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4鉴赏人物形象限时训练(共1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479164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4鉴赏人物形象限时训练(共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4鉴赏人物形象限时训练(共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4鉴赏人物形象限时训练(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4鉴赏人物形象限时训练(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鉴赏人物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麦季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

2、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嗪”,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

3、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

4、”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

5、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

6、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年轻时期的“我”,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B文中第四段有关农村夏夜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也为下文写大斌子捉住偷麦的老王头这一故事情节做铺垫。C“那时,哪个

7、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D“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这句话表现出大斌子被老王头拒绝后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老王头恨之入骨,“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另一方面似乎也理解了老师的内心世界。解析:B项,“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文中无依据;C项,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D项,“对老王头恨之入骨”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小说的后半部分,大斌子已经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答案:A2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

8、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5分)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答案:(示例一)大斌子。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

9、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示例二)老王头。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非常罪美国海因茨利普曼两个月前我来到纽约,和另外两位也是来自德国的朋友合租了一间阴暗破旧的房间,房东是一个身材肥胖、脾气暴躁的爱尔兰人莫菲。我们当时既没有钱又没有固定职

10、业,全靠做点临时工维持生活。莫菲是个鳏夫,独自带着5个小孩,吉米是最小的一个。我们住的房子位于南曼哈顿一个落后、贫穷又拥挤的社区,社区里有许多像这样的大型租赁住宅。我们在莫菲那里住了将近三个月的时候,吉米突然一病不起,病情看来不甚乐观。来美前,我的房友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儿科医生,但他表示不能替吉米治病,因为他还没有通过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考试。莫菲请来的医生是个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意大利人,他一共来了两次:一次是上午10点,一次是下午。午夜一过,吉米的体温不断升高,气息渐如游丝般微弱。古特催促莫菲再去叫大夫。一会儿后,莫菲却独自回来了。 “他不愿意来。”莫菲喃喃说道,无助而愤怒的眼泪在他眼眶里打转

11、,“上次看病的费用我还没付清,他坚持要先看到钱才肯来” 此时低矮的房间里挤满了人。邻居里臃肿的意大利妇人、白发苍髯的犹太人和波兰的传教士都站在门边,他们窃窃私语并忙着凑钱,最后却失望地摇头叹息。莫菲怔怔地望着垂死呻吟的孩子,猛然转过身对古特吼道:“好歹你也是个医生,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死掉!”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古特身上,古特脸色惨白。我了解古特此刻的心情。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参加美国国家医生执照考试,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如果他站在法律这一边,可以看到的是他灿烂的将来;如果站到另一边,他就会辜负这个提供他新家园的国家,违反法律并失信于政府。而且万一被捕,他会丧失居留权,陷入

12、无边的困境中。现在夹在中间的却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孩,在发烧和痛楚中瑟缩。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决定。古特终于做出决定。他为吉米的小生命奋战了十天十夜,几乎未曾合眼,两眼深陷,面容变得枯槁憔悴。吉米总算过了危险期,捡回一条性命。不过真正的故事才刚开始。 正好在吉米可以下床的那一天,警察逮捕了古特,据说是那个意大利老医生告的密。这在邻居街坊中引起了骚动,一张张历经沧桑的苍老面孔因愤怒而涨红。隔天这批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上班,大伙全都赶往纽约市立法院,我们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据我估计大概超过一百个人。古特被传讯时,这些人蜂拥而上,法官坐在法院的高台上,惊讶地望着下面这群奇怪而沉默的男男女女、

13、老老少少。“有罪还是没有罪?”法官问道。在古特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一百多个人齐声喊道:“没有罪!” “肃静!”法官呵斥道,指着站在古特背后的莫菲说,“你说说看。” 莫菲开始叙述。孩子生病,意大利医生的见死不救,自己无奈请求古特医生施救法官专心听着,并环视着一张张老迈的脸孔。“所以我们就来到这里,”莫菲在结束时说,“我们来这里就是要保释我们的医生。如果你判他坐牢的话,我们已经凑足了钱,如果他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拯救一个小孩的生命而被判罚金的话,我们已经准备好68块美金了。”法官面带微笑地站起来,举起木槌敲向桌面。“古特先生,您违反了法律!”法官说,“原因是为了要遵循另一个更高的法律。因此

14、我判您无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场“大审”是1935年1月24日在纽约市立法院开庭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叙述了一位还没有拿到美国国家医生执照的德国人古特在美国不惜违背美国法律抢救莫菲的小儿子吉米的故事,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这让故事显得十分真实、可信。B小说第一段介绍“我”和另外两个德国人合租一间破旧房屋的内容,一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二是侧面描写美国也有贫穷的地方,以此引出下文情节。C“此时低矮的房间里挤满了人”一句表现了这里的人们即便是在贫困状态下也没有忘掉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帮助,尽管贫穷

15、,他们依然愿意为小吉米凑钱看病。D文章最后一段主要告诉读者上述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作者只是客观叙述了故事,特别是具体的时间、地点等也都说明这个故事曾经发生过,很多人还没有忘记。E古特是一位有同情心和爱心,并且医术精湛的人。他为了抢救奄奄一息的吉米,宁愿牺牲自己美好的前途,用十天十夜的时间来治疗吉米的疾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侧面描写美国也有贫穷的地方”错误,不是侧面描写,而是正面描写。D项,“上述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特别是具体的时间、地点等也都说明这个故事曾经发生过,很多人还没有忘记”错误,写出具体的时间、地点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答案:BD5

16、如何理解“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古特身上,古特脸色惨白”?(4分)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古特此时的处境,即古特在柏林是有名的儿科医生,但在美国还没有获得行医资格,这使他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道德上,不抢救吉米于心不安;法律上,抢救吉米,自己没有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会违反美国法律,甚至被捕、丧失居留权等。据此分析即可。答案:因为当时的古特处于两难的境地,无法抉择。法律上,如果医治这个孩子,他将失信于政府,万一被捕,就会丧失居留权,失去即将到来的崭新生活;道德上,如果不医治这个孩子,孩子就可能失去生命,这令他于心不安。无论怎样选择,对他

17、来讲都是痛苦的,所以他脸色惨白。6请简要概括法官的心理变化。(6分)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法官在法庭上的表现及其心理变化。如开庭时,小说通过法官的视角写了其“惊讶地望着下面这群奇怪而沉默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这体现了法官内心的疑惑;在法官询问古特是否有罪时,大家齐声高喊“没有罪”,法官“呵斥”大家“肃静”,这体现了法官对这种表现的不满;然后写了法官专心地听莫菲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写法官微笑地宣布古特无罪。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答案:开庭时,疑惑于来了这么多奇怪、沉默的人;庭中,对大家的表现很不满;后来,专注于莫菲的陈述;审判时,欣慰于古特的救人之举,判其无罪

18、。(6分,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四点给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逃兵曹德权“预备”随着执刑官的一声厉吼,一排枪刺齐刷刷地抬起,对准了五米外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十一条汉子。十一个战场逃兵有的耷拉着头,有的双目紧闭,有的瞪圆充血的双眼盯着执刑官,有的嘴角斜拉出一丝惨笑逃兵们面前,肃立着一千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国军弟兄,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此时,一千多生者愤怒地盯着面前这十一个败类,十一个丧失血性的孬种。逃兵是在上士班长向二狗的带领下从河堤上溜走的,他们没跑出去,被连长带人截住。少将旅长冷酷地盯住面前这十一个兵,鼓起的腮

19、帮抽搐着。执刑官的右手凝固在右耳上方,就要劈下。突然,少将旅长向执刑官摆了摆手。执刑官举起的右手缓缓放下。行刑队抬起的枪刺缓缓放下了。少将旅长来到向二狗面前:“你说,你为什么要带着全班当逃兵?”“旅长,我错了,我前天接到家里的信,我媳妇被保长给糟蹋了,跳了井我七十岁的老娘也气气疯了!我想,这一仗我们会被打死的,打死了,我怎么报仇呢?我就就跑了!”向二狗泣不成声。少将旅长盯住向二狗,一言不发。“旅长,我向二狗不是孬种啊!我不是孬种啊!我犯了军纪,死而无怨,只求旅长为我做主,给我报仇啊!”向二狗仰天惨嚎,嗵地跪下。少将旅长将向二狗扶起,命人拿来十一支手枪,二十四颗手榴弹,蹲下身亲手将手枪压满子弹,

20、然后站起,亲手解了逃兵们身上的绳索,再将枪和手榴弹发到逃兵们手上。少将旅长的双眼挨个将逃兵扫过,说:“生死一人一回。你们犯了军纪,罪不容留,必须死,可这个死法,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你们自个选个死法去吧!”逃兵们惶恐而不解地望着旅长,好久才回过神来,向旅长行了个礼,拖着沉重的双腿在一千多生者鄙视愤恨的眼光下离去了。五天后,情报处长将一份详细书面报告递到少将旅长手上,下面是一段节录:“逃兵李二牛、何喜发,刑场下来后逃往伏牛山,加入赵明英匪部;逃兵方财旺、陆邦才日前夜袭高桥日军弹药库,炸毁其2号炮弹库后滚入烈火中自焚;逃兵王磊、王玉清,深入汪伪张汉田旅部,击毙张旅参谋长高志国部下多名,弹尽拉响手榴弹

21、自尽;逃兵刘四方、魏功德、毛金银,在上士班长向二狗带领下,猛攻日高堡车站,炸翻日军军列,击毙日伪军多名,向二狗以及三名逃兵全部阵亡”少将旅长长久地盯着报告,叹了口气:“派出两个小组,将李二牛、何喜发和那个保长杀掉。余下这九名逃兵把他们记入阵亡将士英名录吧!”半月后,派出去的两个小组先后回来,报告李二牛、何喜发二匪已被击毙,只有那个保长不知被何人砍了头,祭了向二狗媳妇的坟。少将旅长正惊异间,忽听门外一声报告,两名卫兵架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进来。少将旅长吃惊地盯住血人:“是你!”血人正是向二狗。少将旅长逼前一步:“你,怎么没死?”血人艰难地喘着气,从怀里掏出一件染血的衬衣,双手捧着挪前一步:“旅长,

22、我们攻了高堡车站后,弟兄们掩护我冲出去去杀保长,报仇!弟兄们要我报了仇后把这件衬衣交给您,我,爬了三天,爬回回来了”血人说完轰然倒下。少将旅长展开那件衬衣,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六个血字:“我们不是逃兵。”还有九个血写的名字。少将旅长将衬衣裹了向二狗的尸体,紧紧地抱着他,走出旅部,走向操场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这篇小说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有十一名士兵在班长向二狗带领下逃跑的事件,说明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B“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

23、尸首”,一个“拼”字,两个数字,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也衬出了战士们的军人气节。C少将旅长 “盯着向二狗,一言不发”、解绳、装子弹、送枪等一系列的动作,透露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侧面刻画了他鲜明的人物形象。D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看出,作者笔下真正的逃兵只有两个:李二牛和何喜发。他们与其他九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其他九人知耻后勇,是真正的勇士。E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不可预知的外部环境会给人性带来暂时的迷失,但血性男儿终会有颗维护正义的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本题C、D两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其他三项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

24、力。只要仔细阅读全文,把各个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即可得出答案。A项,“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说法不合适。C项,“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不对,他亲手放开逃兵的同时,又派人暗中监视着他们的动向,并且刻画形象是正面描写。答案:AC8小说中的向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力等级D。本题看似容易,但有一个陷阱:学生会忽略向二狗最后爬回来的举动,因此能否对这一形象赏析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就要看学生分析的是否细致。试题难度一般。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历来是设置密度最大的考点之一,一是由于这个考点能看出学生基本的鉴赏能力,二是学

25、生容易入手,三是能看出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定身份看外表理行为析心理。其中理行为,一定要把人物的所有事情一一列出来,加以分析。还要注意有些侧面的表现。像向二狗的战场表现就是通过战报表现出来的,是侧面表现。答案:从为家人报仇而临阵脱逃可以看出向二狗性情冲动;(2分)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中可以看出向二狗的勇敢;(2分)从爬了三天送回血衣可以看出向二狗性格中的重情义、有血性。(2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9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战友们用性命与敌人相搏之时,冲到最前头,坚持抗战不退缩。可是,作者笔下的这几个人他们会逃跑,为的只是报私仇。这会不

26、会是个败笔?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艺术手法的辨析和鉴赏能力,能力等级D。本题属于常规考题,题目涉及的手法也比较常见,难度中等,可能在刻画人物作用上有一些分析难度。文艺作品高于生活,但永远来源于生活。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有一个血与火洗礼的历练过程的。英雄也不是圣人,他们不完美。其不完美,他们身上的那点可贵才更让人目眩神迷。注意分析形象的现实性。答案:不是败笔。这正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作者的这种写法,打破了人们圣化、神话了的“英雄偶像”,代之以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士兵的形象。他们有家,有妻老儿女,在家破人亡的时刻,他们也会悲恸,会失去理智,这才符合人之常情。作者把

27、他们放在战争的背景下,战争的残酷不容许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他们用不怕牺牲,勇于杀敌,用血衣来印证誓言洗刷清白,在暂时的迷失后同样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展现了他们“即使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的英雄形象。(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5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4分)天职许行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

28、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女人泪流满面地说:“

29、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唯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30、”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没有,它用得其所。”“你忘记了医生

31、的天职。”“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有删改)10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B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C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

32、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生动,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D“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洪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E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解析:A项第一处“上帝”是“安排”“海尔曼”救死扶伤,不是“反法西斯”;D项句中没有比拟手法,全句也不是突出声音“洪亮高亢”,而是突出“坚定有力”。答案:AD11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4分)解析:可从他的语言及故事中整合答案。他救治小偷和情敌,说明他宽容、善良,履行了医生的天职;而他杀死敌人,又表现了爱国精神,所以他是一

33、个丰满的人物,内心有着矛盾,但天职使然。答案:海尔曼是一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他心地善良、宽容,为了救助他人,他不计个人恩怨,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最高的职责;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以他的手术刀作武器,沉着勇敢地处死了凶怒的法西斯头目,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6分。答出基本要点即可)12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6分)解析:前后两个故事似乎有些矛盾,但因为病人不同,对他的意义不同,所以他的对待方式也不同,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他的品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答案:小说中的前两件事着力表现海尔曼高尚的品德,特别是他把救死扶伤看作医生的天职这一点,从而对中心事件做了有力的铺垫。这样一位医生却把手术刀变成了武器,这就更加突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厚重,有说服力,也强化了小说的主题。(6分,意思对即可)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