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共8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503367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学(共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共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学(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历史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十五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在十道的基础上划分为十五道,即关内道、京畿道、河南道、都畿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2.“二十四路”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最初是一种财政收转区。后来转运使兼有民事、刑法、军政和监察权力,路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划到了元丰八年(1085)形成了较稳定的二十四路。即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河东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梓州

2、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京畿路。3.剑门关剑门关位于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镇,古称梁山,即大剑山,因两山相峙如门,故称剑门。剑门关地处历史上川陕交通的要道金牛道上,为出入川陕的最重要关隘,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剑门关关系四川生死存亡,故历史上有“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之称。4.潼关我国历史上著名关隘。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因近潼水而得名,古代名为桃林塞,为关中的东大门。其重要性在于延续时间长,历经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至民国都得到不断修葺。历史上潼关的战争经历更是难以计数。三门峡水库修建成后,潼关城砖拆除,仅剩土垣。它在历史上的影响远比函谷关深远。5.大散关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

3、鸡市西南,为历史上控扼秦蜀交通陈仓故道上的咽喉之地。早在蜀汉时期,大散关多次为蜀军占据,宋代宋金之间也不断在大散关附近征战。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经过,关下挺立“古大散关”碑。6.灵渠秦在进军岭南时,便将湘江海洋河与漓江支流灵渠始安水联系起来,史称“灵渠”,又习惯称“兴安运河”。灵渠设计是拦截一部分海洋河水,让其穿过兴安城,在城西北进入始安水,始安水通灵渠,然后在三江镇江合入漓江,构成长三十五里的灵渠。灵渠北出洞庭湖入长江。7.湖广填四川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次:一次是元末明初。一次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量损耗,清初土著十分少,大约503左右。为恢复经济,顺治十一年开始,清开始推

4、行鼓励多省民众入舒垦殖的政策,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形成。在清入川中,湖广籍占多数,占总人数35%左右,而川东的湖广移民占移民的50%以上。清康乾嘉三朝是湖广填四川的高潮时期,到了清末四川人口已达5000了。这次移民运动对于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8.横断山民族大走廊在中国西部甘青川滇直到东南亚地区,山脉南北纵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从北向南奔涌,河谷深切。在中国历史上,横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向南的民族的大移民,故上述纵列河谷被称为横断山民族大走廊。9闯关东清军入关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清初又以东北为“兴龙之地“

5、,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只允许汉族人在关外边内之地开垦,形成大量荒地。由于灾荒等原因,大量汉族人迫于生计,纷纷在封禁的背景下用各种方式出关,形成历史上的闯关东。关东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闯关东”。从清到民国数百年间,山东人开始兴起闯关东。10.走西口所谓“西口”指长城西部的张家口、独石口。走西口成为西北地区移民进入蒙古的代名词。“走西口”的移民主要来自华北西部的山西。陕西地区和河北西北地区。历史上的走西口,对于口外一些地区的农业开发产生个积极的影响。二、选择填空1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有四种划分方法: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6、、历史学地理学的交叉学科、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机构有: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历史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历史地理研究室。3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看,历史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4 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5 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包括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温暖时代包括:仰韶文化到商代、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隋朝到北宋初年、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四

7、个寒冷期:西周前期、东汉到南北朝、两宋时期、明初至清末。6 黄河流域森林分布的变迁(多选)森林变迁状况:(1)战国到秦汉:森林植被丰富 (2)唐至清:森林日趋减少森林变迁原因:(1)毁林开荒 (2)气候变冷7. 元代设立十一行省,行省地名分别是:中书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浙江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岭北行省。8. 各朝代的城市重心:战国时的秦国和秦代都城:咸阳;汉高祖七年始:长安;东汉:洛阳,但汉献帝曾建都长安6年;隋唐:长安;北宋:开封;南宋:临安,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开始明显的东移南迁;从元明清民国以来,中国都城分别在北京、南京之间南北移动,中

8、国古代都城的东移趋势稳定下来。 9 我国大熊猫分布:最北方分布是在黄河流域,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目前只有陕西、甘肃、四川的秦岭、岷山、凉山等七个地区分布。目前中国正在以四川为基地。10. 虎种:最早栖息于亚洲东北部,后逐渐分为两类。形成8个亚种:巴里虎、爪哇虎、里海虎、苏门达腊虎、东北虎、华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我国的虎主要有孟加拉虎、东北虎、华北虎、新疆虎、华南虎、云南虎六种。中国老虎的状态:(1)华北虎:分布地带南起山东,北至河北,西至秦岭。是东北虎和华南虎的过渡类型。现在华北虎已灭绝。(2)东北虎:由于人类对东北虎及其猎物的过渡捕猎和栖息地的破坏减少,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逐渐

9、下降。(3)华南虎: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栖息于亚热带森林茂密、灌丛和叶草丛生的的山丘地区。11.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多选)春秋:郡县(始);秦朝:郡县制;汉代:在郡设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代:州、县两级制;唐朝:道、府(州)制及节度使辖区;五代:州县二级制;北宋:三级政区制,主要是二十四路;辽代:道、府(州)、县 三级制;元朝:行省制。行省制下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明朝: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设府、县。创立卫所制度;清代:省、府(州)、县三级制。三、简答题1.黄河文明产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黄河流域的气候普

10、遍比现在湿润,从而使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可以说,是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环境主要指气候、土壤和地貌。这使黄河流域的文明领先于全国。从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来看,过于寒冷会导致缺乏文明的积累。热带气候条件下,由于生物的多样性反而压抑了人们创造的动力。2.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的关系(1)秦汉王朝的强盛,是由于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汉代气候温暖是造就汉代文明的重要因素。秦汉时期气候由暖转寒,与移民的方向由西北向东南大体一致。东南地区则出现了中原人南下的移民浪潮,推动了汉地经济的发展。(2)唐代文明的兴盛,是以当时十分温暖的环境作为基础的。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

11、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主要表现在:温暖湿润气候造成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北界北移,产出多样性更明显。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3.近三百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1)清中叶以来,中国南方丘陵和低山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山地垦殖运动,它是南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后在经济结构上的一次突变。这次突变是在高产旱地作物引进的人口膨胀背景的压力下产生的。(2)高产

12、作物大量种植暂时缓解了南方由于人口压力带来的基本民生危机,但也使人口膨胀成为可能,为进一步生存只有进一步进行山地垦殖,破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清中叶以后,中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普遍下降。4.天津的地名与城市发展关系汉代天津在历史上有“直沽”之称。到了宋代,海河一度成为宋辽的界河,金时正是成为直沽当时直沽位于三汊口,滨海临河。元代开始在直沽出现了盐场,盐场不断发展,后专门设三汊沽、大直沽两盐使司。元代改直沽为海津镇,随后设立镇抚司和兵马司。元代天津经济发展,商务交通繁忙。明代将直沽改为天津。永乐年间天津筑土城,弘治时筑砖城。明代天津成为南北大运河上江南漕粮和皇木运输的枢纽,商业更是

13、发达。清朝开始,天津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是附近沿海产盐集散地,是河北一带的海运中心。商业发达。道光年间,天津已成为拥有20多万人口的商业城市。5.上海成陆(1)距今7000年到6000年前,上海西部形成第一条贝壳沙堤海岸,此海岸以西已成陆,多为湖沼平原地区。(2)距今3000年左右,上海成陆自沙冈向东推进25公里,海岸线在今北横泾、南横泾的嘉定、南桥一线贝壳砂带一线。(3)距今1700年前陆地自横泾冈平平均东移20公里,形成下沙沙带滨岸沙带海岸。(4)距今1000年前,浦东的里护塘海岸形成。今浦东中部一区成为上海成陆最快的地区。(5)距今1000年来,里护塘以东的浦东东部地区成陆

14、,成陆地区呈现向上海东南方向推移的趋势。(6)6世纪初,上海老城区至迟在五代以前唐代已成陆。6.历史朝代疆域(1)西周疆域:北到辽宁朝阳一带,东到长江下游,西到甘肃渭河上游,南至汉江中游。(2)秦:东到大海,西到临洮。南到越南北部,北到阴山辽东一线。(3)西汉:东起库页岛及朝鲜半岛北部,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以西,北到贝加尔湖,南至南海及交趾。(4)唐朝:东至大海及朝鲜北部,西越葱岭及达咸海,南至安南(越南北部),北至西伯利亚岛。(5)清朝:奠定我国现代疆域的基础。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南包括南海诸岛。7.东南沿海境土的历史

15、演变与国际争端历史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控制范围有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海南岛、历史上的琉球及琉球群岛。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过严重的领土丧失和领土争端。主要表现在:(1)香港:1842年英国根据南京条约,强行割占香港岛。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永租九龙半岛。后根据北京条约改永租为割让,成为旧界。 1898年又据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中北部及周围岛屿(即新界)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澳门:1887年中葡里斯本草约签订后,葡萄牙取得了澳门正式管理权。1999年12月,中国收回澳门。(3)台湾及附属岛屿:甲午海战后,台湾被日本占去。

16、二战期间,日本曾占领西沙,二战结束后被收回,归广东省管理。 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南曾多次侵入西沙群岛。 南沙群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对该岛提出领土要求。8.西南边疆历史演变与国际争端历史演变:先秦时期:“西南夷”、“南夷”地区;秦代:在西南设郡县;西汉:向南展拓,设交趾郡(越南河内)、九真郡(越南清化)、日南郡(越南广治西北);东汉:滇西南展拓到缅甸地区;南北朝时期:设宁州,控扼西南边疆;隋代:设南宁州总管,管辖包括云南大部;唐代:在西南地区实际控制线在今云南姚州、滇东北一线;宋代:以大渡河为界,大理政权控制范围在南诏以上;元代:控制范围达历史时期之最。设云南行省,设宣政院,管理

17、今西藏事务;明代:只有缅甸不在控制范围。继续管理西藏地区;清代:西南边疆境土有所退缩。国际争端:“麦克马洪线”与中印边界冲突1914年3月,(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亨利麦克马洪私下与西藏地方政府划定中国边界,即“麦克马洪线”。它把西藏原本最丰富的9万多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100多公里。正是这种将国家领土私相授受,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9.经济区域东移南迁的原因在唐五代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积累的基础上,宋代开始了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实质性进程。(1) 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趋于干冷,在中高纬度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使北方农

18、业生态环境受到不利影响。(2) 气候变干冷对南方影响利多弊少。(3) 大量人口迁入南方带来技术劳动力的汇集。(4) 早熟品种推广及土地开辟为稻田。(5) 东部优越的发展条件。10.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及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617世纪,番茄、马铃薯、玉米等高产旱地农业作物传入中国。影响:(1)农业经济走上了扩张耕地的外延式发展道路。 (2)带来山地地区结构性贫困。 (3)导致清代以来人口大量膨胀。 (4)破坏了生态环境。四、论述题1.中国古代都城选址考虑的因素及长安成为多朝古都的原因因素:(一)政治和经济条件(1) 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以便巩固政权。(2) 位于或接近军事重心(防

19、御功能)(3) 位于或接近经济中心。如西安、南京、开封、洛阳,以保证供应。(二)地形地貌(1)地形地貌要适宜建都:“四塞为固”有险可守、“地控东西”交通枢纽,位置适中、“依山傍水”理想之地。从这些综合条件看,西安、南京、洛阳条件最好。广州、成都也不错。南京有“虎踞龙盘”之势。但地控东西上严重不足,正是成都太偏远,故历史上没有能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2)气候条件要适宜建都:唐的长安,明的南京,清的北京都考虑了气候条件。但是择都是不能全部好的条件都具备,而是按需要择要点,以最符合当时的要求。原因:(1)优越的地理位置 南下陈仓道进入四川盆地,北翻黄土高原可达内蒙古大草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有秀耸

20、的秦岭,东有函谷关口,进可攻,退可守。汉初张良积极主张建都于此。(2)优越的地形条件 长安依山傍水。水网密布,长安有“八水绕长安”之称。即市区周围有渭河、灞河、浐河、沣河、涝河、泾河、滈(hao)水和 潏(yu)水较大河流。西安南屏地势磅礴的秦岭,东近险拔俊秀的华山,西邻冬夏和雪的太白,北连遥遥绵延的北山,四山亭亭,沃壤广野居中。2.历史上主要的陆路交通(一)秦时的陆路交通(1)特点: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四方。 按统一的标准修筑。 层次多。有驰道、简道和栈道等。(2)主要干道:关东干线:咸阳(东行) 北方干线:咸阳(北上)九原秦直道 西南道一:褒斜道和金牛道 西南道二:五天道:由蜀地的西南经宜宾通

21、往云南昭通为“五天道”也称“西南夷道”,即今天的内昆铁路走向。 南方干道:咸阳至南方与闽、浙。(二)两汉路道陈仓道:起自陈仓,经凤县转东南沿袭水达汉中郡,此路曲折,但较平缓,成为汉以后沟通南北的主要缓道。(三)清代陆路交通(1)北部系统:奉天宫道:北京沈阳;国际通道:沈阳丹东朝鲜(2)西部系统:兰州路:太原西安兰州/酒泉新疆(兰新线)/格尔木西藏(青藏线) 四川路一:西安成都三台达县万县 四川路二:西安成都内江重庆贵阳 四川路三:成都乐山宜宾曲靖昆明 四川路四:成都雅安康定拉萨(川藏线)(3)南路系统:云南路:开封长沙贵阳昆明东南亚与南亚 桂水路:许昌武昌岳阳桂林 广东路:许昌长沙衡阳郴(ch

22、en)州韶关广州(4)清代陆路交通的特点它是对唐宋已趋于完善的古代道路系统的继承和总结。形成了今天陆上交通骨架的基础。交通发展表现出了很强的历史传承性。3.试述黄河的变迁在1949年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多次决口,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的改道。(1) 战国前的“禹贡河”,春秋至战国中叶的“禹贡河”:浚(xun)县推向东北东北平原西部天津入海(2) 第一次迁徙:战国中叶以后至西汉的“汉志河”。河道走向是濮阳馆陶东光黄骅县入海(3) 第二次迁徙:东汉至北宋初期。河道走向是濮阳山东高青县东北入海(4) 第三次迁徙:北宋庆历(1048)以后河道。河道走向分为北流河东流。北流:濮阳内

23、黄大名武邑天津入海东流:南乐夏津平原山东北部,今马颊河入海(5) 第四次迁徙:金明昌五年(1154)后河道。河道走向是原阳封丘巨野入泰山,然后分成两个流向:北派:经北靖河至利津入海;南派:夺泗水到淮水,合淮水入海(6) 第五次迁徙:1495年后河道。河道走向是武陟兰考徐州宿迁淮阴汇淮水入海(7) 第六次迁徙:清咸丰五年(1855)后河道。河道走向是铜瓦厢寿张大清河利津入海这样结束了黄河入淮入海的历史,成为今天的黄河道。4.历史时期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十分悠久。以春秋初期,公元前688年开始设县,中国行政区划至今已有2500多

24、年的历史。(1) 秦的郡县制县制: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有国防作用。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郡制:秦国在公元前651年即春秋前期以已置有“郡”。战国郡设置增多。边地郡大,逐步在郡下分置数县。秦县:名郡所辖的县,据严耕望考证如下:内史约含40县。内地各郡及南方诸郡近30郡,每郡各辖25县。郡县制的意义:奠定我国政区制度的基础 县制历史不衰,成为我国政区一直沿用至今的基层政区。(2) 汉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西汉的十三州刺史部:豫、冀、幽、并、凉、兖(yan)、青、荆、杨、徐、益、朔方、交趾州刺史部。十三州是汉武帝设立的监察区,非政区。东汉州制与郡县制:公

25、元25年,光武帝对州制进行改革,2改刺史为“州牧”,设固定驻地,总揽州三军政大权。由此,州由监察区变为一级政区。(3) 隋唐道、府(州)制道:初唐十道:以地理因素划分的十个监察区,实行虚三级制;中唐十五道确立:标志唐的地方行政由虚三级变为实三级。府:唐代首制。唐代有五郡,为提高地区别于常州,设立五府,皇帝驻留之地。同理设立王府共十府。府置“尹”主事,开后代府制先例,使府成为后代二级政区主要形式。节度使辖区:节度使管辖数州后来多兼外在道的“观察使”。故节度使辖区也称“道”或“镇”。(4) 北宋的三级政区制二十四路的形成:随着转运使的职权扩大,北宋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路成为了最高行政区。元丰8年

26、形成稳定的二十四路。即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河东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京畿路。(5) 元朝四级行政区元中书省与十一行省:中书省有两个职能:一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二是京都地区一级地方政区,长官为中书令。十个行中书省为地方政区中的一级政区,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影响: 确立了省为一级政区的体制,以后“历朝不衰”。 对以后各朝政区的命名影响大。元朝的四级政区:省路府(州)县(州)(6) 清朝的三级政区制十八行省与二十三行省清前期设内地十

27、八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清末年,台湾、新疆改为行省,又将东北改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清初十八省,共二十三行省。三级政区:省州(府厅)县(州厅)边疆三大政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西宁办事大泾辖区、内蒙古六盟二旗。西藏办事大臣辖区:达赖掌管全藏政教、班禅辖后藏。1726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控制。(7) 建国以来行政区划调整省区直辖市的调整:1950年,共25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9个省,12个直辖市,9个行署区,1个自治区,1个地方。 1954年,共23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6个省,3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1个地方,1个地区(昌都地区)。 1959年,共30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2个省,2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1个地区。 1988年设海南省;1997年设重庆市;1997年设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设澳门特别行政区。迄今,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五行行政区划四级政区制和三级政区制省地区、州、直辖市县(区市)镇乡直辖市区县镇乡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