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编制指南(共1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678410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编制指南(共1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编制指南(共1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编制指南(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编制指南(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大纲 一、世界遗产的定义:1、根据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和实施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定:第1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独立的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以及考

2、古地址等地方。 第2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存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指南中第46条规定:只有同时部分满足或完全满足公约第1条和第2条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定义的财产才能认为是“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第47条规定:公约第1条就指出文化景观属于文化财产,代表着“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它们反映了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和/或自然环境带来的机遇,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3、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2、根据国家七部委2012年的联合发文 (发改社会20121549号)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规划的通知,我国对世界遗产的定义为“指在科学研究、自然多样性保护、历史、艺术和审美角度具有国家意义的文化、自然或文化和自然混合型的遗产,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遗产,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根据我国现行保护管理政策,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主要针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各类珍贵可移动文物”

4、。3、根据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世界遗产定义为“本条例所称世界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二、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的性质 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是指导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并使管理能力达到和保持在满足世界遗产价值有效保护的综合性文件。三、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国是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11月22日正式批准加入该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对申报世界遗产和进入名录后的管理作了全面且明晰的规定。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的任务是结合我国的相关法规和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实际,尽可能准确地落实这些规定,

5、为四川省世界遗产的保护规划编制提供指导,为提高保护规划的科学水平和可操作性提供指导。遗产地保护状况定期报告是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正式启动了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地第二轮定期报告工作,提出了突出普遍价值声明(回顾性陈述)和定期报告两阶段工作的时间安排。我省及时组织了有关工作并取得了进展,也暴露了世界遗产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我省四个遗产地均尚未编制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的管理规划。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是为如何管理世界遗产而设计的框架,有别于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我省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项目之前的4项世界遗产申报书

6、并附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摘要),在获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一直未编制专项遗产地保护或管理规划,故而定期报告的一些必要信息无法填报。例如:“世界遗产界限”、“世界遗产的缓冲区界限”以及其面积是否有变更,包括不会对遗产范围产生显著影响,也不会影响其突出普遍价值的“轻微变更”,缺乏规划依据。三、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一)世界遗产类型我省目前共有5处世界遗产: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我省的世界遗产涵盖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三大基本类型。(二)与不同法规重叠的管理单元1、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

7、法定保护区,即遗产地管理单元,我省目前共有24个: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黄龙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的峨眉山景区和乐山大佛景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的青城山景区和都江堰景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卧龙等7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3个,省级4个)和四姑娘山等11个风景名胜区(国家级4个,省级7个)。2、世界遗产地管理单元中与风景名胜区重叠管理的自然保护区6个,包括: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鞍子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黑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3、世界遗产的管理单元中与风景名

8、胜区重叠管理的森林公园5个,包括九寨沟国家森林(缓冲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西岭雪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4、世界遗产的管理单元中与风景名胜区重叠管理的地质公园3个,包括: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黄龙国家地质公园,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风景名胜区规划与世界遗产地保护规划由风景名胜区提名的世界遗产保护规划,除了执行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和有关的强制性规定外,还须执行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有效保护世界遗产价值及其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规定。如果说提名时,风景名胜区规划(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有文可依的管理体系”的要求,那么 在

9、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只有制订专门的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才能满足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对保护和管理的一系列的规定。因此,不能以风景名胜区规划替代世界遗产保护规划。(四)世界遗产地保护功能区根据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第三条世界遗产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区、保护区与外围保护区的规定,本指南将核心区与保护区界定为世界遗产范围的功能分区,并规定依据遗产价值标准划分功能区的原则。世界遗产的“缓冲区”(Buffer zone)与“外围保护区”。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对Buffer zone(缓冲区)的规定有:Buffer zone 不是提名地的正式部分,但是对附在世界遗产名录后的Buffer zone(缓冲区)的任

10、何修改都必须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许可。以上规定Buffer zone(缓冲区)的功能与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规定的外围保护区相同。鉴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规定缓冲区“只能进入从事科研研究观测活动”,而世界遗产的缓冲区允许布设主要旅游设施,为避免混淆,本指南规定环绕世界遗产的外围保护区的英文为Buffer Zone。四、四川省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编制大纲(草案)前言第一章 总论 1.1 遗产地概况 1.2 规划背景 1.2.1 现状评价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规划的重点 1.3 规划的依据与期限 1.4 规划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4.1 规划的目标 1.4.2 规

11、划的指导思想 1.4.3 规划的原则第二章 遗产地概况 2.1 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历史和法律地位 2.2 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 2.2.1 遗产特性(价值、特征) 2.2.2 适用的价值标准 2.2.3 真实性/完整性陈述第三章 遗产地现状评价3.2现状评价3.2.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3.2.2 遗产地管理水平评价3.2.3 遗产地区域经济评价3.2.4 保护价值3.2.5面临的环境压力和威胁第四章 总体布局 4.1规划目标 4.1.1 总体目标 4.1.2 近期目标 4.1.3 中期目标 4.1.4 远期目标 4

12、.2 遗产地功能区划 4.2.1 功能区划依据 4.2.2 功能区划原则 4.2.3 功能区划 4.2.4 分区管理第五章遗产地保护管理体系规划内容 5.1 保护管理规划 5.1.1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5.1.2 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5.1.3 突出普遍价值保护规划 5.1.4 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5.2 监测规划 5.2.1 监测对象 5.2.2 监测原则 5.2.3 环境监测 5.2.4 生态系统监测 5.2.5人类活动监测 5.2.6 监测机制 5.2.7 数据库管理5.3 科研科普规划 5.3.1 游客科普规划 5.3.2 社区科普规划 5.3.3 职业培训 5.3.4 教学实习基地规划

13、5.3.5 科研项目规划5.4 基础设施规划 5.4.1 界碑、界桩和指示牌规划 5.4.2 道路建设规划 5.4.3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4.4 保护监测设施建设 5.4.5 应急设施建设5.5 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5.5.1 社区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5.5.2 社区发展规划 5.5.3 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5.5.4 人口与用地控制和社区建设5.6 旅游规划 5.6.1 旅游规划的原则 5.6.2 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 5.6.3 旅游资源评价 5.6.4 旅游发展目标 5.6.5 环境容量分析和管理 5.6.6 营销宣传 5.6.7 风貌整治规划 5.6.8旅游项目规划 5.6.9 旅游

14、效益分析 5.6.10 游客管理(行为、安全)第六章重点建设工程 6.1 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工程 6.2 监测站点布设工程 6.3 科普宣传设施和教育培训基地工程 6.4 基础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工程 6.5 应急设施工程第七章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第八章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8.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8.2 组织机构8.3 组织机构的任务、作用和职能8.4 人员编制8.5 人员培训第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9.1 政策保证 9.1.1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9.1.2 特殊优惠政策 9.1.3 引进资金和人才的政策9.2组织保证 9.2.1 组织机构和管理示意图 9.2.2 确定机构和运行机制 9

15、.2.3 定岗定责9.3 资金保证 9.3.1 资金使用规定 9.3.2资金审计和监督9.4 人才保证 9.4.1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 9.4.2 岗位激励和奖励机制9.5管理保证 9.5.1完善制度和强化依法行政管理 9.5.2 强调科学决策 9.5.3 鼓励引入先进管理措施附图:1、遗产地位置图2、遗产保护功能分区图3、世界遗产规划图4、世界遗产卫星影像图5、世界遗产监测站网布设图6、界碑、界桩布设图7、基础建设和旅游设施规划图8、景观风貌保护规划图附录:1、世界遗产重点保护景观名录2、世界遗产重点保护植物、动物与模式种名录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相关决议附件:1、遗产地本底资源调查报告2、遗产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3、遗产地保护规划专家评审意见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