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复习教案--四(共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677333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复习教案--四(共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爱莲说》复习教案--四(共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莲说》复习教案--四(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复习教案--四(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四)爱莲说复习教案一、古诗词复习(要求:工整书写,准确无误)1、默写:2、古诗词归类二、文言文复习【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把握内容,2、梳理文言文考点,指导文言文解题技巧。3、理解作者的感情。 附:课文翻译爱莲说【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

2、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主要内容】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三、复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周敦颐 ,字茂叔 ,道州 (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宋代著名的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等。世称“

3、濂溪先生 ”。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2、作品:“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二】重点字词句一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莲,花之君子者也【二】阅读理解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4、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

5、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二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

6、的人。 (2) 菊 -“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 -“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感叹句(噫 ! 菊之

7、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9、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

8、花之君子者也。 10、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11、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12、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

9、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13、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14、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1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姿质美好。

10、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16、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17、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18、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

11、好的品质。1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庄重而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0、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21、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2、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2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

12、丹呢?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已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24、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25、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2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27、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28、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

13、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2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30、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31、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32、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4、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3、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34、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35、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36、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37、子认为近朱

15、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3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39、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40、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41、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三】作业1、默写(要求:准确无误)2、中考总复习(大卷)P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