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答案(共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76320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古文答案(共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古文答案(共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古文答案(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古文答案(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读书须有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选自训学斋规译文: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1.朗读句子,给每个分句各作一次停顿

2、,划上“/”。以 致 /融 会 贯 通,都 /无 所 疑,方 始/ 是 学。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疑渐渐释 解释 方始是学 正 读书无疑者 的人 3.朱熹在本文中说明,读书想有长进须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无疑者须教有疑 ”,第二阶段是“ 有疑者,却要无疑 ”。(均用原文回答)4.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A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B 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

3、其意,还卒业。 选自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老妇人说:“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1.补出文中A、B两处省略的内容。A: 李白 B: 老妇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未成 完成 弃去 离开 逢老媪 遇见 方磨铁杵 正 问之 代指老妇人 欲作针 想要 白笑其拙 笨拙 太白感其意 感动 还卒业 回去 3.“铁杵磨针

4、”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匡衡凿壁偷光. 车胤萤囊映雪 苏秦“锥刺股” 孙敬“头悬梁” 5.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以顽强意志战胜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称象曹操得巨象。欲知( 其轻重 )。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 ),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注释: 置:放 刻:做标记 译文:曹操得到一只大象。想要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是(象太重了)没办法(用秤)称出来,曹操的小儿子叫曹聪,跟曹

5、操说: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1. 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2. 划分正确的停顿。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3处)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2处)3. 解释下列文句中词的词义。操之幼子 之( 的 ) 幼( 年纪小 )水痕所至 至( 到达 )复称他物 复( 再 )4. 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5你认为

6、曹冲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你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曹冲是一个聪明能干、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孩子。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只有积极动脑筋思考。我们才能想出好办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道边李苦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诸小儿:小伙伴们。多子折枝:果实很多压弯了树枝。竞走:争着奔过去。信然:真是这样。全文翻译: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来一个真的是这样。1. 划分正确的停顿。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2处)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4处)2. 解释下列词的词义。尝( 曾经 ) 游( 游玩 ) 唯( 只 ) 必( 必定 )人问之 之( 代指他不摘李子的理由 ) 取之 之( 代指李子 )3.从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应该学会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4.王戎是如何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路边的李子很多,却没人去摘,所以王戎判断李子是苦的.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