

16、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途径。 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确定条件多 排除做首选。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逻辑判断题只给出一个确定的条件,只要“盯住”这个条件,快速寻找与条件相关联的其他条件。可有些题给出的确定条件有两个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有可能在四个选项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选项。若能直观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就可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关于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见下文实例讲解。例1. 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

17、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已知: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甲从来没有见过丙。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 2009年北京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34A. 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是舞蹈家B. 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C. 甲是画家,乙是作家 ,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D. 甲是作家,乙是画家 ,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答案: B考点: 排除法解析: (1)根据条件“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18、推知甲和丙不是歌唱家,排除A和C。(2)根据条件“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推知画家不是乙,排除D。答案为B。例2. 有四个外表看起来没有分别的小球,它们的重量可能各有不同。取一个天平将甲、乙放一组,丙、丁为另一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是基本平衡的。将乙和丁对调一下,甲、丁一边明显地要比乙、丙一边重很多。可奇怪的是我们将天平的一边放上甲、丙,而另一边刚放上乙,还没有来得及放上丁时,天平就压向了乙一边。则四个球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 2009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9A. 乙、丁、甲、丙 B. 丁、乙、丙、甲C. 乙、甲、丁、丙 D. 丁、乙、甲、丙考点: 排除法答案: D

19、解析: (1)通过整理题干,可知:甲、乙=丙、丁。(2)通过:甲、丁乙、丙,可知丁乙。因此可以排除A、C。(3)通过:甲、乙=丙、丁,丁乙,可知甲丙。因此排除B。答案为D。【提示】 对于题干中条件较多的题,也可把题干条件一一分析,然后得出答案。这种方法相对费时间,为节省时间,可使用排除法。例3. 某领导决定在王、陈、周、李、林、胡等6人中挑几人去执行一项重要任务,执行任务的人选应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王、李两人中只要一人参加;李、周两人中也只要一人参加;王、陈两人至少有一人参加;王、林、胡3人中应有两人参加;陈和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如果林参加,李一定要参加。据此,可以推出( )。 2009

20、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54A. 王、陈不参加 B. 林、胡不参加C. 周、李不参加 D. 李、林不参加答案: D考点: 排除法解析: (1)为直观,我们可将题干中的条件用约定的符号表达如下:王/李;(要么王,要么李)李/周;(要么李,要么周)王陈;(王或陈至少一个)王、林、胡有2人参加;陈,周/-陈,-周;(陈、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林李。(林参加,李就一定参加)(2)根据“王陈”,可以排除选项A“王、陈不参加”。(3)根据“王、林、胡有2人参加”可以排除选项B“林、胡不参加”。(4)根据“李/周”,可以排除选项C“周、李不参加”,答案为D。例4. 高中同学聚会,甲、

21、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另外: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2008年北京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33A. 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 B. 乙毕业于数学系C. 甲毕业于数学系 D. 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答案: A考点: 排除法解析: (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据条件“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排除B项:乙毕业于数学系。据条件“物

22、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C项:甲毕业于数学系。据条件“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排除D项: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2)排除B、C、D后,答案为A。提示: 运用排除法颇具机动灵活性,针对不同的个体试题,可能有不同着眼点或切入点,有的简明,有的相对稍繁。但是,对于应试来说,针对个别试题的个别手段往往没有普适性,应从宏观上把握。总结:快读确定条件诸多,未必细读分明;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推演澄清。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4)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

23、半功倍效果的途径。 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条件不确定 假设是关键。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技巧之三介绍了一个或多个确定条件的试题。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 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例1. 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有如下对话: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

24、中的一位做的。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丁说:乙说的是事实。经调查,证实这4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由此推出( )。2009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63A. 是甲做的好事 B. 是乙做的好事C. 是丙做的好事 D. 是丁做的好事答案: B考点: 假设【解一】 (1)此题似乎像矛盾解析题型,但题干中条件并没显现出矛盾。题干条件不确定,采用假设法。(2)假设乙真,则甲和丁都真,推出三个真,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乙必假。推出是乙做的好事。答案为B。【解二】 假设丁真,那么甲和乙都真,出现三个真了,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丁必假。丁说“乙说的是

25、事实”为假,推出:乙假。即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不是事实,实际是乙做的好事。因为只有一个人做好事,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做。答案为B。提示: 如果先假设甲为真,则乙、丙、丁的真假不能确定,解析试题要果断放弃这样的假设。例2. 有红、蓝、黄、白、紫五种颜色的皮球,分别装在五个盒子里。甲、乙、丙、丁、戊五人猜测盒子里皮球的颜色。甲:第二盒是紫的,第三盒是黄的。乙:第二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红的。丙:第一盒是红的,第五盒是白的。丁:第三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白的。戊:第二盒是黄的,第五盒是紫的。猜完之后打开盒子发现,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由此可以推测( )。 2009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

26、能力测验真题-90A. 第一个盒子内的皮球是蓝色的 B. 第三个盒子内的皮球不是黄色的C. 第四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白色的 D. 第五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红色的答案: C考点: 假设解析:(1)假设选项A(1蓝)正确,则推出矛盾:1蓝,则丙说“1红”错而“5白”对,则戊说“5紫”错而“2黄”对,则甲说“2紫”错则“3黄”对。至此推出:2、3都黄矛盾,所以A不是答案。(2)B不能成为确定条件,放弃假设B。(3)假设C(4白)正确:“4白”则乙说“4红”错则“2蓝”对,则甲说“2紫”错则“3黄”对,则丁说“3蓝”错则“4白”对,则丙说“5白”错则“1红”对,剩余的5只能是紫色。至此推断结束,且符合“每人都

27、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答案为C。例3. 在某城市,有一家银行被盗,警方通过侦查,拘捕了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六个重大嫌疑人。经过审问,查明了以下事实:1号、5号、6号三人中只有两个作案,1号、2号两人最少有一个作案,2号和3号两人要么都作案,要么都没有作案,1号和4号两人中只有一人作案,3号和4号两人中也只有一人作案。据此,可以推出全部案犯人数是( )。 2007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55A. 3 B. 4 C. 5 D. 6答案: B考点: 假设解析:(1)整合题干条件:156 = 2个;12;2,3 / -2,-3;1/4;3/4。(2)假

28、设:4号作案,则有:4,(-1,-3),2,3,可见:3,-3矛盾,假设不成立。故断定: -4。则有:-4,1,3,2,5/6(合计4人)。答案为B。例4. 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2009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65A. 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B. 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C. 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D. 一中不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存在答案: A考点: 假设解析:(1)题干三个条件中

29、,没有确定的条件,运用假设方法。假设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为真,那么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也真,与题中只有“一真”不符,故丙假。(设真不成立就是假的)(2)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假,说明“一中和二中”至少有一个学校存在加课现象。(3)继续推出甲为真,即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继续推知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假,即并非(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为真,再推出:所有学校都存在加课问题。(4)再继续推知:A项“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真。答案为A。提示: 假设哪个条件为真,是解析试题的重要起点。究竟假设哪个条件为真对推理有利呢?这要看后续推理是否能够得到暂时的阶段性结

30、论。如上题,假设甲说“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为真,就不能断定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是真是假,也不能断定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的真假。有可能“其他学校有加课现象”而恰恰“一中和二中”没有加课现象。以上通过假设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为真不能成立,接续可推断出甲说“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为真,这就是能够得到阶段性结论的假设。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第一篇第六章“核心考点之智能推理”中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总结: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公务员考试行

31、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5)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途径。 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阅读要分清 论据和论点。所谓论据,就是得到结论的根据,也称前提、例证、证据、假设、支持句、加强句等,本书统称为分句。分句对结论或观点具有说明、支持和加强的作用。所谓论点,也就是在论述中要表述的观点,也称论题、结论、看法等,具有结论性、概括性的作用。本书统称为主句。通俗地说,论据(分句)是“前提”,或称“原因”,是论述的依据;论点(主句)是“结论观点”,或称“结果”。在“

32、必考”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找前提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的,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点和论据,也就是分清主句和分句。分句和主句的关系:分句是支持证明主句的理由,具有前提性、条件性;主句是叙述的中心和主旨,具有结论性。请看这样一段论述:祖国强大了。国庆阅兵式气势浩瀚,军威炯炯,是战无不胜的宣言;海地救灾中丰富的救灾物资和居世界前位的科学手段,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和关注;面对非典、甲型流感,我们都有沉着、冷静、科学、可行的预警方案;留洋华人在世界各国已经被刮目相看。这段论述的主句是“祖国强大了”。而“军威、救灾、预警方案、被刮目相看”都是说明主句、加强主句的分句。在阅读

33、试题中,一段并列关系的论述,其实是有主句和分句层次的。阅读中,分清主句和分句,是快速、正确解析逻辑论证试题的关键。例1. 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i,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3A. 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B. 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C. 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D. 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

34、一同下葬答案:B考点: 削弱主句解析:(1)整合题干:主句:专家观点,由于雨水冲刷,将先秦陶片冲入唐代古墓;分句:唐代古墓中发现先秦夔文陶片。提问要求:削弱“专家观点”,即主句。(2)选项B“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直接反驳专家观点“雨水冲刷带入陶片”。答案为B。(3)选项A“唐代古墓发现西汉文物”不能说明这里没有先秦文物。(4)选项C“除了先秦用夔文,唐代也书写夔文”以及选项D“古墓文物是墓主生前之物”不能说明“墓中没有被冲刷而来的文物”,因此不应入选。例2. 因为化纤是用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的,生产化纤会产生许多污染物,要用掉许多能量和水,而且化纤垃圾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速度很慢,所以一般人

35、都认为穿着纯棉织物要比使用化纤织物更环保。下列哪项如果为真,会对上述观点构成最强有力的质疑?( ) 2009年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4A. 最新的化纤纤维在外观、手感、吸湿性等方面与纯棉织物没有什么明显差别B. 科学家正在研究回收、利用、处理化纤垃圾的新办法C. 纯棉织物价格比较高,占人口多数的工薪阶层和农民想穿也穿不起D. 棉花是使用农药最多的农作物,世界上的杀虫剂25%被用于棉花种植答案:D考点: 削弱主句解析:(1)整合题干:分句:生产化纤产生污染物;主句:一般人认为穿纯棉织物比化纤织物环保。提问要求:反驳“纯棉织物更环保”。(2)选项D“棉花是使用农药最多的农作物,并不

36、比化纤环保”,直接反驳“纯棉织物更环保”,答案为D。(3)选项A、C与环保无关,不能反驳主句。(4)选项B“研究处理化纤的新办法”,没有说明化纤比纯棉环保,排除。例3. 以往,境内企业进出口只能以美元或第三方货币结算,在合同签约至合同执行完毕期间汇率的变化会使企业的实际盈收出现波动,而现在银行推出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由于人民币是境内企业的本币,合同计价和企业运营的主要货币相一致,境内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就能够切实了解交易的成本和收入,从而防范了汇率风险。因此,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作为上述论证的前提条件?( )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

37、-88A. 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B. 在与国内企业发展贸易时,由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C. 有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国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将跨境贸易开展到世界各地D. 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愿意与国内企业开展贸易往来答案:B考点: 必要前提解析:(1)整合题干:主句: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分句:银行推出人民币结算业务。提问要求:补充必要前提。(2)根据题干,境内企业进行跨境贸易的前提必须是,“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答案为B。(3)A项“有了跨境贸易,开展对外贸易

38、的企业就增多”,如果对外贸易的企业不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也不会增多,不能支持题干论述。(4)选项C、D与A一样,如果这些企业都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就不能支持结论“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提示: 必要前提是一个结论不可缺少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结论就是空话。如没有B项的“境外企业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这个前提,那么题干结论“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企业必定会增多”就是空话。例4. 失眠或睡眠质量差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调查发现,很多睡眠不好的人都有睡前饮用咖啡的习惯。因此,喝咖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症的辅助手段。以下哪项为真,对题干的结

39、论是最有力的反驳?( ) 2009年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2A. 咖啡有很好的安眠作用B. 有证据表明,咖啡有提神的作用,这很可能是导致他们睡眠不好的原因C. 咖啡是人们喜爱的饮料D. 咖啡辅助治疗失眠症,将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答案:B考点: 削弱主句解析:(1)整合题干:分句1:失眠、睡眠质量差影响健康;分句2:睡眠不好的人都会睡前喝咖啡;主句:喝咖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的手段。提问要求:反驳结论“喝咖啡有助睡眠”。(2)选项B“证据表明,咖啡导致人们睡不好”直接反驳了“喝咖啡有助睡眠”。答案为B。(3)选项A、D“咖啡有安眠作用”是支持选项。(4)选项C与题干无关。例

40、5. “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属两个成年男性个体和一个少年女性个体。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已开始萌动。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判断?( )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6A. 新石器时代的饰品通常是石器B. 出土的项链和骨镯都十分粗糙C. 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D. 两个成年男性遗骸的颈部有更大的项链答案:C考点: 削弱主句解析:(1)要求削弱上述判断。上述判断即指题干中的结论(主句)。根据发现“出土少女遗骸佩戴饰品”,

41、即得出结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审美意识开始萌动。削弱要针对“审美意识”这个结论。(2)削弱这个结论的是C: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表示地位”是对“有审美意识”的削弱。答案为C。(3)A项是针对饰品材质或式样而言,与题干结论不相干。进一步说,如果新石器时代有饰品(石器),那就加强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有审美意识”的说法,是支持项。(4)B、D为无关项。例6. 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为。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

42、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谢却降到最低程度。以下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的是( )。 2009年湖北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6A. 很多昆虫,不是以“成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B. 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醒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精神和体力C.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眠期间脉搏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到5摄氏度D. 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

43、一旦醒来,它身边就会躺着一两只小熊,这是冬眠时生产的仔答案:B考点: 削弱主句解析:(1)概括题干结论:动物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活力,新陈代谢却降到最低程度。(2)最能削弱这个结论的是B:刺猬冬眠醒来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精神和体力。可见,与题干中“冬眠时期神经系统和肌肉仍然保持充分活力”相悖。答案为B。(3)A项中只说了昆虫在冬眠形式上的“变化”,没有涉及“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活力状态,与题干结论不相干。同理,C、D项只说了其冬眠时期的生理现象,没有涉及“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活力状态(不可离开题干条件推测或联想)。提示: 解题中要遵照解题要求,按照题干给出的条件分析,不估

44、计(推测)、不联想(附加前提)、不借助专业知识。例7. 近几年,为治理城镇污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不断升温。大规模上马污水处理厂,的确能在短期内实现城镇生活用水COD的减排。但是,一些地方城镇生活污水经过鱼塘和天然湿地的生态净化,COD浓度也能大幅度降低。由此推出( )。 2009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0A. 单一的集中治理模式不符合环境保护自身的规律B. 治污就是要付出消耗能量和资金的代价的C. 减排手段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相结合D. 为治污而治污,不能将节能与减排结合好答案:C考点: 归纳概括结论解析:(1)题干列举:污水处理厂能在短期内实现城镇用水COD的减排。地方城镇生活污水经过鱼塘和天然湿地生态净化,COD浓度也能大幅降低。(2)以上两个事例,分别指出不同地方、不同情况采用的不同方法,可概括为C:减排手段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相结合。注意:这是对列举事例的概括,既不是“要求”,也不是“应该”。答案为C。提示: A中所说的“规律”是附加的,题干中没有关于“规律”的陈述。退一步说,地区环境不同就可能蕴涵不同规律。针对某个特定环境,单一的集中治理模式有可能符合特定环境的规律而适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以点罩面”地一概而论。例8. 研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