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共31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438448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共3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共3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共3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共31页).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第一部分 基本概况1.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

2、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这是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的调查。1.2.目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

3、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基础。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和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基础。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基础数据。1.3.更新调查范围及地理概况1、更新调查面积XX县面积约3125.39平方公里,辖XX个乡;XX个国营农场。涉及110000国际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

4、状图153幅。2、地理概况XX县地处长江中游平原南端,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南依长江,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临湘县一衣带水;北枕汉水支流东荆河,与仙桃、潜江市隔河相望;东滨洪湖,与洪湖市共水同渔;西搀荆沙,与江陵县、石首市唇齿相连。全县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73公里,跨东经1123511318,北纬29283012之间。1.4.制定本方案的工作依据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1987年国家土地管理局)。3、日常地籍管理办法(试行)(1992年国家土地管理局)。4、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5、确定土地

5、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国家土地管理局)。6、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年国土资源部)。7、土地登记规则(修正)(199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8、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年国土资源部)。9、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2002年国土资源部)。10、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001年国土资源部)。11、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规范(试用)(2002年国土资源部)。12、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国土资源部TD/T10101999);13、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7年湖北省土地管理局);1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业实施办法(1989年湖北省土地管

6、理局);15、土地现状调查县(市)级汇总技术细则(1992年湖北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16、湖北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试行)(2004年湖北省国土资源厅);17、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其它有关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文件、规定、标准、要求等。1.5.资料分析1、1988年土地利用图斑图、现状图和相关资料。该资料为1988-1993年由土地部门直接进行外业调绘,经过转绘、面积量算和图件编制、统计汇总等各道工序而获得的成果,该成果内容翔实,可信度高,作业思路清晰。在1988年土地利用详查成果的基础上,1993年至2005年,我县开展了每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并于2001

7、年采用瑞得农村地籍信息系统建立了初始数据库和变更数据库,这套数据是我们此次更新调查的基础资料,但尚需在如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利用:权属界线的进一步核实。由于行政体制的变更或地形地物的变化,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可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此次应实事求是进行核实。执行规程发生变化。此次应按新的规程进行地类调绘,原作业资料按八大类、47个二级地类作业,此次应全部按新的规程即三大类进行地类确认。实地利用状况变化大,年度变更调查技术手段落后,造成年度变更调查的精度不高。近些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垸行洪、生态退耕、水利工程、土地整理、随(州)岳(阳)高速工路等大型工程的实施,给我县的土地利用带来巨大的变化,但

8、一直以来,年度变更调查采用的是尺拉绳丈等落后测绘方法,至使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存大很大欠缺。由于时间的原因,现势性变得较差,在地类的判读上,应进行补充和重新判读,对于不好利用的地类图斑则应采用全野外的方法重新作业。2、110000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的正射影像图,其分辩率2.5米,数学基础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彩色可见光,作为各调绘队的作业资料。3、民政部门进行行政界线确定的资料。主要有图件、界碑、坐标等资料,用于县级以上行政界线的确定。4、土地权源资料。主要是1988年土地详查的乡村界确权资料、城市红线区以外的大型厂矿、企业等具有独立权源资料,用于核定界址点的位置和用地面积依据。5、11

9、0000地形图规范和图示,用于相应比例尺精度及图示符号的依据。6、其它资料。如行政单位合并政府所发的文件、相关的统计资料、水利、交通、林业、水产等相关资料,主要用于参考作业。1.6.技术方法1、技术作业路线以航空(航天)遥感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参考土地详查和历年变更资料,采用全野外调绘方法按照实地情况,将境界线、地类、新增地物和属性等信息调绘到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结合GIS技术,根据清绘后的更新调查工作底图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以实现自动管理、自动汇总、自动成图的目的。2、数字化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图和土地利用详查资料相结合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选择精度满足110000比例尺要求,相对较为经济

10、、商业化程度高的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源,根据XX市局的要求,选择好数字化的110000正射影像图。本次更新调查全部采用以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进行全面、全野外调绘的方法,从而获取2005年更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并以此成果建设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1.7.作业流程作 业 流程图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设计书编写前期准备工作室内预判土地利用分类及变化信息外业调查(权属和地类、聚脂薄膜或影像图着铅)清绘(1:10000正射影像图)外业成果检查验收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包括面积汇总、图件编制)更新调查面积数据与最近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衔接编写各项报告、说明书、成果资料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成果

11、资料归档1.8.更新调查基本要求1、更新调查必须利用最近两年的遥感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依据有关技术规程,进行野外实地调绘、补测,并做好外业记录;外业调绘记录表按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填写(见附件),此次重新记录、重新编号,已通过民政部门确定的界线,如实地埋有界桩和测有坐标的,应严格按坐标展绘到图上,并连线处理;2、更新调查的乡镇界线沿用土地详查的界线,乡镇界线没有变化的,按第一次详查界线描绘上图,有变化的界线实地调绘上图,并对于因土地置换的地区应作集体土地处置,地类依现状调绘上图。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村(场)之间的合并在建立数据库时集中处理。3、土地分类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试行)(过渡期

12、间适用)标准执行;4、更新调查过程中发现遗漏的土地变更情况,经调绘后作为2005年的变更结果上报;5、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的线划标准及着色、各种注记清晰易读,符合规程要求;6、由耕地变为园地、林地、养殖水面的,若变更时间为2000年1月1日前则变更为园地、林地、养殖水面,若变更时间为2000年1月1日后则变更为相应的可调整地类;退耕还林、灾毁耕地表层不能恢复耕种的按实际情况进行调绘;对抛荒耕地,仍按耕地调绘,做好文字记录。第二部分 工作准备2.1.资料准备1、调绘底图准备本次更新调查采用最新拍摄的XX县全域范围内的卫片和制作处理好的1/1万的正射影像图(影像空间分辩率、图像质量、云层覆盖、平面位

13、置精度、图廓边长要符合技术规定要求,地理名称待本次调查后加注)。2、更新调查需要的各种表格根据实际需要统一印制下列表格中的若干种: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境界接边确认书;田坎系数测算记录表;地类面积汇总表;其他表格。表格样式均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3、收集资料调绘底图及相关资料:根据需要收集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遥感正射影像图件、地形图等。城镇地籍调查资料:包括城镇地籍图、各种调查表、面积量算表、汇总表及文字报告。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开发、复垦、整理、建设用地审批、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方面的图件、表格及有关文字报告资料。行政区域境界、权属界资料。包括:民政部

14、门行政区域勘界的图件、表格及文字报告;政府或法院最新裁定的变更权属界图件、表格及文字报告资料。土地权属资料:指权属性质发生变化的有关资料,包括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线的最新划定和调整资料;土地详查时形成的有关土地权属方面的权属界线协议书、权属争议原由书;有关土地权属争议处理裁定书、司法裁定等资料。撤乡并镇、行政村代码一览表。2.2.仪器工具准备根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需要,准备全站仪、GPS、扫描仪、笔记本电脑、钢尺、皮尺、三棱尺、三角板、铅笔、绘图笔、图夹(板)、计算器等仪器工具。第三部分 外业调查3.1.调查内容1、地类调查。在外业调查中必须严格按照湖北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全

15、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发2002247号)等技术规定执行。地类调查包括地类图斑调查、线状地物的调查、零星地物的调查等。2、各级行政区域境界,包括行政村界的调绘与转绘。3、权属调查的内容是:调查国有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间的土地权属界和界址点,集体土地所有权界调查到行政村、各级行政区域界线。3.2.外业调绘操作步骤外业调绘采用着铅调绘及着墨整饰的作业办法形成作业成果,野外调绘以正射影像图作为基础资料进行实地调绘,调查内容调绘在0.05mm(或0.07mm)的聚脂薄膜上或正射影像图上,对于调绘的错误可用橡皮擦进行修改。具体实施时,方法一用聚脂薄膜蒙在相应的正射影像图上,并用透明胶固定后用铅

16、笔将内图廓交叉的十字部分用十字描绘在聚脂薄膜上,以备以后定位用,以便于着墨整饰时定位参考;方法二直接在普通相纸打印的正射影像图上用彩色铅笔调绘。外业调绘后,图斑编号以村为单位按自然序号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编号,要求不重不漏,并严格达到图表一致。1、准备工作正射影像图、聚脂薄膜、铅笔、外业调查记录表、权属调查协议书、皮尺、计算器、胶带纸、直尺、仪器等。正射影像图上蒙好聚脂薄膜并固定,在聚脂薄膜上用铅笔蒙绘图廓线、经纬线、本次所调查的村级土地权属界线。2、调绘方法外业调绘以专业队员为主,与当地干部群众相结合。首先室内资料确定调绘路线,然后采用全野外调绘,以乡(镇、办、区)为单位,被调查的乡

17、(镇、办、区)组成以乡(镇、办、区)领导同志为主的境界,权属界线专班,解决本乡(镇、办、区)各村的权属问题,一村一村进行。坚持选点、定向、判清、绘准、记全的调绘方法。选点:沿着调绘路线,选择好调绘站立点,一般要选择地势较高,便于环顾四周,位置适宜的地点。定向:根据明显目标和相关地物确定航片方向,使调绘像片摆置的方向与实地方向保持一致。判清:对调绘内容要判读清楚,从某个明显地物调起,逐块调记,边用其它明显地物检查,严防粗差。绘准:对调绘内容,按精度要求,准确勾绘到航片上来。记全:调绘内容、记录项目,要填写清楚、完整,图表一致。3、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本次调查原则上是以1988年详查的界线为基础

18、,利用民政部门最新的勘测成果,如村与村之间的界线发生了变化就要到实地进行调绘。在调绘作业前,要做到与周边市县做好接边,做到不重不漏,另外城区已进行过地籍测量和已确定红线范围者,将红线转绘到相应正射影像图上,确立作业范围。境界泛指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域界。土地权属包括行政村、农、林、牧、渔场、居民地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线。收集原有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图件等资料。调查人员与相邻双方或委派指界人员必须同时到现场指界及标绘,双方同指一界,为无争议界线:如双方所指界线不同,则两界之间的土地为争议土地,各方自认的界线同时在图上标清。权属界线的外业调绘,在调查底

19、图(航片或地形图)上要标清权属界线拐点的位置。作为权属界线的线状地物,必须标明其归属。在底图上无法标清的权属界线必须绘制草图,并加文字说明。界线以线状地物中心为界时,沿线状地物两边不间断跳绘;沿线状地物一边为界时,则在相应的一边不间断绘制完整。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外业调查界线位置明确,没有争议的按规定格式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协议书内容:附图:标清各权属界线拐点及界线位置;说明:说明拐点及权属界线的真实位置;各方签字盖章。协议书最少一式三份。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有争议的权属界线,要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原由书内容:附图:标清各方自认的界线拐点及界线;文字说明:说明拐点与权属界线的实质位置,争议理由

20、及提供的凭证;签字盖章。原由书至少一式三份。争议土地界线的处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处理,处理后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市人民政府暂不能处理的,由国土部门做技术处理,其界线作为工作界线,只供量算面积使用,不作权属界线的依据。铁路、公路、水利、工矿等企事业单位具有法律效力权属界线文件的。应按文件确定的界线量算面积。各级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各类土地面积。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权属界线图与工作底图同比例尺,其主要内容:土地权属,包括作为权属界线(含争议界线)的线状地物和具有方位意义的主要线状地物;权属界线(包括争议界线)的拐点。在其准确的位置上刺直径为0.1mm的圆点,并用直径为0.

21、8mm的圆圈表示(图上面积小于1c的单位除外)。权属界线用0.3mm宽的实线标绘(争议界用宽0.2mm,长1.5mm,间隔0.5mm的虚线)。拐点和界线的真实位置难以描绘者,应用文字说明;权属单位全称,乡(镇)及村民委员会所在位置和名称;行政区境界。在土地利用调查报告中要写明权属界线调查的情况,结果及存在问题。对于此次权属调绘,重点协议是签订变化部分的村界拐点及相应说明,全部按作业要求重新撰写协议书,无变化部分可叙述为1988年调绘界线不变,拐点号和界线照抄。4、地类调绘地类调绘按本规程中过渡期间适用的分类内容进行,图斑编号以村为单位进行编号。图斑编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编排,且不能重号。

22、图斑编号采用分数形式、字头朝北表示,分子为图斑编号和权属性质代号,分母为地类编号和耕地坡度分级代号,即ab/cd,a表示图斑编号,b表示权属性质代号(当图斑为国有土地时标注G,为集体土地时不标注),c表示图斑的地类编号,d表示耕地坡度分级代号(用、代表5个坡度级),如12G/114、126/111、5G/201等。当图斑小,图斑编码注不下时,用引线引出注记在图斑外。地类界线以实线表示,地类界线与线状地物重合时可省略不绘,地类界线与行政界线重合时,可以省略不绘,线状地物和行政界线重合应同时表示,(行政界线符号,可移位0.2mm沿线状地物跳跃或连续表示)。当两级行政界线重合时,表示高一级行政界线。

23、外业调绘上图面积。耕地、坑塘、园地为6 m,实地面积0.9亩;林地、牧草地或未利用地为15 m实地面积2.25亩;居民点为4 m,实地面积0.6亩;小于上述面积的地类应实地丈量长、宽求其面积,按要求作好记录。小于100 的图斑不作调查,可直接划归所在的或者相邻的大图斑地类中。城市或建制镇范围根据城镇集中连片的建成区外围线划定(XX县市区的城市按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库范围划定);内部要调绘农用地,农村居民点范围根据农村居民点的边缘闭合界线划定,其内部土地权属和土地分类不再做细分调查,农村居民点边缘的坑塘够上图面积的应调绘上图,不够上图的划归村庄。农村居民点内够上图面积的其他地类在狭长的并列式的居民

24、点之间,宽度小于50米的可归并到村庄中作一个图斑处理,大于50米的,调绘其间的各种地类。成片养殖水面中间的田埂,其主要用途是种植饲料等作物,按养殖水面(155)调绘;因养殖需要而搭建的临时建筑物作养殖水面调绘;大于上图面积可永久居住(楼房)作独立工矿(204)调绘。对撂荒耕地,按照关于耕地抛荒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土资源函1998336号)文件的规定,按照撂荒前地类进行调绘,同时在调绘手簿的备注中记载。双退民垸的按滩涂(324)调绘,做好文字记录,附相关文件。防汛等取土坑按现状调绘。1:10000图上面积大于2c的村庄一般应注记自然名称,便于识图、用图。够上图面积的高压铁塔归入独立工矿(204),

25、并在图斑内标注“塔”。废弃的矿山、采石场、砖瓦窑取土场未复耕的仍按独立工矿用地(204)调绘。5、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宽度大于1米的农村固定道路、沟、渠、管道、林带等。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50米时,依比例尺按地类图斑调绘;线状地物宽度小于50米(图上上宽度小于5mm)时,实地丈量宽度,半依比例尺单线表示,即在图上线状地物影像的中心位置,按线状地物的图例以单线表示,并标出宽度。宽度大于或等于一米的线状地物,要调绘上图,实地丈量其宽度,宽度测量,应选择实地线状地物宽度均匀处丈量,其丈量精度0.1 m,并将实地丈量的地方和宽度标注在工作底图相应位置上;当线状地物宽度变化大于2

26、0%时,应分段量测线状地物宽度,用2毫米实线将宽度分段垂直标注在工作底图相应的位置,便于区别不同宽度的线状地物和面积量算。当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干渠、公路等穿过农村居民点时,均应连续表示,农村道路穿过居民点部分归并到居民点内,不再标绘农村道路。当依比例尺线状地物的图斑与居民点并行时,线状地物调绘到准确位置,其边线可作为居民点图斑界线。当半依比例尺线状地物与居民点并行时,单线线状地物调绘(标绘)在准确的中心位置,并作为居民点图斑地类界。面积量算时,居民点面积应扣除作为图斑界线线状地物面积的一半。管道露出地面部分按线状地物调绘,地底下部分不调绘。线状地物统一按本规程图式符号表示(见省厅技术

27、规定)。线状地物编码:采用分数形式表示,分子为地类编号和线状地物权属性质代号,分母为线状地物宽度。即ab/c形式,a表示地类编号、b表示权属性质代号(当为国有土地时标注G、集体土地时标注不标注)、c表示线状地物宽度;当线状地物依比例尺调绘为图斑时,按图斑调绘的表示方法。半依比例尺线状地物宽度标注方法:平行线状地物按光线法进行标注。当一个图斑内有多条形状地物时要编序号,标注在外业记录手簿备注栏中。线状地物宽度测量原则:河流宽度为常水位线水面宽度,常水位线至洪水位线之间区域为滩涂;铁路、公路、固定的农村道路宽度量测除其本身宽度外,还应包含其两侧不以排灌为主的路沟及行树固定的沟、渠宽度量测除其本身宽

28、度外,还应包含其两侧的堤及行树。6、零星地物调查此次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只对耕地中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的耕地、且实地面积大于100平方米、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零星地类进行调查。零星地物要求在地类图斑中打点标绘,并在调绘手簿中记载地类和丈量面积,如一个图斑中有2块以上零星地物应在调绘手簿附图中绘出示意图并编号。零星地物在调绘底图和调绘手簿附图中以“”标绘。7、新增建设地物补测实际地物发生变化时应进行补测,一般采用相关地物比较法,截距法,距离交绘法,补调到调绘片上或工作底图上。当实际地物变化太大,无法判准时必须用测绘仪器进行外业补测。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0.4 m

29、m,山地不超过0.8 mm。依比例尺标绘的地物,需测定地物边线,不依比例尺(或半依比例尺)表示地物,需测定地物地中心点(线)位置。8、田坎系数测算田坎系数是指耕地图斑中田坎面积与耕地图斑面积的比值,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土地详查时测定的田坎系数,如其原始测算资料至今保存完好并符合上述要求,可用作土地更新调查的田坎系数。否则按下列要求重新测算。坡度2耕地地块中宽度大于1米的田坎是线状地物,不得用田坎系数扣除田坎面积,按实际田坎系数逐条面积量算、扣除。坡度2耕地地块中宽度大于1米的田坎,可采用田坎系数逐图斑扣除田坎面积。田坎系数测算方法和要求:以乡镇为单位,由乡镇国土资源所根据本地耕地分布状况划分若干

30、区,每个区按坡度级和类型测算田坎系数,然后逐个图斑扣除田坎面积。对每一坡度级和类型至少选择有代表性的20个面积大于3亩的典型样方,实测每个样方的面积及其内含的田坎面积,然后计算各该样方的田坎系数,取所有样方田坎系数的平均值,作为各该坡度级和类型的田坎系数。测算田坎系数的原始资料(包括:全部样方的测算数据;测算方法和过程说明)须整理存档,田坎系数测算记录样式见湖北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试行)。9、填写外业调绘记录外业调绘记录要求以村为单位装订成册,其内容要填写齐全、准确、清楚,不得涂改,边调绘边记录并附必要的图表。要求按图斑顺序号进行整理,并在同一图斑内将所有的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整理完整。

31、10、调绘整饰利用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按“调绘底图清绘符号及颜色”样式清绘。要求境界权属界用红色,公路、农村道路用棕色,水系用墨绿色或蓝色,地类界、其它用黑色。调绘和补测后要及时着墨整饰,各种符号和注记应工整、清晰、易读、无误。注记字符要间隔分明,同一名称的字体、字号和字隔要一致,符号和注记的方向均垂直于南图廓(线状地物的注记除外)。调绘成果图必须保持完整、清晰,不得折叠,图中的影像、线划和注记等内容不得有缺损、模糊和褪色等影响读图的情况。注意图幅编号、本片号及接边片是否整饰,与相邻调绘片是否接边(东、南边抄边、西、北边接边),清绘完后要签名、签日期。图名根据本图内重要有代表性的地理名称取

32、名。第四部分 内业处理与数据建库4.1.技术路线根据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等有关技术要求,按当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业务规范要求,建立全市现势性较强的土地利用更新数据库,更新图件并形成县、乡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汇总表。通过对数据统计成果检查等方式进行自查、互查、抽查三级检查,确保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正确性和准确性。4.2.原则1、根据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获取变更信息,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2、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的面积计算功能,计算并汇总各类土地面积。3、为保证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连续性,做好更新后的数据与2005年土地

33、变更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和衔接工作。4、更新后的数据必须提交XX市国土资源局审核验收后方可使用。4.3.软、硬件环境1、硬件环境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需要,配备如下硬件设施:网络服务器1台,客户机多台。另外,系统硬件配置还应包括图形输入、输出设备,数据存储、处理设备及相关的辅助设备等。2、软件环境GIS软件平台的选择是关系到土地利用数据库能否成功建立与质量的关键。综合考虑以下原则:通过国土资源部测评的软件公司,其技术实力要较强,软件的维护、更新、升级有保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本项目的需要,便于使用和二次开发;省内外有较强的技术支持,并有较大的用户群体,经过大型系统建设的考验,性能稳定可靠,价格相

34、对合理。4.4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可按以下流程进行:1、图件扫描对经过预处理的调绘正射影像图进行扫描。2、纠正与配准利用已知点(图廓点、公里格网点)进行扫描网的纠正和配准处理,并对扫描图的纠正和配准处理,并对扫描后的图形数据进行检查,确保矢量化工作的顺利进行。3、坐标转换4、矢量化先对调绘正射影像图与调绘手簿及权属调查作全面的图形属性一致性检查,然后进行矢量化。矢量化时只按点、线采集,面数据通过拓扑处理生成。线状要素的采集主要采用分层方式进行,所分层次主要有水系、道路、行政界线、地类界线、权属界线等。点线要素按零星地物和注记分别录入。数据录入后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查。以上工作完成后,将外业调绘

35、手簿中记载的点、线、面属性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5、数据接边数据接边是指把被相邻图幅分割开的同一图形对象部分拼接成一个逻辑上完整的对象。在图形接边的同时要注意保持与属性数据的一致性。6、数据检查对采集完成的数据进行剖分检查、拓扑关系检查、共并线检查、图属一致性等检查,直到数据满足入库的质量要求。7、数据分层在建立自定义的数据采集编码与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的分类编码间的对应关系后,依据标准的分层要求对拼接好的数据进行分层处理。8、数据编辑处理数据采集、录入完成后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编辑处理,已保证入库前数据质量。9、建立数据库利用数据库系统软件提供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将经过编辑处理并

36、检查通过的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10、数据统计、分析和成果输出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系统的面积计算功能,统计汇报总各类土地面积,做好更新后的数据与上一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的衔接工作,输出成果图件和表格,整理成果资料,编写文字报告,提交预检验收。4.5.接边1、不同坐标系图幅接边:无论是1954北京坐标系图幅还是1980西安坐标系图幅,在建库时统一转到1954北京坐标系进行各种界线的接边。2、不同调查比例尺图幅接边:指相邻行政区域采用不同调查比例尺工作底图。将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上行政区域勘界线采用透绘、转绘等方法分别标绘在须接边的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在数据库中将

37、大比例尺图缩小与小比例尺图进行各种界线的接边。当行政区域界线不接(不重合且大于0.2mm)时,以等于或接近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比例尺工作底图上的行政区域界线为准进行各种界线接边。以大比例尺图幅上量算的控制面积为“真值”,小比例尺图幅理论面积减去“真值”为其界内控制面积。3、非同期调查的接边凡土地更新调查中应用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调整土地详查行政区域勘界线(含工作界线)的,必须在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协调下处理好与周边未开展土地更新调查行政区域的接边,未开展土地更新调查行政区域应积极配合该工作,使双方确认行政区域界线和控制面积。对于除行政区域界线以外的其他界线和地类接边不一致的,可在土

38、地变更调查时变更。凡土地更新调查中不采用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调整土地详查行政区域勘界线(含工作界线)的,仍然使用土地详查确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和控制面积。4、各乡(镇、场)、村之间接边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县市之间接边由XX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地市之间接边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5、签订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分幅行政区域接边后相邻行政区域须按要求签订“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以确保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不重不漏。4.6.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和图件编制1、利用土地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计算不同行政区划、不同权属单位、不同地类的面积。完成相关统计,统计内容见项目成果。2、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

39、理信息系统输出分幅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相应的一些图件输出。3、利用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对1:10000图件进行缩编,完成1:5万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4.7.数据汇总和数据衔接 1、数据汇总县级数据汇总以县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计算县级行政区域面积为控制面积,按要求汇总各地类土地面积数据。填表至村,汇总至乡(镇、场)和县级,县合计在首行,各乡镇间空一行。2、数据衔接行政区域面积衔接未按照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资料调整土地详查行政区域界线(含工作界线)的行政区域,土地更新调查后的行政区域面积必须与土地详查一致。行政区域界线调整必须界线双方(或三

40、方)同时进行,必要时请XX市国土资源局或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主持协调。行政区域调整后应签署“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土地分类面积衔接根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中土地详查或土地变更调查地类及面积栏记录的分类和面积,统计现状为耕地、农用地、建设用地等主要分类变化前的分类及面积,说明变化原因及合理性,对增加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面积数据进行统计汇总,说明“占补平衡”情况。最后,将于最近的土地变更调查确定的各土地分类面积的差值作为土地利用变化流量进行统计汇总。第五部分 调绘成果检查验收5.1.建立检查验收制度1、更新调查中要严格实行外业、内业分别验收的检查验收程序,只有外业经过验收合格

41、后,方可转入内业工作。2、建立作业中每一道工序都要采取自检、互检、专职检查员检查制度,把问题和差错解决在作业中,每一道工序完成并经专职检查员检查合格签字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对作业中不合格成果视情况予以补课或返工。3、作业员要进行自检(自查率为100%),作业组要进行互检(互查率为100%),合格后由乡级工作专班(或技术指导组)进行抽检(抽查率为80%),确保成果质量。4、县国土资源局更新调查专班人员负责对每个乡镇外业调绘成果的全面检查,检查率要达到50%,同时负责日常巡回检查、督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5、更新调查外业调查阶段工作结束形成所有外业调查成果经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检查验收后,可转

42、入内业数据建库,否则必须对外业调查进行返工或局部返工,直至外业成果通过验收。6、经自检、互检、抽检及县国土资源局更新调查工作专班检查合格后的成果,方可向XX市国土资源局申请预检查验收,经预检查验收合格后,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成果验收。5.2.检查的内容1、外业检查对完成外业调绘的各调查单位,均匀随机抽取不少于50%图幅,并按湖北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到实地重点检查下列内容:图面上境界、权属界、地类界线及符号是否与实地一致,移位是否符合限差要求。各种土地分类认定是否准确。耕地调查是否符合要求。线状地物及符号和编码是否与实地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一致,移位是否符合限差要求。图斑划

43、分和图斑编码是否与实地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一致,图斑界线移位是否符合限差要求。线状地物、图斑是否有遗漏,图斑中零星地类是否有遗漏,丈量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新增地物有无补测,补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补测草图。外业手簿填写是否符合实地情况。2、内业检查总体检查主要检查成果资料是否齐全,总体技术路线和方法是否正确,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是否符合要求。工作底图检查在总体检查基本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均匀随机抽取不少于50%图幅,检查工作底图数学精度、色调、反差、整饰是否符合要求。土地更新调查基础图件检查主要检查调查的各种界线是否移位,图式使用是否正确,各种注记和编码是否符合要求,图面整饰是否清晰完整

44、。土地更新调查记录与权属调查文件等检查。主要检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原由书”、“图幅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填写是否符合要求。土地利用数据库检查输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否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用),与土地更新调查基础图件套合,各种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2mm,各种界线图式和属性注记是否一致。输出的各种数据汇总表和统计表是否齐全,表间数学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检查。内容是否完整;使用的图幅理论面积是否正确,图幅界内外控制面积之和是否等于图幅理论面积;计算的行政区域面积是否与各种数据汇总表和统计表一致。

45、各种情况的接边是否符合要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检查。3、检查验收标准按照湖北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和XX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要求,对所有调查成果进行质量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等级。评定为不合格的全部返工、补课,直至重新检查合格为止。被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的,还应对成果中不合格部分进行纠正或补课,并将纠正的补课情况记入“外业调绘原始记录表”备查。第六部分 成果与资料 1、外业调查成果:外业调查聚脂薄膜图(铅笔原图)外业调查清绘工作底图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外业记录手簿田坎系数测算资料2、境界与权属调查成果或资料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图幅行政区

46、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各行政区域界线确定与接边说明书确定行政区域界线所使用资料3、内业工作成果XX县标准分幅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XX县1:5万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XX县各乡镇标准分幅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XX县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XX县更新调查与变更调查数据流向分析表(到三级类)XX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三级分类面积汇总表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飞地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飞地三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XX县各乡镇、村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土地面积统计数据4、XX县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5、文字报告XX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XX县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实施方案和技术设计XX县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及附件XX县土地利用更新数据分析报告省级外业检查报告和记录XX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自检报告XX县数据库验收报告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