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共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86829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审美赏析水调歌头中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

2、地,与胞弟苏辙分别后,已是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诗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水调歌头”,即词牌名,双调95字。 上片词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驰骋想象,壮怀逸心。开始,诗人面对天空中皎洁的明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就是说,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有开始啊?诗人举杯望月,寄情于月。在中国诗歌史上,望月怀远,寄情于月是常见的寄情方式。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里,诗人

3、寄情于月,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李白因失意怅惘的抑郁、孤独的情感。对苏轼来说,这里也是寄情于月,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不得已自请外出到了密州。然而,诗人在密州,心却在朝廷,既对朝廷政局的关注,又期望重返朝廷,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因而,苏轼在中秋夜,只好把青天中的明月当成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从而寄情于月。这不但抒发了自己情怀,也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 接下来两句是诗人第二次对月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宫阙”即宫殿。这里的意思是说,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这里的问话语气比上一问要舒缓些。如此圆月,引发诗人的向往。所以接着说:“我欲

4、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即指到月亮中去。一个“归”(即回归)说明了诗人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家。诗人之所以有“欲乘风归去”之想,就是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也许就是诗人的情绪低沉时的一种希求。也许在诗人心中,现在所处之地,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月宫”(有人分析说是朝廷的象征)才是自己所希望的地方。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不胜”即忍受不住。意思是说,(想到月亮中去)又怕那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里,诗人故意突出了天上月宫的美中不足(或许暗示了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的尖锐),诗人以此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从而表露出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远离政治斗争)。 接着写到:“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说与自己的影子为伴,一起舞蹈嬉戏。这与李白月下独酌说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诗人看来,“天上宫阙”“何似在人间”天上宫阙哪能比得上在人间啊。这里,充分表现出自己对人间的喜欢(也就是在野也能为国做事)。 下片转入怀人,即小序中的“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也感怀人生的离合无常的悲戚。因此,有天上转到地面,空间发生变化,但还是围绕月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即朱红色的楼阁。“绮户”即刻有纹饰门窗。“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6、。“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写,暗示夜已深沉。你看,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可以说,这里诗人由物及心,以月照人,引发情思意念。中国人是讲求圆满的,因而,中秋节是一家人团聚的节日,可是,而今月圆而人不能圆,心中的忧思油然而生,怎能入睡啊!睁大眼睛不能入睡的诗人不得不感叹地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说,不应该对明月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明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是说,人间固然有悲欢离合,而月也有阴晴圆缺,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从古到今世上哪能有完美的事

7、。这里,诗人表面在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态度,强化了对亲人的怀念,同时为后面抒情蓄势。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这一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只希望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通过明月也会寄托双方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月亮突破了人的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不但使时间得以延伸,空间得到拓展,是诗歌的审美境界得到提高,而且推己及人,对有离别之苦的人们给予美好祝愿,也充分显示出诗人丰富博大的精神境界。 总而言之,这首词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正如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的:“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婉转子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同时,在给人以审美感受的同时,获得了人生的启示。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