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共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497704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共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共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 2.从诗中 和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 1.诗圣、律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阅读练习二 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

2、感情? 答案: 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答案要点: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阅读练习三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 ,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 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 答案: 1.戍鼓断人

3、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4、。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译文:

5、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

6、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

7、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

8、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