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共1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91364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共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共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VI-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全部知识点(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 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其他标准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三、环境质量 1.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分类: A.原生

2、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危害:A.威胁生态平衡 B.危害人类健康 C.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

3、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1.采猎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2.农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出现 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3.工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蔓延的全球 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4.后工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和谐 1.尊重和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一、自然资源的涵义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

4、的,都属于自然资源。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A.按照是否 潮汐能再生或恢复: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A.表现:水资源短缺 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用水量加大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B.形成原因: 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流域植被和湿地破坏严重 2.土地资源问题A.表现:人均用地减小、耕地资源缺乏、土地浪费 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B.形成原因 土壤次生盐碱化 潜育化以及环境污染 城市、公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

5、断扩大 3.矿产资源问题A.表现: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生产能力下降、面临着枯竭、矿区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B.形成原因 总量不足 浪费严重 开采时间过长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对石油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很难寻找石油的替代品,石油缺乏阻碍经济增长 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2.石油危机的应对措施 加强石油资源勘探,增加可采储量 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地下采矿与环境: A.对环境的破坏:因地下采空

6、而引起地表岩层断裂、塌陷和下沉 B.表现:对土地的破坏、损坏建筑、污染水资源 回填采空区 C.防治方法 土地复耕 污水处理排放 2.露天采矿与环境 A,对环境的破坏:因大规模地挖掘地表覆被层而破坏生态环境 B.表现:毁坏农田,占用大量土地;加剧沙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水污染 做好土地复耕和再种植C.防治方法 防治水污染 处理好剩余的矿石和尾沙三、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污染:煤炭燃烧释放的CO2、SO2等导致温室效 1.煤炭资源利用 应、酸雨造成的环境污染: 热污染:燃煤释放的余热 2.改进煤炭资源的利用方式,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A.优化用没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转化为二

7、次能源(电能、煤气)的生产量 B.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C,加快废弃矿石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措施:植树造林 水源涵养带2、防护林带类型 水土保持林带 防风固沙林带 防风林 梯田3、较少流 轮作 失的耕作方法 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 保护性耕地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1.科学开发土地A.土地开发的要求: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力B.做到: 防治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 荒漠化C.不合理利用土地的后果: 石漠化 土地生产力退化,甚至消失 土地产量

8、下降2.科学整理土地 A.土地整理的目的: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农村无用的沟坝、不整的道路沟渠、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B.土地整理的对象: 工矿建设占用地和废弃地 城市不合理用地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1.生物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2.非生物成分:指生物的生存环境(空气、水、养分和气候因素) 二、生态平衡 1.概念: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的动态平衡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2.特征 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调节作用

9、3.食物链和食物网三、受损生态系统 自然因素1.破坏生态系统的因素 人为因素2.受损的生态系统的表现: A.原有的动态平衡被打破 B.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森林覆盖率低1.我国的森林现状 人均拥有量少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草场面积广大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 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3.水土流失 A.我国的水土流失 分布: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 类型:风蚀和水蚀 B.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C.危害 直接危害 间接危害三、土地荒漠化 1.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2.成因:人为原因和

10、自然原因 现状3.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减少的原因 人为原因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 A.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B.后果:水土流失、荒漠化 发展生态农业2.保护植被的措施 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A.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锐减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一、水污染概述 1.概念: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改变,从而影响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

11、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体污染物:引起天然水体污染的物质 3.水体污染源:向水中排放或者释放污染物的发生源或者场所 人体:中毒、致癌等4.水污染的危害 土壤: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死亡 水生生态系统二、水污染的防治: 原则:预防、治理、管理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一、大气污染概述 1.概念: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持续足够的时间,足以对人、生物、材料、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3.大气污染源: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4.主要大气污染类型:酸雨、光化学污染、温室效应二、大气污染防治

12、 措施:控制污染物和绿化植被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一、固体废弃物污染概述 1、概念: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各类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危害:通过水、空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健康。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收集,密封运输破碎、压缩、焚烧卫生填埋资源化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一、噪声概述1.概念2.分类: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噪声:使人产生头痛、脑涨、多梦、失眠等3.危害 强噪声:使人听力受损 极强噪声:影响胎儿发育和儿童智力发展 噪声振动:影响建筑物 声源控制二、噪声控制途径 传播途径控制 接收者的防

13、护第五章 环境管理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涵义 1.概念: 资源环境管理2.分类 区域环境管理 专业环境管理二、中国环境管理思想 1.基本国策 2.战略方针:A.三同步:规划、实施、发展 B.三统一:经济、社会、环境 预防为主3.管理政策 防治结合 谁污染谁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一、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二、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政策 1.征收排污费制度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三、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中国环境保护法体系一、宪法 相关环境规定 宪法: 作用:是环境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归入我国环境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律三、环境保护法规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环境保护标准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到远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一、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 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 实施ISO1400系列标准 善待资源,善待地球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崇尚绿色 建立绿色社区 关注环境安全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