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车技术条件.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2997767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藏车技术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冷藏车技术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冷藏车技术条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藏车技术条件.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冷藏车须办理D.E.F等级标识才能让您的车在路上通行无阻!前 言为保障各类冷冻、冷藏、保温、恒温货物在道路运输配送过程中的平安可靠,杜绝重大运输平安隐患,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特制定本规X。本规X由XX市城市交通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规X起草单位:XX市城市交通管理局 XX商情信息中心 XX交运(集团)公司 开利运输空调冷冻中国 XX奔驰汽车集团XX公司 劲达技术道路货物运输冷藏车辆营运技术规X1适用X围本规X规定了道路冷藏货物运输中车辆及机械制冷设备、车辆和设备的维护、运输过程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X适用于所有在本市进展道路冷藏货物运输的营运车辆。2规X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

2、中的条款通过本规X的引用而成为本规X的条款。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订正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X,然而,鼓励根据本规X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X。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1990年第13号道路运输车辆维护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2001年第4号修改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2005年第6号GB7258 机动车运行平安技术条件GB18344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XGB18565 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T21145-2007 运输用制冷机组JT/T198 营运车辆

3、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JT/T650 冷藏保温厢式挂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50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3.1 道路冷藏运输车装备有隔热构造的车厢和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的装置,用于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冷藏货物温度的厢式汽车。3.2 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用以控制运输途中货物温度的一种机械式制冷系统。主要包括:压缩机、动力装置、风冷冷凝器组件、风冷蒸发器组件、制冷管路及电气、控制系统等。3.3独立式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的一种。机组使用独立的动力作驱动,不使用车辆发动机动力。3.4非独立式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的一种。机组使用车辆发动机的动力驱动而不具有独立的驱动力

4、。3.5蓄冷式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的一种。装备有固定的储有共晶液的蓄冷板以及电力驱动机械式制冷装置的制冷机组。3.6行驶温度记录仪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测量及自动记录温度并保存数据的装置。3.7总漏热率单位温差内热功率的消耗量。总漏热率用来综合衡量车厢的漏热性能,由下式确定:U = Q/(tite) 式中:U 总漏热率,W/K;Q车厢内加热稳定时的总耗功率,W;ti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即为各感温元件指示温度的算术平均值,K;te车厢外部平均温度,即为各感温元件指示温度的算术平均值,K。4车辆技术要求4.1 车辆整体要求4.1.1道路冷藏运输车应是国家汽车产品公告中以“冷藏车为车辆

5、名称正式发布的专用车辆,并且车辆应通过国家3C强制性产品认证。4.1.2车辆平安技术条件应符合GB7258的要求。4.1.3车辆技术状况应符合JT/T198规定的二级车条件及以上。4.1.4车辆应配备与运输类型相适应的消防器材。4.1.5车辆应符合国家环保节能政策要求。4.2 厢体4.2.1厢体所有壁板的保温层厚度均应60mm。4.2.2厢体材料应采用环保型及可回收利用材料。4.3 厢体的特定要求4.3.1车厢的气密性能和隔热保温性能应符合QC/T450和JT/T650规定的A类一类车厢条件。即冷藏保温厢的总漏热率应根据附录A的要求。4.3.2道路冷藏运输车应配备符合要求、在车厢外部能直接观察

6、、能监控运输途中厢体内温度的行驶温度记录仪。行驶温度记录仪至少应包括以下数据:日期、时间、温度采集点、监测温度等。4.4制冷机组4.4.1道路冷藏运输车制冷机组应符合GB/T 21145-2007 要求。4.5 车辆所采用的厢体与制冷机组的匹配4.5.1道路冷藏运输车按所采用的厢体与机械制冷机组的匹配要求可分为D、E、F三级。制冷机组应具有如下功能:当环境温度为303 K+30时,通过配有制冷机组的机械制冷设备,空车厢的内部温度ti可到达各级标准规定的温度或以下,并保持该温度。D级: ti 273 K (0)E级: ti 263 K (10);F级: ti 258 K (18)。4.5.2冷藏

7、厢体的制冷机组制冷量w/m3应符合以下要求:冷藏厢体内部净容积Vm3 D级车制冷量w/m3 E级车制冷量w/m3 F级车制冷量w/m3 V9 m3 110 125 145 9 m33 95 105 125 V18 m3 80 90 100 4.5.3冷藏车应进展降温试验,试验方法与要求见附录B。5运输车辆和设备的维护要求5.1车辆日常技术管理应按照?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和?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建立车辆技术管理制度,加强技术管理。5.2车辆应按照?道路运输车辆维护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车辆的维护作业工程和程序应当按GB18344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执行。5.3车辆出车前

8、应确认车厢的卫生条件能满足承运货物要求,不会污染承运货物。食品不得与其他货物混装。制止与任何危险货物同车装运。5.4出车前和回场后应检查车辆和配置的各种机械设备、装置、设施及电子记录装置等是否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运行正常。每天运输业务完毕回场后车辆应进展清洁。定期或必需时,应进展车辆消毒。5.5 货物装载5.5.1冷藏运输车辆的货物装载必须在货物周围留有足够的通风空间,厢体较大时应在货物之间适当的部位留有通风空间。5.5.2冷藏货物装载上部不得超过制冷机组出风口下沿。5.6车辆运输途中应注意观察行车温度记录仪工作情况和货厢内温度变化情况。应定期对冷藏设备进展保养,当发现车辆技术状况、制冷设备或

9、厢体密封有异常,应停顿使用,及时抢修。5.7车辆应每年开展一次技术等级评定检测,二次二级维护竣工检测,其中车辆技术等级评定检测可结合二级维护竣工检测同时进展。新车在购车的当年内可作为一级车核定。行驶温度记录仪应按计量器具要求,定期检定。5.8车辆应具备技术档案和管理档案,记载内容应当及时、完整和准确,不得随意更改。技术档案由车辆经营者负责建立,主要内容为:车辆根本情况、主要部件更换情况、修理和二级维护记录含出厂合格证、技术等级评定记录、车辆变更记录、行驶里程记录、交通事故记录等。管理档案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建立,主要内容为:车辆根本情况、二级维护和检测情况、技术等级记录、车辆变更记录、交通事

10、故记录等。5.9车辆的技术等级评定检测方法应按GB18565规定方法执行。车辆技术状况等级的评定内容、评定规那么、等级划分、评定工程和技术要求应按JT/T 198规定执行。6. 车辆运输过程控制要求6.1车辆装运货物前,应开启行驶温度记录仪并进展记录,并按要求对货厢进展预冷,在到达货物装运点时,货厢温度应满足装载区要求。6.2车辆装载货物过程时应按要求装载、码放,装载完毕,应及时关闭货厢,检查货厢门密闭情况。装载完成后车厢温度应符合控制要求。常见易腐食品的温度控制要求见附录C。6.3车辆运输途中应保持全程均衡制冷并使用行驶温度记录仪进展记录,以监控货厢内温度变化情况。发现温度异常变化,应及时采

11、取应急措施,确保货物平安。6.4车辆卸货时,在保证装卸的情况下,应尽量加快装卸速度,特别是分卸时,应随时关闭货厢门,以维持车厢温度。必要时应控制分卸次数。6.5 车辆运输过程的行车温度记录仪数据至少保存一周。6.6 鼓励采用能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及运输位置的行驶温度记录仪监控系统。7 冷藏车证书和认证标记7.1 冷藏车应在道路运输证上核盖统一的认证章和审定章,并在车辆醒目处贴有统一的与车辆D、E、F类相匹配的认证标记。标记样式见附录D。7.2冷藏车投入营运前,应根据冷藏车与制冷机的合格证、冷藏车的降温试验检测报告对车辆进展核查并在道路运输证上核盖冷藏车等级认证章和审定章并发放冷藏认证标记。7.2

12、.1冷藏车与制冷机的合格证,参数表包括冷藏厢体外形尺寸、厢板厚度、传热系数,与D、E、F相应的单位容积制冷量7.2.2冷藏车的降温试验检测报告,见附录E。7.3冷藏认证标记结合营运车辆年检每年核发一次。并在道路运输证上核盖审定章。7.4要求每年对冷藏车的制冷性能进展检测,对冷藏车重新进展核定。7.5 冷藏车的制冷和保温性能检测应由市运输主管部门委托独立的符合要求的第三方进展。附录A资料性附录冷藏保温厢的总漏热率要求冷藏保温厢的总漏热率应符合以下标准:当车厢平均壁温为293298K,内外温差20K时,按隔热性能将车厢分为A、B、C三类,其总漏热率见下表:车厢容积Vm3 总漏热率P,W/K A B

13、 C V5 P5 5P8 8P11 5V10 P10 10P15 15P23 10V20 P16 16P25 25P38 20V30 P25 25P35 35P53 30V40 P30 30P45 45P65 40V50 P50 50P70 70P100 注: 平均壁温规定为车厢内、外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附录B规X性附录冷藏车降温试验检测方法和要求B.1装备有独立式和非独立式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冷藏车降温试验的要求B.1.1降温试验要求在环境温度为30条件下,厢体平均内部温度到达平均环境温度303 K30时,关闭门等开口。开动制冷机组,将设定温度设定在各等级规定的温度上限D=273 K0;E=2

14、63 K-10;F258 K -18以下。至少每30分钟对厢体平均外部温度和平均内部温度进展读数一次。在6个小时的最长期限内,厢体平均内部温度应达各等级规定的温度上限D=273 K0;E=263 K-10;F258 K -18。B.1.2降温试验方法和要求在环境温度为30C条件下,厢体平均内部温度到达各等级规定的温度上限D=273 K0;E=263 K-10;F258 K -18后,连续运转2小时。至少每30分钟对厢体平均外部温度和平均内部温度进展读数一次。在2个小时的时间区间内,厢体平均内部温度保持各等级规定的温度上限D=273 K0;E=263 K-10;F258 K -18以下。B.2装

15、备蓄冷式制冷机组的冷藏车降温试验要求在蓄冷板内共晶液完全固化并停顿制冷的情况下,8小时内,厢体平均内部温度保持各等级规定的温度上限D=273 K0;E=263 K-10;F258 K -18以下。B.3过渡期间装备有独立式和非独立式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冷藏车降温试验的要求本规X设置过渡期。在测试条件不具备保证环境温度为303 K30情况下,附录B.1的试验暂定在高于288 K 15的环境温度下进展。B.4感温元件设置 设在距车厢内外表0.1m处,在车厢内6个面的中心各设一点,另在制冷机组蒸发器空气进口处均布2个点,共计8个感温元件。B.5检测数据处理B.5.1将检测数据填入附录E中,并计算出以下

16、数据:B.5.1.1车厢内容积计算公式:车厢内容积m3=内长(m)内宽(m)内高(m)B.5.1.2单位容积制冷量计算公式:单位容积制冷量(W/m3)=标定制冷量(W)车厢内容积(m3)B.5.1.3厢体平均内部温度 (K)计算公式:厢体平均内部温度为厢内8个测点同时采集的某时刻实测温度Ki的算术平均值。 B.5.1.4温度波动T温度波动T=设定温度T设定与厢体平均内部温度的差值。T=T设定 - B.6 按4.3.6条和本附录要求如实填写检测结论。B.7装备有蓄冷式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的冷藏车的温度试验方法另行制定。B.8 试验系统与试验仪器设备要求:B.8.1 为进展冷藏车降温试验,检测单位配

17、备的试验仪器设备应具备温度测量、检测控制与数据采集、检测数据通信传输、检测数据处理与打印等功能。B.8.2 试验系统与仪器设备要求B.8.2.1温度测量X围: 243 K -30 313 K +40B.8.2.2温度计精度:0.5 KB.8.2.3温度计分辨率:0.1 KB.8.2.3检测控制与数据采集,应至少能在车厢门关闭的工况下同步采集32组各8个温度监测点数据并予以保存。B.8.2.4系统应具有与计算机进展数据通信传输的能力。B.8.2.5系统计算机软件应能自动接收检测数据、计算并打印检测报告和检测曲线、自动保存检测数据并能联网输出数据。 附录C规X性附录常见易腐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厢体内

18、部温度要求货物名称 温度 冰淇淋 248 K 25 速冻食品速冻分割畜禽肉,速冻水产品,冷冰蛋,速冻米面食品等 255 K 18 冷冻禽类、冷冻下水 261 K 12 冷冻肉类 263 K 10 鲜鱼、其它海鲜活物除外 275 K +2 熟食,集体用餐低温盒饭类 273 K277 K 0- 4 冷鲜肉类、禽类,冷却下水 273 K277 K 0- 4 冷藏鲜蛋 273 K277 K 0- 4 豆制品,冷藏奶制品 277 K280 K 4- 7 冷藏保鲜蔬菜 274 K283 K 1- 10 有特殊温度要求的商品,即高于本规X的,按合同、协议等约定的温度要求执行。附录D规X性附录冷藏车标记样式附

19、录E规X性附录XX市冷藏车降温试验检测报告适用于装备有独立式或非独立式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的冷藏车委托单位: 检测报告编号:( ) 车牌号 营运证号 冷藏车等级:D / E / F 制冷机组厂牌及型号 制冷机组类型:独立式/非独立式 标定制冷量 W车厢内容积: m3长 m宽 m高 m环境温度 制冷机设定温度T设定 降温试验开场时间: 降温试验完毕时间: 降温试验耗时: h时间 车厢内检测温度K 1 2 3 4 5 6 7 8 平均温度 温度波动T 检测结论 单位容积制冷量 w/ m3检测厢体平均内部温度 ,降温耗时: h ,温度波动: 检测结论:2经检测,该车 XX市 级冷藏车技术要求。 检测试验日期 检测试验人员签名 检测单位:签章 1) ( )内为年份的阿拉伯数字。如08 为2021年。2检测结论:应填写:a) 经检测,该车满足 XX市 D / E / F 级冷藏车技术要求或b) 经检测,该车未到达 XX市 D / E / F级冷藏车技术要求。. .wor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设计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