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复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共1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463574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文言文复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共1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内文言文复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共1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内文言文复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文复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内文言文复习:庄子二则 礼记二则 马说庄子二则北冥有鱼(一)课文字词详解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鲲(kn):大鱼名。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悬挂。海运:海水运动。徙:迁移。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书名。一说人名。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击:拍打,这里

2、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抟(tun):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息:气息,这里指风。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苍苍:深蓝色。极:尽。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二)重点句子翻译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三)课文分析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

4、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

5、都是有所凭借的。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课文字词详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是:这。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

6、曰:安:怎么。固:固然。固:本来。全:完全,肯定(是这样)。“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二)重点句子翻译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7、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三)课文分析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

8、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

9、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礼记二则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虽:虽然。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其:代“食”的对象。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善:益处,好处。是故:所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

10、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2.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

11、长的道理。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

12、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大道之行也(一)课文字

13、词详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的。行:施行。为:是。公:公共的。选贤与(j)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讲:讲求。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信:诚信。修:培养。睦:和睦(气氛)。故:因此。独:只。亲:以为亲。亲:父母。子:以为子。子:子女。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有所长(zh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矜(gu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

14、,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皆:都。养:供养。男有分(f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货:财货。恶:憎恨。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弃:丢弃。必:一定。藏:私藏。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是故:因此。谋:奸诈之心。兴: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故:所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闭。是谓大同。是:这。谓(wi):是。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下为公

15、。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16、(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三)课文分析1.文学常识。(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17、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

18、、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19、。”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6.本文是从哪三个

20、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9.“故人不独亲其亲

21、,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22、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马说(一)课

23、文字词详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而:表转折,但是。故:所以。虽:即使。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只,仅。辱:(受)屈辱。于:在。奴隶人:奴仆。骈(pi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以称:以著称。以,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者:的马。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吃尽。石:容量单位。食(s):同“饲”,喂。其:指千里马。而:表承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是:这。虽:虽然。能:才能。食:吃。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24、。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且:犹,尚且。欲:想要。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哪里,怎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尽:竭尽。材:同“才”,才能、才干。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名词,马鞭。而:连词。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表示加强

25、诘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其:代词。(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马

26、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三)课文分析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

27、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

28、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5.全文“不”字的理解: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

29、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6.理解式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宋濂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