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_肖静.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3524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_肖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甘肃省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_肖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_肖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_肖静.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信 息 高校讲 台 2007 年 第 35 期 甘肃省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肖 静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 要 】 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 为指导 , 应用现代课程论对课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依据 , 通过文献资料法 、 访 谈法及问卷调查法 , 就甘肃 省兰州市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 认为甘肃省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中本科学历师资比率较小 , 学校体育 场地器材设施缺乏 , 因地制宜制作一些安全 、 实用性的器材 。 合理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

2、源 , 使原有的体育课程教材与当地民间体育文化课 程资源有机结合 , 为当地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服务 。 【 关键词 】 甘肃省榆中县 ; 中学体育课程 ; 课程资源 The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strategy for the P.E. Curriculum Recourse of Yuzhong town in Gansu province 【 Abstr act 】 Guide with ideas of the new turn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utilization of moder theory and metho

3、ds, studi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Yuzhong town in Gansu province through the method of materials,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s. Result in that most teachers are unavailable for a higher quality standard. So it s very necessary to set up a well complete curriculum reco

4、urse system by according with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 of the students. 【 Key words】 Yuzhong town in Gansu; curriculum recourse; High school P.E. curriculum 1.研究目的 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 状 的 调查研 究 , 以期能够分析出该地区中学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 存 在的问题 , 以及 社 会 、 教 师 、 学 生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等问 题 , 从 而 为该地 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

5、决策和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 一 些建 议 , 也为体育课程的实施 者 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 。 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 文 献资料法 ,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 摸清我国大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 资源研究的现状 ,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访谈法 , 通过与榆中县十 几位校长与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访谈 、 交 流 , 比较客观全面地了 解榆中县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问卷调查法 , 随机走访调查了 8 个乡镇的 15 所学校 , 填写调查问卷 15 份 , 为本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 3.研究内容 3.1

6、 榆中县教育现状 1949 年 8 月 16 日 , 榆中解放 , 县人民政府接管中心小学和国 民 小学 122 所 , 并将中心小学改名为完全小学 , 国民小学改名为初级小 学 。 新中国成立至 1952 年底 , 全县小学发展到 270 所 , 在校学生增加 到 2.47 万人 , 比 1949 年增加近 3 倍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 给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注 入了新的活力 , 带动了榆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 县内从 1990 年开始 建设标准化小学 , 至 1999 年 9 月 , 通过甘肃省政府 “ 两 基 ” 验 收 。 “ 两 基 ” 达 标 期 间 , 全 县

7、 投 入 教 育 经 费 8479 万 元 , 新 建 校 舍 16.4 万 平 方 米 , 维修校舍 5.3 万平方米 , 新建学校 84。 所 , 改建 、 翻 新学校 152 所 , 如期实现了 “ 两基 ” 达标 , 先后被省 、 市评为 全省 “ 义 教工程 实 施先进 县 ” 和 “ 两基 工作先进县 ” 。 “ 两基 ” 达标后 , 又多渠道筹资 4200 万元 , 使 38 所标准化小学实现了晋级升类 , 有 10 所学校建成市级标准化初 中 , 有 5 所学校建成市级示范性学校 。 2003 年底 , 全县建有各级各类学校 394 所 。 其中职教中心 1 所 , 独立高中

8、2 所 , 完全中学 5 所 , 独立初中 22 所 , 九年制学校 8 所 , 十二 年制学校 1 所 , 完全小学 231 所 , 非完全小学 112 所 , 幼儿园 12 所 。 共 有在校学生 77325 人 。 其中小学生 44001 人 , 初中生 25779 人 , 高中生 7545 人 。 共有教职工 4347 人 , 其中专任教师 4138 人 。 在专任教师中 , 初级职称 2152 人 , 占 52.1%; 中级职称 1629 人 , 占 39.37%; 高级职称 145 人 , 占 3.5%。 全县学校总建筑面积 45.86 万平方米 (含高中和各类 私立学校 ), 其

9、中 , 小学建筑面积 22.54 万平方米 , 生均 4.76 平方米 ; 中 学建筑面积 23.32 万平方米 , 生均 7.55 平方米 。 全县各类小学均基本 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室 、 办公室 、 会议室 、 综合 实验室 、 图 书阅览室 、 医 务 室 (或保健箱 )、 少先队活动室 、 科技活动室 、 器材室 , 以及必要的辅助用 房的要求 。 各类学校附属设施都达到了校门 、 围墙 、 旗杆 、 厕所 、 活动场 地 、 绿化场地六配套 。 现已有 130 多所学校建成远程教育项目校 , 57 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 。 通过县委 、 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和全民的大力支持

10、 , 在 实现 “ 两 基 ” 达 标的同时 , 全面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至 2003 年 , 全 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97%, 辍学率降到 0.013%; 初中少年入学率 达到 98.1%, 辍学率降到 1.31%; 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 99.95%, 初级中 等教育完成率达到 98.99%。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 ; 县委 、 县 政 府不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 ,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 , 先后建成了近 10 所高 中教育学校 。 其中一中 、 恩玲中学已成为市级示范性高中 。 在 2003 年 , 高中入学率达到 43.3%。 高考上线人数 (大专 、 本科 )达到 2279

11、 人 , 上线 率 80.3%, 仅本科上线人数就达到 1382 人 , 上线率 48.7%, 为国家输送 了一批批栋梁之才 , 为榆中造就了一个个可用之才 。 3.2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概况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 , 其本质是研究什么样 的素材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 。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是指 : “ 直接构成体育 课程的素材和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 ” 1这 一基本观点 , 将榆中县 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初步分为人力资源 、 条 件资源 、 环 境资源和素材资 源 4 大类共计 19 个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 3.2.1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

12、是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资源 , 也是课程改革 、 建设和实施中最主要的 资源 。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 力资源状况见表 1。 表 1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调查分析表 单位 : % 资源 类别 序号 课程资源 因素 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状况及其各因素所占的百分比 人力 资源 类 X1 教师学 历结构 本科 31.12 专科 53.78 中专 15.1 X2 教师年 龄结构 50 岁以上 0.00 3050 岁 35.06 30 岁以下 64.94 X3 教师职 称结构 高级 43.9 中级 44.6 初级 14.2 未定级 4.3 X4 教师与 学生比 1 276.9 X5 教

13、师男 女比例 男 68.24 女 31.76 从 X1 项可以看到 ,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中 , 具有本专科 学历的教师只占 84.9%, 教师学历需要提高 ; 从 X2 项看 , 30 岁以下的 教师占到了 64.94%, 说明了榆中县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年轻 ; 从 X3 项 可以看到 , 初级和未定级的教师占 21.5%, 中高级占到了 88.5%, 反映 了体育教师职称普遍低 , 职称结构严重失衡 ( 这与体育教师普遍年轻 相吻合 ) ; 从 X4 项看出师生比率为 1 276.9, 反映出体育教师工作量相 对较大 ; 从 X5 项看出 , 男教师占 68.24%, 女教师占 31

14、.76%, 这种状况 不利于中学开设体育艺术类课程 。 3.2.2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的条件资源是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基本资源 。 条件资源的 337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信 息 高校讲 台 2007 年 第 35 期 338 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能否实施 , 调查分析这一资源状况 , 对榆中 县中学体育课程教育决策和改革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 榆中县 中学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的现状详见表 2。 表 2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条件资源调查统计表 单位 : % 资源 类别 序号 课程资 源因素 中学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状况和

15、开发利用所占百分比 条件 资源 X1 场地设 施 齐全 20.6 较齐全 43.2 缺乏 27.4 严重缺乏 8.8 X2 自制器 材 有 60.00 没有 40.00 有计划 76.34 无计划 23.96 X3 电教设 备 常用 43.67 偶尔用 49.69 从未使用 6.64 X4 早操活 动 优 73.33 良 20.00 中 6.67 差 0.00 X5 课外活 动 有计划 80.00 无计划 20.00 有组织 93.33 无组织 6.67 X6 人均场 地 人均平均 4.26m2 人均最高约 8m2 人均最低约 1m2 从表 2 中的 X1 项看出 , 榆中县有 60%的中学体

16、育场地条件资源 缺乏 , 其中有 13.33%的学校体育场地严重不足 , 而且这个根据问卷统 计出来的数据 , 从我实地的调查来看 , 填写问卷的老师填的并不准确 , 也就是说实际的百分比要比这个还要高 ,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 课程的有效实施 。 从 X2 项看到 , 有自制器材的学校仅有 60%, 而无制 作计划的学校却占到 40%。 从 X3 项看到 ,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现 代化教育设备的学校占 43.67%, 偶尔使用的学校占 46.69%, 从未使用 的学校竟占到 6.64%。 从 X4 项看到 , 早操和课间操普遍开展得很好 , 达到优良的学校占到了 93.33%。 从 X

17、5 项看到 , 80%以上的学校能够 较好地开展课外活动 。 从 X6 项看出 , 榆中县中学体育人均场地面积 约为 3.58 平方米 , 人均场地面积最小的还不到 1 平方米 , 这对体育课 的正常开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 3.2.3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的环境资源对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非常重要 , 课程环境资 源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 软环境主要包括课程领导者们的思想 、 学 校规章制度 、 教学管理和发展规划等 。 3本文只对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 软环境部分因素作了调查分析 , 结果详见表 3。 表 3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环境资源调查统计表 单位 : % 资源

18、类别 序号 课程资 源因素 中学对课程环境资源利用及其对各因素所利用的百分比 环境 资源 类 X1 教师 培训 优 45.37 良 33.36 中 54.2 差 10.4 X2 教学 管理 优 43.76 良 35.24 中 16.47 可以 0 差 4.53 X3 评教 活动 经常评价 63.43 偶尔评价 23.54 从未评价 13.03 X4 教学 评优 定期搞 66.67 不定期搞 33.33 从未搞过 0 X5 参观 学习 经常参加 43.36 偶尔参加 20.00 从未参加 36.64 从表 3 中的 X1 项看出 , 榆中县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十分落 后 , 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

19、原因在于缺乏经费和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的 不重视 。 从 X2 项看出 ,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还需要大力加强 , 从 X3 项 看出 , 体育评教活动经常开展的学校只占 63.43%, 也需要大力加强 。 从 X4 项看到 , 体育教学评优活动的开展还远远不够 , 这与 X3 项相一 致 。 从 X5 项看出 , 中小学体育教师参观学习活动开展较差 , 这不利于 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 , 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 的不重视和观念落后 。 3.2.4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素材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的素材是教材建设的重要资源 。 由于历史 、 地 域 、 经 济 、 教育和信息资源的制

20、约 , 再加上人们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 缺乏 , 榆中县中学对当地潜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 结果见 表 4。 表 4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素材资源调查统计表 单位 : % 从表 4 中的 X1 项看出 , 有 73.33%的学校使用国家统编的体育教 资源 类别 序号 课程资源 因素 中学对课程素材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及其在各因素中所 占百分比 素材 资源 类 X1 教材使 用 统编 73.33 省编 0.00 自编 6.67 无教材 20.00 X2 课标实 施 优 34.37 良 33.33 一般 20.3 较差 12.00 X3 参考材 料 有 34.75 有一些 31.92

21、没有 33.33 材 , 有自编体育教材的学校很少 , 还有 20%的学校没有体育教材 , 这主 要是大部分乡村中学 。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文本依据 , 由此可以推测榆 中县中学体育课程的实施状况和体育教学的现状是较差的 。 从 X2 项 看出 , 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状况较差 , 一般和较差的学校占了 32.3%, 主要原因是师资缺乏和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 从 X3 项看到 , 学校体育 教育参考资料还是十分缺乏 , 现有的一些资料也已陈旧了 , 需要更新 。 这三个因素的不足对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形成了很大 的制约力量 。 3.3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发展对策 3.3.1 加强体育

22、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调查分析来看 , 中学体育教师 学历较低 , 高级教师不足 ; 初高中体育教师少 、 课 时重 , 再加上场地器 材的缺乏 、 学 校领导的不重视 , 体育课的教学目的很难得到实现 。 因 此 ,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现有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 进一步提高体 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水平 。 3.3.2 加强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利用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由于受历史 、 地域 、 宗教信仰 、 经 济 、 信息 、 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 , 开发利用相对落后 。 从调查分析的 结果看榆中县中学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 , 一个原因是学校

23、自身楼舍 建设和周边建设的占用 , 使原来有限的场地面积缩小 ; 另一个原因是 很多学校的仅有的一点场地都是空泥地 , 没有体育器材与设施不说 , 坑坑洼洼的 , 根本不利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 建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在现实教育经费不足的条件下 , 动员社会 、 企 事业和个人支援学校 , 认 真落实各个义教项目 、 希望工程项目 、 中英合作项目 。 各个学校因地制 宜地自制一些安全 、 小 型和实用性强的体育器材 , 以保证中学体育教 学正常进行 。 还可以就近科学 、 合理 、 安全地开发利用山坡 、 草地 、 树林 等场所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 , 这样既解决了校内场地不足的困 难 ,

24、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 另外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 强小学早操 、 课 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日常管理 , 使中小学课余 体育锻炼制度化和规范化 , 以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让每个学生每天锻 炼 1 小时的基本要求 。 3.3.3 加强体育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育课程环境资源是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保证 。 根据 调查的情况看 ,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软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 , 首先要 完善管理机制 ,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措施 , 加强引导 , 制定相对优惠的政 策 , 吸引体育教师到中学执教 。 其次要在进一步挖掘现有潜能的前提 下 , 加强原有教师的参观学习和进修 , 为尽快

25、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队 伍整体水平 ,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再次要尽快提高中学体育教师教 学能动性和创造性 ,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潜在的体育课程素材资源 , 尽 快提高中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 3.3.4 加强体育课程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榆中县位于兰州市东部 , 面积 3282.5 平方公里 , 人口约 42 万人 , 有汉 、 回 、 东 乡 、 藏 等 12 个民族成份 ,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区 , 潜在 着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素材资源 。 从调查的情况看 , 目前对这方面的 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 , 使许多科学和可行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尚未 进入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 。 如当地的民族歌舞

26、 、 扭秧歌 、 东乡族的三连 石投击 、 回族的七势十八肘和赛马 , 以及相关的劳动生活游戏等 , 都没 有很好地开发利用 。 因此 , 建议县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广大体育教 师 , 根据本地的特点和条件 , 在现有的基础上 , 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潜 在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 进而开发利用体育文化和艺术资源 , 进行校 本教材的建设工作 。 使当地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在继国家规定教材的 基础之上 , 与当地民间体育文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 以丰富和拓 展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资源 , 更好地满足现代体育教学和学生个性发 展需要 , 使中小学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 , 也成为 提升

27、学生审美 、 艺 术 、 娱 乐和民族体育文化等人文素 ( 下转第 336 页 )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信 息 高校讲 台 2007 年 第 35 期 336 from the Jung Mansion and carts for her luggage were waiting in readiness. She had heard a great deal from her mother about the magnificence of her grandmother s home; and during the last few day

28、s she had been impressed by the food, costumes and behaviour of the relatively low- ranking attendants escorting her. She must watch her step in her new home, she decided, be on guard every moment and weigh every word, so as not to be laughed at for any foolish blunder. As she was carried into the c

29、ity she peeped out through the gauze window of the chair at the bustle in the streets and the crowds of people, the like of which she had never seen before. 原文中人称照应有 5 个 , 而译文中出现了 13 个 , 究其原因为汉语 名词前少用物主代词 , 有时也与它习惯上的主语承前省略有关 , 如译 文中多个主语的省略 。 既使主语省略了 , 汉语的读者也毫无困难的获 取准确的语义 。 在指示照应中 , 原文中的 “ 这林黛玉 ” 的指

30、示照应 “ 这 ” 在 英语中去 掉了 。 可以说 , 在此句中的 “ 这 ” 字并没有很明显的指示功能 , 因为只有 一个林黛玉 , 不存在另一个 。 在汉语中恐怕只是起一种语气强调的作 用 , 所以译文中并没有相应的译为 “ this Tai- yu” 。 “ 这几个三等仆妇 ” 中 的 “ 这 ” 换为更符合英语习惯的更中性 ( neutral) 的 “ the” 。 3.2 连接上的差异 英语语篇多使用连接词语 , 并需要借助于不同的连接词以明示其 内涵逻辑 , 连接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 , 是一种形式连接 。 而汉语则侧重 于意义上的连接 , 较为隐性 。 如以下译文 : 10 原文

31、一时有人回话说 : “ 老爷说了 : 连 日身上不好 , 见了姑娘 彼此倒伤心 , 暂且不忍相见 。 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 , 跟着老太太和舅 母 , 即同家里一样 ” 译文 After a while the servant came back to report, “ the master says he hasn t been feeling too well the last few days, and meeting the young lady would only upset them both. He isn t up to it for the time being. Miss

32、 Lin mustn t mope or be homesick here but feel at home with the old lady and her aunt ” 译文中增加了表明并列关系的 and, 表示转折关系的 but, 这些都 是原文中没有的 。 11 原文 王夫人因说 : “ 你的三个姊妹倒都极好 , 以后一处念 书认字学针线 , 或是偶一顽笑 , 都是尽让的 ” 译 文 said Lady Wang. “ Your three cousins are excellent girls, and I m sure you ll find them easy to get o

33、n with during lessons, or when you re learning embroidery or playing together ” 译文中增加了表明并列关系的 and 和 or, 以及表明时间关系的 when。 3.3 词汇衔接的差异 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致相同 , 但大同中又存有小异 , 词 汇的重复尤为突出 。 英语语篇除非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 , 往往避免 同一词汇的重复 , 尽量使用替代 、 省 略 、 同 义词 、 近 义词等其他衔接手 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 ; 与英语相反 , 汉语则倾向于多用重复手段 , 原词 重复是汉语的一个明显特点 。 12 原

34、文 又忙携黛玉之手 , 问 : “ 妹妹几岁了 ? 可也上过学 ? 现在吃 什么药 ? 在这不要想家 , 想要什么吃的 、 什么玩的 , 只管告诉我 ; 丫头老 婆们不好了 , 也只管告诉我 。 ” 译文 Taking Tai- yu s hand again, she asked, “ How old are you, cousin? Have you started your schooling yet? What medicine are you taking? You mustn t be homesick here. If you fancy anything special to

35、eat or play with, don t hesitate to tell me. If the maids or old nurses aren t good to you, just let me know.” 原文中的两个 “ 只管告诉我 ” 杨 巧妙地用反译和正译来处理 , 避免 同一词汇的重复 。 13 原文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 , 一时有天无日 , 一时又疯疯傻傻 , 只休信他 。 译 文 One moment he s all honey- sweet; the next, he s rude and recalcitrant; and in another minute

36、he s raving like a lunatic. You can t take him seriously. 原文中的三个重复的 “ 一 时 ” 分 别用 one moment, the next, and in another minute 来表示 。 4.结论 本文运用衔接理论对 红 楼梦 中 第三回的原文与其英译文的衔 接手段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 , 发现无论是英语和汉语 , 都使用了一 定的衔接方法使语篇连贯 , 但其又有各自的特点 。 在衔接手段的差异 上 , 我们只是初步的在照应 、 逻 辑连接和词汇连接上找到了一些具体 的例子 , 呈现出一些规律 。 总之 , 在红楼梦翻译

37、中 , 必须考虑双语转换 时译文的衔接和连贯 ; 既要考虑到英汉语两者的共性 , 也要考虑到两 者的个性 , 更多地具体分析问题 , 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 才可能向 译文读者准确连贯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 科 【 参考文献 】 1 曹雪芹 , 高鹗 .红楼梦 M .长沙 : 岳麓书社 .2005. 2 Tsao Hsueh- chin, Kao Ngo/translated by Yang Hsten- yi and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3 黄国 文 .语

38、篇分析的理论与实 践 广 告语篇研究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 育 出版社 .2001. 4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2001. 5 胡壮麟 .语篇的街接与连贯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6 朱永生 , 郑立信 , 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 : 韩铭 ( 上接第 338 页 ) 养的精神食粮 , 使中小学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中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价值 。 4.体育教师在体育

39、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 在与体育教师的访谈中 , 体育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 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了归纳总结 , 主要有以下一些 : 学校领导对 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 资金缺乏 , 场地设施器材缺乏 , 体育教师参 观学习交流的机会太少 , 几乎没有 ; 学生体育基础差 , 学生对体育课 的认识不足 , 教学开展较困难 , 教师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 , 教师的教 学设想不能很好地体现 , 学生学什么是最关键的 , 而现行的体育课程 内容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规定 , 现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也不好掌 握 , 新课程标准实施下体育教学研究该如何进行 ; 缺少专业体育教 师 , 体育师资力

40、量弱 , 水平差 , 没有体育新课程的教材 , 体育课无课时 计划 , 无作业 , 要求低 , 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 , 授课质量差 , 耽误了一 些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的发展 。 5.结语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 ,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和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的 到 来 ,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我国启动了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 。 其核心是课程改革 , 今后 , 国家不再制定统 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 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将不再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具体的规定 。 同时 , 为了适应不同地区 、 学 校和学生的要求 , 实行国家 、 地方和

41、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 。 打破了传统 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 , 改变了学校 、 教师被动传授由课程专家 学者事先编写好的教材的局面 , 为学校 、 教师 、 学生留下一 定的选择空 间 , 使他们能够分享课程开发的决策权 4。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非常现 实的问题 , 习惯于按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上体育课的中学教师 , 突然之 间没有了参考的标准 , 很多老师突然间就变的不会上课了 , 他们面临 着角色的转变 。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丰富 性 、 适切性问题 , 毋庸质疑 , 它是顺利实施体育新课程的重要保障 。 没 有体育课程资源的大力支持 , 再美好的体育课程改革设想也很

42、难变成 实际的效果 。 为此 , 这就需要国家 、 学校 、 教师三方共同的努力 , 在充分 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 发挥教师 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体系 。 科 【 参考文献 】 1 张学忠 ,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 J 西北师范大学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5, 41. 2 季浏 , 体育 ( 与健康 ) 课程标准解读 ( 试验稿 ) M .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1. 3 朱慕菊 , 走进新课程 :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 北京市范大学出版社 , 2002.9. 4 施小菊 .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J .体育科学 , 2003, ( 4). 作者简介 : 肖静 , 单位 :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研究生 , 专业 : 体育人文社 会学 , 研究方向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 责任编辑 : 汤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