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七章-教案.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41091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修-第七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思修-第七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修-第七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第七章-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努力成长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重点】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2、尊重法律权威。【教学难点】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2、尊重法律权威【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相结合。运用ppt和视频案例,启发学生参与讨论。【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节 树立

2、社会主义法治观念2014年岁末,“汉语盘点2014”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这一年,必将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镌刻下闪光的历史标注。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此为里程碑,

3、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进入全新的“法治时间”。为什么要把法治建设提到如此突出的位置?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呢?本章我们来共同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这是现实的迫切要求,这是长远的战略谋划。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少国家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没能跳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从我们自己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既吃过破坏法治的苦头,也尝到了法治昌明的甜头。历史

4、深刻启示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这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国正经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稳定的秩序,在各方竞逐的市场领域维护公平的规则,在意见碰撞的观念世界坚守文明的底线,必须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只有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

5、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这是长远的战略谋划。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这一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我们还要向着“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行,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还将应对可能更为复杂的局面和问题。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靠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

6、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高扬起依法治国的旗帜。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个总目标中,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制出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径。这两句话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哪一句都不行。如果把建设法治中国看作建设一座恢宏的大厦,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丰富内涵,就可以从这样

7、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句话,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实现总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东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同法治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谁大谁小的关系,而是根本一致、内在统一的关系。在当今中国,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从

8、宪法这个根本法看,我国宪法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事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脉。今天,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这个基本方略落到实处,须臾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围绕这根主轴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关键是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切实做到“三统一”“四善于”,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党领导立法。就是根据党和国家大局、人民群众意愿,党提出立法建议,制定体现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中国特

9、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保证执法。就是党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工作领导,监督和促进执法部门严格执法。要在党的领导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不断推进行政机关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党支持司法。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

10、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得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党带头守法。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法律。要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强化法治思维,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对宪法法律的忠诚之心、敬畏之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不得逾越法律底线。可以说,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办好,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样才能有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对于这

11、一点,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讲、理直气壮地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宪政道路的根本标志之一。要把我国的法治同西方所谓“宪政”区分开来。西方“宪政”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统治秩序,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法治是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目的是维护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强调的依宪执政、依宪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范畴,根本不是什

12、么西方式的“宪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法治实际相结合,紧密围绕选择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和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这个主题,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会决定指出: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系统总结和科学提升,是指导中国特色

13、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纲领性文献。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科研院所是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重要阵地,又是培养各类法学人才和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的摇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严格论坛、讲座、研讨会以及法学

14、类期刊的管理,决不给反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提供传播渠道。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决定指出:“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在解决中国法治建设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必须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出发,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基础

15、,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任务要求,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适应,顺应时代前进潮流,构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但绝不是也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那些否定中国法治道路、全盘引进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的言论和主张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背道而驰的,是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精神和要求相悖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与制度保障、理论指导和

16、学理支撑,而且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从根本上划清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本质区别,彰显了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统一认识和行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二是构筑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这就是形成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个“4+1”组成的五大体系,涵盖了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法治运行与保障机制、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展开和有力支

17、撑。三是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这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治理、执政、行政等问题,涉及党、国家、公民等不同的行为主体,应该如何推进、如何实施呢?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更加重视法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描绘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效果图”。法治建设既是法治本身的“自转”,也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公转”。通过法治建设,我们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从法治建设本身看,就是要实现“科学立法、严

18、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看,就是要着眼于更好更优的国家治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法治中国大厦的地基夯实了,支柱立起来了,按照施工方案科学操作、加紧推进,美丽的“效果图”就一定能变为现实,这座恢宏大厦必将巍然耸立起来。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去年(2014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也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成立35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建立60年的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

19、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就没有了领导核心;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了目标和内在依据;离开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就不能有序进行。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确立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方略,党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带领

20、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向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肩负领导责任的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大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大工作中得到体现,保证党的重要战略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贯彻。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遵守的政治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

21、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和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人民,人大通过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这与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一致的。在我国,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产生了人民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管理

22、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当家作主。现阶段,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23、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承担着监督宪法、法律贯彻实施,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职责,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工作实践中,要带头依法规范国家权力机关的履职行为,加大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力度,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得到认真的遵守和执行,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加快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

2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法律是成文的道

25、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

26、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正确认识法治和德

27、治的实现途径。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法治国2014年12月4日,13亿多中国人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这一天,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从各大媒体

28、到各个校园,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加深了对宪法的认识,普遍增强了宪法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个重要论断,明确了宪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了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深远。 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宪者,法也,宪法就是法上之法、法中之法。为什么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这是由宪法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宪法是根本法、是总章程。1982年12

29、月4日通过的我国现行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依宪治国,最重要的也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治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从内涵来看,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思想基础和活动准则,也就是说,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依法治国的过程,首先就是贯彻落实宪法中所确立的制度和原则的过程。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从效力上看,宪法在我国法

30、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所有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讲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依法治国所依之法,首先就是宪法。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确定了最高准则。从权威上看,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不得超越宪法,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可以说,法治的权威,首先体现为宪法的权威;对法律的遵守,首先是对宪法的遵守。因此,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中的核心

31、地位。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力量不仅因其地位崇高,更源于其有效的实施和监督。我国现行宪法实施30多年来,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但同时也要看到,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宪法的效力和权

32、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切实加强宪法实施,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得以追究和纠正。 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同时,也存在一些误解误读。比如,有人认为讲依宪治国,实质上讲的就是“宪政”;还有人认为我们搞法治,最终就是要走西方“宪政”道路;等等。要保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沿

33、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弄清依宪治国和“宪政”的关系,划清两者之间的界限。的确,“宪政”这个词,单从字面意义上看,好像就是依据宪法来施政,与依宪治国差别不大。有人提出社会主义宪政,初衷也是想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搞清这些观点的是非对错,首先要搞清楚“宪政”的来龙去脉,认清有些人宣扬“宪政”的本质所在。其实,“宪政”这个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宪政”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否定封建专制的产物,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模式的概括,是西方法学理论对自身经验的理论总结。“宪政”在经过西方学者的反复阐释和演绎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指向和特定内涵的范畴,主要包括三权分立、多党制等基本内容。因此,西方宣扬

34、的所谓“宪政”,是特指西方的法治发展模式,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怎么搞法治,选择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已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在实践中已见成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根植于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符合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规定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些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选择和历史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我们讲依法

35、治国、依宪治国,就是要坚持好、落实好这些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丢掉了这些根本,盲目地跟着西方所谓“宪政”跑,就无异于削足适履,自毁长城。反观一些西方国家法治发展历程,它们的所谓“宪政”模式也各不相同,而且也问题多多。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宪政民主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一些西方学者也承认,西式民主正面临深刻危机,民主制衡演变为权力掣肘,党派博弈绑架国家利益。就连“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发出美国“政治衰败”的哀叹。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大打“宪政”牌,极力推行它们的“宪政”模式。但我们从历史和现实都看得很清楚,它们并非真是为其他国

36、家好,而是以此为手段来搞乱别国、控制别国,最终维护其霸权地位。有些发展中国家没有看清西方国家兜售所谓“宪政”的本质,盲目照搬照抄,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实现国家繁荣发展,反而陷入无休止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教训十分惨痛。比如,菲律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特别是完全克隆了“美式民主”模式,被当时的西方舆论一致看好。但时过境迁,菲律宾已落到亚洲很多国家后面,甚至一度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东南亚的一个失败国家”。由此可见,对有些人宣扬的所谓“宪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决不能被其“美丽的外衣”所迷惑。要珍惜好、呵护好我们自己成功走出的法治道路,并坚

37、定不移地走下去,使之越走越宽广。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专家解读:十八大为何强调法治思维和方式 第一,程序先行,认为程序优于实体 第二,掌握法律术语,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事物 第三,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四,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做事实判断,尽量少做价值判断 第五,判断结论总有 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案例:萝卜该不该赔 某年山东省日照市一次110 特别行动中,公安人员追歹徒追到男青年赵甲的菜园里,并发生了搏斗,公安人员最终制服乐歹徒。正当公安人员押着歹徒准备离开时,赵甲对着众多记者和摄影机突然提出,要求公安人员赔偿被损害的

38、20 度颗萝卜。此事经媒体报道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讨论:1.人们都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赵甲的行为呢?2.为什么没有从法律视角去评价呢?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特征:即与人治思维的区别:一是在依据上二是在方式上三是在价值上四是在标准上内容:1.法律至上包括: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法律的不可违抗性2.权力制约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3.公平正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权利公平包括:权力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机会公平是指生活在

39、同一社会中的成员拥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规则公平是指对所有人适用同一的规则和标准,不得因人而异。包括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救济公平是指为权利受到侵害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的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4.人权保障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宪法保障是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关键环节司法保障是最后防线5.正当程序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案例:佘祥林获国家赔偿 佘祥林,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1994年1月2日,佘妻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张的

40、家人怀疑张被丈夫杀害。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1998年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日,佘走出监狱重获自由。4月13日,法院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近70万元国家赔偿。案例对比:辛普森杀妻案 1994年6月13日,美国前橄榄球明星、影视界当红演员辛普森的前妻尼克尔和她的男友罗纳德在公寓外被杀害。案发之后,警方锁定杀人嫌疑犯首先是47岁的辛普森。 经过474天的审理,1995年10月3日,由绝大多数黑人组成的陪审团在分析了113位证人的1105份证词后,审判辛普森无

41、罪。受害者家属对判决不满,又将其告上民事法院,1997年家属获得了3350万美元的民事赔偿。美国人追求的正义实际上是程序的公正。在他们看来,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只追求“宁可放过10个,绝不冤枉1个”的公正。中国人是理想主义者,刑事诉讼的要求是既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认为这样才是正义的标准。结果导致宁可冤枉10个,也不放过1个。其实,这样绝对的正义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

42、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提高司法的公正性提高司法人员素质与国际接轨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时代进步的象征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二、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如,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或者被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要认真履行对人民法院依法公正作出的生效裁判,要主动履行对学校依法法律和校纪校规作出的各种奖惩决定,要严格执行维护法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案例:药家鑫案2010 年10 月20 日23 时许,被告人药家鑫自驾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西安途中,撞到了受害人张妙,因怕惹麻烦,又对其连捅数刀,致张淼当场死亡。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有数据表明,网友的民间道德谴责舆论空前激发,呈现出群情激愤的态势,在腾讯网组织的“ 你认为药家鑫是否应判处死刑” 的调查中认为“ 该判死刑” 的占到96% ,认为不该判死刑的仅为4% 。 思考题: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2.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法律权威?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