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3010859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医学微生物 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organism):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千、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分布广。机会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治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细菌(Bacterium):属原核生物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广义:各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2、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细菌分类:球菌:双球、链球、葡萄球菌、四联球、八叠球菌。 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杆菌、螺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复杂的多聚体,细菌细胞壁主要组分,原核细胞特有,又称粘肽(mucopeptide)或胞壁质(murein)。G+菌的肽聚糖有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组成;G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磷壁酸(teichoic acid):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结构中少数基团被氨基酸或糖取代,多个磷壁酸分子组成长链穿插

3、于肽聚糖层中。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磷壁酸的主要功能是协助肽聚糖加固细胞壁,是G+菌的主要抗原,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同时膜磷壁酸还在细菌的粘附上起重要作用。细菌的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较复杂。用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G+,紫)和阴性(G-,红)菌。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抗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外的物质交换、带有抗原表位,诱发免疫应答。外膜(outer membrane):G-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约占细胞壁干重80%。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

4、S ):G-菌细胞壁外膜脂质双层向细胞外的特殊结构,由脂质A(lipid A,无种属特异性,是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特异多糖(有种特异性)组成。是G-菌的毒素。核质(nuclear material,拟核nucleoid):细菌的遗传物质。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功能和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亦称之为细菌的染色体(chromosome)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迂回体volutin):细菌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亚甲蓝染色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位于菌体两端,又称极体(

5、polar body),有助于鉴定。荚膜(capsule):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0.2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或大荚膜(macrocapsule),厚度0.2m的称为微荚膜(microcapsule).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在菌体上固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与致病性有关,且具有抗原性。芽胞(spore):细菌在一定的环境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

6、眠形式,称为芽孢带有完整的核质、酶系统和合成菌体组分的结构,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必须物质。产生芽孢的都是G+菌。一个细菌只生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也只生成一个菌体。芽孢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有强大的抵抗力。细菌芽孢不直接引起疾病,仅当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高压蒸汽灭菌。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性,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某些L型仍具有致病力,引起慢性感染。临床上遇症状明显而标本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

7、应考虑细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宜做L型的专门分离培养,并更换抗菌药物。溶菌酶和青霉素是细菌L型常用的人工诱导剂。G+,被细胞膜包围,原生质体(protoplast);G-,被外膜保护,原生质球(spheroplast)。细胞膜(cell membrane, 胞质膜 cytoplasmic membrane):位于细胞壁侧,紧包细胞质,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功能:物质转运、呼吸分泌、生物合成、参与细菌分裂。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多见于G+ 位于菌体侧面或靠近中部。可有一个或多个。一段连在细胞膜上,另一端与核质相连,分列时一分为二。

8、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相应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大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线粒体,称为拟线粒体(chondroid)。菌毛(pilus,fimbriae):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光镜下不可见,电镜下可见。由菌毛蛋白组成,螺旋状排列成圆柱体,具有抗原性。性菌毛(sex pilus,F菌毛):仅见于少数G-菌。数量少,一个菌只有1-4根,较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由称为致育因子(Ffactor)的质粒编码。带有性菌毛的细菌称F+菌,反之则为F-菌。细菌的毒力、耐药性等形状通过此方式传递。性菌毛也是某些噬菌体吸附于菌细胞的受体。普通菌毛(ordi

9、nary pilus):遍布菌细胞表面,每菌可达数百根。是细菌的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是细菌感染第一步。受体常为糖蛋白或糖脂。细菌的生理活动: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进行新代及生长繁殖。细菌的新代:指菌细胞分解代与合成代的总和,特点:代旺盛、代类型多样化。分解代指底物分解和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合成代指产生的能量用于细胞组分的合成。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细菌生长所需,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通常为有机化合物,如维生素、某些AA、嘌呤嘧啶等。热原质(pyrogen):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

10、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大多为G-,热原质即为其细胞壁的脂多糖。特点:耐高温,高压蒸汽(121,20min)灭菌不易被破坏,250高温干烤可破坏,蒸馏法效果最好,制备和注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特点:作用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意义:细菌分型、流行病学调查。抗生素(antibiotic):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主要产生多粘菌素、杆菌肽。菌落(colony):一般经过18-24h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

11、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识别鉴定因素:大小、形状、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光滑或粗糙、湿润或干燥、边缘整齐与否、在血琼脂平白上的溶血情况等不同表现。纯培养(pure culture):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质品。一般pH7.2-7.6。许多细菌在代过程中分解糖类产酸,故常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保持p稳定。制成后需灭菌处理。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

12、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成为。如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S培养基。专性需氧菌(obliged aerobe):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如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有游离氧存在时,受其毒害而死亡的细菌。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

13、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只对繁殖体有效,对芽胞无效。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芽胞、病毒和霉菌在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是消毒灭菌的最高层次。防腐(antisepsis):防治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细菌一般不会死亡。常用防腐剂有碘伏、醇类、氯己定 。清洁(cleaning):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

14、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征: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算组成;只能在获得微生物细胞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寄生的微生物。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抗原性、抵抗力。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在宿主菌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过程包括:吸附、传入、生物合成、成熟、释放四个阶段。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

15、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自带细菌的基因组中,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称为基因型变异(genotypic variation):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变种或新种。只影响少数个体,能稳定传给后代,

16、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基因结构未变,产生变种或新种。又称非遗传性变异。由环境因素所致,易受外界条件影响,会波及同一环境中的全部个体,变化时可逆的非遗传的。如S型变R型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环状闭合的dsDNA。主要特征: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一个质粒是一个复制子;能编码某些特定形状,如治愈性、耐药性、致病性等;并非是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遗传物质;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具有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两种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质粒不能稳定共存于一个宿主菌的现象.转座因子(transponsable

17、element):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但必须依附于染色体或质粒同时复制。依赖特异性转座酶。分为插入序列和转座子。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最简单转作因子,大小约750-1550bp,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作为重组酶的识别位点。可能是原细胞正常代的开关。不携带任何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插入后与插入点附近序列共同起作用。转座子(transposon,Tn):结构较复杂,大小约2000-2500bp,除两端的IS外还带有其他基因,如与转座无关的耐药、毒力等基因,可随Tn的转座而发生转移重组,使插入出基因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合子(integron

18、, In):是一种运动性的DNA分子,具有独特结构可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转变成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染色体和质粒或转座子上,是细菌固有的一种遗传单位。基本结构:两端保守末端+中间可变区。含有3个功能元件:整合酶基因、重组位点和启动子,均位于整合子5保守末端。转化(transformation)英文需要掌握:是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可受以下因素影响: 供受菌基因型:亲缘关系越近,基因型越相似,转化率越高; 受菌的生理状态:只有在感受态下才能摄入转化因子。感受态细菌表面带有正电荷,且发生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等改变,有利于细胞于对转化因子的摄取; 环境因素:C

19、a+、Mg2+、cAMP等可维持DNA的稳定性、促进转化作用。 接合(conjugation):英文需要掌握细菌通过性鞭毛相互链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的方式称为。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主要包括F质粒、R质粒等。高频重组株(high frequencyrebinant,Hfr):F质粒可以游离在细胞质中,亦可整合到染色体上形成。具有高频转移自身染色体至F-菌的能力。当与F-通过性菌毛接合时,Hfr的染色体以单链进入,领先的基因高频转移,其后的基因转移率逐渐降低。因此F质粒几乎没有可能进入F-菌,F-菌很少能成为F+菌。转导(transduction):英文需要掌握由

20、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质转导。由于噬菌体有宿主特异性,故转导现象发生在同种细菌。普遍性转导: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都能介导。任何供菌DNA片段都有可能被误装入噬菌体,故称为 限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接到,被转到的基因只限于前噬菌体两侧的供菌基因。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有一次突变可恢复为野生的性状,这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基因突变: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可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碱基置换包括转换、颠换;插入或缺失导致移码突变。基因突

21、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人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有利,是正常微生物群,统称生物拮抗(antagonism):致病菌侵袭宿主,为突破皮肤粘膜第一道屏障,正常菌群可以发挥生物屏障作用,对抗致病菌的侵入。机制是:受体竞争;产生有害代产物;营养竞争。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菌群失调时,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

22、tion)。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常见有金葡、G-、白假丝酵母菌等。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微生物群、宿主与外部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称为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细菌的感染:细菌侵入宿主体后,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不仅释放出毒性产物,同时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宿主出现病理变化的过程。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要50%

23、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核细菌生物被膜等。外毒素(exotoxin):由G+ 和少数G-合成及分泌的毒性蛋白质产物。大多数是在菌细胞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也有的外毒素存在于菌体,待菌细胞破坏后才释放出。毒素(endotoxin):是G-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组分。只在细菌死亡后裂解后才能释放。类毒素(toxoid):才用0.4%甲醛液脱去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

24、ty,天然免疫 innate immunity):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核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病原微生物等的功能。特点:作用广泛,不针对某一种病原微生物;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应答迅速,“第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特点:针对性强,只对引发免疫的相同抗原有作用;具有免疫记忆性。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

25、明显的临床症状,是为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至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为毒血症(toxemia):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菌血症(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最轻微)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液后,在其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脓毒血症(pyemia):

26、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带菌者(carrier):致病菌在显性或者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继续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没有临床症状,但会间歇排出病菌,是重要传染源。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者患者入院时已经发生的直接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分为源性核外源性医院感染,外源性又分为交叉感染、环境感染两种。球菌(coccus):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包括分属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四个属的一

27、些细菌。革兰染色,分为G+: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等;G-: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引起机体化脓性炎症的球菌称为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SPA为完全抗原,可与人或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凝固酶(coagulase):多数致病菌株能产生,该酶使加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可作为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或胞消化作用,保护病菌不收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使感染易于局限化

28、和形成血栓。凝聚酶具有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分为:游离凝固酶:分泌至细胞外,被血浆中协同因子激活成为凝血酶样物质,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导致血浆凝固。结合凝固酶:或凝聚因子,结核菌体表面不释放,是该菌株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链激酶(streptokinase):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酶,故可溶解血块及阻滞血浆凝固,利于细菌的扩散。链道酶(streptodomase):又称链球菌DNA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进细菌扩散。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中和试验。常用于辅助

29、诊断风湿热。协同凝集试验(coagglutination):用已知IgG类抗体标记SPA阳性葡萄球菌,快速检测病人标本中是否存在相应抗原,从而判断病人是否有相应病原菌感染的方法。对易自溶、难培养、急性发作的细菌感染有重要诊断价值。链球菌分类:按溶血现象分:甲型溶血性链球菌(-hemolytic streptococcus):又称草绿色链球菌(viridands streptococci)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溶血。多为机会致病菌。乙性溶血性链球菌(-hemolytic streptococcus):又称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

30、无色溶血环,称乙性溶血或溶血。该菌致病能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丙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又称不产生溶血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hemolyticus),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按生化反应分类:不具有群特异性的链球菌,需用生化反应、药物敏感性试验。按抗原结构分类: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抗原结构(C多糖抗原)的不同,运用血清方法可分AH.KV20群。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属A群。多呈乙型溶血。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

31、物中。44个属,170多个种。分类:致病菌:少数。如伤寒沙门菌、志贺菌、鼠疫耶尔森菌。机会致病菌: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移位至肠道以外的部位时致病。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有正常菌群转变而来的致病菌:如引起肠胃炎的大肠埃希菌。黏附素(adhesin):是一些特殊的菌毛和菌体表面的蛋白质,由质粒编码产生。为某些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所具有。特异性的粘附定居,作用高度专一。大肠埃希菌的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的黏在泌尿道和肠道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蠕动作用而被排除。构成感染第一步。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K抗原:是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围,能阻抑O抗原与相应抗

32、体发生凝集反应,并使细菌具有抗吞噬能力及抵抗抗体和补体的作用。Vi抗原:存在于新从患者标本中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表面,能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反应。一般认为与独立有关。Vi抗体岁细菌被清除而肖氏,故测定Vi抗体有助于检出肠热症带菌者。Vi抗原不稳定,60加热、石碳酸处理或传代培养后易消失。沙门菌的主要表面抗原。志贺毒素(shiga toxin,Stx):是痢疾志贺菌的外毒素,具有3种生物学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长速度、对人肝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肥达试验(Widal test):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

33、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鞭毛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肠热症(enteric fever,typhoid fever):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弧菌属(Vibrio)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效,弯曲成弧形的。该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水表面最多。本均属有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是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和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霍乱肠毒素(cholera toxin):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是肠毒素的典型代表。由一个A亚单位和5个相

34、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A亚单位是毒性单位,分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是毒性部分。B亚单位是结合单位,能与肠黏膜上皮细胞上GM1神经节苷脂结合,使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脱离B亚单位进入细胞,A1组分活化,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从而催化ATP转变为cAMP。cAMP浓度升高后,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主动分泌Na、K、H2CO3离子及水,导致剧烈的呕吐、腹泻,由此造成严重嗜睡,血容量明显减少,出现微循环衰竭。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ira):生长和代不需要氧气,利用发酵而获取能量的一群细菌。培养需在低氧分压、含10%CO2的空气中,不能在固体培

35、养基表面生长。分为有芽胞的厌氧芽胞梭菌属和无芽胞厌氧菌。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中的,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凝固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深);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污);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该菌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 TAT):可以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及紧急预防。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素,属于神经外毒素。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倍。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迟缓性麻痹

36、。可导致神经末梢麻痹引起食物中毒,以及婴儿肉毒病、创伤感染中毒等。抗酸杆菌:即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是一类细长略弯曲的杆菌,细胞壁中还有大量脂质,可达菌体干重40%左右,生长形成粗糙的疏水性菌落。难以用一般染料染色,需用助染剂染并加温使之着色。着色后又不易以含有3%HCl的乙醇脱色,故称无鞭毛、无芽胞、不产生外毒素;主要有结核分支杆菌、麻风分支杆菌等。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将毒的牛分支杆菌培养与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传代,历时13年,使毒力变异,称为对人无致病性,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称为预防接种后,人获得

37、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索状因子(cord factor):是结核分支杆菌细胞壁中的脂肪酸。又称6,6-双分枝菌海藻糖,具有破坏细胞线粒体膜,毒害微粒体酶类,抑制中性粒细胞游走和吞噬,引起慢性肉芽肿的作用。具有该物质的结核分枝杆菌毒株在液体培养基中能紧密黏成索状,故称传染性免疫(有菌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常见于某些胞寄生菌(如结核分支杆菌),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机体的存在,一旦体病原菌消亡,抗结核免疫力也随之消亡,故称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OT):属于结核菌素试剂,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甘油肉汤培养物加热过滤液,主要成分为结合蛋白,也

38、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其他代产物和培养基成分。另一种为纯蛋白衍生物(PPD),是OT经三氯醋酸沉淀后的纯化物。结核菌素试验:属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中流出的脓汁,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这种颗粒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制片后,显微镜下呈菊花状,菌丝末端有胶质样物质组成的鞘包绕,膨大成棒状。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丝状、呈分枝状生长的原核细胞型为微生物, 属人体正常菌群,能引起源性感染,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放线菌病:放

39、线菌多存在于口腔等于外界相通的体腔中,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口腔黏膜受损时,可致源性感染,引起放线菌病。是一种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则多呈慢性肉芽肿,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立克次体(reckettsia):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外斐反应(Weil-Felx reaction):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体与普通变形杆菌X19、2、K菌株的菌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这些菌株的O抗原(OX19

40、、2、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此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可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衣原体(Chlamydiae):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宿细菌学畴。共同特征:1,有细胞壁,G-,圆形或椭圆形;2,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类似细菌的二分裂方式繁殖; 3,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4,有核糖体; 5,具有毒力的酶系统,但不能产生代所需能量,具有严格的细胞寄生性; 6,对多种抗生素敏感。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细菌学畴。螺旋体有轴丝(也称鞭毛或周浆鞭毛),轴丝的屈曲和

41、收缩能使其自由活泼的运动。分为3科13属。莱姆病(Lyme disease):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临床出现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以及心脏、神经和关节等多系统受累。显微镜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 MAT):是一项用以检测钩体病患者血清中有无抗体的试验。即用活钩端螺旋体作为抗原,与患者不同稀释度的血清在37作用2h,然后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如待见血清中有共同抗体存在,可以见到钩端螺旋体被凝集成团。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急升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缺陷干扰颗粒(DIP):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的

42、改变,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出不完整、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为顿挫感染:病毒虽进入宿主细胞,但宿主细胞中不含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或其他相关成分,而使病毒无常复制的感染过程为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传播,但在特定条件下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感染机体。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也叫围生期传播。干扰素IFN:由病毒或其他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糖蛋白,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的多种生物学作用。正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粘蛋白

43、有亲和性,有包膜,具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种。大球型颗粒(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在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约为42nm。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曾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真菌(fungus)是一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高度分化,有核膜核仁和完整的细胞器。大部分由菌丝和孢子构成。菌丝hypha:孢子出芽,芽管变长至细丝后成为菌丝,聚集成团菌丝体.据功能分气生,营养,生殖菌丝.孢子spore:真菌生殖器官,分型鉴定的依据.由生殖菌丝产生.分有性和无形(无性分为叶状、分生、孢子囊)。真菌的营养需求较高,需要沙保弱培养基,22-28,pH4.0-6.0,多数病原真菌生长缓慢.菌落类型分为酵母型菌落,类酵母型菌落,丝状型菌落。. .wor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设计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