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共1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319972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共1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共1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选编的四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分别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们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四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课文后面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个学期,较少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因此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风俗习惯比较陌生,加上本组教材编排方式与众不同,特别是梗概加精彩片段的形式,是教学的难点。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每课出现的生词

2、。2.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3.欣赏文中的精彩片段,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4.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过程与方法: 本组教材的编排方式与众不同,特别是梗概加精彩片段应该如何教学,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本组教材,应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的引领下,阅读文学名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多样文化,关心人物命运。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学生自主、独立阅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一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法: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在熟读的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课时安排: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过程与方法:1.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顺序。2. 再度课文,了解小女孩的现实处境,读出自己的感受。3. 品味小女孩擦火柴部分,从幻想的美好中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命运。4. 有感情地朗读现实与幻想部分小女孩的“幸福”和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难点:重点:1从小女孩

4、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小女孩的悲惨与心酸。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 学法:抓住重点语句,读、思、议。教学准备:安徒生童话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教学过程: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2今天我

5、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安徒生)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上”。)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

6、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4、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一段讲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7、。)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徊去还要挨打,真可怜。)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五、布置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一段。2按照“思考练习”第二:三题,预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2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后来又怎么样了

8、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二、自学第二段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2学生按要求自学。三、指导理解第二段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2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

9、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不敢擦火柴。从第二句的“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小女孩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抽出一根火柴来擦的。)(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因为擦燃第一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正想暖和暖和,

10、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紧接着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火炉。擦燃第二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一只烤鹅在向她走来,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她马上又擦燃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只烤鹅。擦燃第三根火柴时,小女孩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火柴灭了,圣诞树又不见了,小女孩为了留住美丽的圣诞树,就又擦着了一根火柴。)(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因为小女孩在擦燃第四根火柴的时候,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小女孩知道,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5、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因为

11、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也没有人疼爱,她想要暖和暖和,想要吃点东西,想要和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有人疼爱,所以就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些东西,这是个原因。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一样东西,擦根火柴,在火柴光里,能不能看到这样东西?(不能看到)小女孩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见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还有什么原因?(小女孩看到的是一种幻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整整一天受冻挨饿,这时候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到了许多平时渴望得到的东西)是啊,弄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就更觉得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沉

12、重的心情,看看插图,练习朗读第二段。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有的读整段,有的可自选其中的一部分朗读。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的第三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2看看本课生字,注意生字的写法。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重难点: 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人新课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这两段讲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2课文里说,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段。自学第三段1提出自学要

13、求:认真阅读第三段,试着回答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问题。 3学生按要求自学。三、指导理解第三段1指名朗读第三段。2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小女孩冻死了。)前面说的“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路,

14、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五、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的呢?(作者是根据想象来写的。) 2、这篇课文是童话乙童话的内容来之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根据想象虚构的。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是根据他平时见到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和穷苦孩子冻死街头的情景来想象的。)六、巩固生字词 1仔细看看生字,想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同座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一读,互相纠

15、正读音。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七、作业: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其他故事板书设计:14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命运悲惨课后反思:15、凡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和回忆的内容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过程与方法:1快速初读,理清课文线索。 2找出凡卡的信的内容,自读、

16、讨论、体会,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3找出凡卡回忆的内容,体会乡村生活的清苦, 并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对比,抓住凡卡的心理活动,体会其内心的痛苦。重难点:重点: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 学法: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教学准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预习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

17、、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重难点: 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理解信的内容,从中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

18、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

19、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4快速浏览课文,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5文章按时间顺序,除了写凡卡写信的内容,还写了什么?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

20、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在旁写写你的感受。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4)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

21、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四、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

22、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重难点: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理解信的内容,从中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 2.学习课文插叙和结尾部分的内容,领会其表达作用。教学过程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做出标记。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5.结合具体语段

23、,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品读)(1)守夜(2)家乡美丽的夜景(3)砍圣诞树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7.乡村的生活虽然寒冷,但凡卡拥有着爷爷的关爱;而在城里,九岁的凡卡却要面对毒打和侮辱,饥饿和寒冷,难怪凡卡会在心中苦苦地哀求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老是哭。” “亲爱的爷爷,来吧!”二、放飞想象,

24、展现凡卡未来的命运。 1.凡卡一心想让爷爷带他回乡下去,他的愿望能实现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第17-21自然段。 2.学生想象练笔(任选一题) (1)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主结束了,但梦总是会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2)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三、自主探究,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你感觉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2.小结归纳。 (1)巧用插叙进行对比 (2)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3)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四、作业:拓展阅读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

25、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板书设计 凡卡 挨打 挨饿 写信 挨冻 受捉弄 我再也受不住了! 细节生动 对比鲜明 爷爷守夜 亲爱的爷爷,来吧! 联想 乡村美景 砍圣诞树教学反思:16.鲁滨孙漂流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

26、存的积极生活态度。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与方法:l自读自悟,浏览并交流精彩片段。2熟悉鲁滨孙战胜的各种困难,细读精彩片段,体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重难点:重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难点:体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激发兴趣。学法:自读自悟,做读书笔记,读精彩片段,交流感悟。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读梗概,知大意1学

27、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样引导:(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的精彩。可以这样安排教学:(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8、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

29、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板书设计:16.鲁滨孙漂流记冷饿:搭起帐篷 打猎捕鱼 养羊种麦 野人威胁:插树桩 分养羊群 就下“星期五”为伴(有智慧 勇敢无畏)教学反思:1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

30、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2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交流读书感受。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精神。重难点:重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难点: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学法:

31、自读自悟,交流读书感受。教学准备:课文插图,预习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给你们,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陌生吧。语文园地四中有讲到幽默的他。在五年级也学过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他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二、学习梗概 1、请看题目,你觉得

32、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挖出了强盗“乔埃”埋藏的金币。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真正强盗“乔埃”的故事。 4、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三、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

33、容? 2、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中虚惊一场的证据来。“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3、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

34、。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五、作业布置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积累成语。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梗概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无所不能 鬼屋历险 向往自由 山洞历险教学反思:口语交际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l能把自己

35、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课前让学生充分准备,课上创设自然、宽松的环境,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辩论中让学生列举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先在小组里交流,后在班上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难点:用事实说话。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归纳总结。学法:回顾、交流、辩论、倾听、评议。教学准备:有关儿童“自救自护”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

36、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二、畅所欲言聊话题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

37、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2出示: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 “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3小组内交流(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

38、保护的事情。(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4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

39、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三、总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回顾拓

40、展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过程与方法:交流平台:回顾文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小结表达方法。日积月累:读句子,知出处,谈感受,背诵。趣味语文:读故事,谈感受,讲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读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重难点:重点: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人物性格特点。难点: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教法与学法: 教法:激发兴趣,引导,鼓励。 学法:充分交流,有感情地读、

41、背,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学准备:查阅、收集有关外国文学的书籍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的诗歌的作者和诗句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交流平台重点: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人物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汤姆索亚、鲁滨孙3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4讨论在本组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1)要比较

42、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2)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3)读中可以摘录精彩句段,读后写一写心得体会。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的较多的阅读时间等。2讨论阅读方法(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

43、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2)小组讨论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3)全班交流,共同总结阅读方法:A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提高速度。快速阅读要默读,要逐句逐行地阅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B在选择外国

44、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C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D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E阅读中可以在书上作一些批注,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留下读书思考的轨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三、总结拓展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